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决策,胜利的保障
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判断力和远见都是无人能比的。如他在和东吴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中,他跟周瑜确定战术时,两个人都不给而同地想到了用火攻,都提到了火,都在手上写了“火”字,这个场面看起来非常轻松,你写一个字,我写一个字,最后一看都是写了“火”字,在对作战的打法上,两个人不谋而合。其实,这一次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最高级的军事会议,是联军双方确定对曹操的战略战术,是极为重大的事情,两个人能够取得共识,战争的指挥就顺了。但是这里面大家要注意,周瑜在当时提出火攻是事实,但是周瑜只想用火而没有注意到风的因素,所以后来才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一段”;而诸葛亮提出的火攻,是已经考虑到风的问题了,是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所以虽然他们都是提出火攻,但是诸葛亮考虑得比周瑜更深远,更高出一筹,智谋更胜出一些。
在“火烧藤甲兵”擒孟获的精彩故事中,更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为了平定南方,以保障北伐曹魏没有后顾之忧,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方针,他对南蛮首领孟获实行捉住就放的办法。果然,南王孟获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六次交战六次被擒。第六次被放以后,孟获向乌戈国王求援,领了三万藤甲兵来到桃花渡口和诸葛亮对阵。诸葛亮派大将魏延迎战,谁知藤甲兵厉害异常,刀箭不入,蜀军抵挡不住而兵败逃跑。藤甲兵也不追赶,返回桃花渡口,因藤甲浸透了油,所以浮于水面,乌戈兵都轻易地渡河而去。魏延向诸葛亮报告了这种情况,左右劝诸葛亮班师回朝。诸葛亮说:“我到了这里很不容易,怎么能够轻易退兵?”
于是,军师诸葛亮亲自去踏勘、考察地形,忽然到一山,望见一条形如盘蛇的山谷,山谷的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上面光滑,没有树木杂草,中间是一条大道,于是询问当地的土人:“这是何地?”
土人说:“是盘蛇谷。”
诸葛亮非常高兴地说道:“此乃天助我也!”于是打道回寨,命令马岱准备黑油柜车、竹竿等物品置放在盘蛇谷两头,命令赵云准备应用的物资在路口守卫,命令魏延再和藤甲兵交战,在半个月内一定要连输十五仗,丢弃七个营寨,引诱藤甲兵进入盘蛇谷。诸位将领纷纷领命而去。
而南王孟获见了乌戈国王兀突骨说:“恭贺贵军能够旗开得胜,蜀军哪里是你们藤甲兵的对手啊?不过,诸葛亮惯会运用埋伏火攻的战略计策。日后你们交战,只要见山谷中有树木草芥的地方,切勿进去。”
兀突骨说:“你言之有理,藤甲怕火不怕水,我们要防止诸葛亮放火进攻我们。”
不日,魏延和兀突骨交战,每战必败,半月连败十五次,并连丢了七个营寨。
藤甲兵乘胜大进追杀。兀突骨但见林木茂盛处便不叫前进,派人远远遥望,果见树荫之中隐隐有军旗在飘扬,便笑着对孟获说:“诸葛亮果然想在树林处埋伏进行火攻,我不上当,他必败无疑。”
第十六日,魏延又前来挑战,兀突骨打败魏延。魏延过盘蛇谷而逃走,兀突骨率兵追杀,见谷中并无树木。而且谷口有黑油柜车,蛮兵说:“这是一定是他们的粮车。”兀突骨十分高兴,放心进谷,忽报谷口“粮车”火起,而且又被大批干柴拦断。兀突骨心慌,正当他们慌不择路的时候,只见山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火药爆炸,三万藤甲兵左冲右突,几乎全被烧死,作为兀突骨后援的孟获最后终于又被诸葛亮活捉,直到此时,孟获不由得口服心服,只能乖乖归顺蜀国了。
战胜之后,诸葛亮对各位将领说:“我料定敌人必定要预防我在树林处伏兵火攻,我因此故意布置军旗,让他相信。我要求魏延连输十五次战斗,让兀突骨误以为我们打不过他们,让他逐渐骄傲轻敌,放心大胆地朝光秃秃的盘蛇谷追来,乖乖地让我用火药、黑油等引火物来进行火攻。我很早就听说:‘利于水的东西一定会怕火。’藤甲是油浸的物品武器,见火必然会着……”
将官们全部拜服在地,称赞道:“丞相真是知己知彼,神机妙算,鬼神莫测!”
【智慧金言】
诸葛亮在战争中具有如此超人的预见力和判断力,因而,他被世人称为“神机妙算”之人,后来“诸葛亮”三个字在人们的心目中,仿佛己是智慧的化身。
远见和判断力是决定胜败的法宝
《三国演义》中,姜维带兵攻打魏国,魏国大将邓艾奉命前来迎敌。
姜维看到魏军已经安营扎寨,严阵以待,就对副将说:“面对早有准备魏军,我们如果正面攻打,还不如偷袭为好。我拨给你一路人马,打着我的旗号,在谷口安下大寨,每天派一百人前去放哨,每放哨一次,更换一回服装和旗帜。我暗中带大军去偷袭南安。”
邓艾总是不见蜀军出战,就凭高远望,然后入帐对陈泰说:“根据我观察,姜维不在这座军营中,一定是偷袭南安去了。”
陈泰问:“你如何知道?”
邓艾说:“你看每天蜀营中的哨马只是这么几匹,往来的哨探只是这么几人,只不过是天天更换衣旗旗帜罢了。你带一队人马去攻蜀营,一定会取胜的。然后你再领兵赶往董亭,先切断姜维的后路。我率兵去救南安,直取武城山。我们先占了这座山,姜维一定会去取上邦。上邦有一个叫段谷的地方,地狭山隘,我们正好埋伏在那里。姜维来夺武城山,我军先埋伏在段谷里面,定能打败姜维!”
邓艾带兵急行赶到武城山,在这里安营下寨,此时蜀军还没有赶到,邓艾又命邓忠领兵先去段谷埋伏。一切准备就绪后,魏军偃旗息鼓,静静等待蜀军。
果然,姜维如邓艾所料带领蜀军大队人马来到武城山,邓艾大军重创蜀军。姜维下令收兵,转而去取上邦。姜维大军途经段谷的时候,正中邓艾的埋伏。前有邓忠伏兵,后有邓艾伏兵,姜维处于生死存亡的绝境中。在这危急关头,荡寇将军张嶷估计姜维也许受困,率兵杀进重围,把姜维解救了出来。
姜维的金蝉脱壳之计不想被邓艾识破,险些性命不保。
【智慧金言】
判断力和远见对于在各种竞技场中的取胜是多么的重要。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
赤壁之战后,为了巩固战果,孙权必须取得江陵。孙权是胜利者,曹操是战败者,他们在江陵展开长达一年余的攻防战,双方的主将是周瑜和曹仁、徐晃。
当时,江陵仍掌控在曹操手中。彼此在你来我往中互有损伤,曹操不堪久战,下令弃守。周瑜本欲守江陵重镇,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当时年仅三十六岁。
之后,孙权采纳周瑜的遗言,由鲁肃接替周瑜任水军都督。可是,鲁肃上台后却建议孙权要使操敌更多。这是何意?就是让曹操的敌人多一点,这个“点”就是刘备。鲁肃主张把好不容易得手的战略据点江陵让给刘备,以便让刘备分摊抵抗曹操的大任。也就是“借荆州”的故事。鲁肃的本意就是:宁可让刘备占点便宜,也不要让曹操壮大,宁可团结弱者,也不要结盟如狼似虎般强大的曹操,生怕他随时会直扑而来。
曹操在北方听到江东把江陵借给刘备后,正在写字,不禁把笔落地上。可见他内心的不安和震惊。
只可惜,这种长远布局,只有诸葛亮、鲁肃两人明白,这两位策略家有战略的共识,而孙权半懂半不懂;吕蒙、关羽则显然是蒙在鼓里。鲁肃逝世后,吕蒙接替鲁肃,牵制镇守荆州的关羽,但他坚持袭取荆州,主张和刘备闹翻。
鲁肃当年也主张攻打荆州,但当时荆州在刘表手里,并无和刘备策略联盟的问题,至于后来吕蒙攻打荆州,就完全是两回事了。
在此,关羽缺乏远见,谋略不足,他悍然拒绝孙权结亲的示好行动,并把来使羞辱一番。孙权大怒,吕蒙在一旁煽风点火,以至于吕蒙如愿攻破荆州,关羽遇害,刘备忍无可忍,御驾亲征,不幸战前损失张飞这员大将,征战复遭痛击,次年就病死了。这次失败,也意味着孙、刘同盟的瓦解,也给予曹魏各个击破的好机会。
关羽等人显然没有鲁肃那般富于谋略,不具备全盘的战略眼光,否则,三足鼎立的局面会维持得更长远,或许孙刘两家,也就会因此而多一些成就霸业的机会。
从三国的故事回到现实,对全局的正确把握是人生成功规划中至为重要的一步。
那些下过象棋的人都知道,赢家没有一个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所有的赢家都是在算计到后面将要走的好几步,工作也是一样,优秀的员工都会对将要发生的两三件事进行安排,制定好个人的工作计划,所谓“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计划这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你把工作的细节不断地量化。过去,人们的观念是“别老坐在这里了,赶快去干活吧”,而现在人们更提倡“别忙着干活,先坐下来想一想”。
工作中,每个员工都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做好准备工作,提前做好计划,必须具备睿智的眼光和超凡的远见,安排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只有进行周密的计划,人们才能对工作中的细节有所准备,才能在碰到各种各样的细节问题时不慌不乱;只有进行周密的计划,你才能很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工作,应该怎样去做。如果计划中的细节不能进行到底,那么你的计划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细节是始于计划中的,计划同时也是一种细节,是很重要的一个细节。在你制定计划时,应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出深入细致的规划,保证每个环节都有一个目标,都有办法可依,保证整个计划是可以反复检验的。每一个流程、动作,都要进行量化,都要从细节去分析。如果计划做得越周密,那么细节也就会越到位,这个工作就越容易能做好,对个人,对企业都大有裨益。
时间管理专家说,你用于计划的时间越长,你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这两个时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和互补性,就看你怎么做,你是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在计划细节上下功夫,还是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去调整因为盲目工作而导致的错误!
所以,在实施计划之前要好好地总结一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比如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才是正确的。把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纳入计划中,以此作为工作的努力方向。
要想当好管理人,就必须要做到长计划、细步骤、精安排,这样才能真正搞好管理工作。制订长远规划,是确定一个远大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要定得高一些,这样,你的员工才会有动力和压力,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出来。做生意,无“梦”不富,要敢于设想。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你也可以说:“不想做大生意的商人,不是出色的商人。”当然,目标也不能定得太高,脱离实际,否则,看不到实现目标的希望,会让大家都泄气。最好的就是能将总目标给具体化,并分解成小目标或阶段性目标,使大家每前进一步,都能体验到成功和胜利的喜悦。
【智慧金言】
要先全面系统地分析你想要实现的目标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或者说,存在哪些方面的机会与威胁。然后,依据上面的分析,确定实现既定目标的具体方案。那些选择起点高、规模大、投资多、周期较长的行业的商家,因为面临的风险也较大,掉头改行又不容易,所以,尤其要认真搞好长远规划工作。
严密推理,正确判断
三国时期的吴国人孙亮在十五岁的时,就继承了父亲孙权的王位,人们都称他为少年吴王。
有一天,孙亮理完朝政,忽然觉得口干舌燥,就吩咐太监到宫中仓库去取一些蜜浸梅(蜜糖泡浸的梅子)。
那位太监去了一会儿,便捧着银碗急急忙忙走回来,跪着献给了孙亮。孙亮接过银碗打开一看,发现这碗蜜糖里有好几个老鼠屎。他强忍心中的怒火,命人把库吏叫来。
库吏一见孙亮,急忙跪下,恐慌地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
孙亮问库吏:“刚才太监从你那里取来的蜜浸梅里,发现有老鼠屎。这是怎么回事?”
还没有等库吏开口,那个取蜜浸梅的太监就抢着大声质问:“你这个人是如何管库的?御库里为什么会跑进了老鼠?还不如实快快招来!”
库吏一听是蜜浸梅中有鼠屎,顿时吃了一惊。转念一想,又觉得有些不对,忙说:“圣上息怒,容小人禀告。在仓库里放的蜜浸梅,全都是放在大瓶子里,封装非常严密,老鼠根本进不去,怎么会有鼠屎呢?圣上您如果不相信,可另派他人去取几瓶来,当面打开,如果有鼠屎,小人愿意领罪。”
听库吏的辩解十分有道理,孙亮心里有了疑惑:难道是有人暗中捣鬼?他看了看站在身旁的那个太监,太监正神色不安地瞪着库吏。于是,孙亮又接着问库吏:“以前太监到你那里要过蜜浸梅吗?”
库吏悄悄看了那个太监一眼,见他正恶狠狠地瞪着自己。
库吏连忙低下了头,十分害怕地说:“这……这……”
孙亮为打消库吏的顾虑,鼓励地说:“有话你就大胆地说出来,有朕给你做主。”
库吏听了,壮了胆子,才说:“刚才圣上派去取蜜浸梅的这位太监,以前曾经多次去要过。小人认为这是专供圣上您食用的,所以我一直没有给他。别人谁也没去向小人要过。”
孙亮一听,随即又问那个太监说:“你说,有这事没有?”
那个太监吓得慌忙跪下辩解道:“报告圣上,从来也没有这种事,分明是他严重渎职,而让老鼠跑进了御库。在圣上面前还想狡辩,按律条应该立即斩首!”
这时,孙亮心里已经明白了八分,他冷冷地说:“我不知事实的真相,怎么可以随便杀人!”
在场的大臣刁玄对孙亮说:“这事交给法官审理去好了,圣上何必费心。”
孙亮摇摇头说:“这件事现在就可以搞清楚,没有必要交法官去处理。”
于是,他命令人把蜜糖里的鼠屎,取出一个,剖开一看,鼠屎外面湿里面干。孙亮大笑起来,对在场的人们说:“你们想,鼠屎假如早就浸在蜜糖里,那它里外一定会都是潮湿的。现在这蜜糖里的鼠屎是才放进去时间肯定不长。这肯定是太监干的事了。”
在场的人看到孙亮这样明断是非,都十分惊讶。
库吏也万分激动地叩头说:“圣上断案如神,小人永世感谢您的大恩大德。”
那位太监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败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请圣上饶命。
另外,在三国事典里面,还有一个“张举焚猪察真情”的故事,和孙亮断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国期,吴国人张举任句章县的县令。
他曾断过一个“谋杀亲夫”的案子,被告是个三十多岁的妇人。她的身上穿着素衣,一到大堂就开始号啕大哭。
原告向县令申诉道:“我是她丈夫的哥哥,昨日她回娘家,恰巧昨日半夜我弟弟家突然起火,那里四周没有人家,等我们赶到时,房屋已经烧塌,我弟弟死在床下。平日,这女人行为不端,必定是她同奸夫沟结,自己先回娘家,半夜又同奸夫谋杀了我的弟弟,再焚火烧屋,并借口‘火烧夫死’,请大人为我的弟弟作主啊!”
那位妇人发疯似地跳了起来:“你说我有奸夫,那么奸夫是谁?你说我是谋杀亲夫,证据又在哪儿?”那大伯被问得哑口无言。那妇人更是气愤,忽然悲惨地大叫道:“我的命真苦啊!年轻轻就守寡,还要背个黑锅,叫我还怎么活呀!还不如让我死了吧!”叫完,猛地向旁边的厅柱上撞过去。众差役慌忙一把拦住。于是,她哭得更加伤心,那音量之大,音调之悲,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