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璧君(1891—1959),字冰如,原籍广东新会,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南洋巨富陈耕基之女,同盟会女杰,中华民国著名人物汪精卫的妻子。
1906年,自英属马来亚华侨小学毕业,进入璧如女校就读。同年,因积极参与同盟会的活动,被吸收加入同盟会,并由此于次年结识孙中山的助手汪精卫。
1910年陈璧君同汪精卫等人赴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汪精卫被捕入狱,陈璧君探望并示爱。1912年,汪精卫出狱后,与其结婚。
汪精卫投日前,陈璧君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等要职,与宋庆龄、何香凝并称当时政坛的女强人。抗日战争期间,汪精卫组建被日本人扶植的南京政府后,她一直追随汪精卫,并为其出谋划策。
1959年6月17日,因汉奸罪病逝在南京监狱,结束了从同盟会女杰蜕变为汉奸的一生。
15岁时,陈璧君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的华侨小学毕业,随后进入当地的璧如女校读书。陈璧君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而且从小对政治十分关心,早在华侨小学读书时,就喜欢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和熏陶。
陈璧君进入璧如女校的这一年,孙中山由日本来到槟榔屿乔治市,在当地建立了同盟会分会。陈璧君积极参加同盟会的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爱国热情。
同盟会分会在马来西亚刚刚成立,非常需要吸收新的成员,几个老会员见陈璧君热情高,活动能力也很强,便将她发展为会员。于是,陈璧君成为同盟会中最年轻的会员。
同盟会所有活动都是秘密的,陈璧君不敢将她加入同盟会的事告诉父母。后来,她母亲见她成天与一些成年人在一起忙忙碌碌,学习成绩也下降了,便产生了疑心。在母亲再三询问之下,陈璧君便将她参加同盟会的事情告诉了母亲。
陈璧君的母亲卫月朗是广东番禺人,她早年与陈璧君的父亲一起到南洋谋生,是一个性格开朗、知书达理、深明大义的女性。卫月朗不但没有过多地责备女儿,反而认为女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对她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女儿愿意加入同盟会,就放心让她去做吧。
陈璧君的父亲陈耕基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他对几个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除送他们进当地最好的学校读书外,还从国内请了一位国文老师教授中文。当他知道陈璧君加入同盟会的事后,十分生气,坚决反对。他说:“一个女孩子,不好好读书,成天和一些男人们在外边东奔西跑,像什么话?”为此,卫月朗与丈夫发生了争执。她说:“我们对同盟会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怎么能随便责怪女儿呢?孙中山先生就在槟城,我们可以当面问问孙先生,听听他的意见再作决断也不迟呀。”于是,卫月朗带着陈璧君来见孙中山。
孙中山热情接待了陈璧君母女俩。他向卫月朗介绍了同盟会在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开展活动的情况,向她讲了一些革命的道理。他说:“夫人,为什么我们泱泱中国,屡屡遭受外国列强欺负?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如此灾难深重,那么多人背井离乡来南洋谋生?就是因为满清政府黑暗、腐败、愚昧,贪官污吏上下勾结,欺压百姓,鱼肉人民。如果再不起来造反,我们的国家就会灭亡,我们的民族就会遭灭顶之灾。眼下,我们要发动大众,团结起来,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实现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我们的国家才会强大。祖国强大了,民族兴旺了,我们这些在海外的华侨,才能挺直腰板,扬眉吐气。”一番话说得卫月朗连连点头。
没过多久,卫月朗不顾丈夫的反对,也加入了同盟会。母女二人一同加入同盟会,这在当时极为少见,一时被传为佳话。
1910年元旦,北京琉璃厂马神庙胡同内,守真照相馆在一阵“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开张了。几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跑前跑后,张罗着照相馆的生意。
照相在当时来说,是件非常新鲜的事儿,北京城内总共也没有几家照相馆。可是守真照相馆开业后,生意并不是很好,来照相的人不多。可这几个年轻人似乎并不在乎,一副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神态。原来,守真照相馆是革命党人设在北京的一个秘密机构。这几个年轻人,就是同盟会成员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陈璧君等人。
事情还要追溯到几年前,当时还在槟城璧如女校读书时,陈璧君就经常在同盟会的机关报上看到有个笔名叫“精卫”的人写的文章,如《民族的国民》、《驳革命可以瓜分说》等,这些文章说理透彻、文笔犀利。陈璧君非常佩服作者的洞察力,这个笔名叫“精卫”的人是谁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陈璧君萌生了想见一见他的念头。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当地同盟分会会长吴世荣先生。
一天,吴先生急匆匆地找到了陈璧君,对她说:“汪精卫先生到了槟城,就住在我家,你不是想见见他吗?”“是不是那个写文章的‘精卫’?”陈璧君问。
“正是,‘精卫’是他的笔名。”吴先生说。
于是,陈璧君随吴先生赶往他家。
在吴世荣家里,陈璧君见到了汪精卫。汪精卫个子不高,浓黑的眉毛下,一双大眼炯炯有神,一身得体的白色西装,鲜红的领带,映衬出与众不同的气质。陈璧君一见钟情,爱上了这位慕名已久的才子。没过多久,她鼓起勇气,向汪精卫写了一封求爱信,没想到却遭到汪精卫的婉拒。
原来,汪精卫在家里已与一位刘姓女子订过婚。虽然他极力反对,并宣布与家庭断绝关系,但这门亲事却也弄得他心力交瘁。考虑到参加革命,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短期内他不想再议婚事。可陈璧君并不死心,她是一个看准了目标就一定要追逐到底的女子。当听说汪精卫受孙中山之命去了日本,她也以留学为名,一路追到日本。
来到日本后,得知同盟会正为活动经费发愁,陈璧君便慷慨解囊,把家里给她的钱全部拿出来捐给了当地的同盟会。当时,汪精卫正在组织暗杀团,准备行刺晚清政要。陈璧君听说后,坚决要求参加。开始,汪精卫不同意,看到陈璧君态度坚决,才勉强答应吸收她。
听到汪精卫同意她参加暗杀团的消息后,陈璧君非常高兴。她想,这样她就可以有很多时间与汪精卫在一起了。陈璧君是个办事非常认真的人,她想,既然参加了暗杀团,就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杀手。于是,她四处拜师,请人教她柔道、剑术和枪法,还学习如何制作炸药。
1909年冬,汪精卫带着陈璧君,还有黄复生、罗世勋等暗杀团的其他成员,秘密潜回北京。他们以开照相馆为掩护,寻找行刺机会。可是,因为保密工作没做好,汪精卫、陈璧君等人这次在北京的活动以失败告终。他们的行踪被清政府发现。黄复生在照相馆被捕,汪精卫则在他的住地东北园被清兵抓走。
汪精卫被捕后,被关在北京北郊的监狱里。陈璧君忧心如焚,四处奔波,设法营救自己的意中人。
一次,陈璧君买通狱卒,送给汪精卫十多枚鸡蛋。其中的一枚鸡蛋中藏着一封信。陈璧君在信中表达了对汪精卫的关心和无比思恋之情。
正在监狱备受煎熬的汪精卫看见这封信,精神为之一振,陈璧君在如此境遇下仍对自己一往情深,使得他非常感动。看完来信,汪精卫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咬破手指,在信纸背面写道:“信到平安。”接着,他用鲜血填了一阕充满对陈璧君爱意和思念的《金缕曲》赠给她。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迫于压力宣布开放党禁,汪精卫被释放出狱。听说意中人已释放出狱,陈璧君欣喜万分。当她得知汪精卫出狱后已从北京经由武汉到了上海,便马上赶往上海与汪精卫相会。经过这一番生死之恋,两人的感情有了进一步发展。1912年初,经过了生死考验的汪陈二人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陈璧君与汪精卫结婚后,逐渐暴露出了她任性、跋扈的性格,有时甚至完全不顾及汪精卫在人前的面子。汪精卫被人称为美男子,又很会讨女人欢心,所以陈璧君对他看管得很紧。早年汪精卫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同盟会的女会员方君瑛。方君瑛文静温柔,才貌出众,一派大家闺秀的风范,汪精卫对她情有独钟。
辛亥革命后,方君瑛曾和汪、陈一起去法国留学。那时陈璧君已和汪精卫结婚,并有了孩子。方君瑛见陈璧君一人又要学习,又要带孩子,忙不过来,便来帮助她照看孩子。这期间,方君瑛与汪精卫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一次,陈璧君有事提前回家,看到汪精卫与方君瑛两人在家里表现出十分亲密的样子,陈璧君当即就吵闹了起来,她大骂方君瑛是个婊子,在许多朋友中羞辱她。方君瑛从来没受过这种侮辱,气愤之余,竟上吊自杀了。方君瑛的死,使得汪精卫痛惜万分,他亲笔写了挽联,挂在方的灵堂上。
汪精卫当汉奸后,又认识了一位名叫施旦的女士。施旦年轻貌美,热情大方,长得与方君瑛非常相像。施旦也被汪精卫的风度所吸引,两人很快坠入情网。为了能够多与施小姐接触,汪精卫便聘她为秘书。当陈璧君获知他们俩的秘密后,跑到汪精卫的办公室,又哭又骂地大闹了一场。
这次,汪精卫一反常态,对陈璧君大发脾气:“当年你逼死了方君瑛,现在又想逼死施小姐,你如果再这样同我闹,我就与你离婚!”听说汪精卫要同自己离婚,陈璧君有些害怕,于是便不敢再闹下去了。
施旦并不任人宰割,听说陈璧君在汪精卫的办公室里大闹,便主动来见陈璧君,对她说:“陈大姐,您不必发怒。其实我知道,汪先生并不是真正爱我,而是因为我长得像方君瑛,他把我当成方小姐来爱。这对你们夫妻并没有造成什么妨碍。汪先生曾对我说过:他1935年被刺时,医生说只能再活10年,现在只剩下5年了。我与汪先生,为肉欲谈不到,为财物也非我所欲。我仰慕汪先生,爱惜汪先生。我这样做,对我并无利益可图,但对你却有好处。起码我和汪先生相处时,能够使他浮躁的心情得到安定,使他自觉生气勃勃。你如果因此和他翻脸吵架,结果对你未必有利。”施小姐不紧不慢的一番话,竟使自恃精明能干,从不饶人的陈璧君无言可答。陈璧君自觉红颜已老,必须正视现实,她最后只好答应施旦留下来。
另有一次,大汉奸褚民谊在上海主办电影活动,汪精卫应邀参加时,与其中一个女电影明星合影留念,神态颇为亲昵。当时,陈璧君正在广东,看到照片后,醋意大发,当天就从广州乘飞机赶往南京,责问汪精卫,一气之下,挥手将汪精卫桌上的公文摆饰全部扫于地上,弄得汪狼狈不堪。陈璧君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把随从人员及副官侍卫等召集在一起,破口大骂,责问这些人为什么看到汪与女人混在一起不加阻止,有失体统。骂完了工作人员,接着又来找褚民谊,吓得褚民谊躲了起来。这以后,陈璧君提议在汪精卫办公室设机要秘书数人,由她的侄子和五弟负责,监视汪精卫的私生活。
嫁给汪精卫后,陈璧君干练作风不减,积极为汪精卫出谋划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汪精卫紧紧联系在一起。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丁家桥中央党部召开。大会由汪精卫主持,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中央委员来到会议厅门口合影,汪精卫与阎锡山、张学良、林森等人站在前排。摄影完后,大家正准备返回会场继续开会,突然从摄影队伍中跃出一人,只听“啪——啪——啪”三声枪响,汪精卫倒在了血泊里。
陈璧君见状,急忙拨开人群,向前施救。她见汪精卫浑身是血,双眼紧闭,便上去一把将他抱在怀里。此时的汪精卫神志尚清醒,他忍着伤痛,断断续续地说:“我为革命……结果如此。我……我……毫无遗憾。”陈璧君神情镇定,强忍悲痛地说:“四哥,人必有一死,即使你遇不幸,我们仍要继续努力,将革命进行到底。”救护车很快赶到,把汪精卫送进医院进行抢救。
由于汪精卫与蒋介石之间的积怨年深日久,“九?一八”事变后,虽然蒋、汪重新携手合作,共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两人仍是貌合神离。再加上这次合影蒋介石借故没有参加,于是引来许多猜疑,人们普遍认为这次刺杀事件是蒋介石指使人干的。
第二天,陈璧君闯进蒋介石的办公室,怒气冲冲地质问道:“蒋先生,你不要汪先生干,汪先生不干就是,何必下此毒手!”蒋介石当时确实也不知道刺杀汪究竟是什么人干的,面对陈璧君的质问,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不好发作,只得安慰道:“夫人息怒,夫人息怒,我一定要查清此事,严惩幕后指使者。”送走陈璧君后,蒋介石把特务头子戴笠找来,大发了一通火,命令他限期破案。
汪精卫与陈璧君的性格正好相反,他虽然老奸巨猾,深藏不露,但办事瞻前顾后,柔弱有余,刚猛不足。因此,身为巾帼红颜的陈璧君反而成了汪精卫的保护人,汪精卫在政治上遇到什么难题,喜欢回家后与夫人探讨,陈璧君也乐此不疲,积极为汪出主意。久而久之,陈璧君大事小事均要插手过问,汪精卫在政治上的不少行动与想法,就是出自陈璧君的主意。以致汪的同党陈公博曾经议论说:“汪先生离开陈璧君干不了大事,但没有陈璧君,也坏不了大事。”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与蒋介石再次发生矛盾冲突。汪精卫力主与日本议和,避免中国军队与日军发生正面冲突。汪精卫的汉奸理论,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国民党内反汪呼声高涨。汪精卫心灰意冷,一度想退出国民党。
这天,陈璧君见汪精卫回家时,满脸通红,神情颇为激动,问及原因,原来蒋介石请汪精卫吃饭时,两人发生了争吵。陈璧君听说后,气愤地说:“蒋中正其实也并不想抗日,但他会耍两面派。他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其实根本没有诚心,国共合作迟早是要破裂的。与日本人议和有什么不好,早日消灭共产党,减少无谓的伤亡,这不是两全其美吗?你不能甘拜下风,要与老蒋斗下去,大不了也就一死呗?”在此之前,汪精卫一直想派人与日本人先行接触,探探日本人的口风,求其支持,如果有可能,他随时可以与蒋介石决裂。这次,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陈璧君。陈璧君听说后,非常支持他,并催促他赶快行动起来。没过多久,汪精卫便派出梅思平、高宗武秘密到上海与日本人接触。
梅、高二人没有辜负汪精卫的希望,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与日本人签订了议和“密约”。1938年11月底,梅思平由上海经香港辗转回到重庆,并带回了与日本人签订的“密约”。在是否离开重庆,公开投日这件事上,汪精卫一直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可是陈璧君却态度坚决,极力要汪精卫早日脱离蒋介石,与日本人合作,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汪精卫终于迈出他投降日本,走上卖国的不归之路。
1940年3月,汪精卫的伪政府在南京成立。汪精卫任伪国民政府主席,陈璧君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第一夫人”。在汪伪政府中,陈璧君任中央监察委员,后又兼任“广东政治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