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伟在“抢注伟哥”事件中,同样忽视了在公众眼里,保健品行业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信任危机”,本来人们对于商家鼓吹的神奇疗效就将信将疑,好家伙,这一下子干脆把外国的药直接抢过来贴上自己的标签,姑且不谈民众对于“洋药”是否存有足够的好感,这一举动无非是向天下人宣告:“飞龙没有雄厚的科研能力,达不到‘洋药’的品质。”一手高举振兴民族医药的大旗,一手又在捡拾洋药的商标——期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只是上得青云的不见得是“真龙”,还有可能是一截从地面上直接扔上去的破电线。纵然从法律上并不好挑姜伟的刺儿,但从战略上这实在不是什么高招。一味追求市场的轰动只会让民众对产品的品质加深怀疑,而只讲求市场效应,不在乎消费者口碑,则只会让企业变成民众眼中的“掮客”,而不是开天辟地的缔造者,这本身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相悖。姜伟在日后确实拿出了新药,然而江山变色,大势已去。
在姜伟发布的足以见诸中国近现代企业史史册的《总裁的20大失误》一文中,他诚恳地反思道:
“……
8企业发展缺乏远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我们犯了没有长远发展规划、煤油及时改善企业运行架构的错误。企业没有发展规划是很危险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要经常完善企业领导的有机管理运行架构,使企业永远成为一个有机运行的机体,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好。
9企业创新不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一个发展了5年的企业没有创新必然走向衰落,一个销售3年的产品没有创新必然走向死亡。但是近6年来,总裁过分强调了企业过去的辉煌,没有认真思考创新,造成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无新意。今后要通过更换新生力量,完成创业创新。
……”
空谷足音,悔之晚矣。
除去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中国企业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与“有关部门”之间纠缠不清的利益关系。
首先谈这个“有关部门”,实在是一个饱含着中国特色和时代印记的特别称谓。所谓“有关”,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有关”。具体来讲:出事和我无关,分红和我有关;在我的地盘上闹事和我无关,在我的地盘上无视我的存在和我有关;门可罗雀的时候和我无关,门庭若市的时候和我有关;政策对你不利和我无关,政策对你有利和我有关;赚大钱和我无关,赚大钱不搭理我和我有关;后台硬和我无关,后台软和我有关……有关部门,大有学问。
至于和有关部门之间纠缠不清,李经纬和他的“东方魔水”——健力宝的陨落是最惨痛的教训。
翻开《健力宝大事记》,看到的最多的三个字除了“健力宝”和“李经纬”,就是“三水县”。1984年,广东三水县三水酒厂厂长李经纬获得一种新型运动型饮料配方,推出“健力宝”饮料品牌。健力宝成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被日本媒体称为“中国魔水”。这无疑是李经纬和三水政府的“蜜月期”。此后十年,李经纬和健力宝都是三水的骄傲。在创业的前十年,李经纬是三水人民心中的英雄、地方政府眼中的财神爷,官员们对健力宝的支持也不遗余力,在企业用地划拨及各项优惠政策上都予以倾斜。吴晓波先生记述:“有记者回忆说:‘在很多地方活动的仪式上,县委书记、县长坐中间,旁边接着坐的是李经纬,再下去才轮到政府的其他官员。”应当说李经纬还是一位比较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他虽然十分享受三水政府的尊崇和厚爱,但他心中始终有个“产权之结”。他早已意识到国有体制不可能让健力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生命力。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必须完成三水政府强加给健力宝的“就业率作业”。三水政府明确规定:健力宝的员工必须保证三水人占到45%的比例,各种裙带关系的输入更是月月发生。鉴于这些原因,李经纬和三水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果不其然,1997年秋天,健力宝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方案行将通过,三水市政府以“没有香港暂局证,因而不得购买H股原始股票”为理由,拒绝批准经营团队购买股票,李经纬一怒之下,放弃上市。
1999年,李经纬提出在公司内部实行员工股份合作制的方案,由管理层自筹资金45亿元买下政府所持有的股份,方案被政府否决。
2001年,健力宝经营业绩下跌到31亿元,上交给政府的利税也从1亿元降到2000万元左右。7月,三水市政府召开健力宝转制工作联席会议,九成与会官员主张卖掉健力宝,但是不能卖给李经纬团队。
之后的事情真应了中国那句古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李经纬彻底从健力宝和三水政府的擂台上被赶下;然后是张海的上台与被废,祝维沙上台。2004年,张海团队将股份转让给李志达,三水区政府以小股东的身份强力干涉,转让流产。早在2002年,李经纬就因涉嫌贪污犯罪被罢免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风水轮流转,2005年3月,张海在广州被刑拘,2007年2月,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罪名一审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中国特色,也实在赖不着别人,痛打落水狗,莫不如此。2007年,台湾统一集团入主健力宝。李经纬彻底成为发黄的胶片,健力宝的风云时代宣告结束。
纵观李经纬与三水政府的恩怨纠葛,矛盾基本集中在上文早已提及的“产权不清”上,这是“国退民进”带来的历史阵痛,只是由个别杰出的企业家承担实属不公,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如果无法战胜它,就只能听凭它从你的身上轧过。值得我们反思的是:
一、产权不清迟早会酿成琴瑟失调的大祸,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快刀斩乱麻”,同时又决不放弃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产权问题。就在1996年底,TCL的创办人李东生与惠州市政府签订了放权经营协议。李东生的团队每年保证国有资产增值10%,政府承诺经营层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购买增值部分的企业股权。这一“和平演变”并不出乎李经纬的意料,他的心里也早已描绘着一张类似的蓝图,只可惜三水不是惠州,李东生的运气李经纬没有。而三水附近的顺德市北窑镇,生产小家电的美的集团则被整体出售给了它的创办人何享健及其团队。只有三水是座孤岛,寂寞的李经纬甚至不如寂寞的鲁滨逊,他的身边没有忠诚的“星期五”,有的只是寂寞之外更深的寂寞。
二、如果抵抗的道路走不通,那就索性学会服从。这是一条为人处事的至理,用在中国企业身上尤其显得贴切。李经纬战略上的一大败笔是和三水政府彻底闹翻,这就好比是造皇帝老子反的王子,要不成功,要不既不了“仁”,甚至连“人”都别想当下去。在健力宝大事记上我们应当注意,三水区政府以89%的小股东强势抵制李志达的进入,并不惜动用公权,查封公司账户。此举引起了国内舆论界和法律界的很大震动,其实根本用不着大惊小怪,三水政府的这一“笑拳怪招”根本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其目的无非是把健力宝留在三水,继续替自己“做作业”。我们从这件事上不难看出三水政府坚定不移的干涉企业决策的信念,这一点李经纬应当比后生张海了解的透彻,但他没有和三水政府打太极,而是不耐烦地甩来一阵重拳乱脚,法制和民主可以任你“有条件”的践踏,“有关部门”的尊严可不容你有半点马虎。李经纬甚至和政府赌气,放弃了健力宝香港上市的大好机会,如此孩子气,如此不懂事,如此缺乏耐心和策略,等待他的当然只能是出局的结果。李东生可以和平解放TCL,同样战略眼光独到的李经纬却货真价实地在阴沟里翻了船。只要随便翻翻历史就该知道,在中国,决不能和政府较劲,李经纬当初可能没读过这方面的书,真正的企业家必须要有底蕴,底蕴从哪来?反正钱是买不来。
三、系统连贯的企业文化非常重要。纵观健力宝的起起落落,大让我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感慨,当领导人不在的时候,领导企业(国家)朝前走的应当是制度和文化。西方国家可以闹政变,可以弹劾首脑,我们要是这么做,早天下大乱了。中国人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主心骨”,经历了“五四”和“文革”,紧接着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没有时间梳理一下自己民族的文化,正当我们彷徨的时候,西方的思潮涌进了国门。于是,本就热衷“窝里斗”的中国人又中了美国佬“个人英雄主义”的迷魂药,一盘散沙碎成了一盘细盐;本就对自己文化一无所知的中国人偏偏又被韩日夹击,端午节成人家的,据说孔子也快不姓汉姓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是他矻矻向前的元神;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是保证制度正常运转的黏合剂。健力宝的企业文化消磨在和三水政府的无限扯皮上,况且员工尽是裙带,还有谁能真正关心给自己发工资的单位哪一天会关门大吉,在他们心里,离开企业只是换一个地方领工资而已。李经纬的帅位,真不是人能坐的;健力宝的帅旗,还是找个白痴或者疯子来扛比较“符合上意”。
摆脱与政府之间的纠缠任重而道远,对于相当一部分企业却是必须要落子的一步棋。李经纬的一个学生如今正叱咤在中国的企业圈,他奇迹般地完成了从明星到企业家的完美蜕变,如今甚至进军NBA这样的世界顶级运动联盟,与耐克、阿迪共分江山,他碰巧也姓李,叫李宁。他不见得比自己的老师高明到哪儿去,但他早在1994年底就与健力宝彻底脱离关系,这还不是关键,离开健力宝并非李宁的初衷,他在那个冬天仰天一笑——只因为离开了三水政府产权不清的渔网阵,现在的自己,就像在吊环和单杠上那样自由地在飞。后面的故事,类似我们熟悉的所有童话的结尾……
中国企业普遍缺少大局观,总是做无谓的“内耗”,这是我的另一点反思。
从吴晓波先生辑录的一篇《经济日报》的张九红记者的文章着眼。谈到前些年中国彩电业的集体降价,张记者称“如果说1996年长虹的降价,还可算是高举民族工业大旗,如今的降价,只不过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内耗而已。事实上,今日的国外品牌,已基本是国产化的‘杂交品种’。”
张记者用了一个非常冷峻的词形容曾经一度闹得风生水起的彩电业价格大战——内耗。既为“内耗”,便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无畏的消食。这不仅是在彩电业,带有“内耗”性质的竞争基本已经在各个领域露头,只是其他行业没有彩电业这么醒目。
先说说“内耗”的好处。
客观上,短期的“内耗”也是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很多实力不强,发展空间有限,资金周转不力的中小企业会在“内耗”战中率先倒下。对于消费者,可选择的品牌减少了,甚至眼下只有一些名牌可供自己选择,虽然不能图便宜,但起码产品的质量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证,售后服务相对而言也会更加完善。当然,不可埋没的还有——短期的“内耗”会刺激企业压缩成本,改进管理模式,甚至以此为契机变换营销思路,真正走向高效的现代化之路,应当说这是一种万般无奈的“自残行为”,但的的确确可以帮助不少长期处于发展瓶颈期的企业成长,当然,烂泥扶不上墙的就只有乖乖被扔进不可“还原”的“社会回收站”。
但,请注意:第一,这是指短期的“内耗”;第二,这是指比较理想化的“内耗”。现实中的“内耗”往往惯性惊人,一旦启动,很难一脚刹住;现实中的“内耗”又往往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利益纠葛,如果其中再有政府凑热闹,那就会变成一场你死我活的血腥角力,失败者会彻底垮塌,成功者会大伤元气。
那么,“内耗”的弊端在哪里?
第一,逐渐丧失企业的研发优势,陷入市场游戏无法抽身。很多企业,尤其是国企,追求规模效应的目的是实现价格优势,而“规模效应所应表现出的研发优势,则恰恰被国内企业忽略了”。企业规模扩大是一着不折不扣的超级险棋,对于目光短浅,热爱“窝里斗”的中国企业更是一条充满诱惑的盘山路。价格优势是“国字号”优势,是“中国制造”得以畅销全球的直接原因,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价格优势可靠吗?还以彩电业为例,“经历了十几年的彩电工业发展之后,中国彩电业仍然处于散件组装厂地位,彩电更新换代的关键技术很少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散件组装厂是什么概念?一要有散件,二要能组装。组装我们没问题,劳务成本远低于国外;散件就成问题了,灵魂部件、核心技术我们没有掌握,必须要看国外企业的脸色行事,哪天人家的脸色不好,我们就会损失“散件”上的价格优势,如果企业还想继续参与价格大战,那就必须进一步压缩劳务成本,吃亏受穷的还是拿工资的中国老百姓。价格优势真的很不可靠,我们始终只是将军手下一帮最低军阶的小兵,打胜仗不光荣,打败仗当炮灰。
第二,让国外企业乘虚而入。说来说去还是研发上的弱势,我们陷入市场的泥潭,人家干干净净,两不耽误。产品质量好,价格甚至都不用降,中国人有一种当世无双的虚荣心,“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尤其是近些年来贪赃枉法富了一帮贪官,伤天害理富了一帮煤老板,这些人除了钱,穷的一干二净。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赞叹南方人的精明,至少在日子过得平平常常的情况下,能少花不少冤枉钱;那些有钱有权,没文化没品位的大爷,如果你们想摆阔,可以去买高档的国货,或者比赛做慈善,拿洋货斗富,只会给人家当猴看。
“内耗”的根源诚如上文所言,始于中国企业的心虚。一来在别的企业形成的压力下,怕人家说自己的东西“不好用,还死贵”;二来也没那份闲心想想以后该朝哪里走。中国的很多企业人都和煤老板们的发家之路类似,属于“没有理想,只知道两眼一抹黑往前硬冲”的李逵个性。很多人觉得能混到今天这个份上,已经是祖坟上安了烟囱,企业的死活实在没有真金白银来的实在,“社会责任感”是个什么东西?“良心”算哪门子的身体器官?发家致富之后,黑白是非我说了算。小农意识!仇穷心态!
幸好在新千年之后,很多可以真正称为“企业家”的商人映入了公众的眼帘,而“回馈社会”也终于渐渐撕下伪善的面纱,变得像那么回事儿了。中国企业就像饱经沧桑,却依旧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一样,终究会迎来一次或多次集体的蜕变,形成属于中国的“财富革命”,成为祖国硬邦邦的腰板,而不是脚后跟上的老茧。中国企业之腾飞一如中国巨龙之腾飞,扶摇直上,笑傲天宇!
一点反思,只因自己尚有些心力愿意好好关心一下我们的中国,中国骂人的人很多,但骂自己的人绝少,哪天懂得自省,哪天才称得起真正的圣人弟子、炎黄子孙。
2009年8月31日
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