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次去报道,新闻主要切入点和重点表现的不是村民的出行难,而是孩子的上学难。大家都知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喊了几十年了,之所以当年能流传开来,能够刷在墙上成为标语,并不是因为它顺嘴好记,是因为这句话在农村很有共鸣。
我上小学的时候,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我们学校还是三排瓦房,学校的围墙外边刷的就有这句话,我记得是在西边的围墙上,字号很大,紅漆描边、白漆填充,可能是漆,也可能是涂料。一个字的高度占了围墙的百分之八十,应该有一米八左右。
我之前说说过,如果做救助的片子,救小孩是最好的,不管是小孩得了重病还是走丢了,都很容易引起关注,做成好片子。张哥干了这么多年记者了,这点常识还是有的。所以他选择了从孩子出发,从孩子的上学难出发。片子最后播出了,很是意外,因为这种片子很有可能会被毙的,因为是不是好事,因为牵扯到政府,这是一个意外,还有一个意外是片子播了但是没什么动静。我们这个节目彻底没有观众了。
其实我们去的时候,因为施工停了,铁路那边也没派人看着铁路桥,所以村民还是正常从桥上过的,孩子上学也是的。他们早上去上学,晚上回来。村里有人开着轻卡来回接送。轻卡在河对岸等着,孩子下了车,就上桥回家。去接人的时候也有几个家长陪着。
家长们说村里有的人已经开始在镇上租房子陪读了,因为来回接送太麻烦,而且如果铁路桥真走不了了,就真得趟河了。他们这些人是家里没钱才没办法来来回回接孩子的,村里在镇上上学的孩子有十多个,都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四五年级的都有。
其实,他们那几天并没有趟河上学,之前有没有不太清楚。而且这些孩子中午是不回家的,在学校吃饭。我们去的时候,是上午,在桥边采了一些村民之后,已经到中午了,村民们专门把刚放学的孩子从镇上接了回来,因为我们要拍孩子趟河,以及家长背着孩子过河的画面。一个妇女领一个孩子,也不脱鞋,不挽裤腿,或是背着孩子或是拉着孩子就往河里去。她们说,只要能修桥,我们什么都愿意干。
因为水太急太凉,她们走到一半就折回来了。张哥是最拼的,为了拍画面,直接从李老师的肩上接走了摄像机,扛着机器就下了河,后来他跟我说,想拍好画面还得靠自己,摄影是不会为了你的片子拼命的。后来张哥教了我一天摄像,现在全忘了。哈哈。
在河边采访时候,倒是有一个家长说,自己腿上的一道口子,就是背孩子过河的时候,踩着石头滑倒了。那是个男的。还说因为要送孩子,所以出去打工都走不了。由此可见,之前即使是有背孩子过河的事,也是一群老爷们的背的。或者说大部分都是男的。
我们采了老太太,她说从桥上过的时候提心吊胆,一是会有火车从身边过,二是桥太高,水太急,踏板又有很大的缝隙。采了老爷们,出门费劲,卖粮食都不行;在河边采了妇女和孩子,希望给孩子修个上学的桥。
我们报道的思路是,以前村民有个很危险的铁路桥可以走,现在连危险的铁路桥也不让走了,孩子上学要趟河,孩子们该怎么办,村民们该怎么办。
群采弄完之后,我们跟几个村民代表代表一起去了镇里,去镇政府找了镇长。带着一群人去镇政府这事,我们干了好多回。哈哈,从来没去过县政府。
张哥到镇政府找人有经验没人管就直接上楼,,镇政府一般都是二层或者三层的小楼,门上有铭牌,很好找。有人问就亮明身份,让他们去叫。镇里的保安一般都在大楼的一楼,有个传达室,大门口是没有人的。其实他们也不怎么管。
找了镇长,没想到镇长特别痛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第一回遇到这么配合说话还不打官腔而且自己直接出镜接受采访的镇长。建观景平台是市里的规划,不让村民上桥,是铁路部门的安排。修桥镇里没钱,还说有修桥的钱还不如直接把他们全迁到镇里,直接盖个小区划算。修个桥得几百万。
这些都是私下里说的,面对镜头他说的是镇里的态度和对策。一是镇里先跟铁路部门协商,先让村民从桥上过,将来如果观景平台修好了,能不能给村民专门留个通道,这是权益之际。二是收集资料,形成文件,跟市里汇报,是修桥还是怎么着,看上级怎么答复。
采完之后,在镇政府大院,在我们的车旁,村民们围住张哥问下一步对策和方向。这种情况也发生过很多次。张哥真的就像救世主一样,村民们都希望他来指条明路。都需要他指点迷津。每当张哥被一群人围住,我觉得他的身高瞬间增加了两米。
盛情难却,吃过早饭就往村里赶,采完村民,又到镇里采,整个采访完事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米水没打牙,村民们看着心疼,非要请我们吃饭。唉,盛情难却,在镇上一家羊肉馆吃了中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