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公司:捕捉细节
作好市场调查,树立牢固的市场观念,按用户需要组织生产是李维公司成功的市场决策。
李维公司的创始人李维·施特劳斯是德国犹太人。他放弃了国内的职业,追随哥哥到美国做杂货商。19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而掀起了“淘金热”,这给李维·施特劳斯“点纱成金”创造了可贵的机遇。
一次,他乘船到旧金山开展业务,带了一些线团之类的小商品和一批帆布供淘金者搭帐蓬。下船后他巧遇一个淘金的工人,李维·施特劳斯忙迎上去问:“你要帆布搭帐蓬吗?”那工人却回答说:“我们这需要的不是帐篷,而是淘金时穿的耐磨、耐穿的帆布裤子。”李维深受启发,当即请裁缝给那位“淘金者”做了一条帆布裤子。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工装裤。如今,这种工装裤已经成了一种世界性服装Levis牛仔裤。
牛仔裤以其坚固、耐久、穿着合适获得了当时西部牛仔和淘金者的喜爱。大量的订货单纷至沓来。李维·施特劳斯于1853年成立了牛仔裤公司,以“淘金者”和牛仔为销售对象,大批量生产“淘金工装裤”。
为了改进质量,以优质产品应市,他找到了法国涅曼发明的经纱为蓝、纬纱为白的斜纹粗棉布,这种新式面料坚固耐磨、美观大方。李维·施特劳斯还采用内华达州一位叫雅各布·戴维斯的裁缝的建议,发明并取得了以钢钉加固裤袋缝口的专利。时至今日,Levis牛仔裤上的钢钉仍是结实和美观的象征。
李维公司已有140年的历史了。当今,李维牛仔裤已由最初的工装服装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服装,销售至世界各地。在李维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搞好市场调查,树立牢固的市场观念,按用户需要组织生产的市场决策。根据市场调查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李维公司认为应该把青年人作为目标市场。为满足青年人的需要,李维公司坚持把耐穿、时髦、合体作为开发新产品的主攻方面,力争使自己的产品长期占领青年人市场。后来,他们了解到许多美国妇女喜欢穿男牛仔裤。根据这种情况,李维公司经过深入调查,设计出适合妇女穿的牛仔裤、便装和裙子,此举使该公司的妇女服装销售情况良好,销售额增加了58%。
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李维公司十分重视对消费者心理的分析。1974年,为了拓展欧洲市场,研究市场变化趋势,了解消费者爱好,李维公司向德国顾客提出了“你们穿李维的牛仔裤是要价钱低、样式好,还是合身”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人的首要要求是要“合身”。于是,公司派专人在德国各大学和工厂进行全身实验,结果,一种颜色的裤子,竟生产出了不同尺寸、不同规格的45种型号,大大拓展了销路。
李维公司还根据市场调查获得的各种有关用户的信息资料制订出五年计划和第二年年度计划。虽然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但由于李维公司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市场调查经验,所制订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同市场实际销售量只差1%~3%,基本做到了产销统一。
李维公司的销售网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他们对所属的生产和销售部门实行统一领导。他们认为产销是一个共同体,二者必须由一个上级来决定,工厂和市场之间要建立经常性的情报联系,使工厂的生产和市场的需求保持统一。为此,公司设立了进行市场调查的专门机构,在国内外进行市场调查,为公司的决策提供依据。
正确的市场决策带动了李维公司的大发展。公司在20世纪40年代末销售额只有800万美元,1979年增加到了20亿美元,30年增加了250倍。近20年来,李维公司已发展成为活跃于世界舞台的跨国企业,公司按地区分为欧洲分部、拉美分部、加拿大分部和亚太分部。各分部分管生产、销售、市场预测等项事宜。李维公司拥有120家大型工厂,设存货中心和办事处以及3个分公司(美国李维牛仔裤公司、李维国际公司和BSE公司)。分公司有规模庞大、设备先进的生产厂42家,最大的一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600万条。
索尼公司:敢为人先
索尼公司是全世界著名的电子工业企业之一,该公司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子)公司(工厂),数以亿计的索尼用户遍布世界各地。索尼的电子产品畅销世界市场,已发展成为庞大的跨国企业。所有这一切,都是索尼公司重视发展新技术、研制开发新产品的决策的成果。
1946年仅靠500美元资金起家的“东京通信工业公司”是索尼公司的前身。由于资金困难,起初只是专门修理收音机,并以优质服务而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所以生意不错,公司有了一点儿积累。这时,公司的领导人井深大就开始组织技术人员研制开发新产品。他们研制出的第一种新产品是一种真空电压表,很快就以优异的质量打开了销路。随后,他们自行开发研制的电位器和广播控制装置也很快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短时间内不断成功的新产品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积累了相当的资金。索尼公司并未以此为满足,而是继续坚持重视科学技术、开发新产品的决策,推动公司的发展。
1949年的一天,井深大在日本广播协会的办公室看到一部美国制造的磁带录音机。这在当时的日本不仅一般人未曾见过,就连技术人员也只有耳闻而已。索尼公司意识到,这种新产品在日本将有广阔的市场潜力。他们马上就购买了磁带录音机的生产专利。生产中最大的困难是制造录音磁带。技术先进的德国和美国早已先后成功地生产出录音磁带,而在当时的日本不能生产,而且根据当时日本政府关于进口的严格规定还不能进口。
在这种情况下,索尼公司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解决制造磁带的问题。他们抓紧时间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磁粉,尔后又富有独创性地用纸代替塑料,制造纸基录音磁带。这种纸基录音磁带在强度上虽比塑料磁带差,但也完全符合使用要求。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索尼公司终于把自己制造的第一台磁带录音机,即索尼公司第一个电子新产品推到了市场上。
但是,由于这台录音机体积大、价格高。重量达70余斤,所以在市场上几乎无人问津。显然,问题主要在录音机体积过大和价格昂贵。要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必须解决上述问题。公司把精选的技术骨干集中起来攻关,经过10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制造出了一种价格降低一半以上,一般人都可以提着走的轻便录音机。此举打开了市场,使录音机成为日本的一种普及商品,使公司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1952年,美国人发明晶体管的消息传到索尼公司,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这将是在电子工业领域引起一场革命的重大发明。为了立足于科技发展的前沿,索尼公司立即派人飞赴美国,对晶体管作详细深入调查。根据调查所掌握的情况,索尼公司紧紧抓住这一时机,提出了运用晶体管技术设计制造小型袖珍收音机的宏伟设想。他们先以2.5万美元购买了制造晶体管技术的专利,但运用这个专利生产的晶体管只能用于低频大收音机,不能完全满足制造小型收音机的需要。
为此,索尼公司又集中力量攻关。仅几个月的时间,就设计制造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性能的晶体管。索尼公司乘胜前进,全力以赴投入研制小型袖珍收音机的工作。经过努力,完全解决了收音机中与晶体管配套的各种元器件的小型化,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袖珍晶体管收音机,这比日本其他企业提前了两年。小巧玲珑的袖珍收音机人见人爱,第一批200万部一投入市场很快被抢购一空。
日本国内市场的畅销形势,鼓舞了索尼公司的士气,增强了他们开拓世界市场的信心。1960年,索尼公司独家投资在美国开设了分公司——美国索尼公司。随后,索尼公司又逐步打入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
索尼公司重视发展科技、研制开发新产品的决策结出了累累硕果。袖珍晶体管和收音机研制开发成功后,他们又相继开发和改进了大量具有独创性的新产品。如:袖珍立体声耳机收录机、微型电视机、单枪单束彩色显像管、小型录像机,等等。他们重视产品质量,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很高的信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索尼公司发展成为年营业额及营业收入为71813亿日元(2010年数据,约合890亿美元)的巨大跨国公司。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出奇制胜
这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1933年,战争狂徒希特勒建立了纳粹政权后,为了笼络人心、巩固纳粹政权,异想天开地提出,要让每一个普通的德国人都能有一部小轿车。并下令由汽车设计专家菲·保尔博士负责设计这种命名为“大众”的小轿车,并强行规定价格必须在1000马克以下,好让普通的德国人买得起。这个价格比当时的汽车价格低了2/3以上。希特勒还要求,技术上要采用空冷式发动机,最高时速定为每小时100千米,耗油量限制在7公升/百千米以下,可乘4~5人。无论后人怎样评价希特勒的反常和狂妄,但这种要求却成为一种契机。廉价而普及型的“大众”车的研究、生产和销售都大大促进了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通常,一种新型车或新产品,总是根据各方面的要求确定技术指标,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和研制的。成功之后,再根据生产和流通等各方面的开支,严格地进行成本核算,最后确定销售价格。而大众车价格的确定完全是一种反常规的做法,在汽车设计、研制、生产等八字没一撇的情况下,就根据德国人的一般生活水平,硬性规定每辆车的售价必须低于1000马克。在这个一反常规、蛮横不讲理的价格决策下再去进行设计、研制以及生产、技术、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工作。而且所有的工作都必须满足价格低于1000马克的先决条件。然而,正是这种一反常规的价格决策奠定了大众汽车公司后来兴旺发达的基础。
大众汽车于1936年试车成功,1938年开始批量生产。希特勒下令要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达到大批量生产的目标。1939年,希特勒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普通德国人大众汽车的许诺成了泡影。生产大众车的工厂也就成了兵工厂,专门生产装甲车、各类军车、飞机发动机和地雷。后来,这个工厂遭到盟军的轰炸,被破坏了60%以上,战后恢复生产。1945年,大众车的产量只有1785辆,这和英美等国的大厂家相比有天壤之别。1948年,若卢特霍博士担任了大众汽车厂的负责人,他重新肯定了保尔博士设计的大众车的优越性的特点,继续坚持大众车的生产,努力扩大销售。
两年后,大众车的产销量从1945年的1700多辆猛增至8万辆,5年后增至13万辆以上,改变了德国汽车工业的落后面貌。“大众”,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眼睛盯着当时世界上大规模生产汽车的先进国家——美国,引进了美国的自动化生产线。到50年代末,大众产销量就已超过200万辆。1966年的营业额超过100亿马克,位列世界汽车工业企业第4名。后来,大众汽车公司已建设成功4个规模不等的同类工厂。
1954年大众汽车公司独资在美国创建了“美国大众汽车公司”,投资总额达2.6亿美元,1966年在美国销售的大众汽车已达50万辆,占美国销售外国车总量的一半,1967年销售量已占全美外国车销售量的60%以上。另外,大众汽车公司在法国、巴西、澳大利亚、南非等国设有经营销售业务或兼营汽车装配业务的分公司,并在世界各国设有5000多个维修和服务中心,这些服务中心保持优质高效的服务。大众车在世界市场上占领并巩固了自己的阵地,获得了成功和胜利。
《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如果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也可以“出奇制胜”,那么,大众车制胜的“奇”就在于连大众车的影子都没有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它的销售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