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每个人都被推着学习,认为只要学习就会离成功更近一步。于是,3岁学钢琴、5岁学英文、7岁学速读、8岁学心算……乃至于我们的整个成长历程都在不停地学习。
其实,只要花时间回头检视,就会发现:一离开学习的状态,成长便停滞下来。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只知道学习,却不做、不坚持,也不懂得调整。这种盲目的“学习”因而成了人生最大的陷阱,把我们困在各种理念、讲法与做法之中。
花了钱、上了课,以为就有竞争力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NicholasTaleb)在《黑天鹅》中写道:“我们之所见,未必是全部。”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人们只愿意相信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而不愿相信世界上真的有黑天鹅,甚至刻意忽略或假装没有这回事。
我认为学习同样隐藏了这样的盲点——人们都倾向于相信学习很重要,以为只要把自己与孩子送去学校、补习班进修,就能通过老师的帮助学习知识、强化技能,却很少去探究这位老师是好是坏,学得的内容是否正确,建立的观念是否健全。
事实上,找错学习对象却不自知,是可怕的。当发现做错决定,却还持续扞卫并坚持继续学习它,则是最恐怖的事。
我想在此分享一个亲身体验。过去我曾经上过哈维·艾克的课,当时觉得:“哇,他真是太厉害了,讲授的内容精彩又有料!”结束课程之后,我立即实践课上的内容。一开始觉得还不错,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有些想法与概念其实并不好用。到后来,我甚至还发现他所不断强调的“实现程序”这个概念有理论上的问题。
简单来说,“实现程序”是指:你的想法让你产生感觉,你的感觉让你产生行动,你的行动造成你的结果。所以,哈维·艾克认为,只要改变想法就能改变结果,只要秉持这个理念,赚大钱指日可待。
后来我发现,这样的解释太过粗糙,于是自行做了深度解释:人的必要需求才是其产生感觉、催生行动、产生结果的根源。举例来说,人之所以会产生饥饿感,是因为养分被身体吸收殆尽,于是产生生理上的必要需求,人因此努力寻找食物进食。但假设赚100万根本就不是你的“必要需求”,纵使改变所有想法,也很难改变最后的结果。在我看来,只有通过心理与生理上的潜意识将“赚钱”这件事设定为“必要需求”,才能驱动一个人在这件事情上投注所有心力,想法才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由这个例子可以知道,学习不是盲从,也不是不假思索地照本宣科,具备思考与分辨的能力是更重要的事情。
情愿依赖权威,不愿自己思考
我们可以从一般人的日常行为中发现,人们情愿将自己的思考能力交付给“专家”“学者”以及其他任何可能的“权威者”,毫不迟疑地接受专家所教导的任何想法,纵使这个想法很可能害了自己。他们自己或者有所察觉,却仍然欺骗自己:“哦,专家不可能错,一定是我自己有问题。”或者根本不觉得其中有任何不妥之处。
当今社会目前正充斥着这样的气氛,特别是受“少子化”情况突出的影响,不少父母过分保护小孩。孩子们普遍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面对未来也没有什么企图心,更严重的是几乎完全不了解自己,一切按照父母安排的方向前进。而父母则乐于花钱塑造“孩子拥有竞争力”的假象,送他们去学钢琴、补英文、学游泳、上贵族小学等等。但等孩子必须脱离父母独自面对世界时,残酷的考验将真正登场,因为这些孩子无法独立思考,不懂如何解决问题,更糟糕的是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天赋比什么都重要。
相比之下,我个人非常欣赏犹太人的教养方法。他们有一套从旧时便传承下来的教育理念,主张唯有培养一个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愿意自发性地吸收知识与拥有正确金钱观的孩子,才是整个犹太民族的幸福。虽然犹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法不是完全没有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经过长期修正与调整,至今已臻于完善。
由于长期以来饱受奴役、歧视与迫害之苦,犹太人极为重视孩子的教育与性格养成,并讲究“从生活中学习”的方法。
发问和碰壁,有助于养成判断力
首先来看犹太人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法。父母要求五六岁的孩子从茶几上跳下,表面上表现出会接住他的样子,但实际上却会让他跌落。他们借此告诫孩子:“你能相信的只有自己。”
再来看犹太人启发孩子智慧的方法。重视智慧是犹太人一贯的传统,因为长期被压迫的犹太人清楚,只有智慧没办法被人取走。在孩子稍微懂事时,父母就将书本涂上蜂蜜来让孩子愿意亲近书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断刺激孩子发问,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对世界万物充满兴趣,使他们不仅产生自学的进取心,更重要的是养成独立思考的性格。有人认为,正因为这样的教育与学习历程,才会出现那么多的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
另外,犹太人的财富教育也很特别。除了秉持“教育等于财富”的理念之外,在孩子7岁那年,家长就会给孩子一笔钱要求他们出门购物,借以训练其理财观念。好比母亲给了孩子一笔钱,请他去买酱油回来。在孩子完成任务回家之后,母亲首先会问:“你去了几家店才买到酱油?”倘若孩子回答“一家”,母亲就会要求他拿去退货,再去多问几家,找最便宜的那一家来买。对犹太人来说,金钱犹如双刃剑:懂得利用金钱,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与促进犹太民族的发展;反之,浪费与挥霍则可能促成犹太民族的毁灭。也许正是因为犹太人从小教育孩子有钱不张扬、不铺张浪费,并培养他们超强的自制能力,才会造就那么多的世界富豪。
回头看看我们现在的状况,不难发现,0至6岁这一孩童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很少被人们重视。人们就算重视也是偏向于孩子的智力开发,但却忘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与企图心,更不用说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每当老师在课堂上问:有没有问题?有没有任何看法?有没有意见或心得愿意分享?教室内总是一片安静,甚至大多数人还会害怕自己被老师点到,只因担心自己说出来的答案、想法会被同学耻笑。在教室里保持“低调”也就成了现在学生的共同习惯。
但谁又曾想过,在经历了20年“低调”的求学生活后,孩子有可能在走向社会之后突然间对一切产生好奇,或是拥有挑战权威的性格吗?甚至他们还会对学习这件事情保持热情吗?试问,要是从小父母、社会都按照犹太人的教育方式培育他们,你觉得他们的发展还会与现在相同吗?
这就是我为何会说“‘学习’是人生最大的陷阱”,因为任何人只要挂着“老师”“学者”“专家”等权威性称谓,大部分人就愿意交出自己,交出金钱,去学习可能不见得正确的经验与概念,甚至发现自己学错了之后还极力袒护,不愿承认错误,宁愿蒙着头过一辈子。这就跟买到一只烂股,却迟迟不愿意止损,还不停催眠自己,“只要不卖就没有赔钱”是一样的。
真正的事实是,他们早就赔掉自己的时间与金钱,更糟的是还打算赔上自己的未来。
最好的学习方法:学、做、讲、教
美国教育专家艾德格·戴尔(EdgarDale)在1969年提出“学习金字塔”的概念,指出学习历程可分为被动与主动两种,两者的学习状态因此产生差异,所示。
学习金字塔
两周后记得多少?
学习方式
学习性质
我们说过和做过的事,
记得90%实际做事
主动
模拟实际经验
做一场引人注目的简报
我们说过的事,
记得70%非正式演讲
被动
参与讨论
当场看到事情完成
我们听过和看过的事,
记得50%观看示范说明
参与讨论
看电影
我们看过的事,
记得30%看图片
我们听过的事,
记得20%听讲
我们读过的事,
记得10%阅读
显而易见,不同的学习方式造就不同的效果。例如,通过阅读,两周后能记得的只剩全部内容的10%;借由听讲则能记得20%;利用图片学习则有30%;看影片则有五成效果;经由参与示范或参观展览能记住七成;通过书写或利用口语表达分享给其他人,则可达到九成。
由此可知,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将吸收后的内容经由大脑内化,然后利用写作或口说的形式分享,能够使记忆的状态最为完整、丰富。这个概念也与中国传统的“学、做、讲、教”原则不谋而合。
在学到这个概念之后,我将其实际运用于自己的学习中,确实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作用。
但我还发现一则铁律:教练的级数,决定选手的表现。也就是说,第一名的教练相对能教出第一名的选手。因此,当我们决定向某位老师求教,就必须先知道这位老师是否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选老师,听其言观其行
一项研究指出,假设一个人本身的学习条件极佳,属于天才型选手,而他的教练也属于最优秀等级,那么这个天才每次最多能够吸收教练所教授内容的一半。假设这个天才选手又将自己的所学教给其他天才,学习效果又会逐半递减。所以,经过多位学习者这样多次授受,要是你所学习的对象本身条件不佳,那么你所能学到的可能不足原有内容的10%。
这一研究的最好的例子就是电视综艺节目中常见的游戏“捏面人猜猜看”。第一个人看见一项指示之后,立刻通过捏面人的方法传达给下一位参与者,如此接续直到最后一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看见,从第一个人到最后一个人,他们所捏出来的物品早已相差极远,甚至出现完全不相干的理解。
这就是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噪声干扰”,也是许多教育专家强烈建议“跟原创者学习”的重要原因,毕竟原创者所分享的才是100%的完整概念,我们能从中学习到最完整与最丰富的内容。
不过,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学习对象有问题,也不知道传授给自己的是已经被“干扰”过的内容,表现因而迟迟无法提升。这些人甚至会情绪沮丧、自我怀疑,学习障碍因此更加严重。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归纳出分辨学习对象优劣的三个方法:
(1)是否出过书:透过书籍认识学习对象,是判断此人优劣的最快速的方式。因为他的理念与想法全都呈现于书籍当中。
(2)是否得过奖:获得过国内外大奖,这代表获奖者的思想与成就傲视群雄,当然适合作为学习对象。
(3)是否做出过成绩:许多教学者都“很会讲”,但实际上他们却做不到。尤其是许多理财专家经常告诉别人如何操作,但他们自己的财务状况却很糟糕,或无法提出具体绩效来证明他们的操作模式能为他们自己带来收益。这时我们就要思考这样的人是否值得做自己的学习对象。
除了向良师学习,我们有时也要懂得观察不好的教导者有哪些必须改进之处,并将此作为警戒,不让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付学费,要求自己赚回来
除了以上几点,我们最后需要考虑的就是自己有没有办法负担起学费。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学费越昂贵学习效果越好,原因在于:我很爱钱,非常珍惜自己花出去的每一分一毫。当决定花费几万块新台币去上课后,我接着便会思索如何在短时间内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之中,从而赚回付出的“学习成本”,甚至赚回更多的利润。
《别怕创业:把过去帮老板赚的,放回自己口袋!》中提及,为了去上马修·史维在美国开设的课程,我一共花了将近30万新台币,而我在短短一个月内就赚回了这笔钱,其中的20万是在课程中赚回来的。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问:你怎么做到的?
答案很简单:马上采取行动,接着进行调整并坚持下去。
这些年我看过太多的人上过各式各样的课程,课程结束后我会追踪他们的上课成效,但却很少遇见愿意上完课程后马上就将所学运用于生活之中的学员。有时我也会与某些再次回来上课的人闲聊,打探他们的生活是否因为先前的课程而有所改变。我发现,将所学付诸实践并产生具体影响的学员,十个人之中恐怕只有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