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
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喜欢体验生活,有一天,他来到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刚坐下来的时候,他觉得这个牧师讲得非常感人,于是心里面涌起一股要捐款的冲动。
然而10分钟过去了,牧师还没有讲完,还在重复刚才讲过的类似主题的话,马克·吐温觉得有点烦躁,他有点不耐烦地想,过会儿只考虑捐一些零钱了。谁知道又过去了10多分钟,牧师的讲话还没有停止的意思,马克·吐温觉得内心很愤怒,他想我一分钱也不打算捐助了。
结果,等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的时候,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出了2元钱。
不要超过别人的心理承受限度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实在是太常见了,譬如说一个创意不错的广告,你第一次看到了觉得蛮赏心悦目的,经常看到的时候就只是在意它宣传的产品和服务了,如果铺天盖地都是的话,就会觉得相当厌恶了。再譬如,有的孩子学习不认真考了个不太好的成绩,父母就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进行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又如,遇到向你推销的业务员,你将对方拒绝之后,对方还在那里不断地重复着这个东西的优点、特点、功能,让你从礼貌、淡然到愤怒,再也不想理会这个推销业务员,即便将来有需要也坚决不可能找他来服务。
超限效应其实反应了几个方面的问题,那就是“你为什么那么令人厌烦?”、“别人为什么不对你说的事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主观上你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只关注到你想要表述的事件本身,而没有去了解受众的心态;另外就是太不注意方式和方法了,当你想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和想法的时候,或者应该想想怎样才能够让对方接受,起码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以对方喜欢的方式去沟通这些事情;再次就是没有注意“度”的把握,你突围了别人心理承受的极限,让别人将你规划到了一个“讨厌”的圈子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你不懂得“换位思考”,又没有想过如果你站在对方的角度,能否接受这一切。
你是那种擅长用“言论”打动别人的人吗?当你站在讲台上,做一场学术报告,或者是述职报告时,你一定要能够在三分钟内抓住听众的耳朵,这就要确保你所说的内容是对方想听的,整个言论的过程要逻辑清晰,层层推进,确保是大家需要的内容和信息,而不单单是你想表达的内容,否则的话当你“污染”别人的耳朵,让听众精神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你就会被冠上“麦霸”的称号,每次想到要听你的言论,别人都会觉得很烦躁,当然你说得再好,也达不到你想要的目的了。
即便是两个人的交流与谈话,也一样要注意好节奏和速度,控制好时间,要考虑到对方的时间概念,重要的内容一定要在前面的十多分钟内充分交流,千万不要铺垫太长了,错过了最佳交流时机。当你看到对方已经开始看表,或者注意力分散的时候,你就要做好收场的准备了,对方与你谈话的兴致已经不浓了。因此,不管你是想“推销”、“谈判”、“谈心”,还是想“恋爱”、“交友”、“闲聊”,都一定要围绕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否则这谈话进行的时间越长,留给对方的抱怨指数就越高。
其实,特别是在长者与晚辈沟通、上司与下属交流的过程当中,更要格外讲究艺术,往往针对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他的一个毛病,一定要给他适当的建议,要抓住机会将问题给他说透,让他去领会与接受。如果对方在一段时间内还没有改观的话,那么可以找另外一个非正式的环境,或者说大家心态愉悦的前提下,再给个点到为止的提醒,甚至可以倾听一下他的真实想法或意见,帮助他尽快改变,并且将来类似情况复萌的时候为他敲敲边鼓,响响警钟。切忌在短时间内三番五次地去强调,态度生硬地去强调,那么不仅会让人觉得“婆婆妈妈”,还会极令对方厌烦,甚至在逆反心理下要和你对着干,不利于以后的交流和接触。
把握“超限效应”当中的“度”的确是个技术活,就拿批评别人来说,也要掌握几大技巧和原则,才能够事半功倍。首先,批评之后要适度鼓励,有道是:“打一巴掌,再给一个甜枣。”尽管在工作当中,这个“巴掌”绝不轻易地挥打,但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即便是真的打出去了,给不给“甜枣”的效果还真的是不一样,否则会让对方背上自卑、厌烦、反抗等负面情绪。你可以在批评的时候适当地讲讲“你的总体表现还是不错的!”、“我想你会做得更好”等来平衡他们的心态。其次,千万不要捕风捉影地去批评别人,人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你的信息来自其他渠道的反馈,没有调查清楚就“开批”的话,会让你本身的权威性大打折扣。最后,可以试着运用幽默式批评,让对方在会心一笑的情况下,接受你对他的意见或建议,收效会更加不错。
为了避免“超限效应”带给别人的不愉快,或者让自己付出的努力本该获得成功却反而失去了,就应该把握自己为人处世、说话的度。凡事一定要明确目标,你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都是一定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展开;每个步骤都要确定是有效步骤,要始终坚持与目的进行对照;要适度地学会“南风法则”,用关心别人、温暖别人的方式去获得别人的关注;要擅长运用“互惠定律”,让别人明白这是一件对他来说也非常有帮助的事情,而不单单是为了你去完成。
自助守则
1.千万不要把别人“逼急”了,说话做事都不要去试探别人的底线,要懂得适可而止,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于物极必反。
2.我们一定要懂得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够做到“恰到好处”,更能够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