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这最艰难的时候,侯宝林的义母死了,没有钱埋。老师领着他,给这个叩个头,给那个唱段戏,唱完就让他跪在地上磕头。老师说:“这孩子他妈死了,大家掏点钱行个好,帮忙埋了吧!”就这样乞得几个钱,在舅舅的帮助下买了棺材,才办了丧事。后来老师要到山西谋生,侯宝林被打发回家。他学唱卖唱两年多,只落得一身裤褂、一件蓝布大褂、一双鞋和一双袜子。
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侯宝林在鼓楼戏班找到了打大锣的差事,并在这里搭班唱戏。他生怕丢了这个来之不易的饭碗,从早到晚,勤学苦练,一年多时间,那场子唱的几十出戏,他几乎全部学会了,而且生、旦、净、末、丑样样都能演。唱《辕门斩子》,他一人唱两个角色,一会儿唱杨六郎,一会儿又扮老旦。《牧虎关》这出折子戏,他竟能从高来、杨八姐、鞑婆、老旦、小生一直唱到高旺,一个人唱完这出戏。
鼓楼周围有许多卖艺的场子:说书的,唱莲花落的,说相声的……求知若渴的侯宝林什么都想学,每天唱戏之余,他就到各场子去转,天长日久,渐渐迷上了相声,一有空就去听,听完就琢磨。特别是朱阔泉、汤金澄两位老先生的单口相声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着他。他虚心地学习,偶尔相声场子演出的人手少,他也帮着他们说。
说来也蹊跷,侯宝林后来能够改行说相声,除了热爱相声艺术外,主要也是饥饿逼出来的。有一天,天降大雨,从早晨一直下到下午4点多钟卖不了唱,他身上一个铜子也没有,饿得饥肠咕咕,他得想办法挣钱。雨一停,他就清扫积水、打开场子,向游客说起了单口相声,一直说到晚上,一下子挣了3元多。平生头一回“发了大财”,他学相声的劲头更大了。
21岁那年,侯宝林被朱阔泉先生收为弟子,学说相声。相声要吸引人就得不断推陈出新而不能老捣前人的剩饭。这首要的就要自己编段子,偏段子要有文化,可他小时候只在免费班念过3个月的书。过去学唱戏,因为不识字,只能靠死记硬背。洗菜,走路,上街买东西,老想着老师教的词儿,连上厕所也在背。初学相声也靠背,晚上也挤进场子,专心致志听人家说,然后一遍又一遍地背和记忆。为了识字,他想了许多办法。首先从点戏用的折子上学。那时串街卖唱,得挨门递折子,让人家点戏,他就把折子上的字一笔一画地反复写。另一种认字的方法,就是通过白沙撒字,这是相声演员的传统技艺。每天摊开场子,便用手捏着沙子,在场地上写几个大字或一副对联,什么“福”字、“寿”字啦,“黄金万两”、“日进斗金”啦,用以招揽观众。字慢慢认得多了,他就开始读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列国演义》,他都看。开始多数字不认识,他也硬着头皮读,不认识的字逢人就问。解放后,他已经30多岁了,仍刻苦学习文化,随身带个笔记本,走到哪里记到哪里。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已博览群书,有了很高的文学修养,不仅写了不计其数的相声段子,研究过深的古籍相声资料,而且写出了许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艺,他苦练基本功,博采众家之长,进行了几十年的艰苦探索。他说:“一个好演员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集各家之长,吸收了别人很多长处,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成为一派的。”著名师辈相声演员张寿臣、周德山先生说的《绕口令》,“从门后头出来一个抱小扁担的”一句词,一口气说11遍,像打机关枪,他学了一辈子;刘永春的《卖布头》、马三立的《捉放曹》,他都反复品味,取其精华;就连一些名气比自己小的演员,只要有一技之长,他也虚心请教,并把它融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
饥饿和穷困,逼着侯宝林卖身学艺;勤奋和谦虚,又把他送上了艺术的高峰。他以自己的天才表演,给人民送来了欢笑和美的享受,为祖国的相声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在这里用这么大的篇幅详细地讲述了侯宝林老先生的故事是希冀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学习是必须有动力的,要学会在逆境中生存。远大的志向也好,改变现实命运也好,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需要的是时时鞭策自己,督促自己,不断进步。
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渠道
“用与学的分离,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失败。”用与学的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则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成功。工作与学习,离则双败,合则双成,离则双伤,合则双美。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清代名人李光地说得极是道理。
世界华人首富、世界十大超级富豪之一的李嘉诚,未成功之前是个连初中都未读完、为人端茶倒水的小学徒。他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奇迹般地创造出一幕幕商界神话。被英文《亚洲周刊》(Asia week)杂志选为2000年亚洲最具影响力及最具权力的人物。那么“超人”本领从何而来?
据说,当初李嘉诚辍学在茶楼当小伙计时,就跟别的打工仔不一样。他边当伙计,边留心学习,敏锐地观察他人的习惯、需要、心理的本领,同时留心从顾客的谈话中体会做生意的诀窍。一般看来,茶楼生意有何学头!而李嘉诚却从中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如何做生意,这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到舅父庄静庵的钟表公司里干活,舅父只让他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就偷师学艺,仅半年时间就掌握了各种型号的钟表装配及修理技术。接着,他又放弃了钟表公司很有前途的工作,到一个无名的小五金厂做推销员。李嘉诚这样频繁地换作诸多不相关的工作,频繁地挑战自我,是为了什么?李嘉诚的目标是想自我创业,创业需要全方位的扎实本领,他不断地尝试新的工作就可使自己学到更多的本领。果然,推销工作也成了李嘉诚的学习良机。李嘉诚原本腼腆,内向,不喜欢主动与人交谈。这种性格并不适合推销工作,常常失败。一次,李嘉诚向一家酒楼推销铁桶,遭到老板毫不客气的拒绝。但他不久又重新回到酒楼,见到老板抢先说:“我这一次不是来推销铁桶,我只是想请教,在我进贵店推销时,我的动作、言辞、态度等行为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请您指教。我是个新手,您比我有更丰富的经验,在商界您已经是个成功的人士了,我恳求您的指点,以作为晚辈改进的借鉴。”李嘉诚虚心而坦诚的求教精神感动了老板,老板不仅向他提出了宝贵的忠言和批评建议,使他增长了本领,而且感动之余又帮助他做成了生意。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接着李嘉诚再次“从头再来”,又到塑胶公司工作。他把自己完全卖给了公司,别人干8小时,他却要干16小时。在拼命努力使企业效益增长的同时,他也得以熟悉了塑胶产业从生产到出售的全过程,学到了全套的管理本领,为他日后自创事业打下了基础。可见,李嘉诚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善于从中学到本领,增长才干。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坚决主张“学做合一”,反复强调“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并认为“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做”,就是做事,也就是工作。“学做合一”就是“学用合一”、“工学合一”,这是实学的基本模式。徐特立说:“用与学的分离,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失败。”用与学的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则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成功。工作与学习,离则双败,合则双成,离则双伤,合则双美。李嘉诚工学合一,把学习融入工作,使工作同时变成学习,把工作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值,使他本领迅速提高,事业快速发展,这是他能够成就大业的根本奥秘。
“打工皇后”吴士宏的经历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今天赫赫有名,为万千华人所仰的“打工皇后”吴士宏是从一个打针送药的小护士,一个吃苦耐劳的勤杂工一步步拼搏而走上来的。她没有读过MBA,没有进过一天正规大学,却能有今天这样的本领——在微软做大中华区总裁,辞职后,4个星期内有19家大企业邀请,并且都是请她担纲统帅,不管她做什么,人们都愿意投钱。这靠的是什么呢?靠的也是工学合一,在工作中学习工作。她从底层做起,从勤杂员开始,从基层销售员到销售经理,到华南区总经理,再到IBM销售渠道总经理,再到微软(中国)总经理。一路冲杀过来,对每项工作她都尽心尽力地去拼。把这当作是一次次本领修炼的机会。吴士宏回忆在IBM做全国销售总经理时说:“接手时已是5月底,才做了全年指标的23%,又拼上7个月的命,到年底交出来将近130%,7个月做了全年的指标,顺带学会了管理渠道运营的精髓。”在微软,吴士宏的业绩从“差到良再到优+”的同时,又“高密度地综合实践了职业经理的几重角色”。在微软的15个月,比她原先准备到美国读EMBA所学的本领还要多得多。她说:“十几个月在微软‘胜读十年书’,我已拥有我的‘EMBA’。”
吴士宏很善于在工作中修炼自己,往往业绩越做越大,越做越漂亮,自身的本领也修炼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厉害。不仅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冲破了“透明的天花板”,职务从底层冲到最高位,同时本领也升到最高位。这种成长模式就是“学业共事业一色,本领与业绩齐飞”的最佳模式!
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我们要看重的是如何学习,而不应该是学到了什么。在一般人眼中,只有学才是学习,读书才是学习,其实运用知识进行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好的学习。在工作中学习,使学习与工作高度融合,学习更有目的,更能结合实际,更能锻炼素质。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这样告诫那些不爱工作的年轻人:“不管企业是否是你的,你都应该把它当成自己的去干。不要认为自己是在为老板打工,要把它当成是培养自己的一个机会,你拿别人的钱练手,培养自己,完善自己。”一个人只要有“在工作中学”的意识,那么他工作时所学到的,往往比在学校专门学习的效果还要大。我们应该认识到走出校门并不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恰恰相反,这意味着一种新的学习,要有价值的素质学习的开始。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渠道。
为什么大家都在工作,而且其中不乏努力之人,偏偏只有李嘉诚、吴士宏他们能够从工作中修炼出高强本领呢?根本原因在于有无实学意识,是否敬业。
有了极强的敬业精神,对待工作才能全力以赴,才能格外主动,才能力争做得尽善尽美。如果把工作作为一种差事应付,不仅工作做不好,提高本领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吴士宏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富于敬业精神。哪怕是她最初在IBM当勤杂员。这个活又累又苦,以前先后派去几轮人,干不了一星期就被辞退了。吴士宏也并不喜欢这个工作,但却全力以赴地去拼,“小跑了一个月,天天晚上脚肿得脱不下鞋来”。不仅肯拼,还肯动脑,设计出完成任务最佳路线,少跑了冤枉路,又多做了活儿。这种敬业精神,以后无论她是销售员也好,总裁也罢,始终伴随着吴士宏。她说:“我每天比别人多花6个小时用于工作和学习。于是,在同一批使用者中,我第一个做了业务代表。接着,同样的付出又使我第一批成为本土的经理,然后又成为第一批去美国本部作战略研究的人。最后,我又第一个成为IBM华南区的经理。这就是多付出的回报。”吴士宏对工作不仅全力以赴,而且做到全心以赴。她说:“如果放假几天,与公司失去联络,我就六神无主了。”如此敬业,如此付出,给她的回报不仅是事业上的辉煌,更是本领的提升。她不仅一步步地迈向成功之巅,而且也修炼出在多个大学都无法学到的高强本领。
明白了李嘉诚、吴士宏的自学成长之道,我们也领悟了本领的学习,绝不仅仅靠象牙塔内的书本,更多的是靠象牙塔外的实践,特别是靠把实践与学习结合、融合在一起,做到“工学结合”。
很多人在学习期间打工,把打工单纯当作打工,不结合自己的学习,不考虑是否能从中学点东西,仅仅考虑到能挣多少钱。如果是干一些无意义的机械劳动,对锻炼所需的能力更是毫无价值,这样的打工并不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