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交通公交汽车联运公司702路422号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于是他强忍痛苦,将车子停在路边,打开控车门,让乘客依次安全下车,在确定乘客和巴士安全之后,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一名平凡的公交司机,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一件让所有人为之震撼的事,试问是什么让黄志全如此无私地付出,难道不是他一颗爱社会、爱别人的心?对他来说,社会就是他的家,乘客就是他最爱的家人,为了家人,他无悔。
由此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人都需要用家的温度来维持身心的平衡,“家庭”会让人产生绵绵不绝的力量与生机。他们感动、幸福,奉献自己,快乐奋进都是因为心中有“家”的力量,家庭的关爱是生命的原动力,它创造辉煌,感动人生。
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对家庭的关爱更是渴望无限,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感动,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可以支持自己,鼓励自己,所以“以班级为家”的教育理念是可以运用于教育的,利用学生对家庭关爱的渴求,感化新一代追求个性独立的“新新人类”。
如果问是否想拥有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每个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可是有几个人想过自己应该为之付出点什么,又有几个人真正付出了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永远被关心的那个人,可是你不去关心别人,凭什么要求别人来关心你呢?80年代后出生的我们,所受的教育就是爱祖国、爱集体,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而事实上,我们做到的只有将它埋藏于测试的答题卷中。
现在,我们必须承认,学习是我们人生的基础,班级是我们很重要的家,我们没有理由将它抛之脑后,随意破坏,它见证了你我为目标拼搏的历程,承载着你我成长的点点滴滴,也留下了我们对友谊不变的誓言。
所以从现在起,关心你的班级,做一个有家的人,为自己重整学习生活的行囊,继续加油。
想送给大人的心里话。让孩子把你们的东西看成是家里的东西。
孩子不是天生冷漠,每个孩子生来都有潜在的爱心,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懂得关心别人、关心班级,而是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强调孩子在班级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让孩子以百分百的兴趣来关爱班级及班级里的每一个人,为班级也为自己努力奋斗,这也等于给了孩子一个努力学习的坚强后盾。
只要每个人把班级当成家,关爱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就会无私付出,每一个人也会得到温暖,在大家的环境中成长。
送给那些认为班级少我一个也没关系的孩子。
阻碍成功的心态。以前的孩子同学总是尊敬同学,同学之间友爱团结,现在许多小孩却拼命似的要离开集体,向往个人自由,在他们看来,所谓的班集体只是一个虚名,而自己对于集体的有无没多大关系,集体对个人的有无也没多大关系。有时甚至为了个人抛弃集体。在自修课时,其他同学都保持安静,而有几个却在讨论问题甚至讲闲话,从而打破整个班级的安静。在集体劳动时,大部分同学都按自己的劳动任务尽心尽责,而有些却心不在焉,马马虎虎,导致整个班的劳动成果不高。在班级生活况且如此,在学习上就更难做得很好。
心灵破解密码。
孤立无援的你沮丧脆弱,置身于群体中的你,内心强大有力。
题记。
每一个人都是团队。
一个出生在现代城市中的人开车在乡间迷了路,结果把小轿车驶进了壕沟里。幸好不远处就有农舍,这个人赶去求援。进入农舍后,他发现这里很落后,只有一头衰老的骡子可用来帮忙。他很失望,但农舍主人爽快地答应了。开车人看着憔悴的骡子有点犹豫,但农舍主人却自信地说:“别担心,老黄一定能行。”开车人只好带着农夫来到轿车边。
固定好绳后,农夫一边抽着鞭子,一边喊:“拉啊,小花!拉啊,小黑!拉啊,小白!拉啊,老黄!”没多久,小轿车就被拉了出来。开车人又惊又喜,再三地感谢农夫。看到这里,我发现这与我原先的立场不符,在头脑中产生了疑惑:个人离开了集体难道还能强大有力?于是我想起以前坚定自己立场的故事。小时候我便听过《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的寓言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他有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因争权夺利,相互钩心斗角,扰得皇宫不得安宁。一天,国王把十个儿子叫到身边,拿出十支箭,让每一个儿子折一支,儿子们很轻松地把箭折断。然后,国王又拿出十支箭,绑在一起,再让他们折。这次十个儿子用尽力量也折不断。这时,十个儿子才明白国王这样做的用意。
楚汉时期,天下大乱,国家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智贤之士张良,饱读兵书,熟谙兵法。他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在乱世中出人头地,有所作为。但孤独的他无法找到施展才华的空间,他只能面对一次次失败。后来,刘邦率兵起义,一次次的胜利使他的部队不断壮大。张良果断地选择投靠刘邦,加入到刘邦大军这个大集体中。这以后,张良以他过人的智谋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那个故事还有个结尾:
开车人谢过农夫后,问:“为什么你在赶老黄的时候还喊了那么多名字?”农夫笑着说:“我喊的那些名字都是我原来的骡子,它们以前都和老黄一起拉车。现在,它们都已经不在了。但是老黄是一头瞎骡子,只要它以为自己还在伙伴中,有朋友帮助它,干活就特别有劲,连年轻的骡子都比不过它。”
个人只有在集体中,并有了集体感,才会更加强大,更加有力。曾经有一位哲学家问他的学生:“一滴水怎么才能不干涸?”他的学生听了后各抒己见。有的说:“把它放到一个完全密封的容器中。”有的说:“把它冰冻起来放进冰箱里。“有的说:“把它放到阴凉处不受阳光的照射。”但哲学家摇了摇头。后来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他说:“把他放到大海里。”这时,同学们都惊叹不已,哲学家听了也会心地笑了。
一提到芝加哥公牛队,你一定会想到“飞人”乔丹。乔丹创造了飞人的奇迹,是他创造了公牛队的辉煌,这一点是人们所公认的。但是,有一次,一个记者采访乔丹时谈及了这方面的话题,说:“是‘飞人’造就了公牛队。”乔丹在听了之后说:“不,是公牛队造就了我。”
后来,乔丹开办了一个篮球俱乐部。慕名而来的有很多,这些人大多都已经身怀绝技,都有了较好的篮球基础。但是,乔丹给他们传授的第一课,是教他们跑步。乔丹亲自在队伍前面领跑。这时,队伍中有人说:“我们到这里来是向麦克学习球技的,不是来练习跑步的。”乔丹听了之后,说:“我让你们跑步并不是教你们如何跑步,而是在培养你们的团队精神。有了团队精神,彼此之间才会有默契。这样,才能打好篮球,才能明白篮球的真谛”。从此以后,学员们每天都要练会跑步,而且再也没有人抱怨了。
个人需要集体,个人离不开集体。从古至今,人们都赞成这个观点。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空间,才会有无穷的力量;个人一旦离开了集体,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会枯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还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联合农民,联合工人,以集体的力量达到成功的目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还不是中、朝军民的共同努力,中国人民积极贡献才打退美帝国主义的入侵?抗洪抢险的胜利,还不是军民一条心,全国上下几亿人的共同努力才达到胜利?
个人和集体是相对的。集体大可以到国家民族,小可以到班级朋友。一个集体就像是一台机器,而个人则是这台机器的一个零件,只有每一个零件都尽心尽责,发挥各自的作用,整台机器才会很好地运转。班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个家庭,家庭团圆,合家欢乐,才是最大的快乐。所谓“人无完人”,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而只有置身于集体中,融入这个家庭,你才会学到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也许,你认为班级中的同学不好相处,甚至是你的“敌人”。但这并非是坏事。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他们一定了解你的缺点,并会指出来。虽然当时你可能不太舒服,但事后想想,又能更进一步了解自己,又能改掉缺点,这不是很好吗?
当然,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并肩作战,一起成长,那才是最快乐的。只有当你认为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你的家人时,你才拥有最强的力量。
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需要个人,把同学看成家人,你将永远处在最强大的集体中。
想送给大人的心里话。
让孩子走出孤立走向集体。
能力须在实践中培养。让孩子从小在家担负起自己的一部分责任,平时多关心孩子,在孩子受挫折时多安慰他,多鼓励他,让他感到值得为家庭付出和在家中的作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提高孩子与集体的亲密度,使他懂得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少不了个人。学校是学习的主战场。让孩子处理好与班级这个集体的关系,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方面。这样,孩子就能更好得学习。
送给那些讨厌纪律的学生。
阻碍成功的心态。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孩子们,他们向往自由,渴望追求自由。但他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障碍纪律。自由与纪律似乎不能共存,于是他们讨厌纪律,以为有了纪律就不可能存在自由,他们希望摆脱纪律的束缚,希望拥有没有纪律束缚的自由。纪律,他们视而不见,眼中有的只是那自由。纪律一词,已在他们充满自由的脑海中消失,或已成为一个仇恨的字眼。为了自由,他们违反纪律,甚至触犯法律。
心灵破解密码。
只有在纪律的天空下,自由才能真正的飞翔。
题记。
让自由在纪律下高飞。
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流淌着一条小河。一天,河水对河岸咆哮起来:“谁让你给我规定道路?你怎么像影子般老跟着我?不让我随意流淌,限制我的自由,我要挣脱你的束缚,我要流向原野,追求自己的自由。”“正是由于我的存在,淙淙细流才汇聚成滔滔巨澜。”“你是老生常谈了,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河水不听河岸的劝告,冲破了河岸,横流大地,它陶醉于自由中,但时间不长,它被大地吸收,被太阳晒干,不复存在,它毁了自己,也给人类造成了许多灾难。
自由是纪律下的自由,就像静静的河面下才有快乐的鱼儿,纪律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纪律与自由似乎是不可能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有自由就没有纪律,有纪律就无自由之地。但现实世界却又不希望它们对立分开,更重要的是自由只有在纪律的天空下,才能尽情飞翔。
德国人被看成是最守规则的人之一。在人流稀少的深夜,也不会有车闯红灯,当你问德国人什么是他们最为炫耀的东西时,他们会拿出驾车历史本,指着那一片空白的违章记录栏,笑着对你说:“这就是我最为炫耀的东西。”不必惊讶与迷惑,因为在他们眼中那是一种生活的诠释让规则看守世界。在深夜里没有车闯红灯,人们心中都有着那共同的纪律,而在这纪律的天空下,他们享受自由,享受自由的真谛。
人人都说美国是自由之国,但又有谁知道美国更是一个纪律之国,纪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在美国找到了一个最好的诠释。
一位从香港移民至美国的华人,为自己读书不成的儿子在美国托朋友找了份在报社跑腿的活。那是个不需要专门技能,不必考试的职位,在儿子看来那是相当自由的工作,持这一看法的,还有我们中的许多人。但结果却是以他主动辞职而终,在职期仅为二天。辞职的理由让人大为吃惊太不自由。具体内容是:第一,报馆内每人一张桌子,都有人坐,他每天八小时,不是站着,就是跑着。第二,中午吃饭,只有十五分钟,而且总是吃不饱。可见,美国是自由的,更是纪律的。
报社跑腿的亦是这样,美国餐馆的侍者更是如此,从社会底层到高层,都在维持着一个纪律下的自由。
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曾对美国邮局前的排队作过观察,他发现前面的顾客,一般离正在接受服务的顾客至少一米远,如果窗口还不止一个,也不是每个窗口前面都排一个队,而是只排一个队,没有人会打破这种规则和纪律。这与人们眼中的美国似乎是不同的,但那却是真实的美国。
无意中翻开一本书,翻至某页,看到了一篇名为《勒着青藤成长》的故事,8岁的文沁因嘴馋而搬方凳到家中后院,想摘黄瓜吃,他拨开被青藤勒着的黄瓜,却导致黄瓜坠地,他很难过,这一切被站在一旁的母亲看见了,母亲对他说,孩子,那黄瓜因青藤的连接而自由,当时的文沁是年少的,几年后,当他回想时,才明白黄瓜真的是自由的,而那原则就是青藤,它不是我们追求自由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