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了解小女孩如何变成女人的,我们必须对阴蒂兴奋性的变化做追踪性研究。青春期的到来,使男孩的力比多更加增强,而女孩此时却出现了新的“压抑”之潮,阴蒂的性活动尤其受到影响。因此,被压抑的便是她身上的男性的性特征,女人身上由青春期压抑所造成的性抑制的增强,对男人却成了一种刺激,并使力比多的活动得以加强。与此同时,若女人洁身自好,拒绝性活动,那么男人对其性的估价反而更高。当女人被允许有性活动,阴蒂被激动之后,它也仍保持着将兴奋传至邻近的性部位,如同一小堆细松木被点燃后引发一堆硬木燃烧起来一样。但在这种转移完成之前,尚需要一段时间,只不过年轻的女子却是麻木不仁的。如果阴蒂区拒绝放弃兴奋,那么这种麻木不仁会持续长久,这往往是童年期阴蒂活动过度的结果。众所周知,女性的麻木常是表面的、局部的,她们的阴道虽然麻木,但这并不意味着阴蒂及其他性感区都不能兴奋。性的麻木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也有作用,它们都由压抑造成。
如果性刺激能成功地由阴蒂转向阴道,那就意味着女性开始形成了新的性活动主导区,而男性的主导区却一直不变。主导区的变化及青春期的压抑,使女性失去了童年的男性特征,故极易患神经症尤其是癔病,这些因素与女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男人的对象选择
按语:
通过对一些有鲜明特色极端例子的研究,弗洛伊德发现,生活中有一种男人,他们在选择对象时有特定的条件,且对待自己的恋人也有不同寻常之处——所爱之女人必须有所归属;她们必须是轻浮的,他们也需要这种轻浮;他们有强烈的嫉妒心,但只对与她们交往的陌生男人;他们对这样的女人真挚、忠贞不渝,却又会与多个女人更替地保持关系;他们有“拯救”所爱女人的愿望等等。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弗洛伊德为我们道出了 其中的奥秘:一切皆来源于这种类型男人的“恋母情结”,更确切地说,应该来源于“双亲情结”。
在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中,我们有足够的机会深入神经症者的情欲世界,获得深刻的印象。有时候我们还注意到或听说过,甚至某些身体健康、德智杰出的人,也有着同病人一样的表现。经过细心观察和收集足够的材料,心中便可得到一些明确的印象,由此便可以把人们恋爱的方式归于种种不同的类型。
有关男人对性爱对象的选择,也有很多类型,在此我要描述的是其中一种类型,因为这种人的“爱情事件”很有特点,并令人迷惑不解,同时也因为精神分析可以对此给予较清晰的解释。
一、对这种类型的人而言,爱情的选择条件,有一条最为明显,而且不可或缺。我们可以将这一条叫做“必须有受伤害的第三者”,即这种男人绝不选择“无主”的女人为爱情对象,如少女或寡妇等。他们只会选择被其他男人占有的女人——有丈夫、未婚夫、男友的。在某些极端的病例中,那些无所属的女子永远激不起他们的爱欲,有时甚至受到他们的鄙视,而一旦这些女人与别的男人有了上述关系,这种男人即刻对她们产生爱的情感。
二、第二个条件或许不如第一个条件恒定不变,但同样很突出。它经常与第一个条件同时出现,当然第一条件更经常地独立出现。这第二个条件表现为,这种人从来不把纯洁善良的女子当作情爱的对象,倒是会爱上那些贞操可疑、性生活不太检点的女子。就后一特征而言,也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异,她们可能是善于调情而艳闻于世的有夫之妇,也可能是公开过放荡生活的妓女,还可能是玩弄情爱的高手。这种类型的人若没有与这些人发生关系便得不到满足,说得苛刻些,第二个条件可以称为“妓女之恋”。
这种人的爱情似乎总离不开这两个条件,前一个条件满足他的敌对情感,使他能够为了自己所爱的人而去与别的男子争斗;第二个条件则因女人的放荡而带来一种嫉妒情绪。只有当他们嫉妒的时候,其情感才能达到极致,与此同时,对象的价值也就急剧上升,甚至高的无法比拟。不过奇怪的是,他们所嫉妒的对象往往不是被爱女人的合法占有者,而是初次接触就怀疑与所爱女人有关系的陌生男人。在某些明显的例子里,这种男人并未表现出独占某一女人的愿望,好像对三角关系极为满足。我有一个病人,他常为其情妇的放荡而闷闷不乐,但他并不反对她结婚,反而极力支持,以后从未对她的丈夫表现出嫉妒。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男方对自己情人的丈夫十分嫉妒,一直坚持要女方离婚,但后来渐渐改变了对其情妇的丈夫的态度,也像其他同类男人一样,渐渐习以为常而不以然了。
以上便是这类男人选择恋爱对象的必要条件,下面将探讨他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恋人,综合起来,也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正常人敬重贞洁的女人,而看不起放荡不羁的妇女。而这种人却恰恰相反,对他们而言,女人越是轻浮淫荡,就越使他们爱得发狂。他们觉得,这样的女人才值得自己去爱,但爱上了之后,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她们对自己忠诚,这在现实中经常会以破裂而告终。我们知道,不管哪一种热恋行为,多少都具备一种强迫的性质。但这类男人的强迫欲望,却又进了一步,当他们爱上自己无法不爱的女人时,这种强迫冲动,就更是无法阻挡。他们的忘情的确诚挚热烈,但如果认为他们一生只有这样一次热恋,那就错了。实际上,这类奇特的情爱在他们的一生中不断出现,每一次几乎都是上一次的翻版。由于居住及环境等外部事物的变化,他们所爱的对象也会经常改变,到最后他们的这种经验会愈加丰富。
二、最令人惊奇的是,这种类型的人总表现出“拯救”所爱女人的冲动。他们坚信这个女人需要他,若没有他这个女人就会失去道德控制并很快陷入可悲的境地。因此,为了拯救她,才紧紧抓住她不放。如果女人的确放荡惯了,不值得信任,或者她的生活的确无所依靠、艰难备至,这种保护的冲动还情有可原。然而,现实中往往并不存在这样的基础。有这样一个男人,深知如何使用伶牙俐齿、巧施妙计诱惑女人,一旦得到一个女子,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不遗余力地要求她保持“忠贞”。
现在让我们审视一番这种类型的人的不同特征:所爱之女人必须有所归属;她们必须是轻浮的,他们也需要这种轻浮;他们有强烈的嫉妒心,每次都深入骨髓;他们对所爱之女人忠贞不二,而又可以与多个女人更替地保持关系;他们有拯救所爱女人的强烈欲望等等。表面上看来,这种种的表现很难寻觅到一个单一的根源,但如果我们运用精神分析法对这类人的性生活进行透视的话,便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我们发现这种人对象选择的奇特条件及示爱的单一方式,与正常人的爱具有相同的心理根源,这就是他们幼儿时代对自己母亲的那种眷恋之情的固置。在正常的爱情生活中,就对象的选择而言,仅有少许的母亲原型特征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比如青年男子对成熟女子的偏爱。可以说正常人很快就脱离了母亲的意象。而这类人则不同,他们的原欲在母亲身上倾注得过久,甚至一直到青春期后,母亲的特征渗透到了以后的对象选择之中,所有这一切都变成了极易辨认的“母亲替身”。
这类人的爱情条件和行为确实源于与母亲有关的心理情结,对此我们当然有足够的证据。要找出第一个条件的证据似乎是最容易的,即“所爱的女人必须属于别的男人”,或“必须有受伤害的第三者”。对于一个在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而言,母亲属于父亲所有,这是使母亲之所以成为母亲最根本的性质。至于这类人在恋爱中的专一性,即感到他所爱的人是他心上独一无二的,这同小男孩的观念也有相似之处。在小男孩看来,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母亲,他与母亲的关系建立在毋庸置疑和无法替代的基础之上。
如果要证明这类人的爱恋对象的确是母亲的替身,那么就需要解释下面的事实——这类人会不断地变换爱的对象,与对某一人的狂热、似乎忠贞不渝形成了矛盾。精神分析使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铁定的规律:人的潜意识对某种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东西的热恋,会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追寻活动。这是因为,替身终究是替身,它永远也无法满足真实的渴求。小孩子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会变得极好发问,对这种现象同样应做出这样的解释:他们本想只问那个他们关心的问题,但那种话却怎么也无法说出口。同样,神经症者表现出喋喋不休亦可做出如此解释:他们负着秘密的重压,虽想揭开,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成功。
至于这种爱情的第二个条件,即选择对象必须具有淫荡的性格。似乎与母亲的意象完全不符,因而不可能是因果关系。在成人的意识中母亲被视为道德完善的人,无论自己心灵对母亲的怀疑还是别人对母亲的曲解,都会激起防御的观念。然而,“母亲”与“妓女”间的鲜明对照,促使我们对这两种情结的发展史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进行研究,其实我们早已发现,意识中对立的双方在潜意识中经常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调查使我们发现,大约在青春期前后,孩子第一次获得了成人性关系的完整和不完整知识。这种对性生活秘密的了解,一般是通过某些流传于口头的粗俗语言达到的,在这些语言中使用的形容词当然是恶意的或敌视的。这种对成人性生活的了解,与长辈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是极不相容的。刚刚受到这些“泄密”严重影响的孩子自然会由此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往往用这样的口吻拒绝承认:“你们的爸爸妈妈才会做那些事呢!我的父母决不会做的。”
作为性启蒙的必然结果,孩子又会了解到,一些女人通过与他人性交来维持生计,因而遭到世人的唾骂。孩子却根本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瞧不起她们。一旦他认识到自己也可能受她们的诱惑,而过上只有成人才许可的性生活时,便开始对这些女人既渴望又恐惧。其后,他便不再相信,这种人人差不多都有的“丑恶”性行为在他父母身上就没有,于是他便会以愤世嫉俗的逻辑告诉自己,母亲与妓女的差别并不大,因为她们做着相同的事情。他所接受的这些启蒙信息,事实上唤醒了对童年早期印象与愿望的记忆,这些记忆则复苏了某些特定的心理冲动。他再次欲求得到母亲和仇视成为他愿望障碍的父亲,这就是说他再次陷入俄底浦斯情结里了。让他耿耿于怀的是,母亲只允许父亲与她性交的特权,而他不被允许。在他看来,这是一种不忠的行为。如果这种激情不能迅速消失,那么只能通过某种方式将它发泄出来。这种方式只能是荒唐的幻想——在这种幻想中,母亲的意象总是以奇特的变形形象出现,幻想造成的性刺激迅速增强,最后只能通过手淫得以发泄。由于恋母和仇父这两种倾向是同时出现,他很容易就幻想母亲的不忠,那些在幻想中与母亲有私情的情夫,又总具有孩子的自我特征,或更确切地说,是孩子的理想人格,长大后可与父亲相抗衡。
现在既然对心理发展这一方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就不会视下列事实为矛盾和不可思议的:被爱者必须是个放荡的女人,这直接源于恋母情结。很明显,我们所讨论的这一类型的男人,其早年情欲在个体史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印象。我们不难发现,他日后所做的一切,正是他青春期前童年幻想的固置。除此之外,青春期中过分的手淫也或多或少起了作用。
对主导了这些男人真正爱情生活的幻想而言,似乎与拯救所爱对象的愿望,仅有松散和表面的联系。这就是说,由于她水性扬花、三心二意,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危险之境,因此,关注她的贞操,阻止她变坏,使其摆脱危险便不难理解了。然而,通过对遮蔽性记忆、幻想及夜梦的研究,我们便了解到,这种解释只是对潜意识动机的一种特别合适的“合理化处理”,这一过程可与梦的成功的二次加工相比。事实上,“拯救动机”有自己的意思及发展史,它是恋母情结,更确切地说是“双亲情结”的独立衍生物。当一个孩子听说自己的生命来自父亲,或听说母亲给了他生命,他的感恩之情便会夹杂着长大后独立自主的愿望,并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以同等价值的礼物归还父母。孩子对成人的挑战似乎在说:“我并不想要父亲的什么,我所欠他的会全部还清。”由此他会编造出种种幻想,如从危险中拯救父亲一命,这样,父子的恩恩怨怨才算两清,他便坦然地离开他,与他断绝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幻想需经过改装以后才能进入意识,所以拯救的对象不是父亲,而变成了皇帝、国王、某个大人物,这些幻想往往成为创造性作家的创作素材。在“拯救”仅仅是父亲时,其幻想包含的意思主要是保持自尊。
如果“拯救”针对的是母亲,其幻想中包含的意思就主要是一种感恩的柔情。母亲给了孩子生命,要以同等价值的礼物归还母亲绝非易事。然而,只要在潜意识中稍稍变换一下“拯救”母亲的含义,感恩的欲望便可得到满足。改变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还给她一个孩子或使她再生一个孩子。当然,这个孩子必须处处像自己。这离拯救的原意并不甚远,而意义改变也并不矛盾。他的母亲给了他生命作为报答以示感恩,这就是这种“拯救”的本质。在这样的幻想里,他无意中已拿自己替代了父亲,在他期望“自己做自己父亲”的时候,他所有的本能,诸如爱悦、感恩、欲求、自尊、独立等,全部都得到了满足。在这样一种“含义转换”里,就连“拯救”中的危险意味也不曾失去。因为一个生命出生本身就是一种危机,这个生命凭借了母亲的受苦而存活下来。所以人们常常说,在整个人生中,出生乃是第一危机。事实上,这第一次危机又是以后引起我们焦虑的所有危机的原型。人们对第一次危机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所以在苏格兰的一个传说里,由于主人公麦克达夫出生时不是从他母亲阴道中出来的,而是从母亲的子宫中直接窜出来的,因而始终不知恐惧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