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管理,维护好你的人脉圈
聪明人的人脉是多多益善,孤僻者的人脉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人脉不仅要拓展,更需要精心管理。种下种子,如果不去施肥浇水,很难开花结果;建立了人脉关系,不常去管理,很可能一无所获。经营人脉,需要大胆“开创”,更需要谨慎“守卫”。
1没事常联系,维护关系靠平时
人脉的维护,重在平时下工夫,没事不联系,有事找上门,是交往的大忌。“功利”二字在维系交往中至关重要,如何用“无功利”的方式打开有功利之门呢?聪明人的做法则是,没事常联系,想赢得实惠,这算是最好的“创利”方式了。
如今是经济危机,许多人也闹人际危机,原因是许多人的交往都奔着“功利”二字来的。没事常联系,有事好求人,这是交际的常识,但是许多精明人恰恰相反,没事不联系,有事套近乎,简直急功近利到了极点。一旦带上功利色彩,在交往上就很挑剔,能帮忙的、有用处的人就来往,不能带来好处的人就置之不理。其实人脉的积累都在平时,就像佛家所说,平时多烧香,需要时求佛才灵验。
李明的人缘很不错,大家都乐于与他交往。工作了两三年,他已经结识了许多朋友,有刚上班的毕业生,还有职场上的老手,也有一些混得不错的小老板。李明的同学江华,同样混了两三年,身边只有几个熟人,很是郁闷。
一次江华去找李明,向他讨教交际经验。两人到一家小饭馆,边吃边聊。江华有些情绪:“我很纳闷,你怎么认识那么多人,还交往得挺不错,我目前还是那几个老熟人,始终没进展。”李明很轻松地说:“其实与人交往很简单,没事常联系就行了。”“平常工作忙得要死,哪有时间联系呀?”“睡觉前几分钟发个短信总可以吧?休息日抽空看望一下总可以吧?赶上节日问候一下可以吧?对方失业了,慰问一下可以吧?朋友升职了,祝贺一下可以吧?同事、同学过生日,没空去不要紧,打个电话祝福一下可以吧……”江华听了一阵子,愣住了,他一下明白过来,交际的工夫都在平常的细节上。李明接着说:“还有一条是最重要的,不要带着功利性与人交往,没事情常联系,有事情也不要轻易麻烦朋友,自己能做的就不要依赖别人,动不动就麻烦朋友,别人会怎么看你?”“有道理!”江华恍然大悟。他以前做得很不好,主要是没有主动与朋友联系,时间一长,关系就疏远了。等疏远以后再联系,总觉得找不到共同话题,再加上工作性质不一样,就很难交流了。江华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做好常联系的工作,这一次他满载而归。
与人交往就要友谊第一,不能功利第一,没有友谊,哪来的功利?即使朋友能帮忙,也需要有一定交情,才能托付事情。刚认识没几天,就找上门让朋友办事,对方嘴上不说,心理肯定不舒服。有的人是很久以前认识的,但从来不没联系,有事就直接找对方,不是称兄道弟,就是攀亲道故,别人即使想帮忙,也会觉得你不近人情,平时怎么连个短信都没有?如果再遇上精明人,他们肯定有一万个理由拒绝你。
阿强与人交往就很有目的性,他觉得朋友就是互相利用的,不然就没必要搞交际了。一次朋友为他介绍了一位公司的经理,阿强很兴奋,主动让朋友约那位经理一起吃饭,当然是阿强买单。朋友也没拒绝,随后几个人到饭店喝得“沉醉不知归路”。阿强是酒涨话多,就握着那位经理的手说:“小弟以后有什么事情,还请大哥多多关照……”经理朋友见惯了这样的人,就随声应酬着。
事后阿强就将对方忘了。不到半年,阿强工作出了问题,老板要将他调到别的部门,阿强不愿去,就想辞职。但是他还怕经济危机时期工作不好找,就打算先谋一个正当职位,再提出辞职。但是他打听了许多朋友,各家单位都不缺人,有的还忙着裁员。最后阿强想起半年前认识的那位经理,他想:那位朋友既然是经理,就应该有点实权,如果托他帮忙,说不定会有希望。于是阿强翻箱倒柜地找名片,最后在床头柜的抽屉里找到了经理的名片,就打电话求助。经理弄得一头雾水,阿强声称他与朋友阿杰陪经理吃过饭的,在什么什么饭店,如今要请他谋份工作。经理应付着说,看看公司情况再说。他放下电话气就来了,还有这种人,平常连个电话都不打,这会突然要为他找工作,哪有这等好事?要不是阿强提起阿杰,经理一点印象都没了。
到头来阿强的工作也没落实,朋友阿杰还打来电话责备他:“你怎么如此莽撞就找那位经理办事,连我都被他责怪了,说你不懂交际规则,工作的事你自己看着办吧!”阿强碰了一鼻子灰,只能呆在原来的单位,不死不活地干下去。
本来是个很好的关系,被阿强给搞坏了。如果前期他与那位经理经常联系,逐渐加深印象,时机成熟后再说工作的事,也不至于一下把关系弄砸了。有些关系一定要慎用,平常不联系就贸然求人办事,再好的人缘也会被搞砸。建立一定的交情后才能托人办事,人脉关系需要在平时精心维护。我们在交往中要培养一种习惯:没事的时候与朋友经常保持联络。如果平时连一声问候也没有,有事时才找出尘封已久的名片,慌乱中就求助于人,这是纯粹的功利交际,谁也不想任意被人利用。
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平时细心、周到、热心肠的人,拥有的人缘较多。因为他们懂得关心别人,平时让朋友体会到被关心、被尊重的温暖,即使有事不求人,朋友也会主动来帮忙,这就是高端的交际方式。我们平时联系朋友,就像银行业务中的零存整取,平时一点一点储蓄,一年、两年后就有一笔“钱”了,这笔钱就是交情。平时不联系,互相不来往,相当于不存钱;有事才想到找人帮忙,相当于从存折中取钱,平时不存钱,有事才取钱,哪有钱可取呢?少一份精明,才能多一份实惠,我们还是从“存钱”开始做起吧。
2消除摩擦,当面化解矛盾
交往当中产生误会与矛盾,是经常出现的。一些小摩擦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是如何消除这些摩擦,化解双方的矛盾。置之不理、断绝来往,都是过激的做法。直来直去不好办,就用迂回的方法去解决。
着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晚年才有了大名气,这还多亏了徐悲鸿先生的举荐,才使他名声大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术学院重新组建了教师队伍,许多艺术家都邀请齐白石到中央美院为学生授课。齐白石也没有推辞,就直接按学校排的功课表去上课了。谁知齐白石的授课方式十分独特,只拿一张大宣纸挂在黑板上,然后挥毫走墨,顷刻间一幅佳作就产生了。画完后他将画笔一放,扬长而去。学生们还没反应过来,课就上完了。
几次课过后,学生反应激烈,要求让齐白石讲授国画理论知识,不能草草几分钟就完事了。当时教务处的同志就找齐白石反映教学问题,齐白石很生气,说教务处的同志不懂艺术,艺术靠实践完成的,不是靠嘴皮子说出来的。因此他与教务处的同志闹得很不愉快。他声称,如果让他口若悬河地讲课,他就辞去教授职务。当时的院长是徐悲鸿,是他推荐的齐白石,当然找齐白石谈话,他是最合适的人。徐悲鸿当然了解齐白石的艺术风格与性格特点,他并没有直接找齐白石谈话,而是在一次中央文代会上将此事悄悄告诉了周恩来总理,他知道齐白石比较敬佩周总理。总理散会后私下与齐白石交流了一番,结果还很管用,下次授课时齐白石作画的速度放慢了,并且还简单地讲授了作画的要点。
徐悲鸿知道齐白石比自己资历还老,若自己以院长的身份说他,他更会有想法,于是就请周总理帮忙,轻松地解决了此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方法,有矛盾可让第三方调解,关键是第三方与矛盾的双方关系都不错,这样才能有好效果。不看僧面看佛面,即使对方再生气,不会连第三方的面子都不给。
张诚与王博是好朋友,路梅是王博的女朋友。三人对诗歌创作都很感兴趣,参加工作后三人还经常聚会谈论诗歌。张诚很有个性,自己在一家诗词杂志社上班,始终没有找女朋友。路梅很想向张诚学习一些诗歌的创作理论与方法,有时王博不在,路梅与张诚为了谈论诗歌也互相交往。开始时王博对此并不在意,觉得都是好朋友,彼此谈论兴趣爱好也没什么。后来发现两个人交往越来越频繁,路梅有时为了与张诚交往,与王博连招呼都不打就直接去找张诚,很多次都是很晚才回来,有几次还是张诚将路梅送回来的。王博对此产生了看法,后来他实在忍不住了,就直接与路梅谈话了。路梅知道王博误解了他与张诚的交往,就竭力解释说:自己要出诗集,许多方面需要张诚帮忙。王博哪里听得进去,上来就是一顿批评,弄得路梅很难堪。但是路梅又不好意思找张诚说明此事,其实两个人是很正常的交往。
王博最恨的是张诚,他不该以这种方式来对待朋友。中国有句俗话:朋友之妻不可欺。王博想起这句话就对张诚恨之入骨,因此王博也主动找了张诚谈话。张诚听后目瞪口呆,他根本没想到王博会误会自己与路梅之间的交往,也只好将路梅出诗集的事向王博说明了。王博还是听不进去,后来对张诚说的话语还比较过激,弄得张诚也很难堪。这件事把张诚弄得很郁闷,可又不好解释什么,只好与他们二人断绝了来往。路梅也不好再说什么,依旧与王博维持着感情,其实他们俩的感情一直是很好的。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次王博在家里与朋友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朋友们很晚才散去。王博刚睡下,就觉得肚子疼痛难忍。路梅赶紧给朋友打电话,由于时间很晚,朋友们都关机了。最后她给张诚打电话,张诚正巧与一位朋友开车路过附近。接到电话后张诚立即与朋友赶到王博住处,二话不说就将王博抱上车送往了医院。王博由于饮酒过多,造成了急性胃穿孔,幸亏张诚赶得及时。住院、押金、动手术,各种手续都是张诚一人帮路梅办理的。
王博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张诚还几次到医院看望他,弄得王博与路梅都很感激。王博知道前些日子是自己误会了张诚,出院后当王博向张诚道歉时,张诚只是淡淡的一笑:“朋友之间出现误会是正常的,只要能化解误会,我们还能回到从前。”一句话说得王博热泪盈眶,从此二人又恢复了以前的友谊。
张诚没有解释,也没有请第三者帮忙,而是暗中相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消除了王博对他的误解。有力的实际行动远远胜过用语言去解释,不用说一句话,朋友照样感激你。这就是方法的巧妙,只是许多朋友不愿去做而已,总觉得自己那样做太跌份。这样想就错了,你是完全为朋友着想才去做的,这是明智之举,怎能说跌份呢?
吉姆对人很真诚,也很有爱心,只是比较敏感。别人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他就很在意,很容易联系上自己,对对方就产生了误会。但是每次过后朋友都能原谅他,因为吉姆对自己要求很严,一旦发现事情真相,就立即到朋友那里亲自赔礼道歉。有些不拘小节的朋友,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吉姆就连声说:“sorry!sorry!”有时竟逗得朋友们哈哈大笑,笑过之后他们又和好如初了。许多朋友对吉姆印象很好,觉得他严于律己,十分尊重朋友,并有勇气当面向朋友道歉。
前两种化解矛盾的方式都不错,如果说上两种方式是上策,那么第三种直接道歉应该是下策了。直接道歉是不用费脑筋的,只需拿出脸面就行了。关键是许多朋友爱面子,宁愿与朋友不欢而散,也不愿低声下气地说声“对不起”。顾一次面子,就深化了一次误解,甚至失去一位朋友,这样下去恐怕你的路子会越走越窄。冤家宜解不宜结,学会化解矛盾,对你以后的人际关系更有利。
3知恩图报也是维护人脉的策略
知恩图报是君子,忘恩负义为小人。人脉的维护在于知恩图报,受人相助,哪怕一点小忙,过后我们也要找机会报答对方。虽然有些过分,能带来好名声,也是值得的。赢了名声,就意味着赢了机遇,赢了财富。
清朝有名的大盛魁商号,最初发展是很艰难的。康熙年间,三个山西股东经商,路过山西、内蒙交界处的杀虎口。当时三人只是挑着货物走街串巷地做小买卖,后来凑钱开了个小小草料铺。由于本小利薄,三人早出晚归,也只能过上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一年除夕,赶上大雪封门,草料铺根本没生意。三人饥寒交迫之下,就煮了一锅粥,准备喝粥过除夕。热腾腾的一锅粥熬好了,三人正要喝。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是一位白胡子老翁,牵着一匹骆驼,还驮着一些东西,说要住店。三人知道要过年了,大雪下个不停,行路人到哪里藏身呢?就将老翁让进屋里。老翁饥寒交迫,一见桌子上有锅粥,也顾不了那么多,端起来就喝,一会工夫就把粥喝完了。三人也没说什么,只能饿着肚子过年。第二天早上,三人醒来时老翁已经走了,骆驼也不见了,只留下一个小包袱。三人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白花花的银子。三人商量,将银子分了,然后一起做生意,但是一定要给老翁留下一份股金,利息年年都有。
三个人就利用那份银子开了大盛魁商号,生意渐渐做大了,钱也越赚越多了。老翁账号上的利息也年年往上翻。那批银子始终记在无名老翁的名下,没一个人动,可那位老翁始终没出现过。到嘉庆年间,大盛魁商号已经远近闻名了,后来的股东仍然记着那份无名账。他们商量并立下规矩,每年春节,大盛魁商号全体人员,不摆酒席过节,而是在掌柜的带领下,恭恭敬敬地喝上一碗稀粥,以表示对老翁的感谢。这个规矩保留了200多年,大盛魁商号前后换了十几代经营者,始终记着无名账,喝着春节稀粥。
大盛魁商号的人知恩图的品德为经营带来更大的利润。没有老翁的银钱相助,三个商人就不可能开起大盛魁商号,他们虽然再也没有见到老翁,但是他们始终不忘恩人在危难时期对自己的相助,十几代经营者都记着老翁的无名账,喝着感恩粥,因此为大盛魁商号迎来了更好的名声。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年幼时家里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凄惨生活。
有一位为给大户人家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韩信,鼓励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着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