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弊:只为了拿张看得过去的成绩单
考试作为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考试不但检验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在考验着每一个学生的诚信度。每一个学生从跨入校门第一天起,不管他喜不喜欢,在他的学习生涯中总会经历种种考试。而在当前升学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在学校、家庭都对学生学习寄予厚望的压力下,考试的成绩,不但左右着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情绪,而且也影响着学生在班集体、在家庭中的形象。在分数胜于雄辩,答卷代表能力水平的观念驱使下,在来自家长、老师以及学生自身过度虚荣心的压力作用下,考试作弊成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何使学生正确地对待考试,如何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养成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学风成为学校和家庭均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也许对依然以分数为重的教育现状无能为力,但是从自身来说,孩子考试作弊,家长也要检讨自己的教育方法。
孩子为什么要在考试中作弊呢?原因有下面几种:
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正确
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完成作业和参加考试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考试完毕拿个好分数回家不挨父母的责骂,到时候能拿到毕业证书”,这些可能是少数孩子学习的全部意义。
2.耍小聪明,侥幸心理作祟
孩子既想得到好成绩,又不想付出努力和汗水,所以总是想尽办法通过其他“简单”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认为自己这样做不会被发现,或是这次被发现并不代表下次就会被发现等。这是孩子的侥幸心理在作祟。
3.父母老师的纵容
孩子一次发生此种行为,家长老师并没有给孩子以足够的教育和惩罚,从而没有使其在思想上有足够的认识,认为下次再犯这种的错误即使被发现了,惩罚也不过如此,没有什么大不了,从而更加肆无忌惮。
4.周围环境的影响
由于周围的同学或朋友作弊成风,或是因此获得了好成绩,从而给孩子造成错误的心理暗示,认为考试时只要作弊就行了,平时没有必要那样辛苦的学习。或者是自己辛苦学习取得的成绩却没有作弊的同学取得的成绩好,从而导致心里不平衡,产生偏差行为。
5.家庭教育考分第一
家长对孩子的考分过于苛刻,提出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为了实现父母的要求,被迫通过作弊以提高考试成绩。
要杜绝孩子考试作弊的行为,家长最好能根据孩子的具体心理来引导,而不要把孩子作弊简单地归结为不诚实,道德败坏。
首先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分数。一些家长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奖惩孩子的标准,孩子分数高家长就给予赞扬和奖励,分数低就批评、责骂孩子。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如果因为孩子多考了几分就欢天喜地,少考了几分就唉声叹气,势必会将孩子引入分数误区。教育孩子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家长不要在考前施压,不要说:“你每科考试不上80分就别想再回家”等威胁的话。告诉他“只要尽力而为就行”。培养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如考试阶段不要打乱生活规律,学会自我放松,保持应试冷静,不要患得患失,考一科丢一科等。
家长要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正直,家长应引导孩子明确“诚实比分数更重要”的道理。宁可要不及格的诚实,也不要掺假的高分。让孩子明白考试作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不良行为,即便偶尔瞒过了老师,但天长日久,迟早会露出马脚,最终会害了自己。
另外要注意给孩子适中的奖励。把成绩和奖励挂钩,有时的确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家长给孩子的奖励要适中,如果过分地以物质、金钱来刺激孩子,难免会将孩子的学习目的引入误区,使其为了物质奖励而学习。一旦成绩上不去,就会想到作弊。因为诱人的物质奖励是孩子难以抗拒的。
孩子犯了错误之后,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如果家长这时不冷静,伤心失望之余,动手打孩子或者恶语相向:“你怎么这么不要脸,这种事情让人知道以后叫父母怎么做人?”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和内疚,甚至可能会引发无可挽回的悲剧。
孩子犯了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孩子走出错误。应保持冷静,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了解情况,分析原因,保证下次不犯类似的错误。
逃学:让孩子变得“无法无天”
逃学又称旷课,这是指学生没有正当理由而拒绝上学。在初中的学生中常见的逃学或旷课有两种:一种是偶尔为之;一种是反复长期的,逃学的学生中,成绩差的是多数,成绩好的极少。
中学生逃学后,常常是看书睡觉,在外闲逛,或与有不良习气的伙伴一起鬼混等,少数年龄大的也会外出找工挣钱。中学生逃学除了直接影响学习外,还会滋长不良的品德。中学生逃学后,逃避了学校教育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容易受到社区街头不良影响的感染。他们在外游荡,容易进入一些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有的中学生本来就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赌博、迷恋游戏机等),离开学校环境后会变得放纵自己。同时,在不良团伙的拉拢或坏人的教唆下易发生偷窃、打架等行为,甚至走向歧途。所以,中学生逃学是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危险信号,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杭州某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小叶,平时表现较差,迷恋游戏机,以致于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成为全班倒数第一。他自尊心又很强,因此又萌发了外出打工的想法。一天,大胆妄为的小叶私自拿了母亲的200元钱离家出走,爬上了去厦门的列车。十多天里他在九个城市游玩,用完了钱就露宿街头,靠拣废品糊口。后来,小叶被一伙儿社会上的不良少年胁迫,去候车室偷窃旅客的箱包。他们认为小叶年纪小,不会引起注意。小叶不从,被一个大孩子把胳膊扭到背后要给他“挂天车”。小叶害怕了,只好听他们的指挥做事,有眼泪也只敢往肚子里咽。后来这伙人被公安机关抓获,小叶才有了回家的机会,但是这时候,他的身心都已经受到严重的伤害。
初中生是一个个性、性格、习惯都极不稳定又开始定型的时期,他们开始摆脱童年的懵懂,开始思考独立的自我、开始思考未来。但是他们又不能摆脱他们的父母。出现逃学厌学的初中生的父母,不是过分溺爱子女,就是过分忽视子女。在初中生这个不稳定期,我们的父母真的很需要心理学的支持,因为初中生要很好地度过这个时期,养成好的性格和习惯就需要父母有正确的方法去引导。
生活中常见的中学生逃学行为有三种类型:
1.贪玩型
受到父母的宠爱,吃、喝、玩、乐,应有尽有,物质享受并没有使他们热爱学习,反而使他们放任自流,养成贪玩的习惯,以致影响学习,由贪玩发展成逃学。
2.虚荣享乐型
虚荣心强,追求享乐,同时害怕艰苦的学习。往往在逃学的同时,还有欺骗等行为。
3.被逼型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高,采用高压措施,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其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变得厌学。
来自学校的原因,多是因为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转学、升入新的年级等较大的学习情景变迁中。由于学习环境的巨变,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人际关系重新进行建构,因此,一部分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因为适应不良而厌学、逃学。其中,同学关系紧张,受到教师的强烈叱责等,都是初中生逃学的催化剂。
实际情况告诉我们,在逃学的背后有一个人生观的问题。上学为什么?在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学生容易感到学习生活无聊枯燥,心中想“去学校没意思”,或认为“去不去一个样”,于是就开始逃学了。
逃学行为的发生,反映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个性的缺陷。因此,家长要改进教育方法,了解青少年的心理,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关心和爱护他们,才能及时矫正逃学行为,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
1.承认自己在教育上有失误
没有下工夫从小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教育态度、方法生硬。家长应该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跟孩子倾心交谈两三次,检讨自己的缺点,听听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跟孩子一起重新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家长千万不能重复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也不能放弃教育的责任。家长的态度是孩子转变的重要因素。
2.弥补薄弱环节
跟孩子讨论,分析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哪里,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要一科一科地分析,对学习最差的科目的学习态度、方法、学习具体内容进行仔细分析,问题找得越准越好。
3.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
孩子出现旷课、逃学现象以后,要经常与班主任保持联系。根据孩子的特点,在班上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孩子改变不利的角色地位。
4.建立互助联盟
如果有几个孩子群伙旷课、逃学,应几位家长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对策,跟班主任一起研究帮助措施。比如共同请家庭教师,制订互相促进计划,共同进行文体活动,成立“争气小组”等,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有一点应该强调,对厌学的孩子,切不可批字当头,罚字当头。
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其自信心,由“厌学”变成“喜学”,旷课、逃学的问题就会解决。家长要学会去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感觉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