设备管理的要求
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保障。没有设备,企业就难以实现正常的生产。设备管理是对企业生产设备的全过程管理,包括选择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报废更新。设备管理的要求,可以分为四个角度:技术要求、经济要求、管理要求、指标要求,具体内容见表6—1。生产总监在进行设备管理时,要通盘考虑和积极平衡这四个角度的要求,力争在技术、经济、管理、指标方面都能实现相关的管理目标。
一、技术要求:维修的有效性是重点
从技术角度看,涉及设计、诊断、维修方面,要求是适用、准确、有效。其中,设备维修的有效性是重点。因为没有有效的维修,就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1、设计的适用性。主要包括能满足企业的生产特点,性能先进、可靠、安全,符合环保要求,可以适应企业所在地的气候。
2、诊断的准确性。主要包括有齐备的检测技术,如无损、油液、温度检测等;丰富的诊断经验,能掌握多种故障分析方法;实用的专家系统,可以借助智能计算机程序完成诊断。
3、维修的有效性。主要包括有标准的维修流程,维修时间、人员、材料、设备、成本等都有明确规定;有合理的维修策略,如重点和定期相结合;有较强的维修实力,能完成设备维修的任务。
二、经济要求:购置的合理性是前提
从经济角度看,涉及购置、使用、更新方面,要求是合理、持久、时机。其中,购置的合理性是前提。因为不能合理地购置设备,投资的经济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1、购置的合理性。购置设备在考虑先进性和可靠性的同时,要衡量设备的购置成本,自制设备包括研究、设计、制造费用,外购设备包括设备款、运输费、安装调试费;还要考虑使用成本,包括折旧、维修费、后勤支持费等。
2、使用的持久性。设备的寿命周期内,会经历初期、正常、急剧磨损三个阶段,要合理使用、经常维护、提前防范,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尽量延长设备的寿命周期。
3、更新的时机性。要做好设备的经济寿命预测工作,通过对设备维护费用的考核,在考虑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的基础上,采取低劣化数值、最小年费用、最低总成本等方法,计算和确定设备更新的最佳时机。
三、管理要求:制度的健全性是条件
从管理角度看,涉及制度、过程、信息三方面,要求是健全、系统、完整。其中,制度的健全性是条件。因为缺乏健全的制度,不可能有严格的管理。
1、制度的健全性。主要包括岗位责任制、岗位技术规程、设备交接班制度、维护检修制度、故障责任追究制度、维修费用定额考核制度、设备管理考评制度等。
2、过程的系统性。主要包括设备前期、使用、润滑、维修、改造、备件、更新管理等,设备管理过程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都应该纳入管理系统。
3、信息的完整性。主要包括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如设备构成、维护维修、状态检测、备件管理、资产价值等,要特别建立一套设备信息管理体系,实现设备从设计到报废的寿命周期的完整信息监控。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积极探索设备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系,提出了“全要素设备管理”理念,强调设备管理要突出全过程监控,注重信息化、标准化、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强化基础管理与管理创新,注重“有效性、经济性、先进性”之间的相互协调。通过对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的重新梳理和整合,形成管理标准“集团一般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基层支撑性文件”的模式、技术标准“集团设备完好标准+基层设备技术规范”的模式。要求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突出“五个到位”一是意识到位,切实加强“全要素设备管理”理念宣传,使员工充分了解集团设备工作的制度和方法;二是职责到位,完善集团设备管理的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进一步梳理各部门之间设备管理职能;三是标准到位,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支撑,规范各项设备管理业务工作流程;四是落实到位,倡导严格规范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生产现场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五是持续改进到位,通过集团设备专项检查和年度设备要素评价活动等,及时发现问题,持续改进。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提出的“全要素设备管理”和“五个到位”,实际上就是设备的管理要求。“全要素设备管理”强调的“全过程监控”,就是过程的系统性;注重“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就是信息的完整性;而职责到位、标准到位,则是制度的健全性。随着意识到位、落实到位、持续改进到位,相信该公司的设备管理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指标要求:利用的高效性是目标
从指标角度看,涉及资产、状态、利用率三方面,要求是增值、完好、高效。其中,利用的高效性是目标。没有设备的有效利用,资产的增值和状态的完好也都失去了意义。
1、资产的增值性。主要包括资产保值增值率,即年末和年初的设备资产总值的比率,反映设备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设备净资产收益率,即设备年收益额和企业设备总净值的比率,反映设备的收益情况。
2、状态的完好性。主要包括设备完好率,即完好设备台数和设备总台数的比率,反映设备完好与否的状况;故障停机率,即设备故障停机台时和设备制度开动台时的比率,反映因故障停机的情况。
3、利用的高效性。主要包括设备利用率和设备闲置率。设备利用率是全年设备实际开动时间和全部设备制度开动时间的比率,反映设备的利用情况。设备闲置率是期末闲置设备原值和全部设备原值的比率,反映设备闲置的情况。
设备管理的阶段
设备管理的阶段,包括与设备购置相关的前期管理阶段、与设备使用相关的运行管理阶段、与设备更新相关的后续管理阶段。各阶段的范围和管理内容。生产总监在设备管理的不同阶段,必须围绕相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展开工作。
一、前期管理阶段:设备选择是关键
设备的前期管理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决定企业的生产和效益状况的基础。它主要有规划、选择、验收三个部分。其中,设备的选择是关键,因为只有选对了设备,才能顺利开展后期的管理。
1、规划。设备的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规划、生产、技术、设备、动力、质检、基建、安全、财务等部门,在规划提出后,各部门要依据各自的职责对规划提出意见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2、选择。设备的评价和选择,主要有三个依据:一是生产性,主要考核产能。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成套化是选择方向。二是可靠性,主要考核状态。精准性、耐用性、维修性、安全性、环保性是选择方向。三是经济性,主要考核费用。投资低、耗费少、节能好是选择方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用的设备。
3、验收。设备确定后首先要做好安装的准备,包括技术、物资、人员、场地等。设备到货时,要开箱检查设备的外观、资料、附件等。随后应该按照技术要求将设备安装到位,并接通所需的能源线路。最后在清洁、润滑的基础上,进行设备调试,由电气部分开始,经过空转、负荷运转、精度测试调试项目,合格后经过试运行,完成设备验收。
二、运行管理阶段:设备维护是基础
设备的运行管理贯穿于设备寿命周期的始末,包括维护、修理、改造。其中,设备的维护是基础。因为只有做好设备维护,才会尽可能减少故障,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
1、维护。设备的维护保养有三个等级,包括日常维护保养、一级维护保养、二级维护保养。
日常维护保养。主要由操作工负责,除了每天擦拭、加油、观察、清洁外,每周还要对设备的外观、传动、润滑、电气进行一次全面的保养。
一级维护保养。以操作工为主,维修工配合,在设备累计运行500小时左右进行。按照维护计划对设备进行局部清洗、换件、紧固,如油路、滤油器等,并对设备各部位进行紧固,停机保养时间约8小时。
二级维护保养。主要由维修工来完成,任务是修复或更换磨损件,在设备累计运行2500小时左右进行,清洗、换油、检修电气,停机保养时间约32小时。维护保养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磨损、消除隐患、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修理。修理主要有三种形式:计划维修、故障维修、预测维修。
计划维修。就是有计划地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修理,按照对设备性能恢复的程度、修理周期的长短、修理费用的多少,分为大修、中修、小修。大修是对设备性能的全面修复,需要把设备拆开,更换磨损老化的主要部件和零件。中修是对设备进行部分的修复、修理或更换零件,检查机械系统,校准间隙和基准。小修相当于二级保养,是对设备的局部修复。
故障修理。就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的针对性修理,在对故障进行诊断的基础上对设备进行修复。
预测维修。就是指通过技术监测技术和手段了解设备状况,诊断出设备异常部位和劣化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修理的目的是为了对受损的和即将受损的设备部位进行功能性补救,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3、改造。也就是改善性维修,结合修理进行设备的改装或改造。改造是在确定经济成本更低的前提下,利用新技术和生产经验,为旧设备添加新的装置或新的附件,提升陈旧设备的性能,使之更好地适应生产的需要。是否进行设备改造,主要采取差额投资回收法来测算,可以通过计算最终确定是进行设备改造,还是进行大修或更新。
三、后续管理阶段:设备更新是结局
设备的后续管理,围绕着设备更新展开,包括拟报废设备的鉴定、报废、更新。其中,设备的更新是结局。因为只有实现了设备更新,设备的后续管理才能告一段落。
1、鉴定。设备经长期运行使用,生产效率、安全性、可靠性不断下降,经鉴定满足下列情况之一就可以办理设备报废:
(1)基础零部件已严重损坏,修理后其技术性能也不能达到生产工艺要求的;
(2)设备老化,技术性能落后,耗能超过定额标准20%以上的;
(3)维修费用过高,一次大修超过原值50%以上的;
(4)机型已淘汰,性能低劣不能降级使用的;
(5)主要零部件无法补充而长期失修的;
(6)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与健康,进行改造又不经济的。
报废申请由设备使用单位向主管部门报送,经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同意后,报上级主管机关批准。
2、报废。批准报废的设备要进行资产核销,并办理相关的报废手续。报废设备的处理方法有:整机拆除,可用零件回收利用,不可用部分作为废旧物资处理;外单位有需要的,经批准后可估值外调;若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经会审后可作报废留用处理或降级使用。
3、更新。在进行设备报废的同时,要着手设备更新的准备工作。更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原型更新,即用新的相同设备替代报废的设备;另一种是技术更新,即以结构、技术、性能、效率更好的新设备替代报废的设备。原型更新相对简单,但不应该是设备更新的主选方式,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技术更新才应该是企业的首选方式。设备的技术更新还适合另一种情形,就是当生产规模发生变化或产品结构发生调整,旧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需要有新设备来替代时,也需要通过技术更新的方式来实现。
案例一:在第十一届中国(东莞)国际纺织制衣工业技术展上,如何通过设备的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这一众多参展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成为展会的亮点。一位来自香港的制衣参展商说:“与其说今天是参展会,倒不如说今天是个技术交流会。除了设备买卖,我们也打算把技术跟其他参展商交流一下,因为大家都清楚现在制衣行业中技术所占分量是很大的。”一位来自美国加州的买家说:“展会就是提供给纺织业公司一个提升自身设备技术的机会,大家都在追逐新设备、新技术。现阶段在服装行业单靠廉价的劳动力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家都明白拥有一流的技术设备才是维持企业经营的关键。”
案例二:益阳银源棉麻有限责任公司为了进一步发挥供销社在棉花加工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努力维护收购市场秩序,维护棉农利益,决定对已经落后的棉花加工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该项目投资1500万元,新建车间、仓库3000平方米,翻新储存仓库4500平方米,添置了一整套自动化籽棉加工设备,配备了棉花检验仪器,此外还申请了条形码进行信息化管理。经过了5个多月的努力,该项目已经通过了省发改委、质检局组织的检查验收。随着新设备投入生产,棉花加工速度提高了近3倍,每条生产线平均用工减少3人,包装材料费用节省30%以上,总生产成本降低约8、5%。
两则案例,分别说明了企业对设备技术更新的认识和企业设备更新的效果。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生产设备技术是否先进,已经成为企业能否维持经营的关键。这是许多企业经营者的共识,也是“案例一”的关注点。如何保证企业生产设备的技术含量,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在考虑各种成本的前提下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技术更新。经过设备更新,企业的生产状况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案例二”给出了例证。
设备管理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