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鸟在山中声声凄厉地啼叫,勾起世人多少愁绪、多少感伤。顾况有另一首《子规》诗,诗言:“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杜鹃的啼声对人有种感染、移情的作用。可这首《听子规》诗,偏偏写这么一位禅僧,在杜鹃鸟无休歇的泣血的啼叫声中,默然入定,纹丝不动。他是巳参透了人世间的大喜大悲而大彻大悟,还是他入定之后,六根清净,杜鹃鸟啼声已充耳不闻呢?他的表情那么淡漠,他的心思旁人无法知晓。他神情高远、静穆有如山间那一轮明月。唯有明月才是他的相知。他是否听到鸟鸣,听后又是何种感受,作者将一个神秘的悬念留给了静静的山月。
忆周秀才素上人时闻各在一方
孟郊
东西分我情,魂梦安能定。
野客云作心,高僧月为性①。
浮云自高闲,明月常空净。
敝衣得古风,居山无俗病。
吟听碧云语,手把青松柄。
羡尔欲寄书,飞禽杳难倩②。
【注释】
①月为性:以月喻人之本性、佛性,取其清净。《涅?经·二十》:“譬如盛夏之时,一切众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郁热即除。月爱三昧,亦复如是。”
②飞禽:用鸿雁传书的故事。雁来去有定候,古人以帛系雁足得以传书。此诗中飞禽指鸿雁。倩:请。
【译文】
朋友们各分西东,牵动了我的情、我的梦。野客的心如云一样飘荡,高僧本性如月一样清净。
飘荡的云高远、闲雅,清明的月空寂、洁净。
苦苦修行得古人之风,僻居深山无尘世之病。
你吟听碧云的对话,你手持青松的杖柄。
我想用书信表达羡慕之情,无奈路途僻远鸿雁难请。
【赏析】
中唐时期,唐代佛教特别是禅宗更加速其中国化进程。士大夫而向佛,僧人而文士化者颇多,甚至有袈裟而儒冠或儒冠而又袈裟者。孟郊本人便是出家而后又还俗。在佛教与传统中国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在佛教徒与士大夫的交往中,有许多的契合点,而追求一种高远、闲淡的意境,成为文人和许多僧徒的共同志趣。这首诗便是写在这一基调上,文士秀才和僧徒上人的友谊。文士和僧人同是孟郊的朋友,诗之开篇表达了对二人的思念。接着分写二人的心性:野客即是那位秀才,他的心如云一样高闲;高僧即是那位上人,他的本性如同月一样空明。
而这云、这月,实际上有超脱于现实的同一品质。
西来意颂诗
善昭
庭前柏树地中生①,不假牛犁岭上耕。
正示西来千种路,郁密稠林是眼睛。
【注释】
①庭前柏树:着名禅宗公案,其事见于《五灯会元》所载赵州从念生平行事,“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指赵州)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
【译文】
庭前的柏树是从那大地生出,并不靠耕牛在山头扶犁耕耘。
正显示祖师西来所开千万入道之路;茂密稠林中所有树木都是呈给禅人的慧眼金睛。
【赏析】
本诗为禅宗独创的颂古诗之一。所谓颂古诗即是对禅宗古德的公案、机缘、话头以诗加以歌颂阐释。一则古德公案,一则机缘,一则话头,常常由多人共写,从而成为一组组瑰丽多姿的颂古诗。禅宗公案号称千八百则,因此,颂古诗数量极大,多达上千上万首。本诗所颂如注释所指是颂“庭前柏树子”公案,这个公案的颂诗还有很多。本诗对“庭前柏树”的理解是:庭前的柏树是大地母亲生出,也就是由真如生出,它在地中时是虚无的,但那时的无是潜在的有,而生出的柏树,则就是由无生有,这种生成是随缘任运而生,不假修持,不借他力,也即是不像农夫那样靠牛犁耕作之力而成长。因此第三四句进一步说,不只是柏树,而且,所有的树木稠林都可以作为修禅人的顶门只眼、慧目金睛,使修禅人看清入道之路。
一兔横身
韩大伯
一兔横身当古道,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译文】
一只兔子横着身停在古道上,矫健敏捷的苍鹰一见便将它生擒。
后来的猎犬却冥顽迟钝没有灵性,只会在枯木朽桩的旧处空自追寻。
【赏析】
此诗亦是颂古诗。其经过《指月录》记于下:“雪窦显在大阳时,有客举光孝慧觉语问曰:觉赵州侍者,眼问柏树因缘,乃无无此语,而眼肯之,其旨安在哉?显曰:宗门抑扬,宁有轨辙乎?时有若行韩大伯侍其旁,辄匿笑去,显请笑故?韩曰:笑知客智眼未正,择法不明。显曰:岂有说乎?韩对以偈……”这里客人所举光孝慧觉和法眼之问答则见《五灯会元》卷四:“师(指慧觉)到崇寺,法眼问:近离甚处?师曰:赵州。眼曰:承闻赵州有庭前柏树子是否?师曰:无。眼曰:往来皆谓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曰:庭前柏树子,上座何得言无?师曰:先师实无此语,和尚莫谤先师好。”韩大伯为重显与客人之问答发笑而作此颂古诗。韩大伯所以发笑大概是对二人争论慧觉与法眼之公案感到可笑,即笑那位提出问题可笑。因这位客人所问之题是对赵州说未说过柏树子这件事发问,问慧觉为什么否认赵州说过柏树子,而法眼却肯定,想弄清这二人问答之旨意。在韩大伯看来这种问答即是舍本逐末。所以写此颂古诗。首句以一兔比喻赵州庭前柏树子公案,横身挡古道,是喻这一公案挡着道路让人难以解悟,成为千古流传之遗案,为人所注重,但对此,苍鹰一见到就把兔子生擒,这则是喻古先德那些上智利根一见即能解悟,敏捷如鹰。而后世之禅者却无有灵性,抓不住本质,只能在字句上追寻,不能证误,如同无灵性的猎犬,空自在枯木朽株间寻踪觅迹,空无所得。如何是佛颂诗
重显
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
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
【译文】
即便是在三月江南,浩浩春风也难以把它吹起,有如鹧鸪在深花里啼鸣,只能闻其声而以见其形迹。
机敏之人如化龙之鱼,腾跃过三级高浪而飞升,那些痴愚之禅人为了寻鱼,却仍熬夜要戽干塘水。
【赏析】
此诗亦为颂古诗,其本事见《雪窦颂古录》:“举僧问法眼,惠超咨和尚:
如何是佛?眼云:汝是惠超。”重显之诗即是颂此公案。“如何是佛?”即是指佛性大全这个释家的本体是如何?对此,重显首先以“春风不起”来说明其难以体认。佛性大全遍显于大千世界,但要尽其本体,即使像春风这样能复苏万卉具有回天之力,也同样是吹不起,因春风之吹拂可使草绿花开,只不过是表现了佛性大全之作用,还不足以尽其体。第二句“鹧鸪啼在深花里”,则是把法眼答惠超之言语比作鹧鸪啼鸣。即是说法眼之所以做出“汝是惠超”这样的回答,就是告诉惠超,其所提出之问题不是靠语言可以解答的,因正像鹧鸪在深花里啼鸣,只能闻其声而不能见其体一样。这也就是告诉惠超要在言语知解之外去体认佛性。后联首句是赞颂惠超能言下顿悟,如化龙之鱼,腾跃三级高浪而飞升。次句则是说以后之禅人还想寻言觅理来参究此公案,只能像鱼已化龙飞走却还在辛苦戽水以寻鱼的渔人一样痴愚可笑。
如何是赵州颂
重显
句里呈机劈面来,烁迦罗眼绝纤埃①。
东西南北门相对②,无限轮锤击不开。
【注释】
①烁迦罗眼:梵眼,此云坚固眼,亦云金刚眼,能照见无碍,不唯千里明察秋毫,亦乃定邪决正,辨得失,别机宜,识体咎。
②东西南北门:即“如何是赵州”公案赵州之所答。原公案是,一僧问赵州:如何是赵州?赵州答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译文】
问句含义深奥呈露玄机,咄咄逼人直面而来,但赵州有一双金刚眼,绝未遮翳纤毫尘埃。
然而,虽然有,东南西北四门四通八达,痴顽之人却难进入,即便用铁锤轮击也难打开。
【赏析】
此首颂古诗颂如何是赵州公案,其公案是:“举僧问赵州:如何是赵州?州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此颂即是颂这段问答,此段问答义极玄奥。本诗所颂亦是颂其玄奥。此公案之间,问如何是赵州?赵州即是赵州人从捻其人,又指赵州城。因此,提问有双关之意,既问其人如何?又问其境如何?颇有玄机。因此,首句说“句里呈机劈面来”,是颂问句。二句谓“烁迦罗眼绝纤埃”,则是颂赵州的道行,谓赵州具金刚眼,没有纤毫尘埃遮蔽。赵州以四门相答,亦具玄机,因赵州城确有四门,但此四门亦是喻赵州之悟境如四门通达无碍,有悟之学人,犹如四门通开可悟到自性。但是痴顽根劣之人却难得入。因此结联才说不管怎样用铁锤去击也击不开。
阙题
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译文】
道和白云相依而尽,春与清溪相生而长。
落花不时飘飘而至,馨香随水流向远方。
山路边闲开着柴门,高柳下静闭着书堂。
白日映出一片浓荫,清辉洒在我的衣裳。
【赏析】
开篇两句便极富禅意。由“道”随白云的婉转飘忽、春与青溪的相伴而生,表现“道”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在清风白云的任运自然,在春来溪涧的流水潺潺。这正是诗人对禅的透彻体悟。“落花”“流水”句表层意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也表现出作者富有情韵、体察入微的内心,它更表现出一种爱惜生命、从刹那求永恒的思想。落花在一般人眼中是凄婉的,她象征了易逝的年华。但了悟生灭的禅者,从落花匆匆而逝的飘零中,可看到她含苞欲放时的蕴藉、她争奇斗艳时的风姿,也可看到她归于寂灭时所表现出的永恒的美。落花的馨香随流水远飘,诗人的心灵也似与花、与水、与美融为一体。在这样一个春意盎然、充满禅趣的环境里,作者隐居读书。门向山路,柳掩书堂,环境的幽寂表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淡泊。结句“清辉照衣裳”与王维“明月来相照”诗句一样,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亲相近及内心世界的空明皎洁。殷瑶赞刘"虚之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视听。”这首小诗便可堪此誉。
洞山寒暑颂①
重显
垂手还同万仞崖②,正偏何必在安排。
琉璃古殿照明月,忍俊韩擅空上阶③。
【注释】
①洞山寒暑:公案见《雪窦颂古》:“举僧问洞山,寒暑到来如何回避?山云:何不问无寒暑处去?僧云:如何是无寒暑处?山去:寒时寒杀阁黎,热时热杀阁黎。”
②垂手:《碧岩录》释云:“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有时灰头土面即在万仞峰头,有时万仞峰头即是灰头土面,其实入尘垂手,与孤峰独立一般,归源了性与差别智无异,切忌作两橛会,所以道:垂手还同万仞崖。”
③韩擅:战国时韩国的良犬名。色黑,故名擅。【译文】
垂手过下,和万仞高崖并无不同,正位和偏位,何必再着意安排?
透明的琉璃古殿,在明月映照下昭明若揭,那迷漾地痴望月的韩擅狗,其可笑模样让人乐开怀。
【赏析】
此颂古诗洞山寒暑的公案。洞山关于寒暑之问答,涉及甚深的哲理。洞山回答如避寒避暑说到没有寒暑说到没有寒暑之地方去。这里涉及现象和本体之不同。问者指现象界的寒者不能了悟再发问,洞山则以现象界之寒极热极相答,则是要破其知解之妄。雪窦颂此公案则是阐明此公案问答双方的不同境界。首联是对洞山的回答所涉及的正偏、圣凡、体用关系加以阐释。指出正偏一如、体用一如、凡圣一如,不必着意安排,因开悟之人悟此禅理当如水到渠成,风行草偃,不须苛求。这里似责洞山分正分偏之多事,实亦赞美洞山心切。后联谓洞山之回答有如琉璃古镜明月意义昭明,但问者不知,犹陷迷妄,恰如韩犬望月,痴愚可笑。
题灵和尚故居
刘长卿
叹逝翻悲有此身,禅房寂寞见流尘。
六时行径空秋草①,几日浮生哭故人。
风竹自吟遥入磬,雨花随泪共沾巾。
残经窗下依然在,忆得山中问许询②。【注释】
①六时:佛教分一昼夜为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
②许询:字元度,晋人。好游山水,以与高僧支遁谈玄论道而着名。
【译文】
为你的逝去而哭泣,更悲哀有这血肉躯体。
你走后禅房寂寞,我来时满眼尘灰。
经行处已生秋草,哭友人又剩几时。
竹声与磬声遥遥响起,雨水和泪水绵绵不绝。
最怕见窗下那半本经卷,勾起我山中问道的回忆。
【赏析】
本为叹和尚逝去,却反为悲自己有身;禅房因和尚逝去而寂寞,却因后人到来而染尘。孰更不幸?诗一开篇便有不同寻常的思维。和尚朝夕往来之处已长满秋草,岁月流逝如斯,自身又得几日悲呢?还是稍作宽解吧。且听“风竹自吟遥入磬”,和尚虽已离去,他的精神似乎长留风竹间,如今他们的吟诵也与磬声相应。且看“雨花随泪共沾巾”,莫非冥冥之中真有别一种世界与我心相通?这一联的诗意与作者《题灵祜上人法华院木兰诗》之句“色空荣落处,香醉往来人”意有相近之处。眼前数卷残经仍在窗下,而询问经义之事,只在回忆之中了。哭禅师不比哭友人,既有悲而更须悟。既已悟又何须哭?然师恩深重不由人不哭。
金圣叹在评此诗时曰:“必如此,方是哭沩山大师诗。不然,岂不被某甲水牯牛痛棒打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