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就总会有不断的挫折与打击,甚至有不幸的遭遇,选择死亡始终只是一种懦弱的逃避行为,因为不论怎样,人只有存在才有意义。不矫情,不去钻牛角尖,死死地要追究活着的“意义”何在,而是踏踏实实地坚持活下去、不管遭遇什么都永远向前,这才是负责任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论经历多少苦难,心中总有希望在发光,在指引向前,这正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所在。也正是凭了这种韧性和顽强的生存信念,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血脉才得以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的传承下来。
活着,为了活着,更为了希望。
人一出生就站定一个标点。他必然要踩出一条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的路径。他的幸与不幸看起来是南辕北辙的。譬如说,朝南走就是幸福之路,往北去就是不幸之途。而人类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在朝南或向北走过一段紧要的路程之后往往要折回头,向着似曾相识的路走回来。要不人怎么可能将经历过的东西第二次或第三次派上用场呢!可这一回头,苦去的甜回,甜去的苦返。这看起来是“苦加甜”等于“甜加苦”,但是这里却有着本质上的反差。先苦后甜,首先得到的是对生命力的检验,对自我极限的考验,对生存艰难的体验。
1、苦难是在考验你的平衡力
人生试题一共三道题目。事业、婚姻、家庭,平均分高才能及格,切莫花太多时间精力在任一题上。
1969年1月,约翰逊总统即将离任,告别白宫前数周,约翰逊总统问朵瑞丝·基恩(历史学家)能否住到他的得州农场,协助他撰写回忆录。
接下来4年,朵瑞丝·基恩每逢周末与假日都赶往得州。约翰逊的农场非常棒,有附设水面浮桌与记事本的游泳池,一间设于停机棚内的电影院,此外还有快艇、帆船以及好几辆轿车,每一辆都设有小酒吧。众多佣人与特勤人员绕着约翰逊团团转,随时满足他的各种怪念头。置身于如此奢华的环境,想必约翰逊总统应该很满足。
但朵瑞丝·基恩在农场所看到的约翰逊,却是一个拥有一切,独缺满足的人。他完全无法享受运动的乐趣,几乎不看棒球或美式足球,也甚少为了娱乐而阅读;他对农场电影院播放的影片更是不感兴趣,惟一看得下去的是能从中学习的传记片。他甚至在退休后的日子里,还沿用以往的办公室仪式:每天一早与农场雇工举行早晨会议,决定当天该用哪一辆牵引机;每晚要听取当天的成就报告,比如收集了多少鸡蛋,或是有多少人参观他的图书馆等。
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曾经活跃又充满生气的人,如今却变得落寞沉寂,朵瑞丝·基恩实在难掩心中哀伤。
大约就在这时,朵瑞丝·基恩跟哈佛心理学家艾瑞克·艾瑞克森逐渐熟稔,艾瑞克森的研究领域,是历史、政治与文化对社会心理学以及对个人本质的影响。谈到约翰逊的心理时,他说:
一段丰富的人生,必须在工作、玩乐与爱情三方面达到均衡。为追求其中一项而牺牲另外两项,都将导致晚年遗憾。
1972年底,约翰逊在出席一场典礼前夕,与朵瑞丝·基恩通过电话,他在电话中所说的话,让朵瑞丝·基恩终身难忘。约翰逊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若他能获得世人的怀念,他希望最怀念他的人,会是受惠于他所推动的《人权法案》的美国黑人;再是关于余生,他想用来陪伴儿孙,留下一份比较不同的遗产。在说完这些话的数月后,约翰逊在农场午睡时心脏病发。
约翰逊过世同年,朵瑞丝·基恩就遇到了她未来的先生,她们在3年后结婚,很快就接连生了两个小孩。然后,朵瑞丝·基恩·高德温做出一个毕生最重大的决定:既然我无法同时教书、写作与为人母,我决定放弃教书,改在家中写作。失去教授身份并非易事,在一场鸡尾酒派对上,朵瑞丝·基恩·高德温甚至听到有人说:“朵瑞丝·基恩到底怎么了?”那口气就好像朵瑞丝·基恩死了,只因为她不再有新作问世。但朵瑞丝·基恩知道,她做了正确的决定。
对世界而言,她的新书何时问世显然并不重要,但她相信,母亲是否在身旁,对她的孩子来说则是最重要的。毕竟,人生目标不应该只是追求工作上的完美,而应该是整个人生的完美。
我们年轻时,理想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成年之后,被逼放弃理想,丢在脑后,理想不知所终,甚至有可能掉在泥淖里。连史诺比都说:“半夜三点半所想的事与清晨八时所想的事太不一样。”
那些为工作或生活疲于奔命的人,并不懂得苦难的真正含义。
不知道你相信不相信,无论什么样的生命,在短促或漫长的人生中都需要平衡,并且都会在最终得到平衡。这就像《红楼梦》里所说的: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这也就像《伊索寓言》里所讲的:高高的长颈鹿可以吃得着高高树枝头上的叶子,却没办法走进院子的矮小的门;矮矮的山羊吃不着高高树枝头上的叶子,却轻而易举地走进了矮小的门。
生活需要激情,生活需要色彩,生活更需要平衡。平衡是一种境界:它是人生舞台上一枚永不停息、旋转不止的陀螺;它是生命之旅中一只乘风破浪、扬帆远行的小船。平衡是一种选择:它不可能自己出现,更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平衡只会在你的努力下获得。
懂得了生命中的这一点意义,不仅是让我们不必为我们自身的长处而骄傲,不必为我们自身的短处而悲观;也不仅是让我们知道拥有再多,总会有失去的时候,失去得再多,总会有得到补偿的机会,正如徐志摩先生所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萨班哲先生是土耳其的首富,在大街上所有跑的丰田汽车,都是他家生产的,凡是有蓝底白字SA字母牌子的地方,都是他家的产业,凡是有蓝底白字SA字母商标的东西,都是他家的产品。在土耳其,SA的标志,触目皆是;萨班哲的名字,家喻户晓。
如此富有的人,却也有命运不济的地方,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残疾弱智。命运,就是和他这样开着残酷的玩笑。他却以为这其实就是生命给予他的一种平衡,而不去怨天尤人。他的想法,和我们古人的想法很有些相似之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生命这样的一点平衡的意义,他的心也就自然平衡了。命运在一方面给予他别人无法企及的财富,在另一方面便给予他对比如此触目惊心的惩罚。他想开了,惩罚也可以变成回报,两者之间沟通的桥需要的就是生命的平衡力量。他便将他那么富裕的钱,不是仅仅为了留给他的两个孩子,而是在伊斯坦布尔修建了一座残疾人的公园,公园里所有的器械都是为残疾人专门设计的,就连游乐场上的摇椅,都有供残疾人不用离开轮椅而自动坐上坐下的自动装置。他希望以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来平衡更多残疾人不如意的生活,从而使自己不如意的生活达到新的平衡。
萨班哲先生已经70有余,如此富有,其实自己的一生却非常抠门。传说他一生以来一直到现在,依然是一天只抽一只雪茄,上午和下午各半支;依然是一天只喝一小杯威士忌,是在一天工作完太阳下山之后坐下来喝。但到了该花钱的时候,他却一掷千金,如伊斯坦布尔的那座残疾人公园。他在富有和贫穷、健全与残疾中、得到与失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我们能够拥有他这样洒脱而潇洒的心态吗?我们能够拥有他这样荣辱不惊的自我平衡的力量吗?如果我们也一样拥有,我们的人生就会和萨班哲先生一样过得充实而愉快,而不会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忘乎所以,因一时的失意而绝望到底,我们便和萨班哲先生一样在世事的跌宕中历练自己,在生命的平衡中体味到人生的意义。
人的一生,从来不可能不是天堂就是地狱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总是在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平衡力量的显示。这样,我们的生命处于一种能量守衡状态中,而对生活中所呈现出的极端才不会或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比如:有时候我们会处于睡眠状态,有时候我们会处于亢奋状态;有时候我们会如孔雀开屏四面叫好,有时候我们会如老鼠钻木箱两头挨堵;有时候我们需要抹龙胆紫,有时候我们需要搽变色口红;有时候我们需要开塞露,有时候我们又需要润肤霜……生命就是在这样的阴阳契合、内外互补、得失兼备和相辅相成中达到平衡。寻找这样的平衡,便会寻找到生活的艺术,寻找到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生命平衡的力量,其实就是我们平常生活的定力,是我们琐碎人生的定海神针。
你想生活健康、快乐、幸福、成功,要想让自己真正无怨无悔地度过一生,就要懂得并掌握博大的生存智慧,学会心态平衡的技巧与方法。
生存智慧的富有者是懂得调整心态的人。
心态平衡是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每日面对营营役役的生活,怎样才可达到平衡?以下五点供大家参考。
一是只要说“不”:大部分的压力都是来自过多的承诺。若你答应所有的事情,如工作、家庭、教会、社区服务,你便要向你的健康、私人时间说再见。避免如此吃力的情况发生,你要知道甚麽时候拒绝。先了解清楚自己的价值观,什么事物对你来说是重要的,根据这个标准作选择。
二是寻求帮助:不要独自承担所有事情,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这样处事。找寻一些能支持你的业务的人才及服务,这样你的工作成效便可大增两倍。不过,在寻求他人帮忙前,先清楚知道自己在那个范畴及何时需要别人的协助。
三是宁缺勿滥:一粒巧克力可以带来美好的享受,但整盒的巧克力便会令享受程度减低。生活亦是同样道理。太多的事务,你不但只能蜻蜓点水式地参与,还会令你疲于应付。因此,你需要简化你的生活,投入较少的事务,换取较大的满足感。
四是小休一刻:在工作中,设数分钟的休息时间。若你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每数小时休息一会儿,作不同的工作。若你正进行“食脑”工作,你可停下数分钟,看看窗外的事物,又或容许你自己“发白日梦”。当你的情绪正处低落时期,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作一些能令你快乐的事情。定时的休息会为你带来平衡的生活。
五是面对现实:很多人常在事情发生后说:“我应该这样做。”“我不应该这样做。”对事情耿耿於怀。但这种态度只会为你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亦会减低你的自信心。还是接受现实,豁达地面对你自己及其他人。当事情不顺利时,你便可平静地面对。
2、苦难是在考验你的承受力
“对必然之事,且轻快地加以承受。”这句话从耶稣诞生前399年就流传开去了。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今天的你比以往更需要这句话。
“生活的道路上,难道只有额头的汗水,身上的荆棘,仆仆的风尘,心中的苦痛,而没有爱情和早晨?”西班牙诗人阿莱桑德雷·梅洛鼓励着那些处在失望中的人们:命运的盾牌是双面的,一面是失意、困惑,翻开另一面,你就会找到幸福。
“命运给我颜色,我正好开个染坊;命运给我一地的碎玻璃,我何不将它们制成可以跳天鹅舞的水晶鞋。”能够对命远有如此感悟的人,生活中幸福必定处处皆是。
许多年前,作家于梨华女士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她之所以走上写作一途,全拜一位老师之赐。
于梨华年轻时就喜欢文艺,一心想进台大外文系,可惜联考分数不够,被分到历史系。第二年她想转系,拿着成绩单去见外文系一位负责的教授,教授发现他英文分数并不理想,露出鄙夷不屑的表情,冷冷的说:“你这种英文,也想来念我们外文系?”说罢,把成绩单朝她脸上扔。那一刻,混合着委屈、难堪、羞辱和愤怒的于梨华暗暗发誓,有朝一日,她不但要学好英文,而且要用英文写作,她要让那位老师后悔自己的有眼无珠,以血今日之耻。
果然,她在美国不仅拿到了英美比较文学的学位,而且在大学里教美国学生写作。早期,她以留学生为背景的作品曾吸引了许多六七十年代的年轻人,成为岛内知名的作家。不过,提起当年那位老师,她说:要不是那场侮辱刺激了她的好胜心和上进心,恐怕也不会有今日的成就吧!
由此,想起《圣经》上的一个故事。在耶稣所有的门徒中,保罗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不但有学问,有才华,也有统御的能力,是当时众教会的领袖。可是保罗身上有根刺。保罗在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上并没有明说这根刺代表什么。许多解经家猜测,这根刺可能指的是保罗的眼疾,也可能是指保罗的牢狱之灾。不论是什么,以保罗灵命之刚强,信心之坚定,他以“刺”来形容,可见带给他的痛苦有多么深切,以至于再三求告主,叫这刺离开他。不过上帝并未应允他,只告诉他“我的恩典足够你用的”。上帝之所以允许这根刺留在保罗身上,目的是恐怕他过于自高自大。以保罗当时的地位、声望,以及受信徒拥戴的程度,他是有资格虚荣骄傲的。上帝以一根“刺”提醒他,他既是神的仆人,就当柔和谦卑,成为众人的榜样和见证。
所以,保罗感谢他的“刺”,并且“以软弱、淩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保罗知道,他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可以靠主刚强了。
很多时候,我们身上也有这样一根“刺”,或许是身体上的疾病伤痛,或许是家庭的变故不幸,或许是感情上的挫折,事业上的打击……“刺”很痛,刻骨椎心,可是只要我们能够承受,接纳他,并且像于梨华、保罗一样学会感谢,打开我们的心,仔细聆听灵魂深处最幽微的声音,一定会听到“刺”在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实现乃至最高的实现,因此苦难与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觉到的却是生命意义的受挫。即使是这样,只要没有被苦难彻底击败,苦难仍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美好的东西皆需要痛苦的孕育。
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动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它与麝香的香韵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甜气和说不出的奇异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无法比拟的,要比麝香长—倍,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历史上流传有龙涎香“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据说在英国旧王宫中,有一房间因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香飘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呢?《星槎胜览》记载:“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脂胶,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由此可知,先人相信龙涎香是“龙之唾液”。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