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前驱或直接由潜伏期发展而来,也可在前驱症状消失后1~6d,再次发热(双峰热)进入此期。瘫痪前期的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症状。患者高热、头痛、呕吐。可有颈抵抗,Kernig征阳性及腱反射亢进。后期深,浅反射可减退或消失,同时全身肌肉疼痛,活动或变换体位时加重,常被迫采取固定体位。并可出现感觉过敏。病儿不安、易哭、拒抱或嗜睡。脑脊液检查呈轻度炎症改变。一般患者3~5日后退热康复,即为无瘫痪型。少数患者进入瘫痪期。
(三)瘫痪期
多于病程第2~7日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在数日内范围扩大,瘫痪加重。体温正常后一般停止发展。瘫痪可有以下类型:
⒈脊髓型最多见。呈下运动神经元性(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但无感觉缺损。瘫痪肌群分布不规则,不对称,轻重不一。最常见于下肢,其次上肢,儿童多见单瘫或双瘫,而截瘫或四肢以成人较多见。肢体近端大肌群瘫痪常较远端小肌群瘫痪出现早而重。项背躯干肌群瘫痪时不能竖头、坐起和翻身。肋间肌和膈肌瘫痪时导致呼吸困难、呼吸浅速、发音低微、讲话断续、咳嗽无力;体检见胸廓扩张受限(肋间肌瘫痪),吸气时上腹部不外凸反而内凹(膈肌瘫痪)。腹肌瘫痪时腹壁局部隆起,当啼哭、咳嗽时更明显。膀胱肌麻痹时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
⒉脑干型(球麻痹或延髓麻痹型)病情大多严重。常因第Ⅶ、Ⅸ、Ⅹ、Ⅶ对脑神经运动核受损,引起面肌和软腭瘫痪、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痰液积潴于咽部,并可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病变如损及延髓网状结构呼吸中枢,可出现呼吸浅表、节律不整、双吸气、叹气样呼吸、屏气、呼吸间歇延长、呼吸停顿等衰竭征。
⒊脑炎型少见。表现为高为热、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上运动神经元性(痉挛性)瘫痪。
⒋混合型以脊髓型合并脑干型较多见,兼有两型的临床表现。
(四)恢复期
体温正常、一般症状消失、瘫痪不再进展,即进入恢复期。肢体功能从远端开始恢复,腱反射随之出现。最初两个月恢复最快,以后减慢,经年仍未恢复者,常留有后遗症。
(五)后遗症期
因神经细胞损害严重,某些肌群功能不能恢复,久之肌肉萎缩,肢体形成畸形如脊柱弯曲、足马蹄内翻或外翻、手下垂等。
本病预后,在就用疫苗预防后,发病率显著下降,一旦发病病情亦明显减轻。未行疫苗预防的地区病死率高达5%~15%。
【诊断要点】
(一)临床诊断
夏秋季节,有接触史而未曾正规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易感者,如有发热、咽痛、头痛、呕吐、多汗皮肤感觉过敏和颈背四肢疼痛等,即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当出现分布不规则的弛缓性瘫痪时,则临床诊断基本成立。
(二)实验室诊断
1、脑脊液细胞数增多,白细胞数(50~500)×106/L,早期中性粒细胞稍多,后达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早期正常中轻度增加,后期蛋白常中度增加,而细胞数迅速降低,呈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可助诊断。氯化物及糖定量则正常。2、病毒分离:病程第1周咽拭子和粪便均可阳性,粪便阳性常达3周以上。瘫痪出现前2~5日可从血中分离出病毒,血液或脑脊液阳性即可确诊。3、血清学检查:特异性lgM型抗体阳性表示近期感染。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有确诊意义。
本病需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胃肠炎等病相鉴别,还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及其他病毒性脑炎、家庭性周期性瘫痪等病相鉴别。
【防治原则】
(一)治疗
⒈急性期治疗
⑴前驱期及瘫痪前期:卧床休息,避免疲劳,病情进展迅速者可用肾上腺及皮质激素2~5,以减轻神经系统水肿;亦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以中和血中存在的病毒。有报道,早期应用α干扰素有一定疗效。肌痛明显者局部温湿敷或给予镇静、止痛剂。
⑵瘫痪期:瘫痪肢体应避免受压和外伤,置于功能位,防止手足下垂。可试用地巴唑、加兰他敏以促进神经肌肉传导功能恢复。便秘和尿潴留时,应行灌肠和导尿。吞咽困难者,可行鼻饲。有呼吸障碍、呼吸肌瘫痪者可吸痰、给氧;若仍不能维持其换气功时,可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呼吸肌瘫痪与吞咽困难同时存在者,须及早行气管切开,并采用气管内加压人工呼吸。呼吸中枢麻痹者,应及时用人工呼吸器,给予呼吸兴奋剂,并应用抗菌药物防止肺部感染。
⒉恢复期和后遗症治疗进入恢复期,即可开始主动和被动活动。同时可进行按摩、针灸、理疗。瘫痪时间较长,伴畸形者可行手术矫形。
(二)预防
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⒈控制传染源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人。患者自发病日起隔离40d,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d。
⒉切断传播途径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及其污染物应彻底消毒。因隐性感染者甚多,应广泛、经常地搞好饮水、饮食和个人卫生,管好粪便,防止病毒传播。
⒊保护易感人群
⑴被动免疫:对未服过疫苗,而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应肌注丙种球蛋白0.3~0.5ml/kg,每月1次,连用2个月,可减轻病症或防止发病。
⑵主动免疫:可用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预防本病。
1)减毒活疫苗有两种,一种是三型单价糖丸(Ⅰ红,Ⅱ黄,Ⅲ绿)另一种是混合多价糖丸(三型混合者白色,Ⅱ、Ⅲ两型混合者蓝色)。疫苗在20℃仅保存2年。疫苗运输和保存均需要冷链装备,以免失去活性。糖丸口服方便、价格低廉、免疫持久,且可诱生肠道局部免疫反应。但在极少数情况下,疫苗株病毒可突变而恢复其对神经组织的毒性,引起接种者(约1/4万)或接触者)(约1/2千万)发生脊髓灰质炎。
服用疫苗对象是2个月至4岁儿童。宜在冬春季进行,此时感染其他肠道病毒较少,不致发生干扰。以凉开水送服。单价疫苗按Ⅰ、Ⅱ、Ⅲ型顺序服用。三联混合型疫苗服用每次间隔1个月,当年服一全程。服疫苗后2周即可产生中和抗体,1~2个月有效水平,服完第一次全程后,免疫力可维持3~5年,4岁时加强一次后,基本可终生免疫。
服用疫苗一般无不良反应,偶有低热、轻度腹泻等。有发热、腹泻和有免疫缺陷、严重佝偻病、活动性肺结核及严重的心、肝、肾疾病者禁忌服用。
2)灭活疫苗不含活病毒、对免疫缺陷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都很安全,但价格较贵,免疫力维持时间较短,需重复注射,且不产生肠道局部免疫。
§§§第十节 水 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全身症状轻微,有发热及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疹;以斑疹、丘疹及迅速发展成的疱疹和结痂为其特征。
【病原学特点】
水痘和带状疱疹是同一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呈球形,核心为双股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包以对称20面体的核衣壳,其周围为脂蛋白膜,含有补体结合抗原。不含血凝素及血素。该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人为自然界中惟一宿主。该病毒体外生活力较弱,不能在痂皮中存活,能被乙醚灭活,在疱疹液中-65℃条件下可存活8年。
【流行病学特征】
水痘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较多。
(一)传染源
患者是惟一传染源,传染性强,发病1~2日至疱疹结痂时,均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水痘以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日常用品、玩具传播。易感儿童接触后90%发病。
(三)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以1~5岁儿童发病为多。感染后终身较高免疫力,但以后可发生带状疱疹。
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呼吸道黏膜增殖,继之小量病毒侵入血流,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其后再次侵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出现全身病变,主要损害皮肤,偶可累及内脏。分批发生皮疹与间歇性病毒播散有关。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0~24d,以14~16d为多见。典型水痘可分两期:
(一)前驱期
潜伏期无前驱症状,年长儿童及成人有发热、头痛、乏力及上呼吸道炎症表现,持续1d左右。
(二)出疹期
起病后数小时或1~2d出现皮疹。皮疹首见于躯干和头部,直径3~5mm红斑疹。迅速发展为丘疹,数小时后又变为疱疹。
水痘表浅壁易破,呈椭圆形,周围红晕。疱疹为单房性,形如露水珠滴,后混浊,疱疹常伴有瘙痒。2日后疱疹中心干枯,红晕消失并结痂,1~3周后脱痂,若继发感染可持续数周,一般不留痕迹。皮疹呈向心分布,以躯干为多,四肢较少,手掌及足底更少。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部分患者可在口腔黏膜、咽喉、眼结膜及外阴等处出现疱疹,破裂形成白色浅溃疡,疼痛。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多在10日左右自愈。少数体弱、免疫力低下者可发生并发症。
水痘并发症有:1、皮疹继发感染形成丹毒、蜂窝织炎、败血症等。2、水痘肺炎,常发生于出疹后1~6,有高热、咳嗽、气促、胸痛、发绀,有时咯血,但肺部体征少。X线检查显示肺部弥散性结节浸润,以肺门及肺底为重。儿童多为继发细菌感染,成人多为原发性水痘肺炎,可持续1~2周,严重者于24~48h因急性呼吸衰竭、肺水肿死亡。3、水痘脑炎:发生极少,儿童多于成人,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可出现惊厥、躁动、昏迷,部分小儿可有小脑功能障碍等,少数可留有偏瘫、精神异常等后遗症。4、水痘肝炎:多表现为ALT增高,免疫障碍的重症患者可出现黄疸。儿童可于水痘后发生急性脑病伴内脏脂肪性变,称Reye综合征,病情严重,预后差,约80%死亡。5、其他可有心肌炎、肾炎、视网膜炎、视神经炎等。
妊娠早期患水痘可导致先天性水痘综合征——胎儿畸形。
本病应与天花、单纯疱疹、脓疱疹、疱疹性湿疹、丘疹样荨麻疹等进行鉴别。
【防治原则】
(一)一般治疗
本病传染性强,病儿应加强隔离至疱疹干燥结痂为止。加强皮肤护理,避免抓伤疱疹(抓破疱疹易遗留瘢痕)。发热期应卧床休息,并给予补充足够水分和营养。皮肤瘙痒者可用0.25%石炭酸炉甘石洗剂。疱疹破裂可涂龙胆紫、若有继发感染可选用抗生素。
(二)抗病毒治疗
免疫功能正常者,多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对免疫缺陷及使用免疫抑制的病人,应尽早使用抗病毒治疗。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阿糖腺苷等。
(四)预防
病人应隔离至疱疹结痂或出疹后7日,接触者早期用丙种球蛋白可减轻症状,但不能完全阻止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