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那些把学习当成痛苦的孩子。
阻碍成功的心态。如今的应试教育体制,许多孩子常常以分数为最大的目标,从而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家长的语言上的压力,“孩子,你要好好读书,否则,你将来会很苦的。”导致许多孩子上课睡觉,一有空就上网吧,原因是对学习产生了厌倦。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累,索然无味,把学习当作受罪,越学越差。
心灵破解密码。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题记。
同学,你快乐吗?
在南方某城市,高二年级要考数学了,同学们忽然发现,班里数学最好的女孩子没来考试,同学们正奇怪,老师说她的爷爷去世了,她请假了。同学们听后立刻一片欢呼声,说她数学之所以考第一,因为她爷爷是个数学教授,我们没有办法超过她,现在她爷爷死了,我们可以超过她了,孩子们兴奋得又是敲桌子又是跺脚……孩子的兴奋,可以让你感到一种冷漠,人家爷爷死了,他们居然一片欢呼,满脸兴奋;可能让你感到一种后怕,当一个人对分数的追求超越了对生命的敬畏,还有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做不出来呢?
学业的压力,就像地心引力对于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父母的反复暗示,师长的循循善诱,这更是孩子成长不能承受的重,不能拒绝的重,不能逃避的重。这种压力轻则压垮他们的身心,重则可能扭曲,摧残他们的人格,在学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的心理上准备好了吗?我们学会了如何直面压力了吗?
由此,抛一个迫在眉睫的观点:让我们在享受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人做事情贵在投入,在痛苦中前行,将寸步难行。
北大的教授,美学家叶朗指出,现实中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弹钢琴,学画画,目的只是为了考级,为了升学考试加分,根本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自然谈不上享受音乐和绘画之美了。他强调,艺术教育一定要注意其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到人生的美而又乐在其中,这才是美育的灵魂。
在学校中广泛开展的“奥赛”,多半是对同一题型的反复练习,如此机械的题海战术泯灭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少在“奥赛”中获奖的人都不愿意从事数学研究,个别人甚至表示一辈子不再接触任何数学符号。
读一读数学大师陈省身的话,我们会汗颜不已的。他说:“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是一件幸事。这是一片安静的天地,没有大奖,也是一个平等的世界。数学上有许多简单而困难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人废寝忘食。一旦发现了光明,其快乐是无法形容的。”这位老人在弥留之际,仍舍不得数学:我要走了,要去数学的圣地希腊报到了。天堂里,一定也有数学之美。
烈日下,一老翁坐在岸边,两眼一动不动地盯着前面的浮标,从日出到日落,依然两手空空,老翁笑着说:“我即是鱼,鱼即是我,我在钓鱼,鱼也在钓鱼,就像下棋,我和鱼的耐力旗鼓相当,这才过瘾。”一顽童向水中扔了一块石头,一阵波纹飘荡过来,老翁曰:“起风了。”
学习就是一个棋盘,美在投入。
心理学家在某学校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分别对每班的同学进行幸福感的测试,结果发现学习好的同学,幸福感指数较高,而成绩差的同学幸福感指数较低,甚至接近于零。由此,心理学家得出一个结论:厌学的孩子对待学习有一个痛苦的神经链,他一想到学习就会感到痛苦。相反,成绩好的同学就会享受学习中的快乐。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学习是一种享受,只有在享受中学习才能获得快乐,才能取得成功。数学家、老翁……无不在享受中获得快乐,获得成功。
学习生活就像复印机器里印出来的切片,每天都是重复着同样的旋律。重点,高考是我们平常使用最多的字眼。我们为它而喜,为它而累。我们不是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吗?不是可以纵横驰骋上下五千年吗?不是可以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吗?书中自有我天地,书中自有我芳华,为什么学习不能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呢?
聪明的孩子都是会享受学习的人。
根据哲学上的观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良好的学习心态,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充实感,快乐感,进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绝不能面对一点点的挫折,总是怨天尤人,抱怨环境的不好,从此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出现了不想学,不爱学的抵触情绪。相反的,我们应该调整好心态,相信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以十二分的信心战胜厌学,并积极投入学习的研究中去,从中发掘自己潜在的兴趣爱好,不断提升学习的兴趣,学会在快乐中学习。
所以,在每次考试结束的时候,如果考得好,就要更深一步的发掘内在潜能;如果考砸了,也不要气馁,相反的,应千方百计地找出这次考试的闪光点。总结考试失败的原因,要学会吃一堑,长一智。
对此,我们应确立小的奋斗目标,比如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按时复习功课,当每一个小目标实现时,都要鼓励一下自己,通过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实现,就会越来越接近成功,小目标的制定,可以让自己明显感觉到进步,更容易体验成功,增强兴趣。
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我们更要学会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斗胆问一句:“同学,你快乐吗?”
想送给大人的心里话。
让孩子在学习中快乐。
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听到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家长的偏激的话:“考不上大学,你就别进这个家!”而有的父母则以过分的关心施压,为孩子能金榜题名,陪孩子挑灯夜读,送上牛奶、点心,跑前跑后,关心备至……这些父母在无形中施压给孩子的压力,使孩子觉得生活很苦闷,学习了无生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使孩子在痛苦中学习,越学越差。
对此,家长要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因为家长是孩子心目中的第一个权威评价者,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如果家长总是打击孩子,有可能会打击孩子的求知欲。因此,当孩子做得好时,家长可以适当地表扬,但当孩子做得不好或失败时,不要极尽批评之能事,打击他们学习的兴趣,家长要先发现孩子创造性的一面,然后鼓励他们,引导、提高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孩子的成就感。
送给那些不会玩的孩子们。
阻碍成功的心态。玩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都不会“玩”了,不是“偷着玩”,就是“傻玩”,不是玩过头,就是玩得没有章法,更不用说在玩中陶冶情操,在玩中求得知识获得发展了,而孩子面对父母的管束不仅不理解,还多有顶撞。
心灵破解密码。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
题记。
贪玩才是孩子。
中国的孩子太辛苦了,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次,某学校有外宾在中国参观他们的学校。进了教室,外宾看到每个同学都把手放在背后,教室里静得几乎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清楚。校长很满意地等待外宾评论学校。结果一位美国人却说:中国人对孩子为什么这么残忍……然而中国的老师或家长并不这么认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是一只只顺从的不贪玩的小绵羊。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哪个孩子不爱玩呢?一谈到玩,别说了,一个个都津津乐道,玩没有害处,玩益处多多:在玩乐的同时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在玩的过程中同样能获得知识,甚至是一些意想不到的知识……
日本学者用超声图像观察发现,人在母腹中就有了最初的玩耍行为,而且花样还不少,诸如挥手踢腿,玩弄脐带,吸吮手指,伸臂眨眼作怪相等。
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小时候对月亮好奇,好几次天真地爬到树上“摸月亮”,有一次差点从一棵很高的树上摔下来。
据报载,山东省高考理科状元祝峰也是个爱玩的孩子,他在家里也是看电视、玩电脑,他说自己兴趣很广泛,喜欢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各种棋类也比较精通,同时还爱好文学。
其实,在学习紧张的同时,通过“玩耍”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玩,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孩子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玩耍满足了孩子们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完善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了相应的社交能力。研究表明,善玩的孩子有许多优点,聪明、伶俐、乐观、愉快、朝气蓬勃、有幽默感,乐于与人交往,富于幻想,勇敢大胆,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倾向。
然而,中国的孩子越来越变得不会玩了,要说玩,也只能“偷着玩”,或者是“傻玩”。而中国孩子的家长,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只注意加重孩子的学业负担,而忽视了孩子的玩耍,在家长的眼里,玩就像磁铁般的“恶魔”,不断地吸引着孩子忘记一切。殊不知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提倡用玩来替代学习,只是说适度的玩,对激发孩子的潜能是有好处的,家长不应当视“玩”为猛兽,而应当支持孩子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多玩,还要善于引导孩子玩,甚至和孩子一起玩。而作为孩子来说,应当“玩”,贪玩才是孩子。但关键是要会“玩”,要做到有节制地玩,而又不影响自己的学业,以此去赢得家长对自己“玩”的理解和支持。
如前所述,牛顿年少时也爱玩,但他并不傻玩,他更不喜欢和同伴们打打闹闹,他常常静静地琢磨着设计点什么有趣的东西。他仿照镇上的风车做了一个小模型,加一点麦粒进去也一样能磨出面粉来。风车没有风就不能转动,牛顿就用铁丝做了一个圆轮,里面关一只老鼠,老鼠踩动轮子,磨子就飞快地转了起来,他戏称这是“老鼠开磨坊”。牛顿看到太阳光下的人影,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移动,他脑筋一转便做出一个“时钟”四周有刻度,中间竖一根小棍,从小棍的影子所指的刻度,可以大概地知道是几点几分。可见,牛顿的玩,是一种“有智慧”的玩,是一种带着“求知欲望”的玩,这样的玩是值得推崇的。
贪玩才是孩子。在学生时代,每个孩子都要切记在玩中做到与学习互补,首先要把功课做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只要把一天的学习任务落实后,就可以玩尽情地玩了。前述的山东省高考理科状元祝峰就如此,他放学回来就首先是做好功课,他也从不玩过头,大人对他很放心。如果因为玩而耽误了自己的功课,这万万不可。因此,玩也不能太过火,否则就会引“火”烧身,最终一事无成!
想送给大人的心里话。
让孩子在玩中学。
玩是孩子的天性。做家长的要理解并顺应孩子好玩的心理,善于引导、支持孩子玩,甚至主动地有意识地带领孩子玩,如:爬山、游泳、远足,周末举行同学聚会,适当地玩电脑游戏,聊天等等。当然,理解并顺从孩子的“玩”,也并非不加节制,要引导孩子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以免相互冲击。如果孩子玩起来上瘾,父母也不能迁就。但节制孩子的玩,也不是完全制止,家长们要走出成人世界,走进孩子世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懂得爱玩而又不失度,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玩出较高境界,玩出学习兴趣。
送给那些每天给自己太大压力的孩子。
阻碍成功的心态。现今,许多孩子心理上的承受力越来越大,主要来自摧之太急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心愿。因而,在物质上家长都尽量提供好的条件,在精神上他们又不断催促孩子,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他们会想得到父母满意的笑容,老师欣慰的赞叹。倘若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心里便不好受,内疚,害怕,担心等复杂心理使孩子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会想到父母的脸即刻“晴转阴”,唠叨不休的训斥,从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渐渐地他们开始害怕厌倦考试和学习。这样的恶性循环当然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拥有一颗平和的心这才是高考所必备的因素之一。
心灵破解密码。
平和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题记。
平和成功的前提。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直以来所肯定的应是平和。任何崎岖都是山峦的代价,任何经历都是人生的馈赠。偶然一两件不算太大的生活琐事都会让我们感到平和的珍贵。
瑞士钟表匠塔·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而他却发现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无论狱方采用何种高压手段都不能使他们制作出1/10秒的钟表。而在入狱前,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能使自己的钟表误差低于1/100秒。后来他们越狱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正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埃及国家博物馆长多马斯在塔·布克的文字中发现了这两段话: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怒中,要想圆满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督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他还说过:“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很容易想象,这些人都是奴隶,在如此恶劣并且带着重重的压迫下,金字塔在他们的创造下绝对不会像现在如此完美,而他们恰是自由人,一批欢快的自由人,才创造出了如此无懈可击的巨大的工程,继续了世界灿烂的文明史。
可见给予太大的压力,就不必期望太多,不计较别人,不恭维别人,不计算别人,不怨天尤人,用平和的心去对待,就像在沙漠中狂风暴沙,却又会复得平静。
而给予自己过多压力,往往会适得其反。记得曾经有一个著名10米气步枪手说过“在女子10米气步枪这个项目上,大家的水平相差无几,大家都想夺取金牌。但是关键看谁在临场上能够发挥出训练的水平。面临发挥的关键是看心态。只要心态平和了,夺取金牌的可能性就大,心态不稳了结果就很难说”其实,只需要一颗平和的心对待就好了。
一个人正处于“爬坡”年龄段,自然方方面面的压力都很大,而为了提高效率,都会去找最快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一个急性子的人去坐飞机,在他登机时,排在他之前的是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他们行动迟缓,而他却急于要坐下来,只能等这对老夫妇找到了位置,放妥了行李,他才得以通过。
半个小时后,空姐开始给旅客送饮料。这对老夫妇点了饮料后,老先生说他该吃药了,于是,慢腾腾地在大包小包中翻找他的药片。在足足磨蹭了五六分钟后,他才重新回到座位上。而此时早已不耐烦的他大喊一声:“你们为什么要耽误大家的时间?”而当老先生说:“今天是我们50周年纪念日,我们第一次坐飞机,很抱歉我们的行动给大家带来了不便……”此时的他早已无地自容。
其实,生活本应该放慢节奏,不必给自己过多压力,就像那对老夫妇,他们所拥有的就是那颗平和的心,才过得如此贴心和舒适。然而处于现阶段的我们要走的路漫长而坎坷,倘若我们适时调整自己的脚步,不必过分追求效率,我们才能获得那份发自内心的平和。只有那种祥和与安宁,才能震荡人心灵中的那种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