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观察德国的硬实力:这是一个只有35万平方公里、8200万人口的国度。与我们的伟大祖国相比,顶多算是一个中等规模的省份。但是,如果按照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GDP计算,德国无疑是一个强国。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1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5700亿欧元,国家财政赤字267亿欧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远低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因1992年签署于荷兰东南城市马斯特里赫特而得名)规定的3%上限,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4558美元。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德国是全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排在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后面并稳居欧盟第一。如果我们把前三位国家拿来分析可以发现,这几个国家人口或是领土面积都比德国大得多。
硬实力与软实力是体现一个国家实力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依存、相互支撑和相互作用。硬实力强了,发展软实力更为容易;软实力强了,会更好地提升硬实力。事实上,国家的强大更多地来源于软实力。虽然软实力看似无形,但却是一个国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往往蕴藏于制度设计、政治文化、国民素质和一些细节之中。其中,制度设计最为关键。合理的制度有助于增进社会和谐、形成官民互信的局面、减少内耗,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所谓的合理在于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规律,正视人性的特点和属性,满足人合理的需求。
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国家很多,但无非就两种类型:一种是可以赞美,也可以批评。即使批评很尖锐,也不用担心人身安全;另一种类型是只许赞美,不可以批评。在此情况下,赞美可能会承担某种道义上的风险,因为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显无耻。联邦德国显然属于前一种类型。在德国,批评政客根本不是问题,微博不会受到封杀,更不会有人进行报复,批评者不会有人身安全之忧。
在德国人看来,政府是拿来批评而不是赞美的,因为政府受纳税人供养,做得好应该,做不好当然要受到批评。其次,由于政府来自于民选,具备天然的合法性,所以具有强大的自信和宽阔的胸襟。由于政客受到过选战的洗礼,因而对批评见怪不怪,甚至还不习惯完全没有批评的环境。最重要的是,批评让人进步,这点已经在德国各个阶层形成共识。
一次,我参加德国使馆酒会,德使馆官员介绍我和德电一台、法兰克福汇报等媒体的德国记者认识。我说:“我天天介绍德国,鼓吹德国,以至于有人怀疑我拿你们德国的钱、受你们的指使呢”。德国人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要批评德国还真有可能拿钱,因为批评是让德国不断进步的动力”。我说:“既然不付钱,所以我才懒得批评你们德国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容忍批评、接纳批评是前进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因此,德国的最大竞争力是其合理的政治体制和学会妥协的政治文化,以及德国官员对权力的自我约束和敬畏。当一个国家的人民不用害怕官员,官员除了工资一无所有时,社会想不和谐都难;当官民和谐相处时无疑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当官员畏惧手中权力时,贪污腐败就不容易发生,即使发生了也能很快得到纠正。一个社会内耗较小、政府清廉执政则意味着国家可以轻装上阵,致力于发展经济,为人民谋福利。
其次,德国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合理的经济制度,这就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德国在短短的15年时间里之所以能实现民富国强,合理的经济制度是关键。德国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将经济发展的好处让渡给企业和个人,政府只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法律秩序的维护者。政府的任务集中在防止经济的垄断,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和创新,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合理增长。这就是德国成为世界强国、人民富足安乐的重要原因。
接着,软实力同时也表现在一个国家的自信和包容度上。去过柏林的游客都知道,在勃兰登堡门有一个小伙子举着民主德国的国旗、穿着东德的军服和游客照相。试想一下,假如有人在平壤穿韩国军服、扛着韩国国旗在大街上行走,会有什么后果?在访问柏林期间,我看到一群库尔德人穿白布聚集在美国大使馆前,我问这是干什么?他们说抗议在土耳其军队轰炸库尔德的老人和孩子。我问他,你们游行示威是否需要批准?回答,“不需要,游行示威是自由的,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不影响交通。所以你们看,这个地方不在交通要道上”。这就是说,自由的前提是不妨碍别人,当你不妨碍别人的时候,你的自由是得到保障的。
再者,德国的软实力体现于其较高的国民素质,这种高素质蕴含于德国人民的生活细节之中,而生活细节和其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观察其民族素质,只需看其普通人的工作方式、生活状态和性格特质。
德国民族高素质的持续动力来自于德国教育。德国特色的教育是德国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教育,德国教育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当年德国经济起飞,今天德国经济平稳发展有赖于德国教育,特别是独具一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教育的特点之一是终身学习,我的同学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太,我问他们,你们来学习干吗?因为在中国叫学以致用,到了60多岁,即使拿到文凭,没人用你就可惜了。老头老太太说,学习就是一种乐趣,是人生的需要,因此才终身学习。德国大学分布非常密,一个小小的国家就有三百多所公共大学,只要是公立大学,他都能讲得出一些值得骄傲的东西。毫无疑问,德国真正的强大来源于教育。
虽然软实力看似无形,但其威力却不可低估。比如德国人的信誉,只要跟德国人打交道,只要他说可能的,一定能办到,如果办不到,肯定一句话都不会答应,因此,人们会对其信任有加。德国人良好的声誉、德国高质量的产品和德国非常优良的服务,这都是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的。
国家软实力也和做人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讲信誉、政府很包容,其他地区的人就愿意与其往来,放心进行文化、商贸交流。交流活动增多,经济就会有活力,社会也就随之繁荣。
中德间的差距在哪里
十多年前应邀访问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和斯图加特传媒大学,公务之余游览市中心一个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五六个小学生走进来,当时就我一个外国人。她们看到我,马上跑过来问:“你是日本人吗?”当我说来自中国后,她们随即扭脸回去,根本不给我说话的机会。这一刻,我内心不免有些失落。
后来到德国联邦统计局联邦人口研究所实习,中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和一个德国人聊了起来。当他知道我来自中国后,很惊讶地问:“您真的来自中国?您可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坐在旁边搞世界人口与经济研究的舒尔茨先生补充道:“他也是第一个到德国人口所实习的中国人。”那一刻我猛然意识到,中国离普通德国人的生活多么遥远。在他们头脑之中,中国几乎是一片空白。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德之间的交流也热络起来。我也经常邀请中国企业家到德国访问。一次带领企业家访问法兰克福附近的一个小城市,市长亲自接待。德方参加的还有经济促进中心主任、几个企业家和一所大学的校长。市长首先对该市的基本情况和企业做了介绍,然后开始交流。中国企业家们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你们市长为啥没有公车?”“你们除了财政拨款之外是否还有别的收入?”“政府如何管企业?”
当然,市长的回答令中国企业家感到很意外。他说,德国市长都没有公车,政府的预算除了拨款之外没有别的收入。企业只要照章纳税,政府不会、也不允许去管企业的事情。听了这话,我估计中国企业家有些不理解,甚至相当不习惯:既然如此,还要你这个政府干吗呢?
这其实是一个好问题。中国企业家习惯了政府的大包大揽,如果不严格管理还不见得适应呢。在这个国家,没有发改委,所以企业不必为了上项目而讨好政府;没有城管,所以小贩上街摆摊不必提心吊胆;没有专门的工商局,所以不必劳神应付什么执法大检查;警察不能无缘无故到企业转悠。至于吃拿卡要,行贿受贿,想都别想,一旦发现,不仅丢官,而且等着进班房。因此,对于德国企业而言,政府的任务是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市场竞争、规范市场秩序。我经常对中国企业家讲,凭你们的聪明才智到德国发展,一旦少了那么多的行政束缚,该会爆发出多大的活力出来?当然,也有些中国企业到德国后并不成功,原因在于,在纯粹的市场环境之中,没有了政企结合、官商勾结,反而感觉赚钱很困难。在这些人看来,把一些好处给了官员,换来的是容易赚钱的项目和更大的利润。对于那些适应市场的企业而言,反而是如鱼得水,发展得越来越壮大。
这就是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差距之一。在德国待的时间长了,观察到的差距越来越多,比如空气质量很好,环境很干净,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奶粉无毒,食品水果无农药残留,交通便利准时,人与人之间诚信礼貌相待,医疗和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免费,退休后有钱花,而且还死得起。最重要的是政府官员没有三公消费,还不能随便吓唬老百姓,民众见到官员没必要害怕,反而是官员要拍老百姓的马屁。如果这届政府干得不好或者你无缘无故不喜欢,可以投票给另外一个政党。甚至如果你有雄心壮志,也可以自己去参加竞选。当然,如果没有政党支持,选上的概率几乎为零。但不管怎样,你总是可以去尝试的,不会担心有人请你喝茶。
原以为这么好的国家世界上并不多,后来看了凤凰博报总监王冲的新书《差距》才知道,我们的近邻日本竟然也和德国一模一样:对低收入的人群,孩子免费上幼儿园,还可以享受免费午餐。只要是适龄儿童,并不规定是哪个国家,均一视同仁。更令作者感慨的是,幼儿园老师并不收礼,而且拒绝的态度很坚决。即使是贫穷的孩子生活得也很有尊严:比如孤儿住的是两人一间的单元房,里面有厨房、卫生间,生活得很轻松;对于老师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以自由发挥,孩子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顾忌老师的想法,更不需要撒谎而讨老师的欢心。
当然,在日本拾金不昧是很平常的事情,丢东西后完璧归赵的可能性相当大。有意思的是,日本也有钉子户,但日本政府并不敢强拆。日本企业的经营环境也非常良好,经济得以稳定发展。对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差距,一位日本经济学教授跑遍半个中国后得出结论:“说差距100年有些夸张,差距50年有些保守,应该差距在80年左右吧”。这一观点与我对中德之间差距的判断大同小异,看来德国和日本如此惊人的相似。我经常说,你可以不喜欢日本,但一定要重视这个国家。中国和日本的差距还相当遥远。即使GDP已经超过日本,但人均收入还是差距很大,尤其在软实力方面相差不止100年。日本是一个崇拜强者的民族,如果你比它更好、更强大,它就真心服气。
再看书中描写的美国:美国高官出门没有前呼后拥,在政府之外还有个问责局,专门和政府对着干!滑稽的是这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竟然有更多的社会主义元素。奥巴马上台后致力于建设一个“人人有医保的社会”。在奥巴马的改革中,对通用公司的破产保护、对金融机构的改革无不折射出社会主义的特征。由此,王冲先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什么事物为社会主义所独有,也没有什么事物为资本主义所独有,有些理念属于全人类,有些价值也为人类所共享。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中国青年报》负责国际报道的记者,王冲在一次竞选参议员造势的场合邂逅了年轻的奥巴马,他断言,此人今后必当美国总统,果然被言中。
除了日本和美国,王冲先生还访问过很多西方国家,如法国、瑞典、以色列等。这些国家尽管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官员廉洁、重视教育、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公平、和谐。总体而言,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是不小。
一个国家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如何做到民富国强?看完上面的介绍我们应该会得到如下启示:
一、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二、国家制度必须尊重人性,并且具有包容的特点,换言之,保障个人的权利是制度的核心。只有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得到保证,人才能焕发出活力,为国家发展创造奇迹;三、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类必须遵循一些共有的价值,如民主、博爱、互助等。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地稳定和谐,国家才会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