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生活中沟通的工具,口才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会说话的人,遇到有事性和别个接触,或有事性跟别人合作的时候,总会很须利地把事情办成功。而不会说话的,却常常碰壁。口才流利的人,会使人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意图,而不会说话的人,却经常使人发生识解。因此,口才是一门学问,只有掌握了它,才能遇事应付自如,事业成功。
会说活才能胜出职场说话是开启心扉的钥匙
若想让对方向你说出自己的真心话,首先要诱导他解除心理戒备。解除心理戒备的方式很多,在对方说话时适当加以附和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方式能够顺应对方的语气进行对话,使他不好意思再拒绝你,并且轻松地与你交谈。
人与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时候,我们很热情地与人交谈,对方却持一种戒备心理。碰到这种情况时,你只有设法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交谈才能顺利进行。然而,要达到消除对方戒备心理的目的,你的谈话方式就一定要做到使对方愿意接受才行。
若想让对方向你说出自己的真心话,首先要诱导他解除心理戒备。解除心理戒备的方式很多,在对方说话时适当加以附和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方式能够顺应对方的语气进行对话,使他不好意思再拒绝你,并且轻松地与你交谈。
有的时候,你急不可待地想探得对方的心声,他反倒采取生硬的态度加以防范。倒不如通过点头、随声附和或微笑倾听等方式,使他觉得你完全接受了他的话。那样一来,他会觉得你不必要完全依附他的意愿,渐渐地,他就完全听从你的劝告了。
不过,有时候这个办法并不能随你所愿,任你如何附和,对方依旧守口如瓶。这时,你只有毫不犹豫地从对方身上打开缺口,才有可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如他佩戴的饰物、领带等体现对方个性和喜好的物品,往往是寻找话题的好引子,比较容易引得对方与你交谈。
再者,若想打破沉默,你还可从对方无意中做出的动作为话题,运用得当,往往可以打破僵局。
如果对方是位女性,端杯时翘起小指,你就可以说:“哟,我想你肯定学过艺术,端杯都用兰花指,真好看!”你把她无意识的小动作观察得这么仔细,她就会认为你很关心她。于是,戒备心理也就自然地慢慢消失了。
对于那些硬是不愿开口的顽固派,你自然要主动地想些办法,引起他的好奇心,使他开口说话。
马春晓是一家报社的记者,有一次,他听说一家企业快倒闭了,于是找到该公司的经理进行采访。但是这位经理什么消息也不肯透露,表现出很深的敌意,当时的场面很是尴尬。小马想抽烟,又不知烟放在哪儿了,于是他就搜寻衬衫、裤子口袋,最后没办法,又去摸外套口袋。这位经理觉得很奇怪,便担心地问:“你怎么了?”当他说明情况后,经理拿出自己的烟来给他抽。从这时起,他们开始了交谈,小马也因此获得了很多宝贵的资料。
当然,小马能够如此轻易地得到许多宝贵资料纯属巧合,不过,有时故意地做些动作,倒是消除对方心理戒备的一种方法。
促使对方敞开心扉的具体方法是:
(1)倾听对方谈话时,稍微向前移动身躯,以示对他的关心;
(2)对方说话时,不时点头,做出表示赞同的神情;
(3)同时,你要始终保持面带微笑,让他感觉到你的亲切感;
(4)对于沉默不语者,想办法以他的物品或动作为话题,撬开他的嘴巴;
(5)你还可以利用能够引起对方好奇的话题,使他乐意与你交谈。
只有说话时把握分寸,敞开自己的心扉,真诚地进行交流,对方就会和你一样敞开胸怀。
会说话,处理尴尬的秘方
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棘手犯难的问题。对此,若以幽默谐趣的方式回答,往往会化险为夷,改变窘态。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为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尴尬局面消失在谈笑之中。
在社交场合,有时会遇到别人对你有意无意奚落、挖苦、讥讽,你该怎么办?你应该用语言作为“护心符”,筑起防卫的堤防。有随机应变能力的人,就能调动自己的智慧,化被动为主动,使尴尬境遇烟消云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可视不同的来者选择不同的应付办法。
若判明来者不善,是怀有恶意,故意挑衅,你可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理、有利和有节地回敬对手。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同周总理谈话时,看到周总理的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带着几分讥讽的口气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何还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庄重而又风趣地答道:“提起这支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嘛,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钢笔。”那个记者听后,一脸窘相,怔得半晌也说不出话来。
英国前首相威尔森在竞选时,演说刚讲到一半,突然有个故意捣乱者高声打断他的话:“狗屎!垃圾!”显然,他的意思是叫威尔森“别再胡说八道了”。威尔森却不理会其本意,只是报以容忍的一笑安抚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环境脏乱问题了。”捣蛋者一下子哑口无言。
如果对方来势汹汹,盛气凌人,指责辱骂你,而你确信真理在手,则应保持藐视的目光、冷峻的笑容,让他尽情地发泄个够,而不予理会。有时沉默无言的蔑视,能力胜千钧,抵得上万语千言。假如有人冲着你横眉竖眼,恶语中伤地骂道:“你这个人两面三刀,专门告我的阴状,想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没门!”如果你心中无愧,完全不必大发雷霆,倒不妨解嘲地反诘:“哦!是真的吗?我倒要洗耳恭听。”然后诱使谩骂者说下去,直到对方找不到言辞了,你再“鸣金收兵”。在这种情况下,你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方式笑迎攻击者,显然比暴跳如雷、大动肝火要好。
须知,在人数众多的场合中运用针锋相对的手法,还有个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的问题。若你顶得过于刻薄,引起争斗,那就会失去意义。比如,在一次演讲中,台下有人喊道:“你讲的话我听不懂。”演讲者知其来者不善,就马上尖酸地当众顶了回去:“你莫非是头牛!原来我是在对牛弹琴呢!”这样的反唇相讥,讲者虽然痛快,但却有可能失去听众。所以,一个人应该要有自我控制能力,要善于约束自己。
假如有人以半真半假的口吻问:“你得了一大笔奖金,该‘发财’了吧?”如你就实避虚地回答:“你也想吗?咱们一块来干”语中带点阳刚锐气,别人再问,也不大好意思了。
你刚被提拔到某领导岗位,有人对此揶揄道:“这下子你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了吧?你听了不必拘谨,可一笑了之:“是这样吗?你算得这样准?”用这种不卑不亢的应酬方法,立即使对方语塞。相反,你过于计较,说出一大堆道理,倒显得太认真,反而适得其反。
如果有人用过于唐突的言辞使你受到伤害,或叫你难堪,你应该含蓄以对,或装聋作哑、拐弯抹角、闪烁其词,或顺水推舟、转移“视线”、答非所问,谈一些完全与其问话“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用这种委婉曲折的方法反驳对手,一定会取得奇特的功效。
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棘手犯难的问题。对此,若以幽默谐趣的方式回答,往往会化险为夷,改变窘态。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为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尴尬局面消失在谈笑之中。
会说话才有亲和力
所以一旦当你转入一个新单位、新环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业余时间多和同事交流!多向他们学习、讨教,通过你的话语,要让人们知道,你需要他们的帮助,你需要他们的友谊。如果你能做到这些,那么还会有谁能拒绝你伸出的手呢?
你从一个环境转调到一个新环境中,面对的上司和同事都是陌生的,从事的工作怕也和你以往做过的不大相同,这无形中在你的内心造成一种负担,仿佛人海茫茫,你却在一个孤岛上,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投入人群之中并为大家所接纳。
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对外来及新来的人都多少有些排斥心理,你如果聪明的话,首先应抛开自己对他人的陌生感、畏惧心、戒备心等。一方面多多拜访你的新同事、新上司。另一方面专注地投入你的新工作。这样的话,人们很快会适应你、接受你,因为你的拜访说明你对他们有兴趣,喜欢和他们结交、相识。同时你的专心投入工作,也使他们认为你是个很认真,并喜欢你的新职业的人,表明你在各个方面都力求和他们保持一致,所以他们会很快消除对你的排斥心理,愉快地把你作为他们中的一员。
有一次,某单位同时调进两个人——小李和小马,其中小李是个性格开朗、爱说话的人,小马则显得严肃而沉默寡言。
小李虽然看似开朗、爱说话,但似乎目中无人,来到新单位很久了,不但没有拜访过任何人,而且工作当中也从未向别人讨教过,也许他认为有能力干好自己的工作。大家认为,此人能调来本单位,一定是上面有什么人,看他那样子,也不像是个干好工作的料儿。我们干了这么多年这种工作,还免不了要互相请教、学习,可他新来的,不经过学习就能把工作干好?
相反,大家对那个沉默寡言的小马却大力赞扬,认为他相当不错,有思想、有见解,对于工作方面的许多设想和看法都和自己不谋而合,因此从内心里接受他做朋友。
原来,爱说话的小李自从调来单位,除在办公室见面应酬之外,工余时间他从未和别人交谈过。小马在办公室却很少寒暄,总是低头工作,而工作之余的时间,却问长问短,逐家拜访、了解,打听新环境、新单位的一些情况,顺便也提出许多工作上的问题讨教,所谓“一回生,二回熟”,“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虽然自古以来“君子之交淡如水”,但“礼尚往来,有礼有节”。人与人之间就是通过来来往往、反反复复地交谈、沟通增加彼此间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