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我今天穿的是仁宝牌,为什么要打吴仁宝的牌子,不是为出风头,为什么?要说出风头,我也可以说是出过风头了,上到中央,乃至全国,有不少的人已经了解我吴仁宝了。到国外,我到韩国去,总理提前三天接见附录华西村薷嵋发布会上昊仁窆答记奢问我。所以,我不是要出风头,我为什么要打这个牌子呢?叫自加压力,而且,对这个企业也可以教育,我同意你打这个牌子了,你一定要讲“三真”要真货、真价,还要讲真话。所以,我是自加压力,企业也有压力,是这样来定这个牌子的。
就华西来说,有一点要跟大家说明,为什么华西村有名了,为什么这个产品在全国来说名气不大?这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原来对名牌的注册不够重视。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牌子,要去做,要很多的时间,要花很多精力,最后这个品种快要淘汰了。另一个我们华西的产品不要出去,也不播广告,总还是供不应求。什么道理?我们靠真货,讲信誉。这个今后我可以请哪个新闻单位,走访我们华西村的用户,而且到国外去看也可以。从钢材来讲,我们的产品可以比别人多卖一百多元一吨。我们现在的毛纺,包括到袜子,比人家的价格都高。那为什么呢?我刚才说了,是真货,定的是真价。今后跟国际接轨也要讲牌子了,没有牌子人家不要,这个当然也只能逐步来。但是我们华西有一条,“华西村”三个字就是我们的驰名商标。所以,我们大家要把华西村搞好。这个就是我们的牌子。刚刚说了,吴仁宝为什么还会有牌子呢,就是要自加压力,而对这个企业,我们也可以督促它,重视它,是这样的二个意思。
江阴电视台记者:您好老书记,我是江阴电视台的记者。这几十年来,您一直是全国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次中央媒体把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第三批先进性教育的重大典型,推出来进行集中的报道,你这次的感受与心情和以往接受媒体釆访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吴仁宝:我这次呢,接受这个釆访来说呢,我看有两个跟原来不同。一个是档次这么高,我看这个也是第一次;第二是这么多的单位,集中来报道我,也是第一次。为什么会有这样两个第一次呢?你们江阴电台、电视台对我们华西宣传太多了,甚至我们没有这么好,你们还宣传得这么好。江阴的电视台是县级,但是你的设备,和我们无锡市基本差不多,和省相比呢,我看差得也不是太多。为什么一个县一级的电视台,包括其他的新闻单位,比较认真,我看你们有一条,设备先进,关键的关键到江阴来的上面各级宣传媒体比较多,你们是学他们的经验学来的,希望我们江阴继续向全国各地,特别是向中央的、省里的学习,这是我提出的一个希望,最后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我是《光明日报》记者,现在我想提一个有关你个人的问题,就是我们这儿天来接触了大量的材料,也采访了大量的人,大量的信息,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说你是一个理论家,也不夸张;说你是一个实干家,当然更是这样的;说你是一个语言艺术家,我们大家也都认为是这样。还有我个人认为,说你是一个哲学家,这也不过分。我的问题就是说这五十年华西村不但红旗不倒,而且还一直走在前面,我自己的感觉应该是与时倶进学习的结果,而且皆定是不断学习的结果,我就是想问,你是怎么学习的?比如说平常是怎么充实自己?平时喜欢读一些什么书?怎么不断跟上这个时代的?谢谢您。
吴仁宝:我是养成一个习惯了,听中央的广播、看中央的电视新闻,包括到我们的省报,无锡、江阴的报纸我一般要看头版,头版介绍和我们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的我要看,一个是学习,二是中央有关的方针政策、文件等等,这个我是要一字一句去研究的。要说看书,我是看这些比较多,这是一点。另一点来讲,学习人家的经验,我是国内国外的经验都要学的,但是我都要两方面去看的,哪个方面是好的,哪个方面我认为我们这里暂时还不能做的,这个呢,我认为我们自己的肚里清楚。作为我来说,主要是从这些方面来汲取营养,使我吴仁宝能够一天一天地干到今天,也能够一天一天地学习到现在,而且今后还要学。我讲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根据录音整理)
缘,说不清、道不明。我与华西、与吴仁宝有缘,信不信?
二〇〇三年,我写作长篇报告文学《光明行瞩目江阴》时曾二下华西,采访过吴仁宝,收入该书的《走进华西,走近吴仁宝》一章便是其收获,但那是一次粗线条的勾勒,不过癒。
此后,我依然关注哗西,凡报刊上与华西有关的文章,能见到的,我都会看,甚至留存下来,自己也弄不清这究竟是为什么。是有了“华西情结”,还是想再写?也怪。
机会终于来了,二〇〇五年十二月,当中央确定吴仁宝为重大先进典型之际,我应江苏文艺出版社之约奔赴华西,眼前的一切,与两三年前所见又有了很大变化,令我感奋。经过一番紧张的采访,和几乎透不过气来的更为紧张的写作,便有了这本《华西纪事2006:回望吴仁宝》。
在华西,中央新闻采访团团长、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称吴仁宝为“伟大的农民政治家、思想家和语言学家”。这或许是他的个人看法,但并非无的放矢。凡是跟吴仁宝有过接触并读懂他的人,无不对他敏锐的政治嗅觉,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对国情民意的深入了解,驾驭、处置复杂事物和风险的能力,以及他的睿智、深刻和幽默……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就是与众不同,中国只有一个吴仁宝。
吴仁宝的“特色思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不是一鳞半爪,而是创新的、有系统的。对此,我在书中有所涉猎,但并不全面。他的思想体系经受了华西半个世纪实践的检验,已证明是正确的。希望思想界的热心人士多到华西走走,看看,加以研究和总结,使其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起到应有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釆访期间,孙海燕、袁养和、李燕等给了我热情、切实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华西还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对相关人士,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这本书的写作,得到了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的关照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谭跃的鼎力支持。江苏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黄小初、责任编辑朱建华加班加点,与我密切配合,这一切,让我铭记在心。
倘若这本小书能让读者喜欢,那就是我最大的快慰。当然,不当、谬误之处,也盼望知情人和读者不吝赐教。
庞瑞垠写于2006年1月1日-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