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简称肝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轻感染者可无症状,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管阻塞等。
病原学特点
肝吸虫虫扁平,前端较窄,后端钝圆,形似葵花籽。活时淡红色半透明,大小约10~25mm。虫卵芝麻状,棕褐色,是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者。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中。卵随胆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被水中纹沼螺等淡水螺食入,在螺体内经发育、繁殖,形成许多尾蚴,成熟的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遇鲤科鱼类或淡水虾,侵入其皮下,肌肉等处,形成囊蚴。人或哺乳动物食入含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内脱囊而出,童虫经胆总管进入肝内小胆管发育为成虫。从感染至发育为成虫并产卵,约需1个月左右。成虫在人体寿命认为可达20~30年。
流行病学特征
(一)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俄罗斯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我国肝吸虫病流行于22个省、市、自治区,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二)传染源
除人以外,还有猫、狗、猪、鼠、鼬、野猫、貂、獾、狐、水獭、麝鼠等哺乳动物。并成为人体肝吸虫病的重要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病人或患病动物粪便内含有的虫卵落入水中,先后经淡水螺和淡水鱼虾体内的发育,形成大量感染期囊蚴,人或动物食入含有活囊的鱼虾而感染。
(四)易感人群
人对肝吸虫普遍易感,人们只要吃或半生吃鱼虾就有可能被感染。
临床表现
肝吸虫主要寄生在肝内胆管中,虫体对胆管的刺激及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炎症,使胆管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管壁增厚,肝细胞脂肪变性、萎缩坏死,纤维组织增生,继发肝硬化。或因虫体堵塞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早期或寄生虫数少时,不表现症状。肝吸虫病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二期:
(一)急性期
由于吞食大量囊蚴所致。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腹痛常阵发性加剧,有向右肩的放射性疼痛,巩膜黄染,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肝吸虫免疫学检查强阳性。若患者体质差,救治又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二)慢性期
若感染度轻,或每次吃进囊蚴数不多,日积月累感染虫数慢慢增加,则表现为缓慢发病,就诊时间往往在患病后数年,甚至更长时间。依据症状轻重一般可分为以下3型:
⒈无症状型或轻型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胃肠道症状。
⒉中等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胀、上腹不适、腹泻等上消化道症状以及轻度浮肿、肝肿大等。
⒊重症型胃肠道症状显著,腹泻较突出,并有倦怠、消瘦、心动过速、眩晕、抽搐、精神抑郁等。由于肝脏损伤较严重可能出现毒血症,少数病例可有黄疸、肝硬化。在严重晚期患者可出现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腹水和浮肿等综合征。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可并发其他感染,出现肝昏迷,胃肠出血等症由于长期腹泻导致严重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而死亡。重度感染患儿,出现生长与智力发育障碍,甚至出现侏儒症。
(三)并发症
⒈胆囊炎、胆管炎在胆管内有多数虫体寄生或胆石形成时,可使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容易细菌感染引起胆管炎、胆囊炎等。由细菌感染而致死的大量虫体阻塞肝外胆管时,可发生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右上腹疼痛,可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和发热,黄疸发生率较低。单纯胆囊炎的发热不伴寒战,体温多在38℃~39℃,波及胆总管时寒战、高热明显。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触痛和肌强直。胆汁以及其中的细菌、内毒素等透过毛细胆管进入血流,引起高红素血症,脓毒败血症,重者还可伴感染性休克。如果较多的细菌在毛细血管、胆小管周围产生急性炎症,可致细菌肝脓肿。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畏寒、发热等。慢性胆囊炎:肝吸虫病患者多数合并有慢性胆囊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不适和消化不良。
⒉胆石症胆石症是肝吸虫病感染最具有特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结石造成的阻塞程度和是否有细菌感染,结石在胆总管处嵌顿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黄疸、寒战、高热等。
⒊肝癌、胆管癌肝吸虫能否引起原发性肝癌,过去缺乏有力的证据,但随着肝吸虫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肝吸虫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尤其是与胆管癌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诊断要点
粪检虫卵由于许多肝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易与肝炎等疾病鉴别,因此,必须依靠病原学检查,在粪便或胆汁内查到虫卵方可确诊。具体检查方法有: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此法虽简单,但检出率低(50%);改良加滕氏涂片法为常用方法,阳性率可达90%以上;此外全醚沉淀法检出率也较高;必要时可以做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虫卵。
免疫诊断常用的有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其中以ELISA应用较多,与粪检的阳性符合率达90%~95%。国内已有快速ELISA诊断试剂盒商品供应。
防治原则
(一)健康教育,使人了解生食鱼、虾的危害,改变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切生、熟食的刀具、砧板要分开,防止囊蚴污染食物。
(二)防止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入水,禁止在鱼塘上池塘旁修建厕所,不用粪便喂鱼。不用生的或半生的鱼、虾、内脏喂养猫、狗。
(三)治疗。吡喹酮、阿苯哒唑疗效好。吡喹酮为首选药物,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疗程短等优点。轻度感染剂量为75mg/kg,日3次,疗程1d。中重度感染总剂量为120或150mg/kg,6次分服,疗程2d。用阿苯哒唑治疗,疗程较长,作用较慢。剂量为20mg/kg,7d为1疗程,1个月后虫卵阴转经为100%。
§§§第二节肠绦虫病与囊虫病
我国寄生人体的绦虫有:带绦虫、膜壳绦虫、棘球绦虫和裂头绦虫四类。带绦虫有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新近发现的亚洲带绦虫。其中除猪带绦虫成虫与幼虫均可寄生人体外,其余带绦虫及膜壳绦虫仅成虫寄生人体。因这些绦虫的成虫寄生在小肠,故统称为肠绦虫。棘球绦虫和裂头绦虫幼虫寄生人体,不在上介绍。
病原学特点
绦虫是扁形蠕虫中的一类,背腹扁平,呈长带状,由许多节片连接而成。因节片长短和节片数不同,所以绦虫的长短也不一样。最短的绦虫仅4节,如棘球绦虫。最长的有千余节,如牛带绦虫,整个虫体依功能和发育的不同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是头颈段,头节的功能是吸着肠壁上,颈节的功能是生长,颈节以下的节片都是从颈节长出来的,第二段是未成熟节片,在这些节片里,生殖器官尚未发育完成。第三段是成熟节片,在这些节片里,生殖器官已经发育完成。第四段是妊娠节片,在这些节片的子宫里充满许多虫卵。绦虫的成虫寄生在小肠。绦虫没有口和消化道,由体表吸收小肠里半消化的食物作为营养。绦虫不分雌雄,每节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绦虫有成虫和幼虫之分,成虫寄生在小肠,卵随粪便排到体外。有些种类的绦虫卵是长圆形有小盖,有些是圆形无小盖,其中含一个六钩蚴,当后一种虫卵被中间宿主吃下后,各种绦虫的幼虫形态各不相同。带绦虫的幼叫囊尾蚴,俗称囊虫,寄生在肌肉、肝、脑、皮下等组织,为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内充满囊液,囊壁上有一向内凹入的悬于囊液中的头节。人若食入囊尾蚴,在小肠发育为成虫。但有些绦虫无需中间宿主,卵被人食入后也可直接发育为成虫。
流行病学特征
(一)地理分布
猪带绦虫病与囊虫病分布较广,除因宗教教规而禁食猪肉的画家和民族外,世界各地均有散在病例,尤以发展中国多见,主要分布于中非、南非、拉丁美洲和南亚地区。牛带绦虫也呈世界性分布,在多吃牛肉,尤其是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惯的地区和民族中流行广泛,其他地区仅有散在感染。亚洲带绦虫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如韩国、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我国。微小膜壳绦虫也呈世界性分布。
在我国猪带绦虫病与囊虫病分布广泛,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发生和流行,东北、华北、中原及西北、西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流行区。牛带绦虫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内蒙古、西藏、云南、宁夏、四川的藏族地区、广西的苗族教地区、贵州的苗族、侗族地区,及台湾雅美族和泰雅族地区有地方性流行。亚洲带绦虫我国台湾及云南已有报道。微小膜壳绦虫在国内分布很广,感染率在1%左右。
(二)传染源
感染猪囊尾蚴的猪和野猪为猪带绦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排孕节或虫卵的猪带绦虫病患者为囊虫病的传染源;感染囊尾蚴的牛以及感染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猪、野猪和牛分别是牛带绦虫病和为亚洲带绦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微小膜壳绦虫病的传染源是微小膜壳绦虫病患者和鼠类。
(三)传播途径
绦虫病与囊虫病的传播流行与居民的食肉方法,人粪处理和牲畜的饲养方式有关。一些少数民族有食生肉、牛生肉的习惯。如:白族的“生皮”、傣族的“剁生”、哈尼族的“噢嚅”、云南的“过桥米线”、西南地区的“生片火锅”、福建的“沙茶面”、“拌面条”。均有生的或半生的猪肉。苗族、侗族的“红肉”、“腌肉”,傣族的“剁生”等都是将生牛肉切碎加佐料后食用。而亚洲带绦虫的感染则与居民吃生猪肝有关。温度不均,或带肉食馅仪器蒸煮时间不足,肉里的囊尾蚴未全部杀死。切生、熟食品的菜板与刀具不分,切过生肉又切熟食,污染熟食也可造成感染。
人感染囊尾蚴病的方式有:1、异体感染:自体外感染了他人的虫卵。2、自体外感染:体内有成虫寄生,自己(自体外)感染了自己。3、自体内感染:体内有成虫寄生,因肠逆蠕动,孕节或卵返入胃而感染。有猪带绦虫病的患者中,平均有14.9%(2.3%~25%)的患者有囊尾蚴病。
(四)易感人群
人对猪带绦虫、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短膜壳绦虫以及对猪囊尾蚴均易感,而对牛囊尾蚴不易感。
【临床表现】
(一)肠绦虫病的临床表现
寄生人体的虫数通常一条,重度感染时也可有多条寄生。成虫寄生时常无明显症状。患者因粪便内发现虫节、方来就诊。患者可有腹痛不适、消化不良、腹胀以及消瘦等症状,若脱落的孕节在肠内移动受到回盲瓣阻挡时,加强活动可引起回盲部剧痛,成虫偶可穿过肠壁导致肠穿孔及腹膜炎。若虫体缠绕成协和还可造成肠梗阻,偶可引起阑尾炎。
(二)猪囊蚴病的临床表现
猪囊尾蚴寄生人体引起囊尾蚴病,俗称囊虫病,其危害远大于成虫。囊尾蚴病的危害因寄生的虫数、寄生的部位而异。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将囊尾蚴病分为:
⒈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囊尾蚴在皮下、黏膜下或骨肉中,形成0.5~1.5cm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1至数百个。结节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压痛、可移动、硬度近似软骨。结节多见于善和躯干、常分批出现,可自行消失。感染轻时,无症状。重度感染时,可感到肌肉酸痛无力、发胀、麻木或呈现假性肌肥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