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13100000013

第13章 艺术的本质——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3)

在朗格看来,艺术本身既是一种表现性形式,又是一种特殊的表象性符号。她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表现性形式,凡是生命活动所具有的一切形式,从最简单的感性形式到复杂奥妙的知觉形式和情感形式,都可以在艺术品中表现出来。” 她认为,一种表现性形式也就是一种知觉的或想象的整体,这一整体可以展示出整体内容的各个部分、各个点,甚至各种特征和方位之间的特定关系模式。因此,用这种整体就可以再现另一种具有同种关系模式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表现性形式也正是一种逻辑形式,就是说,艺术也正是一种逻辑形式。至于把艺术称为一种特殊的表象性符号,正是因为艺术是一种逻辑形式,而逻辑形式又是符号的本质,表象性符号也具有符号的一般特征。朗格在阐述符号的特征时,曾强调指出,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具有形式的相似或逻辑结构的一致性,或者说,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

但是,艺术这种逻辑形式,又不同于一般的逻辑形式。因为艺术这种逻辑形式具有个别性、具体性,并往往以“幻象”的形态表现出来。朗格认为,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直接作用于知觉的个别形式,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形式,具有其独特的内涵。贝尔、佛莱等人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或她本人的“表现性形式”中所指的“形式”,是指一种可见的个别形式,这种形式是通过色彩、线条、平面、光影或组成这件个别作品的所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起我们迄今所知道的其它逻辑形式远为复杂的形式。实际上,它并不是从拥有这种形式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可以把某种形状从那些具有这种形式的事物中抽象出来而无需顾及到素材、重量、质地、大小等因素。但是对于一个艺术形式来说,色彩是起作用的,其它因素诸如线条的粗细、材料的外观和重量等,也都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艺术逻辑形式的具体性就体现在这些方面。朗格还多次谈到,人们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或“表现性形式”,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结构,而是一种幻象。在观赏者看来,一件优秀的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富有活力的感觉和情绪是直接融合在形式之中的,它看上去不是象征出来的,而是直接呈现出来的。 正是由于艺术品是情感的形式或是能够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我们认识的形式,毫无疑问,艺术这种逻辑形式的基本内涵必定是表象与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正是一种生命形式(关于“生命形式”下面还有专论)。

第四,“情感”。朗格认为,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这里的“情感”之内涵是什么呢?朗格解释说:“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指广义上的情感。亦即任何可以被感受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觉、疼痛觉、舒适觉、躁动觉和平静觉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 在另一篇文章中,她又写道:“艺术的意义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情感和情绪,或是一种想象出来的主观现实(存在)。这是一种与白日梦大不相同的东西,因为虽然白日梦是一种想象的经验,但它诱发出的是一种真实的情绪,这种情绪与那些真实经验诱发出的情绪相比,既有与它相似的地方,又有与它不相似的地方。在睡梦和个人的胡思乱想中,其情感是唤起来的;而在一件艺术品中,其情感却是构想、阐述和展现出来的,而真正能够将这种情感标示出来的符号就是艺术作品的整体。所谓情感活动,就是指伴随着某种十分复杂但又清晰鲜明的思想活动而产生的有节奏的感受,还包括全部生命感受、爱情、自爱,以及伴随着对死亡的认识而产生的感受(这是在我们整个情感生活中所占百分比最大的一种感受)。” 可见,朗格所说的这种广义的情感,其内涵十分丰富。从最低级的肌肉觉到最高级的伴随着对死亡的认识而产生的感受,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部生命感受。她甚至认为,“情感处于最低的有机体活动和心灵活动起源的广阔的生物学领域中间”。 她在谈到舞蹈艺术时,还把这种广义的情感称为“内心生活”。她说:“一个舞蹈表现的是一种概念(conception),是标示感情、情绪和其它主观经验的产生和消失过程的概念,是标示主观感情产生和发展的概念,是再现我们内心生活的统一性、个别性和复杂性的概念。我所说的‘内心生活’,是指一个人对其自身历史发展的内心写照,是他对世界生活形式的内在感受。这一类经验通常只能被我们模糊地意识到,因为它的组成成分大部分都是不可名状的。”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艺术符号所表现的就是人类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广义的情感,即人所能感受的一切。朗格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一切主观经验或内心生活,从一般的主观感觉、感受,到最复杂的情绪、情调、情感,直至那些令人难以捉摸的、不可用言语表达的主观世界的“情感生活”,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加以表现。

朗格极力主张:艺术表现的是一种艺术家所认识到的人类普遍情感,一种关于情感的新概念。她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客观的情感,这是一种脱离了每一个人的、没有生命存在的、内在状态的情感。由于是一种普遍的抽象物,因此它不可能在一种独立的状态下发生和存在,而始终蕴藏在一个只能抽象分离不能实际分开的客观物体中,换言之,这种情感始终依附与某一客体,这种情感可以叫做“客观情感”。“主观情感蕴含于主体自身,客观情感包含于非人格的事物之中。” 这里,主观情感显然是指艺术家个人的真实情感;而客观情感则是指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亦即各具体情感的抽象物。在朗格看来,人类情感由具体向一般的过渡是一个极为复杂重要的过程,人类正是为了获得关于客观情感的知识和掌握一般情感的概念,才从事艺术活动的。她极为赞赏巴恩施(Baensch)有关这一方面的论述:“我们如何才能扑捉、占有和把握情感,从而使情感内容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理解,即不用概念的方式便可以理解,用一种普遍的形式便可呈现给我们的意识呢?答案是可以通过创造某种客观对象来达到上述目的。在那里,我们所寻求的情感如此鲜明地体现着,以致每个人都被强烈地吸引,每个人都不得不全神贯注地经历一番对该情感的无意识感受。这客观的对象就是‘艺术品’,而创作艺术品的活动,就是艺术。” 朗格赞赏巴施恩把艺术看成情感的客观化(外化),尤其赞赏他把艺术外化的情感理解为艺术家想象的“假托”的情感而不是艺术家亲身经验的情感。但朗格也指出巴施恩的错误就在于他忽视了情感本身与情感概念的差别,在于把艺术所表现的情感看作一种生物性活动,而没有看成一种符号的内涵。朗格一再强调艺术所表现的是一种概念,是再现人类内心生活统一性、个别性和复杂性的概念,这些概念就是艺术形式的内涵。艺术正是那种将这些概念细腻而深刻表现出来的符号手段,语言无力完成的任务,即呈现情感本质与结构的任务,艺术完成起来却得心应手。艺术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

朗格同时认为,艺术活动中个人情感也并非毫不相干,它往往是把握普遍情感的一个媒介。朗格对此作过如下的论述:“音乐也可以表现我们没有感觉过的情感和情绪,我们过去所不知道的激情,其主题与‘自我表现’的主题相同,必要时,它的符号甚至可以从各种表情征兆的领域之中借用,但借用来的示意性因素则是形式化的,其主题从艺术观点看已有了‘距离’。” 她的意思是在说明,艺术表现尽管不是自我情感、个体情感而是一种情感概念,但二者主题一致,从而可以通过对自身情感的体验而对其有所感悟,甚至可以从自身情感材料之中实行“移植”和“借用”。不过这种移植和借用过来的情感必须是一种形式化了的情感,亦即抽掉了具体内容的一般形式。由于这种情感与个人具体的情感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可以把握,可以理解,但绝不等同于个人情感。它与个人情感保持着某种“心理距离”。这就是说,艺术内容尽管真实,实际表现的情感却为虚幻。如果艺术的内容是情感、冲动或激情的整个过程,那么表现的手段就绝不是寻常真的发出的声音,真的行为举止,而是形式化的、包含了更多特定内容的声音与动作。为此,这些声音、动作、姿态形式便都成为一种符号。艺术创作过程中,借用具体真实的情感进行情感概念的抽象,抽象出的形式便成为情感符号。这一点,类似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艺术就是这样“成为一种表达意味的符号,运用全球通用的形式,表现着情感经验”。 为此,朗格才为艺术下了“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的定义。

(第二节)朗格艺术本质论的核心概念——“生命形式”

“生命形式”(living form或曰“生命的形式”)概念,是朗格艺术哲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其后又在《艺术问题》和《心灵:论人类情感》两书中分别用整章的篇幅对它进行专门阐释。通过这个概念,她把艺术形式与情感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回答了为何作为艺术家能够借助于艺术形式来表现情感生活这个核心问题。所以,无论是在论证艺术表现情感的可能性与艺术创造、欣赏等问题上,还是在论述艺术直觉与艺术本质问题上,她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个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了生命形式这一概念,也就抓住了朗格理论的出发点。在她看来,表现情感或任何心理事实,必然要运用“生命形式”,这是因为心理事实本来就是生命与行为的浓缩,生命体更深层的节奏正包含在其中,个体能动的结构就在情感形式中得到反映,就仿佛真的处在身体的剧烈运动中一样。因此,优秀的艺术,所谓“活的”艺术,就意味着“生命性质”的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生命可感的活动已转化为艺术符号中可感的性质。艺术家的全部艺术技巧都将用来服务于这种转化。这当然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种形式最令人钦佩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没有自然模式为其提供主题的艺术中。形象似乎已从艺术家的符号直觉中直接跃出。”生命的原则在艺术的原则中得到反映,然而,“艺术中的创造原则绝非自然中生殖与发展的原则。一件艺术品中的‘生命性质’是一种虚幻的性质,它可以通过无数种方法获得。”

什么是“生命形式”呢?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朗格专门谈到生命的形式。她认为,在艺术评论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暗喻便是将艺术品比做“生命的形式”。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在一个优秀的艺术品中看到“生命”、“活力”或“生机”。当他们谈到一幅绘画的“精神”时,他们并不是指那种促使自己进行艺术创造的精神,而是指作品本身的性质。作为一个画家,他的首要任务便是赋予他的绘画以“生命”,一件“死”的作品肯定是一件不成功的作品。当然,即使一件极其成功的作品,也可能具有“死点”。但是,当人们把一幅绘画、一座建筑或一首奏鸣曲描绘为是一件“活的”或“栩栩如生”的生命体时,他们所指的就正是艺术展现出的一种“生命的形式”。这与艺术家从生物学领域借用的“每一件艺术品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形式”一样,这里的“有机性”,往往是指一件优秀的绘画、雕塑、诗、戏剧、芭蕾舞、建筑或一首乐曲所应具备的一种典型特征,而不是类似消化和循环一类的有机体的机能。

说一件作品“包含着情感”,恰恰就是说这件作品是一件“活生生”的事物,也就是说它具有艺术的活力或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形式”。当然应该看到,艺术品并不真正地等同于那些具有生物机能的有机体,绘画本身并不能呼吸,也没有脉搏的跳动;奏鸣曲本身也不能吃饭、睡眠,更不能像生物那样自我恢复;如果小说自身被放置在图书室里,它们也不会像生物那样生育繁殖,等等。但是,在艺术领域中所流行的这一“生命形式”或“有机形式”的暗喻却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以至于当一个严肃的和热爱思考的艺术家听到我们将“生命的形式”等称之为暗喻时,会对这种肤浅的说法感到异常吃惊。

那么,生命形式的内涵是什么呢?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朗格把有机生命体活动的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称为“生命形式”。她说:“一方面,在某些全然静止的线性图案里,虽然没有什么变换位置,却似乎有运动产生。另一方面,在运动实际发生的地方,即使它没有留下痕迹,也仍然规定了一条持续不断的概念上的线。跑动的老鼠似乎跑过了地板上的路,那条静止的、假想的线似乎也在延伸。其道理就在于:两者都体现了抽象的趋向原则,借助这一原则,它们在逻辑上得到一致,足可互为符号。我们平常放眼观看以了解事物时,一直让它们互相代表而不自知。这不是一种先行推理构想然后派用于某些符号的机能,而是一种在非推理层次上呈现的机能,它远在得到科学手法的承认之前就为人察知了。因此运动在逻辑上与线性形式有关;而且,在线条连续、支承的图形又倾向给它以方向的地方,人们对它的感知就充满了动的概念;那种感知通过对实际感觉材料的印象而突现出来,并在统觉(apperception)中与它融合在一起。其效果就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艺术幻象(并非幻觉,因为它经不住分析,而幻象却经得住),我们称之为‘生命的形式’。” 朗格认为,这种近似虚幻的材料与生命的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前者由此而为后者的自然符号),证明了“生命的形式”这一术语的合理性,因为“生命的形式”直接呈现出了用以明晰表达恒久形式的生命的本质,即永不停息的变化或持续不断的进程。在我们称之为“生命”的现象里,真正存在着不停的变化和永久的形式。这种形式凭借实际因素间相互影响的复杂配置而组成、而维持。

同类推荐
  • 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人生智慧

    聆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人生智慧

    如今,生活节奏加快,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被潮流和流行风尚所吞没,成为没有思想的躯壳,然后在信息的丛林中变得无所适从,从而感到生命的彷徨和杂乱无章,在喧嚣中把我们本应体验的美好人生悄然错过。这时候,我们极需要一种让一切归于平静的温婉与淡定来放置真我,我们这才发现,一切原来那么简单——成功是那么简单,快乐是那么简单,幸福也是那么简单。南怀瑾大师把老子、庄子、孔子等先哲的智慧,以通俗的方式娓娓道来,趣味横生。他谈儒学,说道家,讲禅宗,评世间百态,论人生种种。
  • 劝勉录

    劝勉录

    本书以尖锐深刻的字眼批评希腊诸神和民众文化的堕落、无耻与淫乱,以清晰、雄辩的论证,呼吁和劝勉人们在最世俗的生活中保持一颗超然的心,响应更高、更神圣的道德标准,要心存智慧和希望,对自然要有所敬畏,不要沉迷于不正确的道德观念中。
  • 魏晋玄学会要

    魏晋玄学会要

    本书采用传统史书会要(主题)的体例,对存世的魏晋玄学史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搜集、归类和整理,这些史料见于正史、文集、笔记等各类文献中,经过作者长时期地收集和整理,本书成为魏晋玄学文献的渊薮,为研究者和读者了解魏晋玄学的面貌提供了方便,因而具有显著的学术意义。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和气生财

    和气生财

    “和谐文化读本”丛书共五本,包括《以和为美》《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分别介绍和论语述以和为美的审美观、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和气生财的财富观、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每本书都力图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和展示中外文化中和谐、和睦、和美、和平、和顺的丰富思想,在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分别论语述其主要内涵及特征,尽可能旁征博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编辑出版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文化提供一套可供大众阅读的基本文本。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热门推荐
  • 末世之无限士兵

    末世之无限士兵

    末世来临,少年张狂偶然获得系统从此在末世之中纵横天下!!!
  • 刁蛮王妃:霸宠纨绔妃

    刁蛮王妃:霸宠纨绔妃

    平静盛世被一名女子搅得个天翻地覆,最后,某女拍拍屁股走人,却被某男一把拽住“小贼,哪里跑?”“谁小贼,你脑子瓦特了吧?”“你把我的心偷走了,还想逃?来人,把世子妃带回去!”某女欲哭无泪。。。过后,某男将她压倒,邪魅道:“爱妃,是时候该给本世子生个娃了。”某女大吼:“来人啊,世子大人疯了。。。喂,别乱动,啊!非礼啊!”
  • 末世大魔头

    末世大魔头

    大魔头李峰末世重生!一代绝世猛人自此踏上无敌征程!校花,萝莉,御姐?跟着我,我护你一世平安!炎帝,剑尊,战神?做我小弟,我带你征战天下!天骄,少主,绝世强者?和我作对,一律镇压!丧尸,变异兽,虫族?非我族类,通通灭杀!
  • 转世神将录

    转世神将录

    千年以前的三国时期,由100道三国名将灵魂构成的能量从天空落下,从此开始了他们中不断的轮回转世。直到现在,他们开始在21世纪的现代大都市重新上演一幕新三国演义。而倒霉的凌云飞就是在一次意外中糊里糊涂发现自己拥有三国名将赵云的转世之力,于是本性凶横的他便在被迫的情况下跟着他的兄弟对抗命运,誓要把千年转世的规则给扭曲。
  • 夜夜闹不停:冥夫你太妖

    夜夜闹不停:冥夫你太妖

    拍墓园广告时,我被一个酷帅男鬼强穿嫁衣盖章为妻。坑爹啊!我家冥夫俊美妖孽腹黑无边,擅长恶意卖萌鬼话连篇坑死你不赔命,可怜本姑娘天天跟他斗智斗勇又斗爱,一路PK演技飚升终于从十八线打拼到国际巨星,然而有一天他咬住我的喉咙甜蜜诱惑:爱妻,随我去……呜,人家不要啊!
  • 科学探谜

    科学探谜

    本套全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小学生各科知识的难解之谜,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兴味盎然地领略百科知识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探索创新,并以此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激发中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使我们全国的中小学生都能自觉学习、主动探索,真正达到创新素质……
  • 喃喃呢语很诱人:重生小天妃

    喃喃呢语很诱人:重生小天妃

    天才特工易荼在执行任务时被爱人出卖,从此遇到敌人的包围而死,当她不再相信爱情时,她穿越了,变成了镜月兮,遇到了千城艤,历经了一片爱恨情仇。“唔,疼......”镜月兮哭着说。“宝贝,乖,朕来好好的疼你。”千城艤含着她的耳垂,含糊不清的说道。热气喷到镜月兮的脸上,让她的目光渐渐迷离。月光撒在他们身上,显得格外的模糊,房内,一片旖旎风光。
  • 极度童话

    极度童话

    调教和被调教,养成和被养成.......一个有限制嚣张的人类少年怎么变成无限制嚣张的少年妖族的故事(新旧版本差别非常大,情节、设定、人物、主线发展等等,全部都是新的,请务必看新版!嗯,好像就只有第一章米有变化。)嗯
  • 残生趣

    残生趣

    万事有缺,残生有趣。仙路茫茫,我只守我残生,品那悠悠甘醇。
  • 无声戏(古典文库)

    无声戏(古典文库)

    《无声戏》之名,取与“有声戏”即戏曲相反之意,意在描绘一出出人生舞台上的活剧。其中所收录的故事大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以日本尊经阁文库所藏《无声戏》刻本(十二回)为底本,校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无声戏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