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思想觉悟的提高,学识才干的长进,工作成绩的取得,良好习惯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常常是“每天进步1%”的总和。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符合成才、成功的客观规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个人骄人的成就来自于一点一滴的进步,甚至“十年磨一剑”。指望一朝成才,马到成功,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做到“每天进步1%”并不容易,因为任何丝毫的进步都不会从天而降,都不可唾手可得,都必须贵在每天,难在每天,这需要有坚持的品质,事常成于坚持,败于懈怠。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行百里者半九十。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刻刻停停,烂木头也不会折断;刻而不停,金属和玉石也能镂出漂亮的花纹。许多大事之成,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坚持。每天1%的进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并非人人都可为之,只有具有坚持品质的人才可为之。正如乐圣贝多芬所言:“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可不是吗,蜗牛走得多慢啊,但它经过不懈的努力,也能爬到目的地;蚂蚁的力气多小啊,但它一点一点地挪动,也能把比它体重大得多的食物搬进家里。
做到“每天进步1%”并不容易,因为要耐得住寂寞,不因收获不大而心浮气躁,不因目标尚远而情疑动摇。四个人,走了14年的路,孤独而寂寞。孙悟空被山压了500年,更是孤独而寂寞。有人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凡·高是著名的印象派画家,他在世的时候,一度被骂作疯子,没有人认可他,更没有人愿与他同行,他的画也被视为垃圾。后来,当印象派在欧洲兴起时,人们才忽然想起了这位已故多年的孤独者,并对他的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凡·高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孤独,他忍受了孤独,没有孤独无以静心,没有静心无以感悟至深,于是才得以涌出了许多不凡的思想和创作灵感。
做到“每天进步1%”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老实的态度。比如读书,有人读了很多书,却没有在脑子里留下什么,贪多嚼不烂,进步就不会大。
【智慧金言】
《英国史》的作者麦考莱采用一次一页的读书方法。每读完一页,让自己停下来讲一讲这一页所写的内容。麦考莱的方法是一种诚实的积累方法。这种积累虽然慢一些,但实实在在,积多了也就存下来了。有不少人读书只是为了取得不再思索的权利,这是不足取的。读书的全部意义在于思索除字面意思外尚未知道的东西。在当今知识迅速增长的年代,书越来越多,人们根本读不完,人的读书速度永远赶不上书的增长速度。知识的积累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而在于读书生了多少智。
忍受落差与低就
唐僧师徒四人,加上白马,原来都是神仙,都有显赫的职位,几位一下子从天上跌到地上,多大的落差呀!
于是,大圣当了徒弟,老老实实听人使唤,元帅干起了牵马的粗活,成了马佚,大将军整天挑着担子,又苦又累,在龙宫享福的龙子成了驮人的畜生,这是低就。
不忍受落差,不忍受低就,还想着显赫与威风,这十万八千里路是走不下来的。因为心里不服气,心里感到不公平、不平衡,就会要么偷懒耍滑,要么寻衅滋事搞不和谐。好在几位既忍受了落差,又忍受了低就。
人的一生,自然会有落差,竞争的时代,导致有上有下,有起有落。昨天还是勇于开拓的佼佼者,今天可能成为力不从心的落伍人;去年还是企业的劳动模范,今年却上了辞退的名单;前些时候还是被你颐指气使的下属,如今倒成了对你发号施令的上司;昔日车水马龙的住所,一退休,顿时门可罗雀;一手扶持起来的助手,突然间学术水平超过了自己。这样的落差变化在今天已随处可见。面对落差,你怎么办?是痛心疾首、一蹶不振,还是以平常心处之,积累力量,去投入新一轮的竞争?答案不言自明。
一些大学新生在中学时代是同班、同年级的“尖子”,“鹤立鸡群”。可是一进大学竟变成了“芸芸众生”,这种地位变化越强烈,心理落差就越大,越会感到自卑和焦虑。这种自卑心理是可以消除的,关键是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在大学新的坐标系中,正确认识自己,重新估价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角色转换”。你在家里的时候是中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围着你转,你是家庭的“特殊人物”;到了学校,大家是平等的,谁也不是中心,于是,中心角色就应当迅速转换为普通角色,否则不是自找烦恼吗?你可能从小学起就是少先队的小干部,到了中学早就入了团,当了干部,对同学发号施令惯了,到了大学,你从领导、指挥别人成为受别人领导、指挥的人,现实让你必须转换角色。孙悟空当齐天大圣,多显赫,当猴王,多威风,一旦给唐僧当徒弟,立刻认认真真地当称职的徒弟,这才帮助唐僧到西天取回了真经,自己也成了斗战胜佛。
已故大学者马寅初先生活了100岁,看淡落差大概是他得以高寿的重要秘诀。20世纪50年代,马老的著名人口学理论受到严厉批判,并因此被撤销了大学校长的职务,他儿子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他时,他听了只“哦”了一声,表示知道了,没再说第二句话。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冤案被彻底平反,并获得了比过去更大的荣誉。他儿子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时,马老听了之后仍然只是“哦”了一声,不再说什么。马老忍受落差的度量,对名利与地位的淡泊,实乃今人的表率。
人与人之间的落差无法削平,个人际遇的落差也难以避免,面对落差能找到平衡的人,也像马老一样对落差泰然处之,是一种大修养、大气度,也是人生的大智慧。月有盈亏,人有起落。一个人在大起之后,固然要考虑再创辉煌,但同时也要做好大落的心理准备。职务、事业、人际关系可能时时有落差,但人的心理应保持无落差的平常心态。
落差常常与低就联系在一起,但是,也有一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落差,一心想干大事,命运却偏偏安排他做小事。这就必须忍受“低就”。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做大事者,必须从卑微的工作做起。如今,想赚大钱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赚大钱不容易。万丈高楼还得从平地盖起,水中望月也是枉然。
当今的许多富翁,最初很多人是穷人,他们从贫穷的初学者开始,一步一步地攀登,先是打工,在攒了足够的钱后自己创业。在我们知道的成功的老板中,大多数人所走的都是这条路。曾宪梓当过清洁工,洛克菲勒当过焊工,李嘉诚做过推销员……因为从最简单的活干起,他们可以举一反三,以至做了老板之后游刃有余,可以稳操胜券。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踏踏实实甘于忍受从小事做起的人,才能构筑通向成功顶峰的坚实阶梯。忽略了小事就难成大事,从小事做起,才能逐渐增长才干,日后才能干成大事。从做小事中赢得人们信任了,才能给你干大事的机会。幻想很快取得成功是不现实的,不从小事做起,不从吃苦开始,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成功将离你运去。
【智慧金言】
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不懂得忍受低就,不愿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希望一开始就做重要的工作,一开始就引人注目,夸耀自己的学历、本事、才能,即使别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式之后,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错或失误,别人很容易瞧不起你。不如暂时退却,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这样退、让、忍后再进,则会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
为了能成就大事业,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心系一处事易成
唐僧和猪八戒喝了子母河的水,腹痛难忍。当地老婆婆告诉孙悟空,喝了子母河的水,就会腹痛有胎,不日就要生孩子,只有一种解法,解阳山中有一洞,洞里有一眼“落胎泉”,只要喝一口泉水就能解了胎气,但是有一个道人把持泉水,不肯善赐与人。
孙悟空驾起筋斗云来到解阳山求水。谁知那占水的道人是牛魔王的兄弟、红孩儿的叔叔,此道人与悟空有仇,执意不准悟空取水,而且取出如意钩便打,二人战了十几回合,那道人见敌不过大圣,倒拖着兵器从山上跑了。
悟空不去赶他,拿着瓦钵来到泉水井,见那道人伏在井栏上,大圣举棒要打,道人往后跑。大圣寻出吊桶刚要打水,那道人又跑过来用如意钩子钩大圣的脚,大圣跌了个嘴啃泥,爬起来使棒就打,道人又闪在旁边。大圣见他不动,一手持棒,一手使吊桶取水。才将绳放下,道人又来使钩,大圣一只手撑持不住,又被他钩着脚跌倒,连桶绳都掉下井去。孙悟空见一个人取不成水,只得回去请沙僧帮忙,二人来到解阳山。
悟空向沙僧吩咐道:“你在一边躲着,等老孙出头索战。你待我两人交战正浓之时,乘机进去,取水就走。”孙大圣手持金箍棒挑战,道人挺如意钩应战。他二人越打越欢,一直斗到山坡下。沙僧见状,立即去井边打了满满一吊桶水,驾起云雾,对行者高呼:“大师兄,我已取了水去也!”孙悟空闻言也不打了,兄弟二人得水而归。
孙悟空最初一心二用,但是打得了道人,却取不得水。后来,他与沙僧一人干一件事,取水而归。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少则得,多则惑。同时追逐两只兔子的人,一只兔子也抓不着。眉毛胡子一把抓,样样通的结果,只能是样样“松”。目标只能确定一个,这样才能凝聚起人生的全部合力,将其攻下。孙悟空眼下的目标只有一个——取水,不是与道人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才请沙僧帮忙。贝多芬与音乐、达·芬奇与绘画、亚里士多德与科学、司马迁与史学、华罗庚与数学、唐三藏与佛学……他们选定各自唯一的奋斗目标,演绎出各自成功的人生轨迹。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做一件事时专心致志,毫无杂念,速度和效率相对较高。如果不专心,三心二意,一心多用,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出差错。
“扫地的时候扫地,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这是一位禅师说的话,和我们常说的“干一行,专一行”道理相同。这些话说起来简单,理解也不难,可真要做起来,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当一个人以全部心思做一件事,思考一个问题时,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一个点上,可以达到忘却自我,忘却周围一切乃至寒暑浑然不觉的状态。到了一定时候,本来极为困惑的问题就会豁然开朗。人的智慧犹如一座矿藏,露在表层的部分唾手可得,但只能对付一般性、常规性问题;深层次的部分才是悟出深奥问题的潜在智慧。这种潜在智慧不靠强力开发无以获得,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行。
“入定开慧”的“入定”,其实就是全身心投入的代名词。
一些人太贪多,太求全或太急切,反而使自己顾此失彼。对于自己着手的工作易于失去兴趣,时常见异思迁,这就像是凿浅井,井虽然凿了许多,然而,却没有一个凿到一年四季清泉不断的境界,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波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面对种种诱惑,有的人心浮气躁、不甘寂寞。他们或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地改行,随波逐流,或是迷失了自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们并没有做好真正属于自己的事情。
即便像小说中福尔摩斯那样聪明绝顶的人物,也只是具有“精深的”化学知识、“准确的”解剖学知识,“充分实用的”英国法律知识等,而他的政治学知识“很浅薄”,对于文学、哲学和天文学,则简直“一窍不通”。如果非让他也精通文学、哲学和天文学,那他就不是福尔摩斯了,而是一部书架。
读书也要集中精力,抓住重点。歌德说:“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都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现在科学,面广枝繁,不是每门都能精通的。唯一的办法是集中精力,先打破一个缺口,建立一块或几块根据地,然后乘胜追击。人的精力有限,如不集中使用,站在东山看西山高,时而干这,时而干那,或同时干几种重要的工作,那成就一定不大。所以读书既须博览,又须精读。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把数学家狄克逊的《近代代数理论》一书中仅20页的一篇文章读了半个多月,从中受益匪浅。
又如记忆,要想把所有的东西都记住,其结果是连该记的东西也没有记住。事实上,一门学科的“关键性”知识并不是很多,只要吃透基本概念,善于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推理思维,他们就很容易掌握其余的知识,智力也能不断地得到发展。正所谓“记事者必提其言,纂言者必钩其玄。”
苏轼曰:“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柯南道尔说:“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难是非常精湛的。”
【智慧金言】
许多成功者,他们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无底洞女妖用计掠去唐僧,想与唐僧成亲,孙悟空一进无底洞,变个小虫儿藏在酒沫里,女妖并未马上喝,过了一会儿酒沫已散,就露出虫儿,女妖见一虫子,用小指挑起一弹,使悟空一计不成。
孙悟空二进无底洞,变做一只红桃,唐僧假意请女妖吃,孙悟空便进入女妖肚子里又跳又蹦,女妖疼痛难忍,只得听从悟空之言,把唐僧送出洞外。但是,女妖等悟空从肚子里跳出来后,再次用计掠走唐僧。
孙悟空三进无底洞。入洞只见里边静悄悄,全无人迹。原来无底洞周围有三百余里,妖精巢穴极多。妖精怕孙行者再来寻找唐僧,已经搬了家,不知去向,恼得行者跌脚捶胸。悟空正在暴躁之时,忽闻一阵香炉烟气扑鼻,寻香味找到一张供桌,桌上有一个大香炉,香烟馥郁。那上面供着一个大金牌,写着“尊父李天王之位”,略低些还有一牌,写着“尊兄哪吒三太子位”。孙悟空见了,满心欢喜,因为他找到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妖精的出处。妖精供有金字牌,她肯定是李天王之女,三太子之妹,找李天王要人是最好的办法。孙悟空若不是三探无底洞,绝对获取不到击敌要害的重要信息,可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水浒传》中李逵接母上山,老母口渴难忍,李逵找水回来,不见老母,杳无踪迹,只见草地上一团血迹。李逵沿着血迹寻找。寻到一个大洞,正是虎穴,只见两只小虎正在那里舐一条人腿。于是,引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的精彩故事。
石秀探庄也应了那句古谚。宋江打祝家庄,派石秀探庄,也是深入虎穴。如果石秀不到祝家庄去冒风险探听到庄内道路的机密,宋江大队人马就会被困在庄中,损失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