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46900000017

第17章 一相无相分(2)

须菩提说:“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先把原因讲出来。其实这句和前几句所说的意思是一样。须菩提说:“如果我说我得阿罗汉道,那就是我执著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菩提道上只要确认方法正确,接下来一直做就对了!不要老是想:“我现在到了哪里?”你问那么多干嘛?只要方法正确,就一直做,就算证阿罗汉,方法还是得持续啊!即使成佛了,依旧不离这个方法啊!所以说,行菩萨道是永无止境的。

不要老是问菩萨道要行到什么时候?无有止境,永远走下去!成佛后也是教化众生、行菩萨道啊!佛陀教化众生,众生也会摆脸色给他看,但佛陀不受影响,仅此而已。我们因为功夫不到,所以人家给一个脸色,我们就给他两个脸色。在那儿拜佛的是通缉犯或警察,佛都一律平等看待。难道他会说:“耶!通缉犯,你还不快跑!警察就在你旁边。”当然,佛也不会说:“警察,你怎么那么傻,隔壁那个就是通缉犯,还不赶快把他抓起来。”就佛本身而言,他在这里不起意,他都是一样。

按照人类大脑的立场来看,会有阿罗汉、阿罗汉道、阿那含、阿那含果等等名相的分别与执著,阿罗汉讲的是果地的部分,对于真的证到阿罗汉果的人,他根本不在意啊!

举个例子,你自己想想看,假如你有能力开一家公司,名片上是否一定得印上董事长的头衔?似乎无所谓嘛,对不对?公司赚钱才重要,反正赚的钱都是自己的,那个实质的东西才重要。同样地,真正证阿罗汉的人,他会安住在阿罗汉的那个境界、那个实相里,但就其本身而言,他是无相的,因为他只要安住在那里就好。

通常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人,不会刻意大肆喧嚷自己很幸福,只有歹命的人才会到处抱怨自己很歹命。所以,真正到达那个境界的人,他会去感受并存在于那个境界,真正在那个境界里才最重要,名相根本不必在意,更无需到处讲。至于那些还在意名相的人,大概都只是接近入流而已,更甭提是阿罗汉了。这种情况,有一点像我们开车要上交流道,赶快打电话告诉别人:“哎哟!我到交流道了!要上道了。”这就表示他还没上道,真的上道还能打电话吗,对不对?上道就好了,一再地讲有什么用。所以,真的到达那个境界的人,基本上是停在那里的,反倒是还没到的人,他会很在意。

初学念佛的人就有这种现象,他会一直想:“我要念到一心不乱,念到一心不乱……”告诉你,要是真的已经念到一心不乱,根本就不在乎这些了,只有那些好像快念到一心不乱的人才会这样:“嗳呀!我就快要一心不乱了。”结果一通电话便把你吵起来了,喔!那个时候就有了,因为你已接近毫无妄想,却在快成熟之际被人家打断了。那时你会气得半死,其实你还未真正进入状况嘛!真正已达一心不乱者,基本上是听不到电话声的。一旦进入那个境界,不管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不会有这种分别心,有的话仍是凡夫,还没有真正到达那个境界。

另一种情况是他真的已经成就、超越了,当他要回来教化众生时,必须要取这些名相作为分别之用。成就以后,他已经明了心的用法是怎样的过程,所以会用一些名词来说明第一阶段怎么样,第二阶段如何,第三阶段……但那时是教化用的。因此真正在教化的人,也不会说他自己已经获得什么果位。所以经文此处便告诉你,若是你说自己有“得”,那么你就错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得”,若是这样,就得求证于有经验的人。像永嘉大师去找惠能大师,“来,怎么样……”结果两个人吵一架后,惠能说:“好了,你可以出去了。”意思是“你成熟了,可以走了。”然而永嘉大师本身也从来没说过自己已经开悟了,对不对?他的《证道歌》只是告诉人家怎么修,并没说他自己已经开悟。只有傻瓜才会说:“我开悟了!”真正开悟的人,不会强调自己开悟。由此可知,为何诸佛菩萨、阿罗汉已经成就,却从来不说,经文这里也已经透露得很清楚了:“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须菩提继续讲:“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已经告诉须菩提他已经证到这种程度,而他有没有清清楚楚?他很清楚啊!但他告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讲的他都知道,对于境界也清清楚楚,然而就反应而言,他却迷迷糊糊啊!他弄那么清楚干嘛?世尊说的他清楚就好了,世尊证明如此就可以了,何必再去跟人家宣传说:“喂!你知道吗?世尊说我是人中第一!说我是离欲阿罗汉耶!”没有必要嘛!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自称“无上师”,无上师?为什么要讲这些?那不是真正的修行人,而是在做广告!

须菩提接着说:“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何世尊不这么讲:“则不说须菩提得阿罗汉道”,而说“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采用前一种说法,不是整个前后语言才会一致吗?其实这种表达方式涵盖了“体”和“相”。世尊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是就“本体”而言;而得“阿罗汉道”,则是从“相”上来讲。因为就须菩提而言,他只是喜欢在“阿兰那”那边修行而已。“阿兰那”是寂静处之意,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的僻静场所,可能是山洞或树林里。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一直住在山洞里修行,就须菩提而言,他就只是这样而已。

但从世尊这边看,哎!他的境界、层次已经到达阿罗汉了。已经得无诤三昧了,是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可以这样跟他印证。倘使须菩提如是问世尊:“老师!我有没有证阿罗汉?我觉得我已经证阿罗汉,我开悟了,我出三界了。”假如须菩提是这样,那世尊一定会说他本体上就不是乐阿兰那行者。真正的阿兰那行者,干嘛还没事去跟人家说自己已经证阿罗汉?

之前有个法师,住在山区里修行,修得很不错。有一天,某记者跑去访问他,并把他的事迹报道出来,结果弄得他没有一天安宁过。本来他是乐阿兰那行者,而记者又不是佛,硬是把他扛出来,弄出个世界最大的禅堂。完了!他要这样继续忙下去了,再过十年也不知道能不能忙得完。别人说他有修有证,但不是佛说的就不一样。一个真正的“乐阿兰那”行者,就持续做那件事就好了,何必跑出来呢?既然跑出来了,那就错了,已经离开了那个心境。原来本体是“乐阿兰那”行者,现在则是乐“空中飞人”、乐跑“高速公路”了,那就不是“乐阿兰那行”了,要留意这一点。

乐阿兰那行,是指本体即是那个状况,而就相上而言,可说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相和体是这样区别的,但事实上两者乃为一体。

乐阿兰那行是什么?阿罗汉做什么?“以须菩提实无所行”,须菩提也没做什么。告诉各位,大家都还不算是真的在修行啊!举个例子给各位参考,世尊的十大弟子,像须菩提、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等等大修行者们,并非一开始就跟随着世尊修行,事实上在皈依佛陀之前,他们都已经修到“非想非非想”无色界天的境界,只是无法更进一步突破而已。后来,他们来到世尊这里,世尊只是稍稍地“点拨”他们一下,他们就出三界、成就阿罗汉了,如此而已。其后,他们便一直安住在那个境界里。

反观现在的修行人,问他:“用功到哪里了?”“不知道啊!”不知道就只能从头开始学,那样师父就得从头开始教。所以现在教人学佛,比世尊那时不知要累上几百倍。世尊成就以后,来跟他学的人都已经修到某个基础,所以能够一点即破。如今情况却不可同日而语,本来以为大家都修得相当不错才来听我讲经,结果,一问之下,很多人连基础工夫也没有,一说到打坐,连怎么坐也不知道。

昨天就有人问了:“师父,你说坐下来后要深呼吸,我呼吸弄好后,就开始数息,数息后怎么那么多妄想?”根本就乱来嘛!我叫他先看“呼吸状况”,看好呼吸的长短后,再按照呼吸的轨迹数一、二、三、四……这样是避免他一坐下来就开始数一、二、三、四……若是呼吸跟着一、二、三、四跑,那就不对了。结果他一坐下来,就一直数,那当然就一直起妄想了。我问他数到哪里去了?他说,我数到八百多啊!一数到十,他竟然数到八百多!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因为没有真正实修的基础啊!真正的实修,小乘禅法叫观息,即是观呼吸的状况,所以叫数息法;大乘禅法则是观心。人人都有呼吸,只是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察觉到呼吸的存在;人人都有心念,心会起作用,但多数人都不知心如何起作用。

心念怎么生起的?心念生起后,就存在了嘛,接着它会起“作用”,起作用后就结束了。若是心念不起作用,那心念来也没有用。一个真正高明的人,是当心念起了之后就把它压下去,不让它上来,这厉害了。问题是我们的心念都是起作用后才发现的,并不是心念一起就发现的,“观心”的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例如,你察觉到很生气,生气时,“念”已经起作用了,念起之前就要看到了,那才叫“看念头”。念头生起、生起后念头的存在叫“住”,生、住的作用叫“异”,也就是开始产生变化,变化后就消灭掉,则是“灭”。生、住、异、灭即是心念的生灭关系,修行的工夫即在此。

“乐阿兰那行者”就是一直守住那个地方,心念一起,“啪!捕捉住了!不要来吵,下去!下去!”使那个念头不跑出来,这个叫“一念不起”;一念不起,顿超佛地。我们凡夫的念则是到处跑,不知道有几千几百万念,如何一念不起呢?念,不但很多,怎么起的更是不知道。

有些较有良知,较会反省、检讨的人,是念起、作用之后才察觉,察觉后便开始压抑:“哎!不行,不能起作用!”像这种情况就叫“修养”。修养,是念起以后,使它不起坏的作用,但实际上念已经起了;修行,则是要让念不起,二者差距甚远,不同处即在此。若不懂得整个修行的过程,绝对无法进行这个工作。所以,要了解佛经,一定要有实修的基础,否则绝对无法真正了解,而只能在文字上作解释。依文解义不叫“佛法”,只能叫“佛学”,佛学就会有很多注解了。

最近有一本黄念祖写的《无量寿经》的注解本,整本书都是引用“慧远大师”、“昙鸾大师”的注解,并没有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像这样的注解本是没有生命的,只是将古人讲的通通集合在一起,充其量不过是一堆知识而已,如此便毫无意义了。

修行的真正工夫乃从实修而来。透过实修,才有可能捕捉得很清楚;由体验当中所表达出来的,都是生命的花朵,生命的芬芳才能藉此流露。如果只是将古人所讲的拼凑在一起,那有什么看头?不过是佛教知识,并非佛法。真正的佛法是带领我们进入生命的核心,再由生命的核心起无边的妙用。

每一个生命都是很独立、很殊胜的,所以谁也不能任意侵犯每一个生命。生命跟生命都是一样平等、一样伟大的,每个生命都有可能成佛,只是现在仍是幼苗,你看不出来。各位有没有到过惠荪林场?那里有几个苗圃,种有很多“肖楠”树的幼苗,肖楠树长得很高大的,属于红桧一类,比红桧还要硬,可是它们的树苗看起来却都小小的,一不小心便踩死了。同样地,我们现在也都是菩提苗,看起来小小的,有时甚至像杂草,但各位可别小看自己喔!就像树苗,若经历了一千年的成长,便成为国宝了。我们现在菩提心初发,虽然眼前看起来不怎么样,但要知道,经过一番好好修行以后,你就是佛宝。

每一个人都具有生命的宝藏,只是尚未加以发掘、开发而已,只因我们用惯了大脑,将它污染了,遗忘了自己的宝藏,因此不懂得运用全方位的生命,而只运用到生命当中的那个大脑取向而已。刚才提过,大脑取向会毁灭生命的人性部分,这并非说大脑对我们一点贡献也没有,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达,全是大脑作用下的成果,只是它也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现在的物质比以前丰盈太多了,然而人们却感觉愈来愈空虚、愈来愈无奈。

小时候,晚上大家会坐在庭院里一起唱山歌、讲故事。现在呢?高楼林立,对面住的究竟是什么人,你也不知道,谁也不认识谁。以前的房子没有这么好,一碰上大雨天,屋里也跟着滴滴答答下起小雨来了,水桶、脸盆、碗公全都拿出来接雨。现在房子这么好,人性却危机四伏。为什么?这都是大脑过度发展的结果,以至于让我们的人性产生了极大的偏差。

这里就在告诉我们,佛法所说的修行,就是要我们真正的从根源修起,让生命端正起来,恢复美丽可爱的本来面目。生命的芬芳、生命的花朵要如何让它绽放出来,全看我们如何用功,如何去“转”。

“转”,不是用讲的。你看别人都很好“转”,可是轮到你转时,却铿锵!又被弹回来了。所以,我们一定得在这地方下工夫修行。故经文说:“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因为他的心都一直在这里“观心”,心起,他就发现了。所以大乘的修法,叫“看念头”。念起之前,那个才叫“念头”。念起以后就存在了,存在以后会起作用。通常一般人“看”的是念起以后的作用,作用就是“异”,变异以后就“灭”了,若是那样,已经是到尾端来了,我们应在前端时就要看到、捕捉到。最前端,念要起就“啪!”捕捉住,至于要不要让它起作用,那倒无所谓。你要它起作用,就导引它;不让它起作用,复原就好了。工夫在这里,这叫“神通”。

【智慧金言】

一般人掌握不到那个念头,所以往往念头起了,存在了,还没感觉,等到念头要作怪才发现。不过,那也算是很有良知了,若还能再加以超越,就能开始逼向巅峰、超越巅峰!那就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是大丈夫的行径了!

同类推荐
  • 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本书是一本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励志书。南怀瑾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在讲学过程中,涉及大量古人生存智慧,对现代青少年有指导作用。
  • 思路决定出路.4(选题报告1)

    思路决定出路.4(选题报告1)

    该书对人们在人生定位、心态、思维模式、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爱情婚姻、做人做事、能力培养、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针对很强的“思路突破”——谋求发展与成功的正确思路。由此引导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在现实中突破思维方式,克服心理与思想障碍,确立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握机遇,灵活机智地处理复杂和重要问题,从而开启成功的人生之门,谱写卓越的人生乐章。
  •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故乡故事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故乡故事

    这套感恩书系正是我们需要的心灵“慧眼”,它像一架显微镜,于平凡的生活小故事中让我们发现爱的真谛;它是一块点金石,让我们在普通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爱的璀璨光芒;它是一台心灵的热感仪,无论多么细微或深沉的爱和善良,它都可以敏锐地帮助我们感触到。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批评中品享到关切;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轻轻的埋怨中体味到温暖和幸福;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霜雪中眺望到春天的阳光;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风雨中意想到彩虹的华美。
  • 女人的资本——心态智慧篇

    女人的资本——心态智慧篇

    本书从智慧的角度阐述了女性应当如何把握自己,并塑造自我,获得成功的方法。
  • 诺贝尔师训:诺贝尔奖获得者给给青少年的48个忠告

    诺贝尔师训:诺贝尔奖获得者给给青少年的48个忠告

    本书列出了给青少年的48个忠告,包括明确读书的动机、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学一切对自己有用的、创造力就是学习的生命力、处处留心皆学问、做个勤思好问的学生等。
热门推荐
  • 贵圈真乱

    贵圈真乱

    这是一个拥有神结尾的催泪故事,前生,一个悲催女人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六年,好不容易演了一次大片的女主角,大片还没上映就“被自杀”了。她是个演员,表面上是死于流言,实际上的事儿谁又知道呢……至于今世,这就是个故事了。
  • 月家玉公子

    月家玉公子

    青城山高月飞云,居鹞展翅万里风,霸刀一笑千仞出,玉碎瓦全股掌里。江湖风雨十年转,为王为寇不得言,爱恨情仇剖心露,亦正亦邪谁人知!十一年前璇玉门在苗疆偶的一块血玉,连着自家的儿子被人掳走,掌门月楠寻子不得,闭门改行卖玉不在理会江湖之争。十一年后江湖又传出血玉的流言,又是怎么样的一场腥风血雨即将掀起!
  • 一个铜钱的两面

    一个铜钱的两面

    就像是一个铜钱的两面,成功与失败从来都是相生相伴的。失败确实常常让人沮丧苦恼,但如果能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也算是因祸得福。本书精选了众多享誉全球的大师们对于成败这一话题的感悟,深入阐述了成败的真实含义,让青少年读者在阅读中分享大师们的人生智慧,品读他们有关成败的智慧心语。
  • 我在中国的岁月

    我在中国的岁月

    这本回忆录写于作者的垂暮之年。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有相当的研究。他献身于研究中国的事业,在中国长期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配以当时拍摄的照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兼具珍贵的史料价值。
  • 盖世至尊系统

    盖世至尊系统

    【免费爽文,日更万字】风凌天重生,得到了一个盖世至尊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他可以得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神兵、功法,甚至美女保镖。从此以后,风凌天走上了一代盖世至尊之路。“瑶池仙子,你不要老缠着我,后面还有很多仙女在排队呢?”“风火妖神,想拜我为师?不行啊,你的天资太差了!”“暗夜魔君,你注意点自己的形象,再吓哭小孩子,小心我揍你!”不要管系统,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升级养系统

    升级养系统

    魂归异世的顾然然,天真的以为这已是她人生最大的逆转然并卵,骨感的现实火急火燎就想来打脸。满心期待攒了N波欧气冒着上榜的风险,转角遇到……虚假宣传『天机不可泄露』:都说了不能泄露,怪我喽┐(?-`)┌
  • 梧桐泪玉炉香

    梧桐泪玉炉香

    魔界要和天族联姻,指定了二皇子,结果第二天二皇子就被打了个半死。魔界圣女音璇凌上到九重天说道:“我不要二皇子,我要浮生上神娶我。”“就你,又什么资格。”青丘公主气愤的说着。音璇凌眼眸动了动笑道:“我怀孕了,浮生上神的。”一旁的浮生脸上维持着僵硬的笑容,用眼神询问着:我们什么都没做,你是怎么怀孕的。音璇凌眨眨眼睛歪头笑着:我不管,我就是怀孕了。……大婚当天音璇凌坐在床榻上瞪着大大的眼睛无辜的望着浮生,浅浅的笑着,看起来真真的是个端庄的新娘。“莫语给了我一本书,说是让我和你研究研究。”音璇凌从身后拿出了包装朴素的小册子,笑道。“不用,我会。”浮生露出一个笑容,眼神微闪,从音璇凌手里拿过了册子……
  • 王牌重生:纨绔女王

    王牌重生:纨绔女王

    她是万千荣耀集一身的王牌女律师,却坠入阴谋,新婚之夜,下毒的竟是自己丈夫和妹妹?王牌女律师竟离奇死亡?不料,她竟然重生到了名门大千金身上!而且还获得了一身可怕的超能力?进入天玄门?报复前男友?这通通不是梦!可是当她遇上某腹黑邪恶的男教主,竟毫无办法?“宝贝儿,我可是你亲爱的老公,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哦?”某男笑嘻嘻,一脸讨好的看着某女。“你怎么不改名为超级大无赖呢?”某女气急败坏。“老婆,我就算是无赖,也只可能是属于你一个人的无赖!”谁知,某男仍然嬉皮笑脸,顺便还眨了眨眼,卖了个萌。唉,谁让她许诺就摊上了南宫墨这么一个腹黑邪恶无耻的大无赖了呢!
  • 荒漠地带一觉醒

    荒漠地带一觉醒

    地下世界,有个传说,站在荒漠上的人们,各个身怀绝技,如生化人一般,有着强大力量,这是为了对付奇珍野兽,所延伸出的能力,这些故事,却只对了一半。......如果谁看到了这本书,便能知晓我已不在人世,请将故事传续下去。韦德·丹尼斯留而亚当便是传说中的一人,在荒漠大地上,尘土飞杨,望向无际沙土,只得孤身一人,便得生存其中。霍根·梅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