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抓住员工的胃,就得抓住员工的心”,这句话道出了管理者的心声。Google食堂在抓心抓胃这个问题上做得很独到,在Google食堂里,每顿饭可以有三十多种中西菜品可以选择,甚至果汁、咖啡饮料就有几十种,这些菜不仅精致美味,而且菜品在不断变化,让你总是吃不厌。大厨还特别标明营养食品和非营养食品,以便员工调整饮食结构,有着这样优秀的食堂,难怪不少员工表示舍不得离开。
总之,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要学会抓住员工的胃,只有抓住员工的胃,才能抓住员工的心。“抓住胃才能抓住心”也是人性管人的生动体现。
管理箴言
1.拿破仑曾说:“我的军队是在它的胃上行进的。”能否以优质廉价的食堂满足员工的胃,使他们以健康的身体和满足的心情投入工作,如今成为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新标准。
2.员工食堂就是企业人性化管理的一种表现,有个经典的语句叫作“抓住胃才能抓住心”,这句放在我们企业管理中也未尝不可。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对待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谏论》中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有这么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半勇敢半胆小,一个人完全胆小。他将这三个人带到渊谷边,对他们说:“能跳过这条渊谷的才称得上勇敢,不然就是胆小。”那个勇敢的人以胆小为耻辱,必然能跳过去,那个一半勇敢一半胆小和完全胆小的人不可能跳过去。这里他又对这剩下的两个人说:“能跳过这条渊谷的,就奖给他一千两黄金,跳不过则不给。”这时那个一半勇敢一半胆小的人必然能跳过去,而那个完全胆小的人却还是不能跳过去。突然,来了一只猛虎,凶猛地扑过来。这时,你不用问,那个完全胆小的人一定会很快跳过渊谷就像跨过平地一样。
上例可以看出,要求三个人去做同一件事,却需要用三种不同的条件来激励他们。如果只用同一种条件,显然是不能使三个人都动心的。用人也是如此,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优秀的管理者在对待有能力、有经验人,可以采取以成果管理为主的方式。在目标、任务一定的情况下,尽量让员工自己选择措施、方法和手段,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适当扩大员工的自主权,给员工自己有回旋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对能力、经验较少的人,可以采取以过程管理为主的方式。用规章、制度、纪律等控制员工的行为过程;或用传帮带的方式,使员工逐渐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对于有特殊能力的人,一定要尽可能给员工最好的条件和待遇。特殊人才,特殊待遇,当然他们之中也有不安分者,这就是“问题员工”,不是很好管理。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不单要忍,还要关系爱护这些不安分者,以便使他们能够集中发挥长处和优势。在特殊的情况下,还应该放宽对他们的纪律约束和制度管理,甚至采取明处掩盖、暗中支持的办法。
对于能力很强的人,可采取多调几个岗位的办法,既能够让他们发挥多方面的更大的作用,又可以调动他们乐于贡献、多出成绩的积极性。对年轻又有能力的人,则应该给几个轻便的台阶,让他们尽快地负起更大的重任。如果有可能,我们可以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创办新的事业。
对于被压住了的能人,一是可以先把他们调出,给他们显示自己本领的机会,也给他们从另外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空间。等有了成绩,被公众认可,在必要时就可以调回来加以任用。另一个办法是把压他们的人调开,让能人上来。这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对于尚未被认可的能人,一是采取渗透的办法,让人们认识他们的长处和成果。二是给机会显示其才能,以业绩让人们信服。三是采取普遍性考察的方式,有意突出他们,使人们认可。
对于犯有错误的能人,一个办法是调到外单位去,必要时还可以再回来。再一个办法是根据实际情况降职使用,但仍给实权,是降而不压,又留有后路。
对于自己比较亲近的能人,一是调离自己的身边,让其显示自己的才干。好处是,因为和自己的关系好,到底是不是能干还可以再看;是好样的,别人自会服气。二是采取外冷内热的办法严格要求,使他们不依靠领导,而是依靠自己,不断地求得发展。
总之,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应该针对不同员工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对待。这就是要求管理者要用对人,做对事。
管理箴言
1.管理者要根据不同员工的能力、经验、技能,采取不同管理方式。用规章、制度、纪律等天条控制员工的行为,使他们逐渐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业务能力。
2.对于有能力但又有问题的员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人尽其才,用激将法激励他们上进。
不求用完人,但求用能人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管理者只盯着下属的缺点,死死抓住人家的小辫子不放,那么就只好无人可用了。其实,下属有“小辫子”攥在你手里时若能委以重任,他便会知恩图报,这样更便于操纵利用。
汉代政治家贾谊说:“大人物都不拘细节,从而才能成就大事业。”孟尝君的门客中都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然而这些流氓无赖都有一技之长,大可运筹帷幄,小可危难救人。
子思住在卫国时,向卫君推荐苟奕说:“他的才能可以带五百辆战车打仗,可任为军队的统帅,如果得到这个人就会无敌于天下。”卫君说:“我知道他的才干可以胜任大将,但他在当小官的时候,去老百姓家里收租,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子思说:“英明的人选用人才,就好比高明的木匠选用木材。用它可用的部分,抛开它不可用的部分。现在您处在各国纷争的时代,需大规模选择很多有用的人才,而因为两个鸡蛋这种小事就不用栋梁之材,这种事千万不要让邻国知道了!”卫君觉得子思的话有道理,反复向子思道谢,并说:“我一定接受你的教导。”
陈平起初为魏王做事,因为有错而不受重用,离开后又为项羽所用,结果犯了罪,跑掉了。通过魏无知介绍见到汉王刘邦。汉王任命他为都尉。周勃对汉王说:“我听说陈平在家时曾经与嫂子有不正当关系,跑到魏王那里,魏王不能容他;跑到西楚王项羽那里,项羽也不能容他。现在又跑到我们这里来了。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你竟然也重用他,还请仔细考虑一下吧。”汉王因而责怪魏无知。魏无知说:“我说他行是指他的才能,不是指他的品行。现在如果有像居生那样讲信义、像孝己那样有德行的人,但对您的事业没有什么帮助,您怎么去用他们呢?”
汉王点头称是,又任命陈平为护军中尉,各路将领都受他监护,将领们不敢再说什么了。陈平后来献出几条妙计:拿金子反间楚国;换饭招待楚国使者;请求假装游云梦;拿美女献给单于,解了平城之围;晚上放出美女二千,让楚军去围攻,使刘邦得以逃生。这些计谋都不是正人君子能想出来的,从道德标准来评价也是很卑劣的,但双方交战,“兵不厌诈”,是不能用道德标准来评价的,所要的只是结果。况且刘邦也是个缺点遍身的人,自然这些计谋正合了他的口味。结果这些计谋无不成功,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平定了内乱,立下了汗马功劳,陈平后被封为右丞相。
知人善用是一种领导艺术。古人知道用人不可求全责备、论大功不寻小过的道理。刘邦本人有缺点,他所用的人大都是有不少的缺点,但都有一技之长,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无往而不胜。刘邦用人只求独当一面而不要求文武兼备,这就是刘邦能得天下的原因吧。
总之,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你要做的是在用人时考察一些对方的专长和技能,并把被录用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让他发挥最大的价值,为企业创造最大的财富。
管理箴言
1.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能够“知人善任”。在用人时,发挥他的特长,避免他的短处,做到人尽其才。如果一个人因为有缺点而不被任用,那么,这不仅是自己的损失,有时还会带来威胁。尤其在人才竞争的时代,放走了一个英才,就等于为对手增加了一份力量。
2.凡是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傲物、狂傲不羁,所以用人之道,贵在不拘一格,用我所用不计其他,才能人尽其才,发挥最大的效用。
不求全才,实用最佳
按照不同的标准,企业可以被分成很多种。比如,按照性质,企业可以分为股份制企业、非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私有企业等;按照发展阶段,企业可以分为刚刚起步的企业、发展中的企业、发展成熟的企业等。
不同特点的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别,比如资金实力、工作环境、发展势头、业务范围等。企业在选用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人才。否则,就会造成人才与企业间的种种矛盾,比如企业不能满足人才的薪金要求、人才的能力不能在企业中得到发挥等。
管理者必须要立足根本,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出实用型的人才。不过,要想做到这点,需要分两步走。
春秋末期,鲁国国君鲁哀公去拜见庄子。
交谈中,哀公说道:“鲁国不缺儒士,但缺少像你这样精通道术的人才,这是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
庄子并不同意鲁哀公的看法,他不以为然地说道:“其实,在我看来,鲁国不仅缺少道术方面的人才,同样缺少儒士。”
鲁哀公大为不满,反问道:“在我鲁国的国土上,只要你随便一看,就会看到无数有儒者打扮的臣民。难道你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顾事实地说鲁国缺少儒士吗?”
听了哀公的话后,庄子并没有立即辩解,他婉言说道:“我曾听说儒士的穿着很有讲究,人们甚至可以从他们的穿着上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才能。比如,如果一位儒者头戴一顶圆形礼帽,就表示他擅长天文方面的学问;如果脚穿一双方形的鞋子,就表示此人在地理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如果在腰间佩戴一块由五彩丝带系着的半圆形带有缺口的玉佩,则表示此人头脑异常冷静,能够果断解决突如其来的事情。”
庄子话锋一转,接着说道:“然而,在我看来,儒者的才能与打扮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因为,有些儒士虽然才智超群,但他们不一定时刻都严格地保持与其才智相符的打扮;同时,虽然有些人整天把自己打扮成儒士模样,但这并不能表明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儒士。因此,单凭鲁国臣民的着装是不能够判定鲁国有多少儒士的。”
庄子的话并没有说服鲁哀公。看到哀公一脸迷惑的样子,庄子说道:“如果大王怀疑我说的话,不妨通过一个试验来证实,大王意下如何?”
哀公点了点头,表示洗耳恭听。
庄子说:“大王可以向全国臣民宣布,禁止非儒士者身穿儒服,否则就等同于犯欺君之罪,要被砍头。”
鲁哀公同意了庄子的建议,并按照此建议做了安排。结果,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鲁国的臣民纷纷将儒士服藏了起来,那种满街尽是儒士的壮观景象仿佛在一眨眼间消失了。看到这种现象,鲁哀公感到很失望。更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在他颁布命令后不久的一天,仍有一个人身穿儒装并大胆地站在鲁国宫门前。
哀公知道此事后,火速召见此人。在与其谈论国家大事时,此人敏捷的才思和渊博的学识淋漓尽致地显现了出来,令哀公感到佩服。
鲁哀公曾认为,穿着儒士服的人都是儒士。于是,当他看到大街小巷的人都穿着儒士服时,就认为鲁国到处都是儒士,从而推断鲁国不缺少儒士。
企业管理者在调查企业到底缺少什么样的人才时,一定不要像鲁哀公这样,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否则,就会出现人才过剩或不足的现象。比如,当管理者不充分了解员工的工作性质时,如果依据自己的看法对工作量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就有可能在招聘的时候不能解决某些岗位缺少人手的问题,还可能使得有些岗位的工作更加轻松。
秦朝的开国皇帝嬴政之所以能够力克群雄、统一六国,并最终建立秦王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人才的重视。为了得到渴望的人才,秦王政通过各种方法不断从各个诸侯国招揽,甚至不惜动用武力,这一点可以从他争取韩非上看出。
韩非,韩国贵族之后。他热衷“刑名法术之学”,花了很多精力去钻研法家学说。早年曾和秦国宰相李斯一起在楚国兰陵,随荀卿学习。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下,韩非在法学上有较深的造诣。
战国末期,韩国积贫累弱,国势衰弱,再加上外有强秦虎视,外有奸臣弄权,亡国之危已迫在眉睫。韩非是位热忱的爱国者,看到祖国现状,顿时身心沸腾,欲为祖国抛洒热血。
针对韩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韩非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改变现状的意见。不幸的是,他胸中虽有报国志,却没有报国路可行。昏庸无能的韩王不识人才,根本不理睬韩非的主张。
韩非满腔的爱国热情被浇灭,再加上自己有口吃的毛病而不善言谈,就将所有的悲愤和忧愁都倾注于笔端,埋头著述。不久,韩非的学说便被广泛流传,他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作为一位君权至上论者,韩非要求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这也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名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所谓“圣人”,就是中央,也即是君主。所以,要想安国,则必须尊主。韩非借鉴了前期法家的有关学说,提出了更为缜密的法、术、势相结合的专制主义理论。
韩非自觉地站在儒家思想的对立面,疾呼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唱对台戏。他所说的法,是指由封建官府制定和颁布的成文法。法治的对象是君主统治下的所有臣民;法治的目的是要维系封建的统治秩序,保障君主对全体臣民的绝对统治。因此,韩非主张法必须严峻,只有实行严刑峻法,老百姓才不敢犯上作乱。人们很少被火焰烧伤,是因为火焰猛烈灼热;许多人溺毙于水中,是因为水性柔弱。严刑峻法就如同一盆火焰,约束臣民老老实实地接受君主的摆布,不敢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此外,韩非还主张法不阿贵,赏罚严明。他认为圣明的君主设置官职爵禄,就是为了招引贤才,奖励功臣。所以,贤能之人应任大官,拿厚禄;功勋卓著的人,应当得到很高的爵位和奖赏。有多大的本事当多大的官儿,有多大的功劳领多厚的俸禄。主张任人唯能、任人唯才,反对儒家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上的任人唯亲的原则。在当时,韩非的主张有着进步意义。
不过,仅有严刑峻法,君主还不能有效地主宰他的臣民,还必须有势。所谓势,是指国君的地位与权力。他认为君主不可一日无势:夏桀为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为他贤能,而是因为他的权位崇高。尧当老百姓的时候,不能治三家,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是因为他的权位太卑下。千钧重的东西,载在船上也会漂起来;锱铢般轻的东西,如果不放在船上也要沉下去。不是因为千钧轻、锱铢重,而是由于有势与无势的缘故。所以韩非得出了结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有了势,法的威力才能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