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三民主义的由来
孙中山脱险后,继续在伦敦居留了一年多,直到1897年7月才离开英国赴日本。他在伦敦居住期间,正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海外殖民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已经建成为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工厂林立,交通发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另一方面,随着财富的大量积聚,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明显。
首先是分配不均所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荒凉破落的贫民窟和美轮美奂的华丽居宅形成了强烈对照;大腹便便的暴发户与在饥饿线上挣扎的人群显出明显反差,使人深感这个社会并非真正是乐土。
其次是劳资关系日渐紧张。资本家为赚取最大利润,早已放弃了以往那种惯于在工人身上打小算盘的剥削方式和陈旧的管理方法,代之以用伪善的改良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们取消了原先在工厂区内实行的实物工资制,通过了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并实行了一些改良措施;为了减少同工人冲突时所造成的困难和损失,他们学会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默认工联的存在和力量,并把罢工变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有效手段,鼓吹和平协调;为了自己和家属不致因城市不卫生而感染流行病,他们在城市中修筑了下水道,在最坏的贫民窟中建造了宽阔的街道。从80年代起,英国工人的罢工不断,并且开始公开推出候选人参加议会选举。在伦敦、格拉斯哥、索尔福以及在其他许多选区里,都有独立的工人候选人出来同两个旧政党的候选人竞选,并获得了以往不曾有过的间接和直接的成绩。
再次,随着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得到了日益增长的拥护。而资产队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出现了各种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所谓学说和理论,社会主义成了时髦的风尚。
面对着上述资本主义世界纷繁复杂的矛盾,孙中山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分析和思索。一方面,他广泛地熟悉社会,结交流亡英国的外国爱国者。他去过英国的宪政俱乐部,到过爱尔敦农业馆,参观过李勤街工艺展览会,还与俄国爱国者交往,联系将《伦敦被难记》译成俄文出版;另一方面,他潜心研读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乃至农业、畜牧业、矿业、工艺制造方面的各类书籍,大英博物院里经常留下他伏案苦读的身影。他接触了当时欧洲的各种社会学说,又目睹了英国的社会现实。这一切都对他的思想发展起了潜移默化作用,对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他后来回顾自己这段经历时说: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交其朝野贤豪。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这段话明确地显示了孙中山在居留欧洲期间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的悟性。他所说的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并非指已经形成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而是指他对民生问题的关心。因为作为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之一的民生主义,其核心观念--平均地权,直到1903年左右才真正出现;而民族主义,在当时乃至以后几年中仍时时夹带着狭隘的大汉族主义色彩;民权主义也还没有从创立合众政府明确地进到创立民国的阶段。但是,民生问题的认真思考却正是在留欧时期开始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孙中山看到了欧洲发达国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怀着使中国在推翻清王朝之后发展民族经济时避免重蹈其覆辙的愿望,悟出了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性。这种基于对贫富悬殊的担忧而萌生的改善民生的愿望,既有中国社会兴亡治乱的历史渊源,又反映出西方社会学说的直接影响。因此,可以说,三民主义是中西文化的产物。
32、寻求与康梁合作
一木难成林。为了寻找救国力量,孙中山把目标瞄准了变法失败、流亡日本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天清晨。日本东京。大隈外相官邸。
客厅,仪表堂堂的日本民党领袖犬养毅,正同宫崎滔天、平山周正襟危坐,与大隈外相恳谈。
大隈外相一腿断缺,神态威严。
大隈外相夫人绫子奉茶。
犬养毅:……听说,外务省的小村次官反对孙逸仙博士在日本居留。
大隈笑道:是的。《马关条约》后,日清两国正谋求恢复亲善。小村以为清政府如得知孙文居留日本,国交上势将发生障碍。
犬养毅说:可是,俄国人正在满洲极力扩展势力。欧美各国纷起效尤,要求共管或瓜分中国。这势必构成对帝国的威胁!审时度势,外务省在谋求和清廷修复关系的同时,是否也应多方考虑关注可能导致中国变革的各种社会力量……
大隈沉吟不语。
宫崎理了理和服,情词急切地说:外相,孙逸仙博士志行高洁,抱负远大。广州起事失败后逃亡,又经伦敦蒙难而成为举世知名的大革命家。我愿身心相许,全力协助他的革命事业!
大隈仍然不语。
犬养毅示意宫崎、平山周退下,然后微微一笑:宫崎君实在是一个热情有趣的男儿。外务省本来派他去调查中国的秘密结社,他却与孙文意气相投,结为一体。不过……他话锋一转,就是专为日本的对华利益着想,也应对孙逸仙的活动给予某种……
大隈颔首,与犬养毅默契地相视……
宫崎刚刚舞刀完毕,虬髯环绕的面颊上布满汗珠。他和孙中山沿着美丽的有明湾走着,热烈地谈论着。
孙中山:有消息说,太后下诏囚禁了光绪帝,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的尝试彻底失败,我急于找到士良了解国内情况……
宫崎点头。
宫崎领着孙中山走进小小的院子,到一间房前叩门。
郑君,郑君!
室内没有声响。
孙中山拉动房门,门竟然开了。他领着宫崎一步跨进门去,两人顿时愣住。
房内,一片宁静。
郑士良和一个日本少女并排卧在床上,酣睡未醒。
孙中山赶紧拉着宫崎逃出门来。
他惶惶然地偷视宫崎一眼。
看着孙中山的窘态,宫崎禁不住纵声大笑起来……
时而有汽艇在昏暗中划破水面,驶向港外。
马车旁,宫崎、梁启超正在与刚由香港潜来避难的康有为交谈。
宫崎:康先生,总算安抵神户。易服改装后,就可搭乘火车直往东京了。
康有为勉强微笑:北京政变,我和卓如远离故国,亡命东瀛,多承侠士相助!
宫崎微微躬身:分内之事。康先生,孙逸仙博士已经先在东京,他让我转达对维新志士的问候,并欲与二位先生会晤,共商救亡图强的大策!
康有为闭目沉吟,随即跨上马车。
深秋,树木疏落。康有为、梁启超等从游人寥落的庙堂里走出来,正谈论着同孙中山联合的问题。
梁启超说:当前处境危难,孙逸仙和兴中会愿与我们携手,倒是一片真诚,我们未尝……
康有为瞥了梁启超一眼,打断了他的话:卓如,孙逸仙分明是要我们改弦易辙,实行革命……他仰望苍穹,热泪盈眶,百日变法虽然失败,但皇上圣明,必有复位一日!我等擢自布衣,圣恩深重,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圣上……
他以衣拭泪,泣不成声。
宫崎、梁启超面面相觑。
中国式的大屋内,华侨子弟在诵读,书声琅琅。
小路上,孙中山、郑士良、陈少白、宫崎等人踩着厚厚的积雪走来。他们是来看望这些少年们的。远远可见校门口张挂的红绸横幅,上书:特聘清议报主笔梁启超先生莅校主持时局研讨会,迎接20世纪来临!
走近校门,他们一下子愣住了。
告示牌上写着刺目的大字:请君注意:孙文到,不接待!
妈的!郑士良破口大骂,这群口是心非的保皇党!竟把我们办的学校,变成他们的势力范围!
在保皇党人徐勒的指使下,少年们摇着小旗,挽着胳膊,跑来堵住校门,有节奏地喊:孙文到,不接待!孙文到,不接待……
郑士良冲过去:住口!你们要干什么?
孙中山止住郑士良。
他默默无言,略带惆怅地注视着这些无知的孩子--他寄托着满腔希望的下一代。最后叹了一声:康梁不合作,自有合作的人。离了他们,我们还不革命啦!
33、惠州发难,再显不屈
孙中山在想尽办法与康梁合作的同时,也在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由郑士良指挥惠州起义的计划,一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笙歌弦乐之声可闻。窗外是6月的绿柳青榆,生机勃勃。宽大的厅堂里,宴会刚刚开始。
孙中山、郑士良、杨衢云、史坚如等席地而坐。犬养毅、头山满、宫崎、平山周等人奉陪。
孙中山语气激昂地说:义和团进入京、津,清廷震动。和康有为合作的努力,已成徒劳。再次举义,此其时也。粤东惠、潮、嘉三属百姓,十之八九加入会党……一旦惠州得手,立即挥兵东进!
犬养毅关切地问:枪械弹药都准备好了吧?
郑士良答:已经委托衢云、少白和日本同志在办理。
犬养毅又问:指挥刀呢?
郑士良:……
犬养毅有感而发道:这次发难,实为中国革命之大举;没有指挥刀怎么行呢?
他转身作了一个手势,随从们捧上一个沉重的红绸包袱。犬养毅哗地抖开,原来是四十来把长短不一的名贵军刀,光彩夺目。
犬养毅道:平生性好搜集宝刀。这些--就算是我的一点贡献吧!
中日壮士一齐喝彩,情绪热烈高涨……
头山满大呼:斟上酒来,为孙先生和中国革命志士壮行!
话音未落,新桥一带有名的艺妓几乎全部出场。头山满示意一名漂亮的艺妓向孙中山敬酒。
孙中山幽默地说:谢谢,我从来不喝任何有伤脾胃的饮料。
艺妓故作娇嗔:哟,看您说的。我还是向这位先生敬酒吧!她手捧酒杯转向郑士良。
郑士良大笑:好,这杯酒我来代先生喝了!
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高兴地说:死要死得壮烈,活要活得痛快!我向来无拘无束,但平生唯有一愿,就希望能像皓东他们那样绝命于战场、刑场上……
他这一席话触动了孙中山的心弦。
在日本友人一片拊掌歌唱声中,孙中山凝视着郑士良,若有所思……
1900年10月的一天。广东惠州的三洲田。丘陵起伏,宛如波涛。大块的乌云疾驰,阳光为它镶上金色的花边。
突然,地平线上涌来无数个活动的小黑点。黑点缓慢移动,越近越快--铺天盖地而来的起义军。
意气昂扬的起义军,一律头缠红巾身挂红绣球。武器多为矛戈刀剑,间有猎枪、洋枪。驳杂的衣衫,掩盖不了红头巾的神采。
在青天白日大旗之下,郑士良跃马挥刀,高声施令:黄江喜,带队出击!无数起义军战士呐喊着,奔跑着,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山坡下的清军冲杀……
山坡下,大队清军布阵而待。
提督刘福率几名将官,袍服立于伞盖之下,手执单筒望远镜,朝阵地前方观望。
一排又一排的洋枪,轮番向起义军轰击……
冲杀在前面的起义军战士倒下了,后继者又蜂拥而至。
马队旋风般地掠过。土炮轰鸣,震撼大地,鸟雀惊飞……
夜幕降临。战斗已经过去,清冷的月光抚照着遍野的尸体,折断的剑戟,残破的军旗……一匹负伤的战马,踯躅在草丛中,宛如寻找归宿的游魂。
海面,几十只小船载着郑士良和解散的部分起义军,缓缓向香港方面划去……
人数不多,但席面颇丰盛,珍馐毕陈,似乎是专为宴请郑士良而设。郑士良面容憔悴,闷坐不语。
郑贯公等人频频敬酒:乙未广州起事流产,举国上下莫不视为乱臣贼子。更有甚者,诬孙先生为海匪。今惠州之役虽败,国人心理却大异与前。有识之士都把孙先生和士良兄奉为英雄,唯憾其事不成而已!
郑士良突然站起来,捂胸呻吟,环视众人,表情痛苦:惠州之役,功败垂成……我,我,我还要跟孙先生,再举,再举……
郑贯公等人惊骇莫名,呆立如木偶。
郑士良僵仆在地上,双目不瞑。在倒下前,他以最后的力量掀翻了酒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