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古代著名军事家诸葛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克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可柔可刚,合道之常。”这一句话的大意就是:善于做统帅的人,他在刚强的时候是不能够摧折的,在柔韧的时候是不可屈服的,所以,才能够以弱制强,以柔克刚。如果只有柔韧而没有刚强,其战斗力就一定会受到削弱;如果只有刚强但是却没有柔韧,战斗力也一定会丧失殆尽;只有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刚柔并济,才符合为帅之道,才能够称得上为上策。
据《后汉书·王琼传》记载,东汉名臣李固曾劝说性格急躁的王琼说:“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为人处世太刚强了容易受挫。
“刚柔互用”可称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之精华,历代杰出人士无不深谙此道。
延伸思辨:化解千钧之力的刚柔论
早在《周易》中已有关于刚和柔的记载。刚与柔是两个意义相反又互相联系的概念,是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表现,某一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在阴阳学中,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代表柔,阳代表刚,只有刚柔并济,矛盾才能达到和谐与统一。
刚与柔无处不在,它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营营役役,经过一段时间工作,疲惫不堪,这时阳(刚)性到达顶点,需要休息松弛(柔),作为养精蓄锐,次日更好地工作,这是阴阳平衡、刚柔并济的道理。
太极拳是利用万物阴阳平衡的哲理达致养生和健身的,在人体的静中求动达到静中有动,即身体处于相对静止,呈现外静内动的现象。这时候人体内的细胞和血管会一张(阳)一闭(阴),肌肉和骨骼一齐运动,体内的气就被调动起来,不断收缩和扩张,人体好像收音机的天线,通过谐振效应和外界万物互相影响、感应,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在”的境界。
人生是经历紧张、松弛,再紧张、松弛,不断辗转循环,人就不断进步,这种情况和太极拳一样,通过一弛一张,表现阴阳、刚柔。
人需要有刚柔相济的性格和作风,但有时候由于自己的能力、地位等的限制,在处事与对人的时候不得不让人几分,但这并不表示是这个人没有刚性。相反,有的人一味刚强,太过自信,目中无人,甚至处处咄咄逼人,必然会伤害周围的人,没有人喜欢接近他,久而久之,成了孤家寡人。
精彩典故:
孔子问师于老子
传说老子的学问很渊博,是孔子最尊敬的一个人。有一天,孔子带着十多名学生去拜访老子。他们在一个小院前停住了脚步,孔子轻轻地敲了敲院门。开门的是一个充满灵气的书童,他向孔子作了个揖,小声地说:“先生,请进。”
孔子微微点头,小心地跨进门槛。他的学生有秩序地跟在老师后面。
他们随书童进到书房,书房里,老子正闭门静思。孔子示意学生们不要发出声响。
过了好一会儿,老子慢慢睁开了双眼。孔子连忙恭敬地向老子行了一个礼,说:“晚生孔丘,欲听老师教诲。”
老子说:“有什么问题请说吧。”
于是,孔子对老子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下午,孔子的学生外出,经过一座山,看到被山水冲过的石崖壁浑圆光滑,都很奇怪。柔软的水,怎么会把坚利的岩石磨滑。学生们就问孔子,孔子回答不出来。
孔子把这一问题提出来向老子讨教,老子听完孔子的叙说,什么也没说,只是张开口,用舌头舐了舐牙床,然后坐着不动,也不说话。
孔子于是退出室外,弟子子路认为先生从来没有受过这种侮辱,愤愤不平地说:“这老头真是无礼的家伙,先生那么尊重他,向他请教,他凭什么在那儿一言不发呢!”
孔子责备了子路,对弟子们说:“他已经把做人的道理教给了我,他用舌头舐牙床,也就是暗示:牙是坚硬的,可他的牙已经没有了;舌头是软的,可他的舌头还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就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懂得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经孔子这么一指点,学生们才恍然大悟。
晏婴不辱使命
晏婴,又称为晏子,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人。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时期,诸侯并起,风云变幻。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地拯救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他不仅富有灵活性,同时还始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在出使之时,晏婴将刚柔并济的处事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将出使的任务一次次成功地完成。曾经有一次,晏婴奉齐王之命出使于楚国。楚灵王听说晏婴要来,便对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能言善辩的大臣,名气极大,然而却是个矮子,我要当面羞辱他一番,让他领教一下我们楚国的厉害。”于是,楚灵王命人连夜在城门旁开了一个5尺来高的小门,吩咐守城的士兵,在等到齐国的使臣来到城门口的时候,就把大门给关上,让他从旁边的小门进城。
到了第二天的清晨,晏婴所带的行人们来到了楚国的城门下,看到城门紧闭,便把车停了下来,派人去叫门。一个守城士兵说:“听说齐使身材矮小,可从城边的小门入城,故而未开大门。”晏婴淡淡一笑,用手指着那个小门大声说道:“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如今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吧?”楚使的礼宾官见势不妙,无奈之下只好打开城门,把晏婴一行人从大门送进了城内。
当晏婴到宫中拜见楚灵王之时,楚灵王只是瞥了晏婴一眼,用一种傲慢的神情说道:“怎么,齐国难道没有人了么,怎么派你做使者?”晏婴答道:“齐国的临淄居民众多,人们张开袖子便成了阴天,大家抹把汗一挥,就像下雨一般,街上人们肩挨肩脚碰脚走路,怎么能说没有人呢?”听了晏婴的话,楚灵王又问道:“既然是这样,齐景王为什么要派你这样的人来楚国呢?”晏婴回答说:“齐命使,各有所主。贤者使贤王,不肖者使不肖王。晏婴不肖,故而出使楚国。”楚灵王听了,顿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尴尬,本想发作一番,可是又知道是自己理亏,只好以礼热情地款待了晏婴一行人。
第二年的冬天,晏婴又一次奉齐王之命出使了楚国。楚灵王听说晏婴这个矮子又要来,又想起了一年前被晏婴数落得难堪的情景,因此决定,这一次无论怎样也要想方设法羞辱晏婴一番,以解除去年的仇恨。
晏婴到了楚国以后,楚灵王不再像去年那样的冷漠,而是让人快速地摆上了酒宴,并且亲自去招待晏子。酒至半酣,忽见两名兵士押着一个被捆绑着的男子从殿下经过。楚灵王装作生气的样子斥责道:“你们这是干什么?难道没有看见我这里有贵宾吗?”然后又装作漫不经心地说:“他是哪儿的人,犯了什么罪?”两名兵士装作很慌忙的样子答道:“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他是齐国人?”楚灵王故意把“齐国”二字说得很响亮,生怕晏婴听不到,然后又用眼睛斜睨着晏婴,装出一脸困惑的神态,问道:“难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如此喜欢偷盗吗?”
楚灵王这样一个小把戏,马上被聪明的晏婴识破了,他明知道这是楚灵王故意借机侮辱齐国的。因此,他便离席向楚灵王深施一礼,答道:“大王,我听说橘子树生长在淮南,它就结出橘子;如果移栽到淮北,它就结出枳子。它们的叶子虽然相似,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这主要是淮南淮北两地的水土不同啊!现如今,齐国的百姓在齐国不偷不盗,然而一来到楚国就都做起盗贼来,该不会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得人变得喜欢偷盗了吧?”
晏婴的一番话,顿时让楚灵王目瞪口呆,无言以对。默然了良久之后,只得讪讪地说:“和圣人是不能开玩笑的,寡人这样做实在是自讨没趣啊……”
晏婴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应变,该柔则柔,该刚则刚,面对大国的淫威和责难,不卑不亢,刚柔并济,一次又一次地化解了难题,维护和捍卫了齐国的尊严,与此同时也为自己在诸侯国之间赢得了无比崇高的声誉。
当代镜鉴:刚柔相济,方圆无碍
方与圆、刚与柔两者的含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圆为和谐、变通、灵活性,体现了柔韧、柔弱的一面;方则为个性、稳定、原则性,体现了刚直、刚强的一面。刚而能柔,这是用刚的方法;柔而能刚,这是用柔的方法。强而能弱,这是用强的方法;弱而能强,这是用弱的方法。在处理天下事时,有以刚取胜的,有以强取胜的;有以柔取胜的,也有以弱取胜的。做人亦同此理。
松下电器公司是日本第一家有精神价值观和公司之歌的企业。在解释“松下精神”时,松下幸之助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犯了一个诚实的错误,公司是会宽恕你的,把它作为一笔学费;而你背离了公司的价值规模,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直至解雇。
与此同时,松下公司注重感情投资和感情激励,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送红包”,当你完成一项重大技术革新、当你的一条建议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的时候,老板会不惜代价地重赏你。松下公司建立的“提案奖金制度”更是很有特色,每年职工提案达663475条,其中被采纳的61209条,约占10%,每年用于职工提案奖金达30多万美元。至于逢年过节,或是厂庆,或是职工婚嫁,厂长经理们都会慷慨解囊,请员工赴宴或上门贺喜、慰问。在餐席上,上级和下属可尽情唠家常,谈时事,提建议,气氛和睦融洽,它的效果远比站在讲台上向员工发号施令好得多,久而久之,在松下公司就形成了上下一心,和谐相容的“家庭式”氛围。
正是刚柔相济、严宽互补的“松下精神”为松下公司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对于现代社会里的每个人来说,也必须要练就出像芦苇般刚柔相济的功夫。因为一个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常立不败之地的是人才成长的抗风险能力。纵观悠悠华夏几千年,数风流人物走马灯似的你来我往,然而真正能够有好结局的却寥寥无几。
刚柔相济,大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天下,小可以用来处世持身。聪明的拳击手常常以此取胜。中国的太极拳和日本的柔道也因此长盛不衰。晚清重臣曾国藩对此领略颇深,他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但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只不过不要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得强矫。争名逐利,就得谦退。”所以他虽居在功名富贵的最高处,却能全身而归,全身而终。
做人处世若能刚柔相济,把方与圆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那就是方圆无碍了。
5.忍辱负重,以屈求伸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情。”
国学链接:《论语集注》
《论语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其注释特点有三:第一,以程氏之学为主,兼采时人之说;第二,承袭、增损改易汉唐古注;第三,通经以求理。《论语集注》既注重探求经文之本义,又注重义理阐发,从而将训诂学与义理学熔为一炉,避免了对经文的穿凿附会,使其阐发之义理建立在对经义的解释之上,因此成为《论语》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诸子之言:
南怀瑾先生说,孔子的这两句话主要是说个人的修养。巧言,也可以说包括了吹牛,喜欢说大话,乱恭维,说空话。巧言当然是很好听的,每个人都能听得进去,听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还不知道,这种巧言是最会搅乱正规的道德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意思是说人要懂得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动不动就发脾气,最终必然会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是由于小事没有做好而导致的。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小不忍”为“匹夫之勇”,在《侏子语类》中他又进一步阐释:“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以此告诫后人,凡事要忍耐、宽容一点儿,如果一点儿小事都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就会坏了大事。如此说来,忍耐是为了求安。凡事要想得开,看得远,正如俗语所言:“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中国人讲究处世要能够忍气吞声,做人要学会忍辱负重。在中国人眼里,忍耐是一个人意志坚定的表现,是一种成熟的涵养,更是一种以屈求伸的深谋远虑。
自古以来,提倡忍的至理箴言很多,如“吃亏人常在,能忍者自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在生活中皆得到了证实。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作《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自己也是因宫刑而后著《史记》。
延伸思辨: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忍耐也要有一个限度,过分的忍无疑就成了无原则的纵容,是与中庸精神相悖的。孔子曾说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于真正破坏社会秩序、违反周礼的行为是不应该忍的,这充分地体现了其忍让有度的中庸精神。
忍耐并不是一味退让,否则会变成自取其辱。宋襄公曾与楚国隔江宣战,而宋襄公却以“仁义”为由,忍对方过江,忍对方布阵,忍对方进攻,最终自己的军队大败并且自己也一命呜呼。
做人、做事,都有一个必须坚守的原则和底线,忍耐亦是如此。忍耐固然是包容心的体现,但我们也应该看场合和时机来判断是否应该忍耐,做到当忍则忍,不当忍则无需再忍。
精彩典故:
孙膑忍辱
孙膑与庞涓同拜在深山里做隐士的鬼谷子先生为师,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先下山,在魏国做了将军。他派人邀请孙膑来共同辅佐魏王。孙膑到来之后,他先是假意欢迎,委以官职,而背后却玩弄阴谋,捏造罪名,对孙膑施刑,让孙膑成了不能走的废人。
对庞涓所做的一切,孙膑决心要报仇雪恨。他摆脱庞涓手下的监视,暗地里潜心研究兵法,为了躲避庞涓的迫害,他甚至装疯卖傻,以粪便为食,与牲畜为伴。
后来,孙膑到了齐国,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被任命为齐国的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