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巨鹿城中的丞相张耳疲惫的脸上充满无奈甚至绝望。巨鹿城中虽有赵王歇在,但真正掌握大权的是丞相张耳。当初,原赵王武臣被叛将李良所杀后,张耳和陈余等人拥立赵国王族后裔歇为赵王,并非看重他的才能,而是他的王室身份,这样的身份便于笼络赵国的百姓。因此无论是在军中的威望还是论能力,赵王歇都远不及丞相张耳,因此巨鹿城被围以来,都是张耳在主持大局。
秦军虽然只是围而不攻,但巨鹿城中的粮草已经所剩不多,最多只能维持半月,现在,援军近在咫尺,但就是不前来救援。这样下去,半月后巨鹿城将不战自溃。在秦军刚开始围攻巨鹿时,其攻击势头锐不可当,那时张耳已经抱着城破人亡的决心,奋不顾身的在城头上鼓舞士卒作战。让他意外的是,就在巨鹿城危在旦夕时,秦军突然停止了进攻。他对于秦军不合常理的做法虽有不解,但也没有多想,他知道只要巨鹿城还在手中,就还有希望。因为与他情若父子的赵国大将陈余正率领三万大军朝巨鹿赶来,并且他已经以赵王歇名义向其他盟国发出了求援信,相信援军不久将至。
但人算不如天算,陈余赶到巨鹿后,并没有向秦军发起攻击。刚开始,张耳以为陈余是在等其他盟国援军来后,一同进攻。但等到燕国、齐国的部队与陈余会合后,仍然不见动静。此时,张耳对这个视若己出的陈余失望了极点,于是他派出亲信部下张黡、陈泽突围出去催促陈余发兵救援,但让他吃惊的是,此二人去后,不仅没有求来援军,甚至连二人也失去音信。
张耳在失望伤心之余,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反秦最坚决的楚国援军身上,但希望终究只是希望,宋义率领的楚军援军在安阳就驻扎了下来,甚至都不敢渡过漳河。最后的希望破灭后,张耳除了失望就是绝望。
此时楚军的中军大营中,楚军主帅宋义郁闷的喝着酒,当初楚怀王任命他为上将军率军援救巨鹿时,他意气风发,认为凭着自己的才能定能一举扬名。但到巨鹿后,一边是秦军的四十万精锐,一边是各怀鬼胎的联军,鉴于此,他才没有渡过漳河与盟军会合,而是在这安阳驻扎了下来。他心中明白,想要对抗秦军,就只能靠手里的六万人马。“六万对四十万,这有胜算吗?”他心里不停的问自己,最后的答案是绝对没有,所以他只能静观其变了。
“上将军,项将军求见!”传令兵的话打破了宋义的思绪,听说是项羽求见后,语气特别加重的对传令兵道:“传他进来!”宋义心想‘这家伙定是又来催促我进军的吧’!
面对英气逼人的项羽,宋义也不敢过于激怒他,于是语带温和的问道:“项将军来此,有何要事啊?”
“大王令上将军率军前来救援赵国,上将军却在此停留了月余,不思进取。这不是有负大王之托吗?”项羽淡淡的责问道;
宋义面对项羽的责问,他当然不会告诉项羽,自己是毫无办法,只能静观其变。于是宋义笑着说道:“若论冲锋陷阵,我宋义不如您,但若运筹帷幄,您不如我。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的疲惫;打不胜,我们就率领部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歼灭秦军。”
听到如此幼稚的说辞,项羽本打算辩驳,但宋义又接着说了一句“本帅自有定夺,不必多言!”面对这逐客令,项羽只好冷哼着走出大帐。
项羽走后,宋义知道大军在此停留这么久,定会影响军心,项羽不过是其中的代表罢了,为了稳定军心。于是他通令全军,“凡妄论军议,不听指挥者,杀!”只是让宋义没有想到的是,这斩杀令不但没有稳定军心,而是引起军中将士的更加不满。
“司马大人,项将军请您前去议事。”一个传令兵对李林说道;“你叫什么名字?以前怎么没见过你?”李林见这位传令兵长的英武非凡,且言谈举止极其的从容淡定,一双深邃的眼睛透着不可思议的冷静,于是好奇的问道;
传令兵回答道:“在下韩信,以前在钟离将军帐下任职,现在被项将军任命为执戟郎。”韩信,是那个历史上把我打败的韩信吗?于是李林接着问道:“你是淮阴人韩信吗?”
“正是,将军怎么知道我是淮阴人?”韩信问道;果然是淮阴人韩信,难怪能极其的冷静,能忍受胯下之辱的心,能有多强悍只有天知道。李林再次利用先知的本事笑着说道:“我听说淮阴人韩信有经天纬地之才,用兵之能更是百年难遇。今日得见,实乃人生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