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走出家门,奔向檀香山那方奇土
1878年4月的一天。
波涛汹涌的南海。天蓝海蓝,海与天浑然一体,仿佛是通向那冥冥世界的一方。一艘英国格兰诺琦号轮船,航驶在无风三尺浪的海面上。
顷刻间,天空由蓝转昏,且越发昏暗,阴云沉重得支撑不住,随时可能呻吟着向轮船扑下来。也许万圣节的鬼魂都躲在云里狂舞着,才把一个好端端的天空折腾得阴霾重重,不堪重负。天昏浪急,一会儿把轮船掀上浪尖,一会儿又重重地抛进谷底……
伫立在舱窗前兴致勃勃的小中山,此时正痴心地望着波涛起伏的海浪,似乎在寻找那里的神奇。母亲杨氏以晕船经验之训,唤他快回座位上坐下。因那声音被大海涛声吞没,孙中山似乎没有听到。母亲不得不用更大的声音重呼:
孩儿,那样危险,是要晕船的!
阿妈,让我玩会儿吧。小中山一动不动地仍望着神奇的大海。此时此刻的他,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作为十二岁的孩子,他没有想到此行竟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有的只是新奇的感想,在恍惚的感想中去追求大自然的真善。
人生之趣莫过于追求。小中山这次出国求学,也是历经两年多时间与家人斗争的结果。母亲拗不过他,只好作了让步。
儿行千里牵母心。作为母亲杨氏,大洋彼岸,有她的血肉长子,此岸有她的儿女。为成全母心的一种平衡,她决定送中山去彼岸。一是免去她对中山路途的惦挂,二是了却对长子孙眉的思念之情。
她和中山之所以选择乘坐这艘轮船,原因有二:一是此船是孙眉来华招工的雇船;二是船上有熟人照应。这样走大家都放心。
轮船经过二十多个昼夜与风浪的搏斗,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檀香山。孙眉亲自上船迎接。骨肉相见,亲情难表。
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息和观光旅游,孙中山大开眼界。闲暇时他又去见习经营商店业务。6月份,在孙眉积极联系下,孙中山被送入盘罗河学校就读算术等科。继而又进入正规的意奥兰尼男子中学读书。
初到异国,一个月的时间虽不长,展现在孙中山面前的却是一个精彩文明的世界。一切使他感到新奇:处处是花的世界,处处是绿的草坪,就连街道马路,也是笔直宽阔。和平鸽在市中心草坪和广场觅食,驱而不散。到处秩序井然,一片祥和。人们遵守法律,法律规范着人们的行动。进了商店,小姐们用语文明,态度和蔼,使中山体验到受人尊重的感觉。到了学校,老师教得用心,学生学得专心。新鲜的科目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法,井然的秩序,严明的校规,都深深地印在这位来自东方一个国家的少年脑海里。
这座城市太美了,是人间的天堂!孙中山的心灵在呼唤。
梦里寻她千百度,兀立此物在人间。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见所闻使他产生了改良祖国的朦胧念头。他在日记中写道: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
课余时间,他还进修中文。他爱读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传记,接触了这些伟人的思想,并决心师法他们,要有一番作为。他也热衷于读《圣经》及参与宗教教会并洗礼入基督教,后被大哥孙眉阻止。他对校中的救火会也很感兴趣。他想到:自己家乡如果发生火灾,当地政府是不加过问的。入学第三年有了兵操课,他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活动,适用于现代武器的新式操练,对于反抗压迫和民族自卫是有用的。随着口令,他雄赳赳地摆着双臂,迈着健步,精神抖擞,心里的志气得到了抒发。
孙中山对异国风俗感到奇妙。同时,异国同学也对这个留长辫、穿长袍的东方少年感到新奇,新奇中带着几分嘲笑。
一天,小中山正在专心致志地做作业,有同学在后排悄悄议论开了:
呔!小辫子考了第一名。我只比他差零点五分。
什么小辫子,那是牛尾巴。
牛尾巴也不确切,那是野猿尾巴。
都不对,那是我家那只猫的猫尾巴。
说着说着,那位仅差零点五分的学生,便上前蹑脚蹑手地去拽正在用功的孙中山的小辫子作乐。孙中山火了,两人厮打起来,直到老师到场,才结束这场战斗。
老师态度和蔼地讲解: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民俗民习,这是地域文化的特征。我们作为民主国家,应该自觉尊重人家,以后再不许发生此类事情。大家听懂了吗?
听懂了。同学们齐声回答。
老师的教育,使孙中山备受感动。那位恶作剧的同学也当场向孙中山作了道歉。风平浪静后的孙中山,也深感这种发辫是人之累赘。放学回到家里,他索性拿起剪刀剪掉它。
噢,那可使不得哟--正在做饭的大嫂跑了过来。
听到大嫂的惊叫,孙眉也过来了。一看小弟要剪辫,气不打一处生:
蓄发是我们祖宗传下来的,你剪掉发辫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中国是文明古国,辫子是我们文明的标志,你没有辫子成何体统?
外国人不蓄辫子,不是也很文明吗?孙中山反驳着。
在家听咱父母的,在这儿听我的!懂吗?大哥下了命令。
辫子虽没有剪下,却表明了孙中山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有自己的扬弃,也表明了他变革的朦胧心态。
7、卡拉鸠国王唯一颁发奖品、证书的中国籍优等生
1882年7月的一天上午。
坐落在檀香山的英国基督教监理会主办的意奥兰尼男子中学的礼堂里,正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庄严的毕业典礼。会况空前,因为夏威夷国王卡拉鸠要亲自出席该会,向优等生颁发奖品和证书。国王的驾临,使该校整整忙乎了一周:打扫校园,清除垃圾,粉刷门面,张贴标语,布置会场,购买奖品等。今天,全校师生早早吃了早点,便集合在礼堂等待国王的驾临。
9点一刻,国王专车闪电而至。在校长的陪同下,国王卡拉鸠一身素装,并没有金盔银甲,像一位吃斋的中国弥勒佛,登上了主席台。在隆重的锣鼓声中,校长致辞,典礼开始。
典礼中最激动人心的一项开始了:对品学兼优者进行嘉奖。三年的学习,勤奋的耕耘,使孙中山获得了英文文法第二名的好成绩。他健步登上领奖台,颁奖者竟是卡拉鸠国王。望着这位东方的少年,国王笑呵呵地说:祝贺你的成功。并把奖品和证书颁给了孙中山。
比奖品和证书更重要的是,通过勤奋的学习,孙中山使自己的英文有了较好的基础,这使他有了与世界人民交流的语言;基于斯,也使他有能力博览英文图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后来,他多次周游世界从事革命活动,发表演说,联系外交,也都有赖于此。
凭着这一纸证书,在胞兄孙眉支持下,初中毕业后的孙中山,秋季又顺利进入了一所高级中学--奥阿厚书院。
新的学校新的课程设置,除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外,还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这在中国学校是没有的课程。随着知识的拓展,那隐藏在心底的反叛的种子将绽出新芽,抽出绿叶。
孙中山在檀香山学习的五年,正是当地人民反抗美国殖民统治斗争最激烈最壮观的时期,这当然也影响到孙中山的人生观的形成。
那时,夏威夷正在开展反对美国吞并的运动。
1882年秋,夏威夷国王卡拉鸠环游世界后,顺应民心地提出了夏威夷是夏威夷人的夏威夷的口号,民气高涨。当地华侨中不少人也支持夏威夷人民的反美斗争。而意奥兰尼学校在韦礼士牧师主持下,则成了一个反美和反吞并主义情绪的堡垒。身临其间、耳闻目睹了这一切的孙中山,对此不能不有所感触。可以说,夏威夷人民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对年轻的孙中山不啻是上了最好的一堂政治课,促使他对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前途与命运发生无限联想。
后来孙中山毕生为国家独立、民族命运而奋斗,与他在人生观形成时期的这种见闻、感受,不无关系。宗教令他精神升华,革命却使他脚踏实地。
檀香山的读书生活,使孙中山视野拓展、心智开张。他的生活情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在潜移默化。
五年来的西式教育和西方宗教的熏染,檀香山人民反美斗争的启示,陶铸了这个中国青年的心灵,使他把所学的西方社会知识和自己目历身受的体验,融合为观察、思考祖国命运的新的价值标准,生发出救世济人的崇高理想。虽然,这一理想的意识潜层中还烙下了宗教救世的印痕,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爱国心,毕竟不是寄托在彼岸世界的虚幻中,而是根植于改造落后祖国的现实沃土里,他已经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国家命运联在一起了。从那时起,他萌发了良善政府的朦胧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