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采访也就两个两个小时左右,从我们在下楼一直到整个采访结束。其实采访最耗时间的是路上花的时间,在市里采访还好点,在外边,到了锦州,到了营口,单是在高速上就得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上高速之前,下高速之后,这是最耗时间的部分。
其实真正的采访,最多是十几二十分钟,该问的,该说的就都差不多了。再拍点街道的画面,采访对象日常生活工作的画面之类的,用在画外音上。一个片子的采访就结束了。除非,你的采访对象说话不着边际,他始终按自己的节奏来,而他的节奏就是一句话重复无数遍,就是说不到点子上,你想要的那句话,他就是不说,或者就是说不出来。
这个时候,记者一般都会先让摄像歇会儿,自己跟采访对象好好的沟通一番。告诉他电视节目需要什么样的效果,电视节目的特点,要简短精炼,
不可能你说一个事说五分钟,我就让你一直说,那我一个片子才两三分钟,能让你嘚啵嘚五分钟吗,你说再多我只能用个三两句,说的好了五句八句,说的不好,磕磕绊绊的,一段话只能用你一句。所以,你得直奔主题,挑重点的说。我问你什么你说什么,我让你怎么说,你怎么说。
有的时候,记者没办法,他就是听不懂,就是不按你说的来,你就得用笨方法了,一句一句的教,让他复述,告诉他怎么说,什么样的语气。真的就像教小孩说话一样。不过那样的还是极少的,往往都是一些有满腹委屈的老人,忙着诉苦,根本就不管你说什么,你问什么。
还有一些说官话的人,领导们,小领导们,没上过电视,看见摄像机就头晕腿抖出汗结巴,各种情况的都有。别看他们一个个的平时在单位里在下属面前挺神气,摄像机镜头一对准,立马就乱,说了这句忘那句。有时候还不如那些老人,至少他们不怯摄像机,敢说,虽然说得啰嗦。
对这样记不住词的领导,他们都有准备好的稿子,不敢说错话。或者说没有什么发言权,他只是代表单位出来的,是个挡箭牌。他要把自己领导的意思表达清楚。说不成话的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写到纸上,然后,找一个人站在摄像机后边举着,让他看着说。
这种事在我这半年实习记者的生涯中了,只发生过两次。我还见过一个同事的采访,在四楼编片子的时候,那是一个医院的什么主任。说不成话,说了前半句忘后半句,就是太紧张。只好让她看着纸条说了。片子里用的采访吗,基本上都是一气呵成的,如果这三句话,他中间停顿的长了。或者加了其它的话,为了简洁,为了意思清楚,后期就得剪,一般是用特技,闪白后者二维放大。
特技也不能滥用啊,最多连用三段加了特技过渡的采访,虽然每段可能就一两句话。不然画面就感觉太花了,一句话一个样。为了不给后期自己剪辑成片留下坑,前期采访的把握很重要。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招式。尤其是遇见说话快的采访对象,呵呵了,回来掐同期拍唱词的时候能愁死你。
其实,看着纸条念出来的采访,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一是语气不对,像念稿子,二是眼神不对,一是不眨眼,二是没表情变化,三是有点像盯着摄像机看一样,其实他在盯着看摄像机旁边的那张举着的纸。真碰到这种人了,也是没办法。
以前我在课本上还看着这样的案例,是当反面案例用的,这样好像是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还是什么原则来着,就不太清了。但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课本上的一些一些原则就不那么有约束力了。
不过这并不是我独立采访的时候遇见的,说实话,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新闻学专业本科四年,我对书本上的一些原则还是认可的。尊重的,老师们说的话,我还没有忘。或者说还没到忘的时候。
其实,在《五味生活》栏目组,我们这些记者,没有一个是新闻学专业出身的,之前也说过,只有我是,现在我还走了。这些人只知道完成任务,把这片子拍回来,有一些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尊重当事人隐私之类的,执行的时候是有偏差的,而且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只要不出大格,不太过分就行。本来我还想以一个科班出身的身份来给节目带来某些改变,可惜,栏目组失去了我。还一笑而过。
其实记者遇到不顺利的采访对象,也是对记者和摄像的关系的一种考验。因为摄像机是摄像记者在扛着,本来十分八分的事,你一下二十分钟没采完,摄像能累死。他就会催促你,会抱怨你,工作态度就下降,补拍画面的时候就不认真,草草了事。那你后期剪辑给画外音铺画面的时候你就知道摄像老师不是好惹的了,还有的摄像,我听说,不愿跟某一个记者出采访了都。
采访的时候,除了采访对象说话墨迹重复之外,记者要及时打断,他跑题了要把他拉回来。但有的时候,采访时间长是因为记者,他问的问的啰嗦,重复,问题多,零碎。而往往这个时候记者觉得自己尽可能的问的全面一些,也是方便回去写稿,编片。也是对这个片子负责。但是,还是那句话,记者是拿着话筒的那个,话筒多重。摄像老师是扛摄像机的那位,摄像机多重。
更重要的是,镜头不能晃不能抖,因为一般情况下,抖得厉害的镜头是不能用的,尤其是采访,你只能当时就重来一条,不然审片也过不了。这就意味着摄像老师们要像乌龟一样呼吸,一大口吸气的话,肩膀就懂了,肩膀动了,肩膀上的摄像机自然也就跟着动了。而且一动就是两下。有的时候,摄像甚至要屏住呼吸,把一个镜头拍完才能换气。
再加上这些摄像老师都是老人了,最小的也四十岁了,大的过两年就退休了。这资历,你能让他累着吗?好多记者想要的画面,想要的采访,往往都因为迁就摄像,或者摄像干脆就不愿意去,而不得不放弃。没办法,你还不能说什么,他们有资历。他们还能说你两句呢。
跟摄像老师搞好关系,尤其是年轻记者,还有我们这些实习生,采访之前,要帮摄像提着手提包或者箱子,弄到后备箱,下车之后,从后备箱拿下来,弄到采访对象那。采访结束之后,把话筒线从摄像机上拔掉,把机器关掉,再放回手提包或者箱子里。好在很少用三脚架,三脚架恨不得比摄像机还沉。
采访一定要短,一定要让摄像老师得到充分的休息,跟摄像老师说话,要用商量的语气,你要什么画面,一定要提前说,你忘了,要再补拍,那就要看你有多大脸了。
如果是外出采访的,住的一定要舒服,这没得说,因为能报销。吃得也得好,最好晚上还能喝点,夏天能出去撸点串。吃的也有补贴,不过,你要撸串的话,肯定得自己掏点。
记者跟摄像关系好了,对工作绝对有莫大的帮助,不仅你片子采访可以多采两句,用来配画外音的画面也能多拍一些。而且基本上随叫随到,不愿跟别人出差,可能就愿意跟你出差。或者提前就能预定。这样不会因为采访当天现找,而被别的记者抢走,耽误自己干活。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如果你没搞好关系,那就是恶性循环了。这些都在自己把握,这好像是叫什么情商来着,对不起,我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