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如果忍受不了宫刑之辱,怎么会最终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巨着《史记》,从而流芳千古,成为日后史学家打从心眼儿里佩服的“太史公”?正是因为他的忍耐,矢志不渝,身受宫刑,转而发奋,才能在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完成他一生最非凡的成就——《史记》。
跟司马迁一样,伍子胥也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他宁可背负对国家不忠,对父亲不孝的罪名,忍受着父兄无辜被害的耻辱,和颠覆楚国、重建大业的雄心壮志,逃亡到别国,韬光养晦。他背负着报仇的心理,帮助他所辅佐的吴王,征服了多个当时的诸侯国,其中当然也包括楚国在内。最后,杀父杀兄的仇终于报了,为了解开自己的心头之恨,他还对楚昭王进行了鞭尸。司马迁感叹道:“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大夫孰能至此哉?”
伍子胥当初没有跟着父亲一起死,并不是不孝,也不是苟且偷生,而是要为父兄报仇,弑君报仇。当忠孝无法两全的时候,按照通常的价值观,我们当然会选择尽忠。但前提是我们所忠诚的君王是一个贤君,否则这种愚忠只会害了更多的人。
不管在伍子胥身上,还是在勾践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那种大丈夫的气概。文王囚牢里,商汤系夏台,齐小白奔莒,越西施嫁吴,阖闾失爱姬,晋重耳奔翟,都体现了这种善于忍耐,以求更大成就的气概。张骞出使西域,是怀抱着对汉武帝的感恩而行的。他在这期间,曾经两次被匈奴所捕,但仍然忍辱负重,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使命,也没有忘却过自己的责任,最后开辟了历史上最有名的丝绸之路,名垂千古。
忍耐是痛苦的,但是其结果是甜蜜的。不管是面对逆境,还是面对自己内在的烦恼,抑或是外在的困难,都需要我们忍耐。一个成熟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要懂得先行退一步,保持清醒的头脑审视全局,才可以做出客观、全面的考量,让事情解决得更为圆满。
可以忍耐,就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弹性来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节奏,就不会在一时的冲动之下做出一些于事无补的事情。懂得忍耐,能够成就广阔的胸襟,磨炼自己的意志,形成豁达的性格,让自己在人际上广结善缘。因此,对每个人来说,忍耐都是成就健全的人格,营造完满的人际关系,维护幸福家庭,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一个人少点怒气,少点怨愤,对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好处。忍耐还是促进社会和平,提升人们的心理素质的好渠道。
一个人遭受到其他人的毁谤,让他不要生气,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那些莫须有的罪名盖在自己头上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承受了莫大的冤枉和委屈。这个时候如果沉不住气,就会心生怨念,甚至跟人拼得你死我活,怎么样都不肯罢休。但是如果人们在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可以先行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原本会发生的冲突就会在你的忍耐之下和平化解。
忍耐是为了磨炼意志。有了一颗忍耐的心,你就可以做到:得到的时候不会想要贪求更多,失去的时候也不会过于失望烦恼,取得荣耀的时候会将它看成是大家的努力和成就,受到别人的诽谤会将它当成督促自己前进的动力。忍耐其实就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心态,“退”就是为了“进”。
忍耐是需要身心兼修之后才可以具备的能力,它代表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可以进一步将忍耐解释成为“无争之心”或者是“忍辱之心”。值得一提的是,忍耐并不意味着“不作为”。忍耐并不代表软弱和退让,不要将忍耐之心简单化、世俗化、庸俗化,不要曲解了“忍”字原本的含义。忍耐是一种心理上的超越,超越的过程就是向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挑战的过程,而不是逃避的过程。只不过是中间采取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在人类的世界中,往往击败自己的不是敌人、不是疾病、不是贫穷,也不是天灾人祸,而是自己那颗不懂得“忍耐”为何物的心。我们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我们需要的是在挫折中,超脱自我,了解和忍受人性中的妒忌、骄傲、自卑、自满和贪婪。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妥协”的态度,用这种妥协来让别人屈服,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在这期间,你要舍得放弃那些唾手可得的荣耀和财富。
适当地吃一点亏可以培养人的德行。有时候吃亏不见得是坏事。我们可以从吃亏当中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可以从吃亏当中学习为人处世的精髓。人心隔肚皮,人跟人相处,难免就会出现亏欠和不公。一个人能够在吃亏的时候不计较,想得开,就具备了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特质——忍耐心。
只有学会忍耐,才能锻炼人的意志。只有锻炼出坚强的意志,才可以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为长远,走得更顺畅一些。忍耐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它所带来的,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忍耐,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学会忍耐,是人生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步。
决策/decision别靠直觉判断问题,脑子是用来想的
王勇来到公司六个月了,公司经过观察发现,王勇的工作情况不如预期的好,有些指定的工作时常无法按时完成,有时候甚至觉得他无法胜任这个工作。而王勇也觉得很委屈,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在招聘的时候,公司所为他描述的公司环境与其他方面的待遇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他和公司都持着对对方的不满,最终解除了合同。而这种情况,又为什么会发生呢?
原来,公司招聘不成功主要是因为用人部门的主管在作出用人决策的时候,并非凭借客观的资料,而是依据直觉作出判断。而王勇对公司不满主要也是因为当初在应聘的时候,没有理性地研判公司是否适合自己,按照自己的直觉作出决策。两方面的直觉,造成了这次应聘的失败。
在生活中,难免会面临艰难的抉择,这个时候就需要人们通过研判整体形势,作出正确的决定。而作为决策者,需要做的是用尽可能多的信息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然而很多人往往都做不到这点。
一般来说,判断问题,作出决策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决策的角色
清楚地知道到底谁是作决定的人,是否需要自己对决策的各个方面负责任。在判断问题之前想清楚,需要搜集哪些信息,使用哪些信息。工作和人际交往需要依赖强大的信息来辅助,当然,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信息不会对判断问题的人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直觉。然而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当前可以搜集到的信息,动脑思考。很多时候,向一个可以指导自己完成问题判断的人征求意见,也是不错的选择。
人们经常会犯的决策错误是什么?
不管有意无意,人们或多或少会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所谓的“群体思维”,指的是在一个小团队中的每个人都遵循同样的思考模式。其实群体思维的概念在很久之前就出现了,但是意识到不见得就会改正,多数人仍然遵循着群体思维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相信群体直觉,其结果就是我们永远无法得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
第二种错误就是:很多人总是以为自己是理性思考的。但是常常在判断问题和决策上并不理性,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直觉。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最显着的一种就是,人们受到过去某种现象统计数据的影响,或者被问题的呈现方式所迷惑,也就是出现了“先入为主”的直觉反应。
人们过于依赖自己的直觉,是因为依赖直觉来判断问题,作出决策既简单又方便,但是通常这种直觉判断应该是作为决策的最后一步,如果在这之前无法获得相关的讯息,若你幸运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直觉或许还可以行得通。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应该切实地通过以分析事态为主的途径,而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直觉,不懂得动脑思考。
人们可以运用的分析法,应该是通过切实的数据和系统的推理来作出判断。可以依赖的不是直觉,而是分析工具,包括社会的数据库,大脑的数据库等。现代几乎所有人都拥有了比过去更强大的数据库,只要有一根网线,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大量的数据,不管是分析生活中的问题,还是工作中的产品信息,网络都是一条绝佳的途径。
马萨诸塞州巴布森学院的管理学教授达文波特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思考型的工作者》。在这本书中他提到,不用担心别人知道得比自己多,因为这是经济型经济的特点,你不能指望自己大脑的数据库比所有人都充分。其实,在当前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也看过这样一些例子:他们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他们为老板提供可以为公司盈利的决策,但实施的结果却跟预期的效果截然相反。这就是纯粹依靠直觉判断的后果。在现实中,需要的是具备绝佳分析能力的知识型工作者,如果不懂得运用信息来进行分析,就不能以此为基础开拓自己的未来道路。
作为一个理智的人,一定要遵循搜集信息-分析形势-判断问题-做出决策的思考模式。一个绝佳的分析者,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自己做的任何事情。这或许意味着在面临着一个问题的时候,当事人必须临阵磨枪,或者花费一段时间重新学习。然而确切的分析比起直觉来,对个人发展的成功更为重要。很多人经常抱怨自己长时间无法升迁,殊不知除了人际交往之外,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模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导致了判断问题的正误与分析之后对前景的把握,关系到自己是否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自身的价值。
仅仅依靠直觉,有很大的犯错几率。直觉是寻找答案的必要条件,但是对人们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获得一份简单而实际的解决方案,就必须有一个完美的思考模式来激发,审视自己的直觉。在现实中,有一种悲剧组合经常被专家拿出来分析:P是一般悲剧,NP是悲剧组合,INP和EFP是超级悲剧组合,INFP是终极悲剧组合,如果你是后两者,是连专家也没辙的。
第二步,了解什么是悲剧组合
先来看看“悲剧”这个词。“悲剧”在生活中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怀抱着过大的期望,之后获得的是更大的失望。当然,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原本不存在什么期望,也就无所谓失望了。而是用直觉+知觉判断问题的人,常常会出现上述的悲剧结果。也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那么,为什么用直觉+知觉思考模式会变成悲剧组合呢?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知觉(P):
知觉指的是在自己方向定位评定中的一个维度,知觉型的人通常思想都比较开放,有很强的适应性,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等等。他们通常善于思考,随遇而安,不喜欢规则和约束,向往自由。知觉型的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够坚持,没有耐性,很容易为了懒惰寻找各种理由,降低自己的标准,甚至放弃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