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13100000009

第9章 人类情感本体的探求(1)

从人类精神和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的起点是感觉,而情感是感觉的序化,理性是情感的序化;人类混沌的心灵世界是在理性的引导下走向明晰的意识的;意识的整合和外化形式(包括理论的、艺术的、规范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我们可以理解的人类精神世界。自康德以来,人类精神就被划分为知、情、意三个向度,其中各向度的发展均有其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走势。这一共同趋势实际上就是理性化趋势,这是人类精神的进步轨迹。不难理解,人类精神的进步是由情感发端的。

而人类精神在指向外界时,形成外向认识论及客观理性;指向内心世界时,形成内向认识论或内向体验论以及主观理性。理性的初级形式是实用理性、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现实生活中的理智态度和实践中的自明智慧;理性的高级形式是理论理性,主要是在认知领域发展起来。由于理性在优势发展的认知领域格外突出,因而认知理性(主要是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成为理性的典型形式。至于精神的其他向度则被称为非理性,在对立性思维模式中,人们又不自觉地把非理性理解为反理性、无理性的东西,在情感和意志的领域排斥理性,使情感疲弱,意志涣散,精神发展自此失衡。事实上,情感领域亦有其自然理性,有内在合理性的规范,即所谓情感理性和价值理性;有理性制约的情感才是健康的、有力度的、具有建设性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于艺术是至关重要的。

苏珊·朗格于其晚年出版的三卷本《心灵:论人类情感》,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挖掘人类情感和心灵的文化之根;以艺术符号和科学符号的关联、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灵的联系与分离为逻辑起点,追溯人类心灵和情感发生、发展和转换的历史,从而探究情感的本质。因为,在朗格看来,艺术的意蕴就是人类情感;情感与艺术的关系实际上是二而为一、一而为二的关系。她对情感的研究应视为艺术研究的延续与深化。当该书之第一卷于1967年出版后,美国的《哲学研究》就立即对此评论道:“《心灵》第一卷是一部极有意义和卓越的作品。它涉及了别人也许永远不会涉及的大量领域。在当代哲学家中,朗格女士肯定是很值得研究的少数人中的一个。”此言绝非溢美之词,朗格对人类情感理论研究的成就的确是空前的。

(第一节)情感理论研究的历史沿革

情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是主观世界的主干部分。它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认识、日常活动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贯穿人类生理、心理和思想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由于情感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个体体验性,对情感的认识历来被认为是扑朔迷离、玄虚难解的问题。人类情感活动的起点是自我意识的明晰化,自我意识的明晰又以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肉体与精神的相对分离为前提,而情感总是在人与自然的互渗、主体客体的交融、肉体与心灵的相互作用中行进,而且总是处于流动变化之中。

情感是人性的钥匙。情感研究对了解人类的精神活动的机制和人类内在世界的风貌,是至关重要的;不了解人类情感,对人类的研究就总是外在的、肤浅的。而对情感的研究,又必须去深刻体验情感又超越于情感风暴之外,从而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可见,理性的长足发展才是情感深入研究的前提,所以,情感研究属于较晚成熟的课题之一。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远远超过了其对自身的认识,而在对自身的认识中,对于情感的认识又是最困难的。向来人们只是体验、表达、描述、再现、表现情感,却远没有达到对情感的深刻认知,甚至还没有探寻出情感研究的有效方法和可行途径。情感研究的这种落后状况与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显然极不相称。

在原始社会,情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体,是一切意识形式的发源地,是人性与动物性区别的重要起点(复杂的心理活动使人的内在自然人化,人是少数埋葬死者的动物之一;爱与死的冲突是宗教的开端,而宗教是一切社会的母体)。

在情感占据人类精神世界的主导位置的前现代文明中,人们沉浸于情感世界却不能清晰地认识和把握情感现象。在伦理、宗教和艺术中折射出来的情感世界没有上升到理性层面;情感只是遵从、信仰和体验的对象而不是认识的对象。在理智与情感交战的近代文明中,情感理论的研究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引导下,更多地偏重于情绪——情感的心理基础的研究,而对处于社会关系流变中的丰富的情感世界的具体内涵,则很少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艺术,尤其是文学,作为人学的现象形态,在此期间担负着情感研究的重任,并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其成果;艺术批评和美学研究也涉及情感的表现形式的研究,却仍然较少对情感内容本身的深入探讨。

古代的情感理论多是描述性的或作简单的类型介绍,或在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中涉猎一些,在艺术中情感被认为是艺术之本,“以情动人”被认为是艺术的根本特征;而在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研究中,情感始终是受排斥的,多数哲学家对它持鄙夷的态度,有的认为它是认识的低级阶段,而且会干扰理智,有的认为它是人性的低劣部分,甚至需要对它加以限制和防范。这种认识在西方十分普遍,正如斯宾诺莎(1632-1677)所总结的:“大部分关于人类情感和生活方式有所着述的人,他们好像不是在讨论遵守自然界的共同规律的自然事物,而是在讨论超出自然以外的事物似的。他们似乎简直把在自然界中的人认作王国中的王国。因为他们相信:人是破坏自然秩序而不是遵守自然秩序的,是有绝对力量来控制自己行为的,并且是完全自觉而不依他人的。于是他们便不把人所以软弱无力和变化无常的原因归结于自然的共同力量,而归结于人性中某种缺陷,对于此种缺陷他们表示悲哀、嘲笑、蔑视,通常甚或加以诅咒。但是就我所知,还没有人曾经规定了人的情感的性质和力量,以及人心如何可以克制情感。”而他就主张去理解人的情感和行为,用几何学和理性的方式去研究和证明它们,“仇恨、愤怒、嫉妒等情感就其本身看来,正如其他个体事物一样,皆出于自然的同一的必然性和力量”。这是试图以科学方式研究情感的重要开端,但他并没有走通这条路。他对情感的定义是:“我把情感理解为身体的感触,这些感触使身体活动的力量增进或减退,顺畅或阻碍,而这些情感或感触的观念同时亦随之增进或减退,顺畅或阻碍。所以无论对这些感触中的任何一个感触,如果我们能为它的正确原因,那么我便认为它是一个主动的情感,反之,便是一个被动的情感。” 这显然是把人类复杂的情感简单化了。但他的目的是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控制情感而不为情感所奴役,以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斯宾诺莎的研究路线后来在生理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得以贯彻,对情感的生理机制的探索有重要的贡献,而且开辟了情感科学的研究思路。对此,卡西尔曾有这样的评价:“在这种用数学观点来看待世界和看待人类心智的理论中,斯宾诺莎大胆地跨出了最后和决定性的一步——他创立了一种新的伦理学,一种关于感情和爱的理论,一种关于道德世界的数学理论。斯宾诺莎深信,只有靠着这种理论,我们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建立一个摆脱了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错误和偏见的‘人的哲学’或人类学哲学。”

但以自然科学研究方式去研究情感显然有其严重的局限性,而从情感的表现方式——艺术和情感逻辑的理论形态——美学的角度去研究情感发展的规律应该是更切近的。“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14-1762)认为,感性认识应当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以便改造、增强、应用它们以造福人类。他认为,“诗的哲学——这是引导情感表达趋于完善的科学”,但“由高级的能力认识到的东西,是逻辑学的对象,而‘感知到的事物’则是指感性地感知到的感性符号,是美学的对象。” 西方美学学科的创始人尽管强调了对感性认识研究的必要性,但他对感性认识、情感研究、艺术地位的估价,仅限定在传统的、低级的、感性认识的等级结构中,对情感世界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位置仍持贬抑态度。

维柯(1668-1744)注意到诗性智慧与理性智慧的区别,并给予诗性智慧以适当的肯定。他在其《新科学》中,将诗人和哲学家的工作进行分工比较:先由诗人们通过感觉认识到那么多平常的智慧,哲学家后来才能通过理解把它认识成抽象的智慧。所以诗人可以看作人类的感官,哲学家可以看作人类的理智。他对“诗的逻辑”及形象思维作了深入研究,但却只将诗性智慧定位于古代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没有看到渗透理性因素的诗性智慧在东方的长足发展。

康德(1724-1804)的三大批判,将人的精神发展的三个向度从认知、意志、情感与其衍生的科学、道德、审美活动联系了起来,建构起相互联系的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体系,勾画出西方人视野中人类文化的基本结构。他主张:知性进行认识,理性主宰道德,介于其间的判断力应起到沟通的作用。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激发的是不涉及利害、不借助概念引起的纯粹的普遍的愉快情绪。康德所揭示的人类文化体系内部的分裂和弥合分裂的方式,对现代哲学影响十分深远。

黑格尔进一步发挥和丰富了康德的思想,把艺术看作弥合超感性世界(彼岸)与感性现实和有限世界(此岸)、主观精神(指个体意识)与客观精神(指社会意识)、感性与理性分裂的第一媒介。但黑格尔对情感研究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研究是走不到多远的,因为情感是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 他主张重视情感的客观化形式——艺术的研究,给情感研究指出了一条明径。其《美学》可以说是以理性考察情感现象及其表现形式的真正起点;既是西方古典美学的总结形态,又是现代情感理论的开山之作。只是他把重点放在情感的表现形式上,而对情感的具体内涵涉及不深。康德——黑格尔的这一思路,被西方视为情感世界重建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

19世纪中叶,社会科学发展起来,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从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分析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从感性的、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实践出发,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从人的本质力量之对象化活动及其结果中,分析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规律。这就为情感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情感理论是建立在哲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美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对情感的主观体验和表现形式的探索应该说是很有成效的,尤其是精神分析方法、现象学直观方法、符号学方法和解释学方法的应用,使情感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其间有大量着作出现,如,斯托曼的《情绪心理学》(1972);诺尔曼·丹森的《情感论》;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1953)、《心灵:论人类情感》(1967);萨特的《情绪理论纲要》;舍勒的《爱的秩序》、《价值的颠覆》、《情感现象学》;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爱欲与文明》;罗洛· 梅的《爱与意志》(1969);弗罗姆的《爱的艺术》等等。其中,尤以朗格的三大卷《心灵:论人类情感》最引人注目。

(第二节)情感的本质及特征

朗格在其《心灵》的第一卷,就别开生面地从生物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对情感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情感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人之整体心灵中的地位,提出了一个新的情感概念。这个情感概念打开了从最低级的感官活动到人的心灵的个体化所达到的研究领域。

那么,什么是情感呢?朗格认为:

“情感,是指以任何方式被感到的各种各样的刺激(即下文说到的“事物被感觉”)。譬如,作为感官刺激或内在的紧张、疼痛、情绪或意旨,这些是心灵的标记。 在最原始的表征中,它是最先出现的现象,它构成心理学的主旨。” 在她看来,在被感知的事物中,不论其多么遥远或迂回,器官的活动都不是心理活动,除非它停止。心理学与生理学不同,前者是在接受外界刺激的基础上,引起的各种情绪反应,如,意识、兴奋、满足等;后者,是器官的各种活动和反应,如感觉、疼痛、饥饿等。但两者又相互影响,在整体上显示出综合性的表征,彼此很难区分。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指广义上的情感,亦即在任何可以被感受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觉、疼痛觉、舒适觉、躁动觉和平静觉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

朗格意识到情感问题的困难程度,她进一步从语源的角度对情感这一概念予以分析,她写道:这些概念在这些问题中被表达——这些问题是一些被称为情感的事物,它们是如何能参加到物理的过程的,实际上这与我们在现实中为一件事物命名一样,可能其实质是由语源引起的。比如,情感(feeling)这一概念,它看起来象一种东西,似乎是自然物或一件产品的成分。但是其词干“feel”是一个动词,感到(feel)的东西被称作情感(feeling)。它们可以是具有欺骗性的常识的假定,这种假定在语言结构中就是固有的,语义学家经常拿它们来引起我们的注意。情感(feeling)是个动名词——动词构成的名词。心理学家从过程中制造了一个实体,去感到(to feel)即是去做(to do)某件事,不是去拥有(to have)某件事;但是,拥有(to have)一种情感,一种感受,一种恐惧或一种想法,看起来和构思一种被动词表达的事实是完全等同的方式。这种假设的等同,是从控制我们智力过程的语法中得出的。 朗格的这一分析,证明了上述情感定义的合理性。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诗品菜根谭

    诗品菜根谭

    《菜根谭》可谓是一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警世感人、睿思哲理的旷世奇书。《诗品菜根谭》是知名教育家马云鹏老先生在品读《菜根谭》时,本着“从其意,就其辞,轻其吟,饶其趣”的原则,边读边品,边品边吟,边吟边写,锤炼而成。诗均以古风形式,多为五言、七言,有古绝、古律、古排等等。
  • 苏格拉底之死(译文经典)

    苏格拉底之死(译文经典)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本书收录的四篇对话录,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所著。通过记述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事件,柏拉图发展了他的哲学,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苏格拉底独特的生活、思想和人格魅力。
  • 曾国藩冰鉴(第一卷)

    曾国藩冰鉴(第一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伦理学

    伦理学

    本书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道德的起源和发展、道德生活的理论、行动的世界,分别从道德意识、道德自我和道德社会这三个方面展示了实验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实用主义伦理思考的基本内容。
热门推荐
  • 书生不得随身录

    书生不得随身录

    这是我的随身笔录,里面是我曾经以及至今写的一些短篇小文以及诗词歌赋,以古言为主。悲凉调,也不知可否有人喜欢
  • 暖阳下的花朵

    暖阳下的花朵

    故事走向:从一个默默无闻,没有背景的平凡女孩李牧开始,她的家境贫寒,身高不够,性格文静,但是好在天生丽质,一开始就受郑熠城的照顾来到电视台。中间穿插围绕她的感情故事来展开。一路走到最后成为名主持人。故事的中间夹杂有身边好友和同事的感情经历,以及心路历程。力图呈现出一群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场景。故事主线:先是平淡无无奇的小妹生涯,后来慢慢遇到更多有权有势的人,让自己人生的主动权变得无法自主,直至最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成名之路。当爱情和面包面临选择时,有时候是自己选择了面包,有时候是他人强求。总之人生有很多无奈,自己选择的路,是爬也要自己爬完,无法回头,回不了头。出现在李牧身边的男性起到推动作用,每出现一个都让李牧更偏离原本设定的轨道。当爱情成了午夜梦回的奢侈念头,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
  • 疑案咨询师

    疑案咨询师

    爷爷离奇死亡,年仅13岁的沈括下落不明,5年后,警局突然出现了一个特级咨询师,专门破解未解悬案,一个个惊悚离奇的案件就此揭露........
  • 天昌月鹿

    天昌月鹿

    时隔十年后原本是个傻子的张阙轩恢宏归来,修炼了一身本事,踏着巨兽的步伐积蓄了万钧之力,只为报十年前全家遭奸人陷害被日本人屠杀的血海深仇。罚的是奸人,报的是国仇。一路上经历了被打入谷底的耻辱,也有王者归来的赞誉。有杀人于无形的攻心斗智,也有气势恢宏的战场厮杀。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就此展开!“如果你相信命运,命运就会给你救赎的机会。”
  • 探天之道

    探天之道

    【热血爽文】探天道!改天道!逆天道!什么是天道!强者就是天道!冷雨踏上青云,破碎苍穹,震颤九天,斩断天道。他要告诉天,他不服天,他告诉世人,他就是天!九天神魔都必须臣服!我为妖孽天道灭!
  • 神经的神

    神经的神

    神功无敌你说怎么死就这么死准备做死了准备做死了啊
  • 浮生未安

    浮生未安

    原本只是普通的现代医科女,竟被选中去了明宫……以为是穿越,高人却说:“这里的时间与外界无异。”这个世界并不简单,她要自己去寻找答案……而她却遇上了有同样想法的他……当理科女碰上文科男。浮生若梦,萍踪未安。
  • 星神权杖

    星神权杖

    星圣大陆,感应茫茫星空之上九颗巨大的星辰,沟通奇异星辰之力,在自身体内开辟出内星海。储存星之力,因九颗星辰常人只能感受其七,故有“七现二隐”之说。叶族叶雨,在巨大危机席卷大陆之际崛起,以九星不灭之体,携百族星战皇者不屈不饶地抗争着,以大毅力打破命运的枷锁,突破凡人的极限,踏入了神之领域,和上古众神争夺无上荣耀,那象征着永恒之物......
  • 春意安澜

    春意安澜

    攒钱记,穿越回古代从头开始,努力奋斗,让家人幸福,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 我要和你谈恋爱

    我要和你谈恋爱

    浪漫不是爱情的最终归宿,爱情的最终归宿就是回到最初平静的世界中去,回到琐碎的凡俗的生活中去。与其强求浪漫,不如相濡以沫。一份真正的爱情应该让人宁静与思恋。——你,便让我如此思恋。自生的喜悦心本是一种境界。无私、无欲、无求,喜悦自然而然就来了。我对你即是内心纯然的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