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本书不断强调“认识自我”的原因。了解之后才有办法规划,规划并确实执行才有办法累积,累积则是迈向成功的必经过程。只有把这套标准作业程序内化进自己的脑袋,我们才不会一直处于“做梦”的阶段。
“筑梦踏实”确实是诤言。
我曾经遇到过的一个学员,不断强调他多想去环游世界,每次见面不忘畅想环游世界后的情境。为了解他实施计划的程度,有一次我终于开口问他:“目前你去了哪些地方?”
“我还没离开过台湾。”
“你最想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哪里?研究过去那边的机票、住宿等基本开销大概要准备多少钱吗?”
他露出迟疑的表情说:“……不清楚。我只是想环游世界。”
看到这里,你应该也会追问这个问题:“你是真的想要环游世界吗?”
觉察到自己此前想当然的态度,那个学员安静了下来。
有梦想很好,但实践梦想所带来的快乐,会比空洞的梦想更让人感到充实与开心。因此我告诉他:“先把自己想去的国家和地区列出来,仔细研究去每个地方所需要的花费,挑选一个自己目前有能力负担的目标作为开端,环游世界就不会再是梦想了。”
从可执行的小目标开始!
在一次演讲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同样有环游世界梦想的学员。在我分享案例之后,他举手说道:“我仔细研究过,发现环游世界真的太花钱。卓老师,你有省钱的方法可以分享吗?”
“当然有,只要你愿意动手开始调查,不管是上网、查书,一定能够找到符合你能力的旅行方式。例如参加换工计划、打工旅游等,你都能边赚钱、边旅行,不过详细的内容还得需要你自己去查。”
我其实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之所以采取这样迂回的回应方式,是我猜测这个学员搜集数据的过程可能不够仔细,也可能他想偷懒——想直接获得肯定的回复与操作方法,所以把该他自己进行的工作再度推回去。
这就像每次有人问:“卓老师,你觉得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的回答总是:“你要不要先告诉我,你自己觉得你是什么样的人?”许多人总是期待不劳而获,只可惜这比中乐透彩票的概率还要小。更何况中乐透也不是完全不用付出:彩民需要起床穿戴整齐,拿起钱包走出家门,找一家喜欢的彩票店走进去,买彩票,然后回家看电视对奖。
也曾有学员说:“我就是很向往那种花大钱环游世界的生活方式,怎么办?”
像这样的人有两种选择:一是好好存钱等到老了再去实践。不过一定要确保自己撑得住这段难熬的时间,愿意舍弃部分的物质生活。当然也可以想办法开源增收,但还是要把增加的收入存起来,才有可能达成目标;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使梦想变成可被执行的方案。不妨稍微降低标准,以符合自己能力的方法进行。比如想搭邮轮环游世界,走一趟大概需要180万新台币,那有没有可能找到150万或100万新台币的航线呢?虽然没有去那么多的国家和地区,可是不也同样环游世界一圈,同样达成目的了吗?
也曾有为人父母的学员问我:“怎样才能让孩子成绩提升到前几名?”
我会问他:“平常他的成绩怎么样?”这样问的原因很简单:假设这个孩子每次的成绩都低于50分,那么距离考95分至100分的前几名同学相当远。短时间内要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很小,这时就不该给孩子设定那么难的目标。100分是终极成果,但最好的做法是每个阶段进步10%到20%,在过程中逐渐累积自信、经验,让“达成目标”自然而然地变成一种习惯,逐步向终点迈进。
避开成功道路上的乱流
我是一个来自金山(指新北市金山区,原称台北县金山乡——编者注)乡下的年轻人,期待到台北宏图大展,于是进厨房当过杂工,到时装公司当过外务,还卖过灵骨塔。直到某一天被人“点醒”,我才懂得创造自己的价值比傻傻地苦干更重要。
许多苦干的人完全没有“存底”的想法,总认为工作已经够苦了,于是将薪水拿去吃喝玩乐,过着及时行乐的日子,结果三十多岁仍然囊中羞涩的人比比皆是。
对这些人来说,“未来”就像世界末日一样,永远都在下一刻,这辈子不会遇到。和他们相比,我在进入社会的头几年虽然过得相当辛苦,但由于母亲很早就向我灌输储蓄的观念,我在做时装公司外务之后便努力存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存下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新台币。正是以我苦干的成绩··——那时累积下的一点积蓄为跳板,才在此后实现了往上跃升。
然而,创造自己的价值而非苦干才是个人最优的选择。在进入成智集团并得到梁凯恩老师的启发之前,我从不知道创造自己的价值比苦干划算得多。也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只有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往能够发挥自己天赋的领域钻研,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就。
当然,苦干也有成绩。我之所以能够被“点醒”,是因为我愿意对大脑做上百万的投资。这不是很奇妙吗?若我先前没有好好地“存底”,就没有条件投资自己,可能到现在还在傻干苦干。
投资自己?小心沦为自欺欺人
不过,光是花钱投资于大脑还不够,还要努力践行所学所知。因为我很爱钱,所以每上完一堂课,我都一定要实际尝试,确认大师们教导的各种方法是否实用,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我喜欢做这样的试验,并且将其整理成使用心得,帮助自己时时总结与修正。没想到,这些累积下来的成果,还变成了我往后写作的材料与养分。由于整理课程笔记是当初我给自己定下的功课,假设从这个角度理解,也能说我是在有计划地投资自己。
不过我发现,很多人在给自己设定方向或制订计划时,通常没有想太多,也未曾思考执行的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的能力。加之人们在许多商业操作、销售手段的操纵下也倾向于陷入“自己没错”的恐怖陷阱之中,以至于从头到尾都没有发现方向错误。当执着于“自己没错”的想法时,人们就会掩起耳朵,闭上眼睛,傻傻地往前冲,越是努力“前进”,越是将自己带往毁灭的深渊。
避免这种状况发生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深入了解自我,不管是天赋、潜能、自我价值,还是比较现实层面的贷款额度、存款金额与总资产等。当面对“选择”与“方向”时,深入了解自我的人会有准确的判断能力,不至于做出令自己后悔的决定。相反,假设根据上述条件进行判断之后,你觉得可行的,并决定采取行动,那么也得承担起一切可能的风险,并且依据自己的极限设下止损点。
别再相信没有根据的说法
在《别怕创业:把过去帮老板赚的,放回自己口袋!》当中,我分享过自己由于一个自以为是的错误投资而赔上所有家产并背上债务的故事。当时因为太过信任朋友,并且看重他在台湾寿险界的地位,于是我在既无深入了解又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把全部资金交给对方运作。
一开始我确实也尝到过甜头,赚了不少钱,于是从28岁起就过上了“退休生活”——每天和太太将需要讨论的“要事”锁定在:今天晚上要吃什么?这周要和家人或朋友去哪儿聚餐?这个月要到哪个地方旅游?这一季度要带家人去哪个国家旅行?甚至每年过年还会一次性地发给太太整年度的家用与薪水,就这样过了三年“完全退休”的日子。直到朋友卷款潜逃,我还傻傻地相信对方,认为他一定不会这样做。
但事实证明我当时是个傻子。理由有二:
(1)未曾仔细了解对方提出的投资标的的风险与标准;
(2)没有认清自己所能承担的风险极限。
当然,“祸兮,福之所倚”,这次的恐怖经历也让我在问题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承担责任,想办法解决问题,因而也成就了现在的我。
当机会近在眼前……
最近有个朋友跑来跟我谈一项“商业合作”,过程中他讲得口沫横飞,把这个机会形容得相当美好,听起来就是只要做下去一定能够成功致富。在他讲完美丽的“梦想”之后,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你说的执行方法符合这个业界的“标准”吗?
(2)你自己按照这套流程做过了吗?
“……不了解,没有。”他回答说。
“没有?那你还来找我谈?”这是当日我与他对谈时的最后一句话。
假设自己都不清楚这两个问题,要如何带领着别人往上提升?这也是许多人在面对“梦想”时会产生的盲点,起因都是想要不劳而获。于是我建议他:先别谈合作,不妨自己实际跑一趟市场,好好观察业界的情况,分析出其中的利弊,并找出适当且符合自己条件的切入点,这样募资的过程应该会比较容易。
与他会面后的第二个月,我读到一则新闻,标题是“查获跨海吸金集团”,涉案者正好就是朋友找我合作的那家公司!事后侧面得知,朋友把工作期间辛苦存下来的钱全都投入到这个吸金集团,如今他已经一无所有。
“一切从梦想开始”,许多商业书籍、大师讲堂经常用到这句话,但我要强调:梦想,必须基于了解自己,按照自己的能力设计出逐步提升的方向。也只有在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执行之后才能稳健地发展,才不易被一堆甜言蜜语、画大饼式的言语所迷惑。
“别再相信没有根据的说法了!”这句广告词是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很好的提醒。
人生也要止损
很多人都知道投资必须设定止损点,也明白坚守止损是赚钱与守财的不二法门,但却不太有人会为自己的人生止损。
以婚姻为例,许多人结婚后才发现,自己与另一半并不合适,不论在性格、看待事情的观点,还是在对待家人的态度方面。也许婚前两人便注意到这些问题,但当时认为“爱他(她)所以容忍他(她)”,或期待着对方有一天能有所改变。然而在婚后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对方一切仍旧没有改变。然而,纵使确认彼此不合适,不再相爱,两人还是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选择“继续容忍”。因为勉强为之,两人的关系继续磨损,连最基本的相互尊重也可能因而被侵蚀殆尽了。
夫妻双方若有“止损”的概念,就会知道继续下去将消磨自己未来的生命,选择结束这段感情反而有可能豁然开朗。可惜,太多的人就算为感情设了止损点,也知道已经达到自己的止损点,却还是执意走下去。结果很可能是,毁灭就在不远的前方。
再以家庭教育为例。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业成绩相当重视,每天逼着孩子念书、念书、念书。但如果孩子不管怎么念都只能考三四十分,家长便强硬地将其送往补习班加强辅导,期待成绩会有起色。若成绩还是一样,孩子很可能在家长不愿意挖掘他的其他能力的情况下,“被”宣布放弃。
倘若这些家长愿意敞开心胸,接受孩子在学业成绩上不会有杰出表现这一事实,让孩子尝试接触更多的事物,进而挖掘出他的天赋。与前者相比,这何尝不是件美事?
不走这条路,还有别的路
或许因为从古至今人们就有“劝和不劝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多数人无法认清自己的人生道路,或是选择“无理性坚持”,最终不仅浪费了自己与他人的时间,而且对彼此都不公平。
为了避免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无谓地逞强硬撑,我想到了一套应对方法。每当要执行新的计划,我都会据此事先分析、规划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执行方法。具体原则有三:
1.目标要清晰
假设想要买某个品牌的车,要先了解自己喜欢哪一款车型,在分辨优劣之后决定款型,甚至可以更仔细,如红色、五门掀背、2000毫升等。
2.最好能够数字化
接着要了解市场行情。例如,这款新车价值多少,二手车市场开价如何。接着评估自己的付款能力。
3.画出一条自己能够接受的时间轴
所谓“自己能够接受”的时间轴,其实也就是达成目标的时间限制。事情越简单,时间轴就越短,可以按日或月计算;事情越复杂,达成目标越困难,则可将时间轴相应拉长。
在哪个时间点,决定止损?
最后,还要记得将拉出的时间轴切割成几块。例如,将预计一季度完成的目标分割成三块,因此拥有三个检视点,而这些检视点可被视为“阶段性目标”。只要到达时间轴上的检视点,就该检查理应完成的进度。若已经达成,则顺利往下个阶段推进。若没有达成,就该加紧调整,比如思索计划、方向与行动是否有问题,又该如何改正问题等。遇到这种状况,通常我会回到最前头,看看有没有什么关键因素被自己漏掉了。此外,我也可以去请教前辈或相当杰出的人,听听他们的建议。假设都找不到问题,而又刚好来到止损点,那么“放下”也是一种选择。
学习也是如此。很多人花大把时间、金钱学习英语,最终却没有任何效果。我也遇到过许多花大钱参加教育训练课程的学员,他们此后的人生并没有大的进步。仔细分析他们的学习经历,我们会发现他们犯下了相同的错误:盲从、不行动与不设止损点。
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只要看到有人推销课程就什么都上,什么都想学,但学过以后却又觉得这一切对自己都没有用!最糟糕的是,他们明明知道投入那么多的学习没有用处,却还是不懂得止损,继续把钱与时间投进大海。
在开始学习人生止损之后,我发现自己的人生还有了一项新的转变,那就是“行动说服力增强”。意思是说,每当我累积一次小的成功,代表离目标越近、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越大,别人看到之后会觉得我是可靠、有行动力、目标导向的人。
执行止损,有助于成功
前面曾经提过,我为2012年做了攀爬珠穆朗玛峰的计划。为了达成目标,我对这个计划做了分析,并且按照先前介绍的步骤,列出了明确的目标、需要准备的各项物质条件与体能数据,并画出了自己的时间轴。时间轴中最主要的检视点就是2012年3月在高雄举办的铁人三项比赛,我以有没有拿到获奖证书当作体能状况是否适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标准。
最终,我完成了挑战。虽然过程中因为忘了检查自行车胎压造成第二阶段公路赛中体力大幅消耗,差一点撑不下去而萌生了放弃的念头。但是,靠着自我催眠,我在第三阶段马拉松比赛时不断告诉自己:“我是跑步机器、跑步机器……”最后仍然在主办方规定的时间内抵达了终点,取得了获奖证书。就这样,我通过了自己标记出来的检视点。
而在此之前的横渡日月潭、攀登玉山、自行车环行台湾岛等目标,我也全都做到了。通过这些检视点累积起来的能量非常大,除了提升自信心外,还使其他人对我的计划产生了一种信赖感。因此,当我跟朋友说明自己即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计划时,没有人会认为我做不到,甚至还有朋友因为我的分享而起心动念想要跟着一块去。此外,为了这趟挑战之旅,我还向几家厂商募款,对方在看见我所展示出来的成果后,也显示出了相当的信赖,还有一些厂商自发地表达了愿意提供经费的意愿。
他人的信赖之所以能够累积起来,是因为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有完整、翔实的规划,附上了具体的执行方案,同时设定了止损点。我之所以能够经常地达成目标,稳健地完成使命,则是因为过去花费了很大力气了解自己。
我不是超人,而是和大家一样的平凡人。但为何我能做到这些事情,许多人却不能?理由很简单:
我找到了自己的天赋,挣脱了绑住自己的所有枷锁,开始行动、检测、调整、再行动!
这就是走向成功的最简单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