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夫妻一方事业的成功或仕途得意,支配欲会在一些成功和得意的夫妻一方悄然萌生,把恩爱伴侣打入另类。市场经济利益至上、全面博弈的影响在左右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同时,也浸透到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问题在于,面对这一新情况、新问题,对于许多纯真善良、忠诚夫妻关系和家庭责任感的人来说,并没有认识和察觉,更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和防范措施。而对于成功和得意的夫妻一方,在面对成功和得意愉悦的同时,丰厚的财源,广泛的人脉,前呼后拥的追捧,使个人的生活领域变得五彩缤纷。于是,一些人经不起物欲****的诱惑,整日在外花天酒地,与小秘、情夫、二奶过上了更加甜蜜滋润的“夫妻生活”,把本有的夫妻和家庭生活降到了从属和支配的地位,被打入另类。回到家中,人的状态变了,说话的口气变了,在家庭中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儿女的神圣职责忘了,把家人当成了自己的部属和员工。夫妻一方一旦提出嫌疑,轻则遭受斥责和辱骂,弱势一方默默承受人间最羞辱、最悲痛的熬煎。稍有反抗,便会招致杀身之祸。原河南省博士生副省长吕某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的第二任妻子,选择了年轻漂亮在其家中做保姆,比他年轻20岁的姑娘,并已有一个5岁的儿子。但是面对花花世界,吕某另求新欢遭到妻子反对后,他不惜花费137万元雇凶,将妻子勒死后卸成十块抛弃在水塘中。这种残暴的家庭悲剧只所以会屡屡发生,不易察觉、失于防范的支配私欲是罪魁祸首。
(二)强迫
强迫主要指父母对子女管教中,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子女的欲望。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中以“GDP论英雄”,应试教育中“以考定终身”等功利主义思想,成为一些父母管教孩子的根本追求目标。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凤”,出人头地的追求目标,不惜豁出老本来投入。有的父母每个假期为孩子报满了各种补习班,有的父母干脆辞职陪读,把孩子力所能及的所有生活需求都包揽了下来。孩子放学回到家中,有的父母和孩子惟一交流的话题便是分数、名次,使本已在校精神疲惫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后,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慰藉和放松,相反又增加了一道深重的精神枷锁。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的家庭也就开始陷于矛盾冲突不断的危机之中。孩子为了逃避束缚,迷恋网吧、离家出走、早恋、酗酒、与街头混混为伍等追求解脱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心理正常的青少年,其心灵如果长期遭受苦恼、烦闷、怨恨的抑郁,一旦再遇到外界刺激而走向激奋,便是恨之入骨的暴力发泄,从而引发骨肉亲情间相互残杀的家庭悲剧。西宁市一高三男生本来学习成绩很好,家庭条件也不错,但是男孩42岁的母亲仍放心不下,为确保儿子顺利考上大学,提前办了内退,专门在家照顾孩子。没完没了的唠叨,不断引发母子间的争吵,临考前的一场唠叨,男孩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怨愤,拿起家中的观赏石将母亲砸死在家中。
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大二学生董某,2004年以605分的高分考入该院。在该院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夺得三等奖。在老师和同学眼中,董某在校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梦想,董某想退学重新考入北京的重点大学。自8岁母亲去世后,父亲一直是董某最亲近的人,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父亲和盘托出,希望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父亲完全否定了董某的人生规划,强行替他设计人生:继续留校,毕业后出国留学更有面子,更能光耀门庭。当自己的愿望无法被最亲近的人理解和支持时,董某感到痛苦,积怨在心。父子间的隔阂也在多次无法调和的争吵中越来越深。心中的压抑和怨愤,最终使他产生了叛逆心理,他决心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走下去,便向校方递交了退学申请。2005年9月22日晚,董某和父亲就退学一事发生激烈争执,情急之下父亲动手打了儿子一耳光,董某当时未还手。23日晚7时许,在父亲吃过晚饭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董某从书包拿出一把长30厘米的水果刀,向父亲连砍带刺30多刀,追杀持续了近半小时,最终父亲倒在了血泊中。
以上两个家庭悲剧极其典型的反映出当今一些父母的强迫欲望,最终酿成的恶果。其共同特征是: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厢情愿的追求;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父母在家庭中的强势地位,漠视孩子的人格尊严和心理需求,违背了法律赋予孩子公正、平等的人身权益。此是诸多父母不易察觉、不易认知,难以找到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也是类似家庭悲剧屡屡发生的根本症结所在。
在强迫欲望中,一些父母虽然对孩子没有明确的主观意志的强迫,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面对孩子经常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缺点错误,总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对孩子采取训斥、打骂、语言伤害等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同样是违背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违背法律赋予孩子正当权益的强迫行为,其危害无异于上述明显的主观意志强迫。
2009年冬,北京大兴区黄村镇一男子李某,在家中用尖刀刺死自己的妻子、妹妹、父亲、母亲、年仅1岁的次子和6岁的长子,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灭门案”,极为沉痛和深刻地凸显了这一简单粗暴的强迫管教方式给家庭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从案件侦破和媒体介入调查的事实看,李某出生于一个典型的权威性管教方式的家庭。父母对李某的管教以批评惩罚为主,忽视沟通交流,很少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在李某的感觉中,在父母眼里,从小到大没有对的时候,总是这也不成,那也不成,从小给李某埋下了压抑的心理。但是由于年少对父母的依赖,李某从不敢对父母发泄。初中毕业后,他外出打工,和朋友合伙做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月收入可达十万元以上。虽如此丰厚,但朋友反映李某对钱财并不很看中,也不是斤斤计较的人。这对当今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可贵,但是却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不仅如此,在李某做生意之初向父母要了点启动金,父母便经常挂在嘴边唠叨李某,不仅没有正式工作,还伸手向家人要钱。更加严重地挫伤了李某的自尊心。就这样,李某从少到大一直承受着家庭简单粗暴管教下内心抑郁痛苦的“忍”。这种长期的隐忍伴随着一种自我漠视的负面能量的增长,在隐忍和漠视中,亲情不断流失,内心的积怨越来越深,最终暴发了骇人听闻的家庭惨案。
(三)溺爱
溺爱是指父母或其他具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为满足自己复杂而神秘的心理需求,放弃对子女成长过程中应尽的正常义务和责任,对孩子过分宠爱和纵容的行为。这种欲望的隐蔽性往往在长期的看似对子女无限关心和宠爱下不易察觉,最终却滋生出罪恶的后果来。中国有句俗话叫“惯子如杀子”,是对溺爱子女危害的精辟诠释。从理论上讲,由于溺爱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放纵,对社会属性的抹杀。所以,无论对溺爱者的长辈,还是被溺爱的子女及家庭来说,都将贻害无穷。
潍坊市有一个老太徐某,儿子儿媳在烟台打工,小孙子一直跟徐老太生活到8岁。老太非常宠爱小孙子,奶孙两感情也很好。2006年8月暑假期,徐老太带孙子到烟与其父母相聚,没想到来烟后孙子却再也不愿跟奶奶回潍坊了。这本是很正常很自然的现象,可是徐老太却非常恼火,尤其是看到孙子和父母亲近就嫉妒、生气,自以为孙子是她带大的,只能和她亲近。为此,徐老太和儿子儿媳整整吵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太情绪失控,到厨房拿起菜刀朝孙子头部颈部猛砍,致孙子当场死亡。谁也不会相信奶奶会有杀死孙子的主观愿望,但是毕竟孙子又是惨死在奶奶手中,该如何理解?隐形私欲就象无形的魔鬼,人一旦着了这个魔,便什么恶事都能做得出来。当今诸多祖辈把对孙子、外甥的溺爱当成了个人生活的寄托,把一种正常的爱变成自私。一旦孩子脱离自己的生活范围,似乎就失去了一切,遇到刺激,情绪失控,便做出残害亲情骨肉的罪孽。
有的父母的宠爱方式是让子女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生活,使孩子丧失了自立意识和能力,一切依赖父母。这种宠爱方式的后果是,孩子长大后难以融入社会,承担责任,成就事业。成为社会上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玩世不恭的另类,危害家庭,危害社会。洛阳有个叫别某的人,由于从少养成了好吃懒做的陋习,参加工作后“不务正业”,20岁时被单位除名,并收回了单位分给的住房。从此,别某成了流浪汉,赌棋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常常向父母伸手,今天五十,明天一百,父母都是普通收入的工人,久而久之,他们觉得难以填补这个“无底洞”,恍然感觉到宠爱儿子的严重后果。这才决定不再资助儿子,让他自食其力。然而,这是一份迟到的醒悟。别某不仅不理解,相反觉得父母狠心,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在一次下残棋时,很少输棋的别某竟然一败涂地。于是便把这种“晦气与失败”归咎于父母和妻儿。于是他先是离婚,尔后以五千元的价格将儿子卖掉。2004年6月3日,别某拿了一把尖刀到父母住处,等待父母出门。母亲晨练外出刚下楼梯,别某杀气腾腾地朝母亲冲过去,狠狠地将母亲刺死后逃离。直到2006年终被警方抓捕。
现今政界一些官员家庭,溺爱子女的现象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为了光宗耀祖,高人一等,不惜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子女从政、成为“商业巨头”、“圆出国留学梦”,等等,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其结果是害了自己,毁了家庭。原广州市公用事业局局长丁某,曾先后收受贿赂165万,明目张胆地为儿子的升迁辅路。2001年7月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麦某,一心想让儿子成为“广州的商业巨头”,凡儿子提出的要求都想方设法给予满足,最终走上腐败道路,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广州市东山区原副区长高某为把女儿送到国外读书,以权换钱,四处受贿,最终被判无期徒刑。
(四)饲养
饲养是指子女对父母及其他有赡养义务的长辈,只给予物质赡养,忽视或放弃精神赡养的应付式赡养方式。这种赡养方式类似于饲养家禽,故称饲养。
饲养式赡养方式有种种客观原因: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子女面对种种压力和焦虑,工作忙,应酬多,心身疲惫,无暇顾及;“421”家庭的日渐凸显,一对夫妻赡养四个父母力不从心,等等。但是在万千理由下,诸多子女中有着潜在的理由赋予隐性私欲“饲养”以内涵,那就是受“金钱万能”的资本主义思想影响,把满足老人的衣食住用等同于孝敬;嫌弃老人毛病多,怕麻烦,怕累赘。因此疏于或放弃与父母面对面接触问候、沟通交流,使父母缺失精神慰藉,生活得不幸福。
从道德的角度看,孝敬父母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伦理内容。《论语·为政》中说:“如今所谓的孝,说的是能够赡养父母,(即物质赡养)然而像狗和马之类,也能为人服务。要是缺少了尊敬,怎能区分人与犬马的分别呢?”《孟子·离娄上》中则把孝敬父母说得更为透彻、具体。他把对父母的孝敬分为“奉养口舌、躯体”与“奉养父母的心意”两种。什么是奉养口舌躯体?就是在肉体上给予赡养;什么是奉养父母的心意?就是在人格尊严上给予敬重。可见孔孟的孝敬思想至今仍具现实意义。真正意义上的孝敬出之人的高尚道德,源于公心;单纯物质赡养源于人的道德缺失,隐藏着私欲。
从法律层面上讲,《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赡养老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可见单纯衣食住行的赡养是违背社会主义法律的行为。凡违背国家法律,自然有利己损人的私欲作祟。
饲养式赡养老人的风气,使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剧增,家庭和社会问题凸显。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据浙江省老龄委发布的《2010年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显示,按子女不同吃同住为标准界定空巢家庭,浙江省城镇老年人空巢率已达74.96%,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率为59.56%,城乡独居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年夫妻的一代纯老家庭户比例已达60%以上。城镇老人感觉“度日艰难”,有的则感叹像“坐牢”;农村老人“冬天站墙根,夏天找树阴”。究其原因,都是因为诸多子女抛弃了法律规定的“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义务的结果。有的子女把父母的衣食住用安排好后,一走了之,一年当中至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有的子女则把大把的钱塞给父母后,一年到头连个电话也不打。有的甚至几年都不曾回家看望父母。使老人的生活孤独、寂寞、凄苦,患抑郁症和自杀者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