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胞兄弟重新握手言欢
1892年,夏季。
一座新颖别致、中西结合的小洋楼式新房在翠亨村中拔地而起。连同那花园式的小院,院内略略有点山石,种着芭蕉,还有两只仙鹤在榕树下剔翎。一溜回廊上雕刻着仙禽异鸟。上面小小五间抱檐,一色雕镂鲜花隔扇,上面悬着的一个匾,题着四个大字:瑞接长庚。从院门到正房、侧房均有题匾相悬。看了令人赏心悦目,也令左右乡邻羡慕不已。
这座有土有洋、中西文化结合的孙家大院,出现于19世纪中国封建式的农村,成了村中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也成了孙家显赫门庭的一种荣耀,同时也遭到了村中个别人的妒忌。有人曾说:这是鲜花插到了牛粪蛋上了。更多的人不解,问其意为何,那人答道:你走走,你瞧瞧,翠亨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哪家房不是坐西朝东的,可是这房子却是坐东朝西。孙家日子不会好过。但是也有一位风水先生,路过此村看到此房新颖别致,坐东朝西,大发感叹:此房位置正,风水好,好在房门的方向与众不同。天下大乱在即,他们已走在前面了。我预言十年之内,此家必出圣人不可。不信走着瞧。说完便匆匆离开。
有村人追上问:此话怎讲?那人答道:你们只知道太阳从东方出,不知太阳还要从西方出。这叫知其一不知其二。说深了,你们也不懂。
有人把此事告诉孙中山,孙中山听了一笑了之。
再说孙家由全家找不到一件新衣裳的穷佃户到盖起洋楼的富裕之家,其中包括孙家两代人的心血和成功。可以说孙家是19世纪当地第一个领先潮流的小农之家。在这个思想活跃的家庭中,又孕育着中国近代革命的种子。
说起这洋楼的设计和建筑,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广东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这是1892年孙中山亲自设计建造的翠亨住宅。
早在孙中山即将大学毕业的那个学期,胞兄孙眉便与孙中山重新和好。加上孙眉生意越干越红火,开始对自己过去那认钱不认人的思想进行反思,反思中也常常觉得以前对弟弟太过分了一些。另外,国内民怨沸腾,清王朝已是一具僵尸,总有一天要完蛋。这是历史趋势,孙眉已看出端倪。基于这一点,他开始倾向于革命,同情弟弟的所作所为。于是间断五年信息的兄弟俩开始了通信。第一次,孙眉为中山寄了一批款,是供孙中山上学所用。接着,他又来信和中山商量重修故居、重振家风一事,要弟弟尽快设计图纸寄去,要求高档豪华一些,跨世纪,不落后。来信说道:尽管用心设计,款子的问题,不要多考虑,由他全部包下。
孙中山血气方刚,说干就干,决不拖拉。结果是,孙中山设计的图纸寄出,孙眉的款子已经汇出到位。孙眉收到图纸,还没有谈意见,孙中山已将图纸变成现实。等孙眉回国探亲时,新楼拔地而起,耀祖光宗,心里只有感激的份儿了,岂还有埋怨之理!
谢谢小弟。孙眉对中山说。这句话也包含着孙眉自己以前对孙中山不妥做法的道歉。再说弟弟已大学毕业,长大成人了,再不能当孩子看待了,虽然他比自己小十多岁。
毕业后有什么想法?还到不到我那里去呢?孙眉和蔼地问道。
哥哥太凶了,让我好后怕啊!孙中山开玩笑地说道。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哥哥不也是变化了吗?你变大了,我变老了。你有什么事,只管向哥哥说,哥哥心里还想着你这个弟弟。孙眉不无内疚地说。
不瞒哥哥说,弟弟正在组织队伍,与清政府势不两立。孙中山说到这里,异常激动,站起身来,这个世界太黑暗了!不信你挨村走户去看看,全村揭不开锅的就有一半之多,一家人一条裤子者,也不乏其家。真是惨不忍睹。革命决不是满足于一家人的幸福,是拯救天下穷苦大众。按说,我为有你这位长兄而高兴,可以说衣食不愁。按说我应该听父母、长兄的话,安分守己。可是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样做。如果那样我的心灵时时都会受到谴责!哥哥,你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吗?孙中山一口气说出上述这些话。
那是要杀头的!
生为民众生,死为民众死。我无一丝后悔!孙中山信誓旦旦。
小弟,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是你要注意策略啊!孙眉提醒。
哥哥,那么你理解我了?我的好哥哥!孙中山热泪盈眶,无比激动地说。
他们的谈话一直持续到很晚很晚。
也许受到孙中山的感染,孙眉离开家乡回到檀香山不到半个月,又将一笔款直汇给孙中山。
孙眉的款项,无疑是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支持。孙中山为了组织武装起义,常在新房二楼的书房里研制炸药。一天傍晚,他把配制好的一小缸白色炸药带到房后试验,把炸药安放在西闸门前,说:看看我们的炸药威力大不大。村中小孩前来围观。孙中山点燃导火线后,带领小孩们后退。顷刻,轰隆一声巨响,炸药爆炸成功了。孙中山与小孩子们齐声欢呼雀跃,仿佛革命胜利了似的高兴。
待爆炸的烟雾散开之后,他们走近一看,闸门顶悬挂的瑞接长庚四个字的大石匾被炸出了一条大裂缝。人们惊骇极了,邻人都说:为何要在自家房中进行试验,到野外岂不更好?孙中山幽默地笑着回答:野外空旷旷的,试验不出炸药的威力来。
13、以行医为名寻革命之路
大学毕业对每个学生来说,都面临着新的工作选择。孙中山也是一样,他只是不像其他同学那么急切。早在大学三年级时,有的同学已开始为今后的饭碗奔波了。直到大学毕业前夕,孙中山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他的想法很多,也很活跃。最后选择了合股开药房的方案,并请好友、粤南才子陈少白为他拟定了招股合资的章程。招股章程一贴出,立时引起一场风波。最早得知这个消息的是医校的康德黎教授。他了解孙中山的学识,该校第一名成绩的学生竟去开药房,令他大吃一惊,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是否听错?于是,他一纸手令,命学生送到孙中山那里,让他亲来一趟,好好谈谈。孙中山来到康德黎教授的书房,那是一个阴雨霏霏的黄昏。
康老,找我有事吗?孙中山推开了教授的门。
你是我最好的学生。老师希望学生超过老师,用你们中国话说,这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听说你要去开药房,这是真的吗?康教授开门见山。
是的。孙中山坐下回答。
你不该做这种事情,不能用你的名字去开药房的。因为你是本校第一届第一名的学生,应该自爱。在我们英国,医师的地位很高,被当做上等人,如开起药房,做起买卖来,就低贱了。
我信任教授。那就容我考虑一下吧。孙中山说完,又谈了其他的想法,教授又帮助他选择。最后,孙中山应澳门镜湖中医院之请,出任该院的第一位西医师。孙中山建议该院中西医联合施诊,互济不足,被院方果断采纳,这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开始。孙中山堪称倡导此事的第一人。
孙中山医术高超,医德更高,很快赢得了患者的欢迎。他对穷困患者不收医疗费,并免费赠药品,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深受人们好评。
他精于外科、小儿科。在解剖手术方面,更是医术精湛。他曾为一个生命垂危的患者动大手术,剖除一个鸡蛋大的胆结石,足有九十克重,患者及家属不知如何感激才好。从此,中山名声大振,求医者愈来愈多,不到三个月就远近皆知。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他又聘来母校英籍教师狄利亨到澳门协助医务,一年收入颇丰,达一万美金。
当年的12月,孙中山还是开了药房。他两次向镜湖中医院借款共三千一百六十八两白银,在澳门大街仁慈堂附近设中西药局,自己单独行医。后将药局和医所迁至草堆街80-84号。
由于医业兴旺,引起葡萄牙同行排挤,当局百般刁难,不发行医牌照,孙中山无奈,只好托葡籍友人费尔南德斯向澳门当局申领行医牌照,但澳门当局竟以非葡国医科毕业为由,拒绝发给。孙中山只得改赴广州设医所,将在澳门行医的用具如刀、碗、碟等赠与费尔南德斯留念。此事不成,也算友谊。
1893年春,孙中山至广州行医。在西关冼基设中西药局,又在双门底(今北京北路)圣教书楼内设医务分所,又与香山南莨乡人程北海合股在香山县城石岐镇西门口(今孙广西路东段)设中西药局支店。所售西药有发冷丸、癣皮肤水、拔毒生肌膏、立止牙痛水等多种药物,在包装纸上印有孙逸仙博士监制的字样。
1894年广州的《中西日报》以通栏标题作了介绍:
本局敦请大医生孙君逸仙来省济世,每日十点到十二点,在局赠诊,不受分文,以惠贫乏。求医者,须在十点以前来局挂号,午后出外诊症……先生素以济人利物为心,若有孕妇难产、服毒等症,报明危急,无论贫富俱可立时邀致,设法施救,幸毋观望,以免贻误。
每天,患者如流,前来排队,队伍足有一华里长。这忙坏了孙中山。
孙中山不辞劳苦,尽心尽力,对患者有求必应,就是从广州匆匆回乡探家时,亦不忘救死扶伤。一次,一个村妇难产已拖延了两天。家人喊他时,他刚刚为另外一个病人看完急诊,躺下还没有入睡,听到有人喊,就连忙起来,及时赶到,妙手回春。还有一次,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吃了他的药,居然起死回生。人们对他的医术赞不绝口,称他为活菩萨。还有个牙疼患者,投医数月而无效,医空了家产,中山一治,药到病除,分文未收。
孙中山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十年如一日,他广交朋友,为积蓄政治活动力量而做着准备。
他在行医的同时,常到同事家串门,畅谈国事,畅谈理想。一天,他到朋友关景良家中拜访。关母黎氏十分喜欢孙中山豪爽、刚直的性格,更称赞他是个有大志向的好青年。
读书做官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关母看到孙中山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同时又能发愤读书,很是与众不同,便逗趣地问他说:你如此发愤读书,将来想做什么大官?是广东制台吗?
孙中山摇首回答道:不。
是想做钦差大臣吧?关母继续问。
孙中山再次摇了摇头,说:也不。
关母笑着问:那么一定是想当皇帝了。
孙中山也笑着回答:我想比皇帝更大。
关母大吃一惊:原来你想当‘齐天大圣’--胆大包天的孙悟空啊!
孙中山平静地说:推翻满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不是人人都比皇帝大了吗?
孙中山的风趣给关母留下深刻的印象。据说孙中山真正成了大总统时,还到关母家探望。
名人康有为在广东家乡影响很大,广州也是他维新活动的中心。1893年,他将讲课的坛舍由邝氏祠堂搬到科学宫仰高祠,又特地装上一个方匾额,题上万木草堂四字。
此处恰巧距孙中山医所所在地双门底圣教书楼不远,康有为经常到书楼购买有关西学的翻译书籍,孙中山对这位荣光故里的康圣人很钦佩,便托人向康表示愿意结交。可此时的康有为正中了乡试第八名,是个举人了,而且朝野闻名,梁启超等名人都前来拜见老师。他对孙中山很不以为然,说:孙某要订交,必须先具门生帖拜我为老师才可以。
孙中山一身傲骨,岂可摧眉折腰。因此,也就没有去叩拜这位疾呼三千年一大变的风云人物做自己的老师。
14、上书李鸿章寻求改革
孙中山即是共和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以行医为掩护,活跃在广东地界,受影响者达二十多人。后来这二十多人都成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他们定期集会,酝酿着经世抱负的施展和组织的产生、纲领的制订。故事也就从这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