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如此,选择职业更是如此,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报酬,更要考虑到自己能否从工作中领悟到对自身的发展有用的东西。不要只是比较各个公司的待遇,还要比较哪一个公司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更有利于培养自己所需要的能力。一个职业生涯设计师曾经给一个美国年轻人设计了他的人生:先进大学学技术与管理→进政府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进小公司寻找实践机会→成为大公司最高主管。这位年轻人进政界后干得很好,提拔到美国海军总司令特别助理的位置,继续做下去可以升到很高的职位。为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他毅然放弃了做高官的机会,根据原来的人生设计进了一家小公司从基层重新做起。这样,他所需的能力得到了最好的发展,30岁便成了著名的公司总裁。这一职业生涯设计,就不是单纯考虑工作,而是把什么样的工作最能锻炼所需的能力放在了选择职业的首要地位,从而使整个人生成为本领发展人生、全程学习人生。
锥形学习法更有效
知识的专一性像锥尖,精力的集中好比是锥子的作用力,时间的连续性好比是不停顿地使锥子往前钻进。这种学习方法所支配的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尖锐猛烈、持续不断的态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西蒙立论所依据的实验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一分钟到一分半钟可以记忆一个信息,心理学把这样一个信息称为“块”,估计每一门学问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约是5万块,如果一分钟能记忆一“块”,那么5万块大约需要1000个小时,以每星期学习40小时计算,要掌握一门学问大约需要用6个月。感谢西蒙的这个研究成果,因为它构成了我们今天要论述的“锥形”学习的理论依据。
为了形象地说明,我们把这种学习方法比做一把锥子。锥子有两股劲,一是钻紧,二是挤劲。知识的专一性像锥尖,精力的集中好比是锥子的作用力,时间的连续性好比是不停顿地使锥子往前钻进。这种学习方法所支配的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尖锐猛烈、持续不断的态势。
原理:烧一壶开水,如果断断续续地烧,1万斤柴也烧不开;如果连续烧,10斤柴就够用了。
据报道:只有初中文化的熊存瑞,17岁那年立志要当一名音乐家,他以每天10小时的时间苦练了一年手风琴,终于使专家们也为之叹服。不幸,由于练琴太猛而得了难以治愈的腱鞘炎。于是他又以每天10个多小时的时间攻读英语,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学完了英语专业的全部课本,最后以全国英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的西语系,插班二年级。不久他又攻读考古学,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考古专业4年学完的课程,并一举夺魁考了个考古研究生第一名。这里,天赋固然是一个因素,难道全国那么多考古毕业生没有一个天赋好的吗?显然不是。实际上熊存瑞在学习这门知识所花费的时间并不比专业大学生花费的时间少。
以某大学四年制的化学系为例。一年级每周46节课,其中化学专业课10节,其他课程16节。20节自习课中,自习化学专业只有4节。所以化学专业共有14节课,合计11.66小时。每周学习专业课不到12小时,每天平均不到两个小时。而一年365天除去50多个星期日、暑假、寒假、法定假日、其他假日、社会活动等等,充其量不到240天时间。如果采用“锥形学习法”,每天学习10个钟头的话,只用50天就可学完大学一年的学习课程。而四年制的大学课程只需用200天就可以学完。
可是,为什么熊存瑞比其他学生成绩优秀呢?锥形学习的知识增长是一种优势累积,不仅在知识的数量上,而且在知识质量上也是和传统的学习方法不同的。比如按常规的学习方法,上一堂化学课后,又上其他课,其间由于化学课的停顿和其他课对化学知识记忆的影响,上第二堂化学课时还必须拿出一定的时间复习,以此类推,学得越多,复习量就越大,而持续不断地学习的本身就包含着对学过的知识的不断使用,所以就可以省去复习所浪费的时间。又由于进攻的态势本身就是一种优势,所以还会产生质量优势。马太效应在这里的表现是:越是在很短时间精通了这门学科,就越容易灵活运用。
可以当一辈子学生
对于每个成年人来讲,在每天晚上我们督促儿女们的家庭作业时,是不是也应该督促一下自己呢?我们是否也应该坐在他们的对面,做一下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呢?
不管你同不同意我的观点,我都依然坚持: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学生时代。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知识如核裂变的世纪,不管我们原先是大专、大本,还是研究生、博士生,我们仍然会感到知识的严重匮乏。我们每个人都如同一张干瘪的海绵片,急需要很多知识之水的吸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事实面前,充盈饱满,“电量充足。”
对此,我们没必要羞答答地难于启齿,这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过去的时代里,也许只要中专毕业就可以应付自如了,大专、大本那简直是绰绰有余的一种浪费。可如今还行吗?大本以上学历的满大街一招手,呼啦啦立马围上一大群,就连街头洗车行的打工仔,也不乏曾经辉煌一时的“天之骄子”呢。这是一件好事,证明我国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正在提高。
人们急需“输血”、“充电”的原因之一,是知识领域的不断更新。今天我们刚刚掌握的知识,到了明天仿佛就又陈旧了,眨眼的功夫,一大堆新名词、新观念、新概念、新时尚、新潮流便铺天盖地出现,势不可挡,“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在这样的环境中,再不及时补给,马上就要变成新时代的文盲了。文盲还不很快被淘汰出局?
原因之二是,在职场上,不管是国企、外企、私企,因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用人量越来越与之成反比。僧多粥少的职场上那几个可怜巴巴的位子便炙手可热,十分抢眼。过去的“学而优则仕”现在同样适合职场,不抓紧修习“内功”,必将落得“无人问津”的下场。
原因之三是,高薪闹的。现在早巳不是出大力、流大汗就能挣大钱的时代了。现在是科技文化含量越高,企业效益越高的时代。知识越高的人才越能挣高薪。在这没钱万万不行的节骨眼儿上,谁不盼着腰包更“丰满”一些呢?
所以,现在很多人又想重温背上书包,重捧书本的学生生沽,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D大学毕业好几年了,人也快到三十了,可一看他那身装束,还真让人大吃一惊:上身夹克衫,下身牛仔裤,脚蹬一双运动鞋,这不是一个十足的学生打扮嘛!
小D大学毕业后,分到一家事业单位,薪水虽然不丰厚,但每日倒也悠闲,旱涝保丰收。但他很厌烦这种生活,工作也总是无精打采的。单位领导对这位自视极高的主儿也不“感冒”,小D索性辞了那份工作。
怀揣着那张文凭到人才交流中心转了两月,这回倒抽了口凉气,像他这种文凭的,想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还真没戏。一咬牙一跺脚:重回学校,考研!
他发现,像他这样的人很多,都是一门心思奔考研来的。他们的精神压力挺大,每日里早起晚睡,满脑子的“我一定要考上!”别人也许正花前月下,或在电影院中欣赏着美国大片,他却在图书馆中静心苦读。
早年离开校门时那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叹,在他现在看来很可笑。这不又回来了吗?
当然,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尴尬,本来已是“社会人”的他,当被人问起,都快三十而立了,何苦呢?不过,他倒很坦然,感到自己喜欢大学校园这种氛围,和这些小师弟、小师妹们在一起,心态都变得特年轻,喜欢现在这种生活状态。再说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等真正地学有所成时,相信会有回报的。他说这些话时,露着一脸恬静的书卷气。
积极为自己汲取知识营养的人,都是可敬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最起码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积极的心态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这些,无疑对我们的社会有利。
对知识的漠然或摒弃,是人类文明的悲哀,同样也是对自身素质的嘲弄。
坐失对知识吸纳的良机,其实是对机遇的一种无言放弃,是对光明前途的一次涂炭。
跨入21世纪,不光是日历的更换,更重要的是与知识携手,共同地融入,而不是在无知的阴影里徘徊、叹息!
对于每个成年人来讲,在每天晚上我们督促儿女们的家庭作业时,是不是也应该督促一下自己呢?我们是否也应该坐在他们的对面,做一下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呢?
不要总思念逝去的学生时代,最主要的是我们重新真诚融入学生时代!
永远地与好书为伴
善待每一本好书,好好地用心去珍惜它,将它当作一片芳香的泥土,把自己当作一棵树,让树根深入到它的里面,你会汲取到无尽的养分。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这是一句名言,是伟人毛泽东说的。将他老人家的话推而广之,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知识的人,是愚昧的人?
人类的很多知识,来源于书本。博学多才的毛泽东之所以知识渊博,据载,他宽大的床上,一半堆放着各种书籍,直到他晚年患眼疾不能看书了,仍然叫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
其实,一本好书,就是我们的一位良师益友啊。
书无言,但它却令你振聋发聩!书无柴草,它却让你燃烧希望之火。书无光亮,却能令人拨云见日。书无冷意,却能令人机敏清醒。与众书为伴,简直与置身校园无异!
翻开一本好书,不但让你开卷有益,简直能让你废寝忘食、如醉如痴!它好像一泓清泉,汩汩地流过你的心田;它好像一缕春风,拂得人神清气爽,不浮不燥。
第一次应邀到朋友家,刚和那位女主人一见面,就让作家大吃一惊。倒不是她长得很美或很丑,普普通通的一个女人,眉宇间却透出一股绝对不俗的文雅之气,很像是个被书香润透的女人。
但她明明是个商场新贵的太太啊,本应珠光宝气才对,不应具有如此高雅的气质呀!
她递过一杯茶后,就静静地坐在一边,不再言语。
她的老公和作家寒暄了几句之后,便开诚布公地说:“我这人性子直,今天请你来,是有一事相求。”
“请讲。”作家平淡地答,这时他的兴趣集中在客厅的几幅墨竹上,他看得出,是人手笔——雪竹画的无疑。
“想请你收个弟子。”她老公看了作家一眼。“当然,我们会有重谢!”
“这……”作家一惊,一听“重谢”两字,更觉尴尬,你虽有钱,可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吗?“对不起,我从不收徒!”
他们只得换了一个话题。
“芳,平时你总说我交了一帮俗人,今天把作家请进家门了,你怎么反倒不说话了?”她听到老公的问话,看了作家一眼,面上一红,“我又不知说什么好。”
“那你就请作家看看你的书房吧。”她微一点头,领作家进了她的书房!
书房很大,除了一角摆着台电脑外,其他地方全是书架,书架上满满的书。散发着一种墨香。
作家见到满屋子的书,非常高兴,尤其是在这些大名家的旁边,还有几本他的散文集。“真想不到,简直成了一个图书馆了。”
“是吗?我这人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喜欢书。”她落落大方地向作家介绍着自己,“有时跟个孩子似的。见到本喜欢的书,就非要买回来不可。”说这话时,她的脸是一片的明媚。
“这些书是为了收藏呢,还是……”
“收藏倒不是,主要是自己看。”她请作家坐下,“每天和这些书朝夕相伴,我觉得特别充实。”
“你说得好极了。一些大款的太太们,往往只对时尚服装、舞会等感兴趣,安安静静坐拥书城铸内秀的倒是很少。”作家感慨地说。“通常意义上讲,金钱上的满足,也是导致知识贫乏的一个致命病因,你呢。倒显得格外不同了?”
“谢谢。作为一个女人,靠几件衣服和化妆品是留不住青春的。”她看了作家一眼,“倒是多读几本好书,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还能使心态年轻呢。”在作家面前谈这些,她显得很不好意思,脸上挂着一抹少女的羞红,但很显然,她很高兴。
“那你都看那方面的书呢?”
“文学的,社科、美术专业的,我都喜欢看。”
于是。两人又谈到了许多读书心得,产生了许多共鸣。时间在两个谈话投机者面前,是一溜小跑地走过的。
等她老公进来时,早巳过了吃午饭的时间。
“你的太太真的很了不起,有思想,有内涵!”作家由衷地对他说。要知道,这位严肃的作家是从不轻易夸奖人的。
“当然不会差啦,我的老婆嘛!”他自豪地说。“可惜呀,你却不收她做弟子。你不知道,她可喜欢你的散文了。”
“是吗?”
“当然啦,怎么样,给我点面子,收下她?”
作家看了一眼旁边她满是希冀的目光,终于答应了,“不过,什么重谢可就都免了。”
“太好了”。她差点跳起来。“至于礼物,你看一下,再说收不收。”然后,她脚步轻快地转入另一间屋。
她老公狡猾地看着作家。
她呈献给作家的,是一幅画,雪竹画的墨竹!
她告诉作家:“这是我的习作。”
善待每一本好书,好好地用心去珍惜它,将它当作一片芳香的泥土,把自己当作一棵树,让树根深入到它的里面,你会汲取到无尽的养分。
真的,上面故事中的那位太太,你就不觉得她美吗?她的美中,多的是一些文化底蕴的成分,多的是一些淡泊和恬静。这样的美,美在内里,美在心灵。比那些靠涂脂抹粉来扮出的美,有着本质的区别。
永远地与好书为伴吧。好书不但是你的导师,而且还是永远不会背叛你的挚友。尽管眼下电子资讯多如牛毛,但绝不能代替了书本,这就像你可以有许多女朋友,但她们永远代替不了自己的老婆。
拥有知识,就是拥有美的魅力和气质。
对此,男人需要,女人同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