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曰:“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语出《韩非子·有度》)贤明的君主以法择人,不凭自己的好恶选拔。
领导者凭个人的好恶选才,将使大批的人才流失,使投机取巧者大行其道。
使法择人,不自举也。
——《韩非子·有度》
韩非子曰:“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机也,无术以任人,无所任而不败。”
——语出《韩非子·八说》
在《韩非子·显学》中,韩非子主张不以貌取才。
而在《韩非子·有度》中,韩非子又提出不能凭个人的好恶选才。
韩非子曰:“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
意思是说,贤明的君主以法择人,不凭自己的好恶选拔。
在韩非子看来,以个人好恶为标准选择人才,实际上是私心在作怪。合乎自己心意者就是人才,不合乎者就是庸才。
一个领导者,是否坚持公道正派,是关系人才命运的大问题。事实上,凭个人好恶选人用人的情况很多。有人喜欢听奉承话,把喜欢吹牛拍马者当成人才;有人热心于搞派系,对臭味相投的人备加青睐;有人看重个人恩怨,对自己有恩惠的,则想方设法加以提拔,即使有斑斑劣迹也给他涂脂抹粉。以上情况的存在,一方面使某些德才平庸、投机取巧的人,甚至有严重问题的人得到重用;另一方面又必然使一些德才兼备的人被埋没,甚至遭受不该有的打击。
韩非子提醒,彻底丢弃以个人好恶选才的观念,不拘一格选出真正的有才能的人,是一个领导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除此之外,领导者选贤用能还应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1)勿要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即任用人不管德才如何,只选择与自己关系密切的。
任人唯亲,实际上是一种“小农意识”。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任人唯亲的领导者一旦形成了这种错误的意识,就会在心理上排斥外来的力量、排斥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用而不举,罚而不赏,终使优秀的人丧失斗志,跳槽他处也极为正常。人才流失实为可惜,而组织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就会不断老化,再加上一些不具备领导能力的亲人加入,管理不善,职务上只升不降,腐败滋生,就更是雪上加霜,使组织走向衰亡。
因此,领导者必须从观念上、行动上,彻底摆脱任人唯亲思想的影响,只有任人唯贤,做到不偏不倚,组织才会越发活力四射、生机盎然。
(2)勿以出身选才
“梅花香自苦寒来”,温室虽好,但培育不出苍松翠柏。出身低微的人未必就没有大才大德。以出身定终身,是选才的大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的说法。其实,除了一些生长在富贵人家的人之外,有真才实学者,在他们未被发现或未成名之前,往往都处于社会的底层,甚至处于食不裹腹的贫困境地。
因此,贫困或低微不能说明人是否有才能。以出身来识人,有才也会被看成是无才。魏惠王就是那种凭出身看人识人的人,所以就看不起公孙鞅,有大才也不知用,将他“输送”到秦国,最终自食其果。
(3)勿以年龄选才
年轻,未必不堪重任。其实,只要有才智,年纪轻轻委以重任是完全可以的。
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者选拔人才缩手缩脚,不敢启用年轻人,总认为还稚嫩,缺乏经验和阅历,挑不起大梁,总是说:“再考察考察吧!”一搁就是好几年。殊不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等不起的,市场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争夺。
(4)勿以资历选才
古往今来,资历这把软刀子,不知扼杀了多少有用之才。任人只看资历,只看过去的业绩,依仗特权论资排辈,在我国古代几乎代代相传。时至今日,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在选择人才时,也不自觉地戴上了“有色眼镜”,以资历来评选人才,使有识之士不被提拔和任用,这不能不说是这些领导者在选才的观念上还带有封建士大夫的色彩。
一个组织,“用人唯资”,就会僵化和凝固,就会失去朝气勃勃的生命力,从而止步不前。
其实,选贤用能困难吗?
韩非子告诉我们,选贤用能并不困难,只要你不拒绝人才,自然能选择到真正的人才。
吃古通今
美国M公司的兴起与衰败好似一个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M是闯荡了几十年的电脑英雄。他用自己的铁掌控制公司长达40年之久。并且在他晚年,在家庭与企业的发展之间,又更注重前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M就是公司,公司就是M。只要了解了他本人,就等于了解了他的公司。与20世纪80年代其他许多相关企业的各式各样的故事相比,M及其公司的故事要特别得多。那些企业不是严重腐化,就是暴露无遗的贪婪。但M公司的衰落不是因为他的贪婪,而是M自始至终抱有他一人或一家控制公司的幻想。M总是一再强调,他绝不愿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权,不愿意让外人来管理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公司。M说过,“因为我是公司创始人,我要保持我对公司的完全控制权,使我的子女有机会证明他们有没有经营公司的能力。”从这些话中可见M的“家庭观念”根深蒂固。
1986年3月,M任命36岁的儿子为公司的总裁后,董事会的成员们就担心后继者缺乏领导公司的经验。80年代中期以后,董事们曾多次劝说M招聘一位专业管理人员,如果需要可以给他的儿子一个让人得以留下深刻印象的头衔,但应避免让他儿子这样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来管理这个在全球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中生存的公司。然而M却说:“他是我的儿子,他能够胜任。”可是,这个儿子竟不争气,在一年之内让公司亏损了[BF]4.1[BFQ]亿美元,并使公司的股票三年内下跌了90%。与其说M的儿子让M失败了,不如说这种“家庭观念”让M失败了。
一系列的错误决策,接班人选择的不当和M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使层层危机环绕着M公司。在使用融资和其他解救方法无效后,M公司不得不于1992年申请破产。
老夫子点评:
“井底之蛙”选不出人才。选才不能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错误。不拘一格降人才,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做到的。
链接共享
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机也,无术以任人,无所任而不败。
——《韩非子·八说》
任用什么样的人去办理政事,是国家存亡治乱的关键。没有任用人才的方法,就没有一次任用是成功的。
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干汤,百里奚自以为虏干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
——《韩非子·难二》
齐桓公以为,做君主的去寻求人才太辛苦了,其实寻求人才有什么辛苦的呢?伊尹以厨夫的身份求职于商汤,百里奚以战俘的身份求职于秦穆公。战俘,是为人们所羞辱的;厨夫,是为人们所耻笑的。他们蒙受这样的羞辱却去接近君主,是因为这些贤人太急于忧国忧民了。因此,君主只要不拒绝贤人就行了,寻求贤人并不是君主难以做到的。而且官职是用来任用贤人的,爵禄是用来奖赏功劳的;设立官职,安排爵禄,人才便自然而来,君主又有什么辛苦呢?
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韩非子·有度》
贤明的君主根据章法选任人才,而不凭自己的喜恶;根据法规来衡量功的大小,而不凭主观揣度。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会被埋没,没有才能的人无从掩饰,徒有虚名的人不能进用,蒙受非难的人不会被冤枉,那么君主对臣子的功劳罪过就会很清楚,国家就会容易治理,所以说君主以法度衡量一切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