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哪里知道,父亲早已暗中为共产党做地下工作了。后来她决意奔赴延安,父亲大为赞赏,请谢觉哉为女儿写了介绍信。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父亲积极策动部队起义,后因计划暴露被胡宗南逮捕入狱。在狱中,胡宗南对杜汉三始而礼遇有加,继而施以酷刑,但杜汉三威武不屈,骂声震天。胡宗南溃逃台湾前,将杜汉三秘密杀害。后经多方查找,在一口枯井中找到杜汉三的尸体,老人带着全副手铐脚镣,脖子上套着绳索,周身血肉模糊,白发直竖,惨不忍睹。
艾森(原辽宁省政协常委,其丈夫沈越生前为辽宁省省委书记)
艾森原名欧阳中道,系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后裔。她容貌秀丽,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笑起来十分可爱。小时候,她在家里养尊处优、天马行空惯了,在长沙第四女子中学读书对,她深更半夜潜入校园,在教学楼的大柱子上书写了“反对校长搞封建专制”的标语,全校为之震动。究竟开除她还是留校察看,校方争议很大,最后全校教师举手表决,艾森以微弱的一票之差,幸运地留校了。为这件事,校长恨恨地给她记了3个大过。此后,艾森一发不可收拾,创办读书会,到为贫穷孩子办的义校当教员,一时间名声大噪,成了长沙颇有影响的青年教育家。
这时,地下党组织悄悄接近艾森,动员她加入中共。一直做着延安梦的艾森不屑一顾地对这个党员说,我才不加人你们“杂牌军”呢,要入我就入延安那个“正宗”的共产党。艾森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看当时我多么不懂事,为加入延安那个“正宗”的共产党,我的党龄短了好几年。
俞海于(原公安部治安局副局长)
中国穷人多,穷则思变。起来造反、投身救亡运动的,更多的是贫家女。她们用眼泪、鲜血和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俞海于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沉稳,显见是多年公安工作锻炼出来的。她生于河南信阳一个穷裁缝家庭,家里虽然清苦,她的学业却年年考第一,是那条穷人街上的骄傲。“七七”事变后,她与同学几次密谋去延安。都因担忧父母生活无着而作罢。有一次,海于下了狠心,一咬牙和同学上了火车。侧头一看,不知父亲怎么知道了消息,赶到站台上,默默站在那儿一声不吭,成串的泪水滚过那张苍老的脸。海于的记忆中,永远忘不了父亲那弯腰勾背的身影。年年月月日日,除了吃饭睡觉,父亲总是弯在缝纫机前不停地咳着,蹬踏着机器。她忍不住,只好含泪下车,跟父亲回了家。直到第二年,海于才下决心走的。
数十年后的今天,海于笑着对我们说,当时父亲要是暴骂一顿,我一赌气,也许就走了。老人一哭,我哪受得了啊,害得我晚一年参加革命。
侯波(著名摄影家)
以拍摄毛泽东闻名于世的著名女摄影家侯波身材纤细,面容清秀,有着高高的鼻梁,微微深陷的大眼腈和线条分明的嘴唇。我们笑着说,您年轻时一定很漂亮,很上像,所以才把著名摄影家徐肖冰同志迷住了。老两口笑笑,没否认。
侯波是靠一路乞讨走到延安的。她生于山西夏县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爷爷因操劳过度而亡,父亲因性格刚烈被工厂老板派人毒打致死。1938年,日军侵入夏县,国难家仇,使得侯波再也坐不住了。她毅然辞别亲人,参加了县牺盟会组织的决死纵队。临行前,哭个不停的奶奶给她做了两双鞋,又把家中仅剩的4块银元用布包了一层又一层,装进侯波的口袋。侯波知道,她拿走这4块钱就等于拿走了全家的活命钱。她抱住奶奶放声大哭,再三嘱咐弟弟一定把奶奶照顾好,如果情况恶化,就把奶奶送到住山里的姨家躲避。几经辗转,侯波与几位青年一路乞讨,挣到西安,那年她才14岁。不久,她接到家里来信,说奶奶在去山里姨妈家逃难的路上,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了。
廖冰(原中国科学院某部门党委副书记)
廖冰身材娇小玲珑,戴一副金丝边眼镜,一望而知年轻时一定是出身高贵、温文尔雅的女士。一问,果然,她年轻时是地道的娇滴滴的“南洋小姐”,是带着好多钱财从海外归来参加抗战的。
廖冰生于广东省大埔县一个医生之家,大革命时期,因白军将家产抢劫焚毁一空,全家逃难到新加坡,靠父亲的好医术好医风,家业得以重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正在马来西亚一所中学教书的廖冰和广大侨胞青年一起,愤怒地走街头,声援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募捐赈济祖国东北难民。抗战全面爆发后,她与几位青年友人决意投笔从戎,回国抗日。消息传开,社会各界群情振奋,捐献了大批金钱物资。有侨胞赠诗云:“翘首望中原,敌忾重如山。杀敌酬壮志,誓让木兰先。”
行期日近,其他几位青年或因家庭阻拦,或因其它种种原因,都声明暂时不走了,最后只剩下廖冰一人!一个女孩要远涉重洋回国参加抗战,该是怎样的艰难和危险啊。但她抱着“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誓死决心,毅然登船启程。辗转到达西安,一下火车,廖冰发现站台上到处是戒务森严的军警,她的心一下收紧了。轮到她被搜身检查翻箱,一个很凶的警察突然从她的箱底翻出一本《西行漫记》。她想完了,肯定要被逮捕了。那个警察翻了翻那本书,恶狠狠吼了一声“快滚!”一把她推倒在地上,又顺手甩过她的箱子,东西撒了一地。廖冰挣扎着爬起来,把东西胡乱塞进箱子,赶紧随人群拥出车站,心里还暗自庆幸,那个警察狗屁不是,居然没发现她带了一本犯禁的书。可当她停下来整理东西时,发现那本《西行漫记》不见了。
有趣的是,这本扉页上题名赠给“廖冰清同志留念”的《西行漫记》,第二年却戏剧性地摆在延安中山图书馆里。女大同学们分析,那个检查她行装的警察肯定是咱们的同志。
到达延安后,廖冰把带来的款项及自己的细软首饰全部交给了组织。同学们没有手绢,她就拿出一条裙子一裁十几块,分给大家。那时,她对马列主义ABC几乎一窍不通,以为共产党的理想就是消灭贫富差别,大家一律共产。她到延安街里的小饭店吃饭,吃罢起身就走。老板朝她要饭钱,她眨着眼睛奇怪地说,咱们不是“共产”了吗?
老板哈哈大笑说,那你把你背的行李卷给我“共产”了吧。
这位“南洋小姐”在新加坡时一天要洗两次澡,在女大却要十几个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端来的小米饭爬满了苍蝇……开始同学们都担心她坚持不下来,可她在这条路上昂然走到今天。
马进(原山东省一轻工业厅副厅长)
她永远忘不了1937年6月8日那个夜晚。在北平仁立地毯厂一问阴暗潮湿的工具房里,门窗被掩得严严实实,桌上的油灯闪着微光。马进与六名女工举起右手,举行了秘密的入党宣誓。一年后,她调入地下党北方联络局,任务是掩护做秘密情报工作的华北五省联络局负责人陈雷。
那时,陈雷住在一位由斯诺介绍的美国老太太家里。为便于隐蔽,组织上决定让马进与陈雷扮做夫妻。还是年轻姑娘的马进没有二话,脱下工人装,换上旗袍和高跟鞋,俨然以太太的身分伴随陈雷,在虎狼横行、暗无天日的北平出出进进。每天夜里,陈雷躲进暗室,把一份份情报通过无线电电波发往延安。天长日久,在患难与共的战斗中,两位战友相爱了,后来结成真正的夫妻。1938年8月,在身分已经暴露、面临敌人追捕的紧急情况下,夫妻双双来到延安。
贾保平(原中国矿冶大学局级干部)
1912年,贾保平出生在山西省浮山县城关镇一个富农家庭,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子,很受父母和三个哥哥的宠爱,送她上学念了书,在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师。不久,她嫁到离家30里以外的临汾霍家,当了地主家的儿媳妇。她的丈夫霍明早已离家参加了革命,贾保平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当然不能甘心过着这样庸碌无为的生活,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烽起,贾保平也毅然走出家庭,参加了著名的抗日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1938年10月,一心要去延安的贾保平抱着刚满两岁的女儿,从家里拿了几百块现大洋,徒步踏上奔赴延安的道路。路上,她穿着旗袍,抱着孩子,竟然独自闯过日本军的封锁线,整整走了8个月,终于到达延安,后经王若飞亲自介绍,进入中国女子大学学习。
提起革命和走路,贾保平常常感慨地说,革命总是与走路联系在一起,我们这些老革命进行了大大小小不止一次的“长征”啊!抗战胜利后,她的丈夫霍明最先挺进东北,当时贾保平身边带着3个孩子,最大的不到6岁,最小的1岁。为了革命与解放,她独自带着3个孩子,横跨华北大平原,经山东乘船到朝鲜,再到辽宁省丹东,又徒步跋涉到哈尔滨,进了城,她和孩子们一身破衣烂衫,路人都以为她和孩子是沿街乞讨的“叫化子”。
还有来自四川的王腾波、权卫华,来自陕西各地的白锋悟、侯景铭、第五树林、柳海清,来自云贵高原的詹峻,广东的李晋昭、谢雪萍,北平的董速,辽宁的庞文华,江苏的谢励,泰国共产党总书记夫人黄觉生……
雄关漫道真如铁。八百里秦川群山如涛,连绵起伏,通往延安的道路蜿蜒其中,充满艰难险阻,冬有大雪横飞,夏有野狼出没。胡宗南的数十万军队虎视眈眈,铁桶般围困着、阻遏着这条道路。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还是热切地朝这里涌来,铁流滚滚,一往无前。
延安之路代表着未来,延安之路连着全国人民的心,延安之路擎托着中华民族的寄托和希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广阔战场上,中国的延安之路是独具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