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变世界。
例2:只有限制石油过度开采,才能为人类的以后谋福利。
例3:所有人都可以与会发言,除非没有通过第一次会议决议的。
例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例5: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注意环境的变化,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例1,2都可以称作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例1断定认识世界这一情况的存在是改变世界之情况存在的必要条件;例2断定限制过多开采石油这一情况的存在是为人类谋福利之情况存在的必要条件。
(2)汉语表达。
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句中的连接词语主要有这些:
“只有……才……”
“必须……才……”
“除非……才……”
“除非”
“才”
我们给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总结出16种汉语句式(设p表示前项,q表示后项)
“只有p,才q”
“必须p,才q”
“p,才q”;
“除非p,才q”
“除非不p,才不q”
“除非p,才不q”
“除非不p,才q”
“除非p,否则(不然)不q”
“不q,除非p”
“q,除非不p”
“必须p,才q,不然(否则)就不q”
“若要q,除非p”
“p是q的必要条件”
“p对于q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p是q的重要前提”
“没有(不)p,没有(不)q”
以上这16种句式都可以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命题,其中有些在感情色彩上较为浓重。
(3)逻辑形式。
在选取“只有……才……”这类联接词句式的同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也可以用蕴涵符号,表示。由此,我们可以表示为:
如果p,那么q。或者p,q(读作“p逆蕴涵q”)
文1:大标题: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与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文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值:
文3: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在前件假并且后件真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真的。
要么,要么真真真真假真假真假假假真。
文4: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文5: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简称。是对充要条件关系假言判断的刻划。如“三角形的三内角相等,当且仅当它的三边相等”。一般形式为“p当且仅当q”,p、q分别称为前、后件。
在日常语言中,充要条件假言命题表述为“如果p,则q,并且只有p,才q”。 一个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在前、后件取相同的真值时才是真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假的。
其真值表如下:真真真真假假假真真假假真。
(205-206)
11,命题推理。
11,1四种命题。
四种命题包括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1)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11,2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1)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逆命题与逆否命题互否,逆否命题与否命题互逆,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否命题相互逆否。
(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一次,献爱心活动主办方收到一大笔没有署名的捐款。经过多方查找,判断为周、吴、郑、王其中的一个所为,攀谈之后,周表示:“不是我捐的”、吴表示:“是王捐的”、郑表示:“是吴捐的”、王则说:“我肯定没有捐”。最后经过详细核查考证他们之间只有一个说的是真话。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判断以下哪项为真?
A周说的是真话,是郑捐的。
B吴说的是真话,是周捐的。
C郑说的是真话,是王捐的。
D王说的是真话,是吴捐的。
如果,我们假设周的话为真,那么吴和王的说法互斥,不可能同为假,所以A不对。如果,我们假设吴的话为真,那么此时周的话则为真,所以C不对。如果,我们假设郑的话为真,那么周和王的话则为真,所以D不对。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只有王说的话是真话,则吴和郑说的都是假话。那么只能是周捐的。
文1:命题逻辑演绎推理测试题。
文2:西双版纳植物园中有两种樱草,一种自花授粉,另一种非自花授粉,即须依靠昆虫授粉。近几年来,授粉昆虫的数量显著减少。另外,一株非自花授粉的樱草所结的种子比自花授粉的要少。显然,非自花授粉樱草的繁殖条件比自花授粉的要差。但是,游人在植物园多见的是非自花授粉樱草而不是自花授粉樱草。以下哪项断定最无助于解释上述现象?
A.和自花授粉樱草相比,非自花授粉樱草的种子发芽率较高。
B.非自花授粉樱草是本地植物,而自花授粉樱草是前几年从国外引进的。
C.前几年,上述植物园中非自花授粉樱草和自花授粉樱草的数量比大约是5∶1。
D.当两种樱草杂生时,土壤中的养分更易于被非自花授粉樱草吸收,这又往往导致自花授粉樱草的枯萎。
E.在上述植物园中,为保护授粉昆虫免受游客伤害,非自花授粉樱草多植于园林深处。(选自2009年公务员考试试题)
文3:一个足球教练这样教导他的队员:“足球比赛从来是以结果论英雄。在足球比赛中,你不是赢家就是输家;在球迷的眼里,你要么是勇敢者,要么是懦弱者。由于所有的赢家在球迷眼里都是勇敢者,所以每个输家在球迷眼里都是懦弱者。”
为使上述足球教练的论证成立,以下哪项是必须假设的?
A.在球迷看来,球场上勇敢者必胜。B.球迷具有区分勇敢和懦弱的准确判断力。
C.球迷眼中的勇敢者,不一定是真正的勇敢者。D.即使在球场上,输赢也不是区别勇敢和懦弱的唯一标准。E.在足球比赛中,赢家一定是勇敢者。
文4:1,答案是E。
文5:2,答案是A。
(207-208)
12,模态推理。
12,1假言判断的含义及其逻辑特征。
对必然性和可能性的事物情况的判断,我们称为模态判断。简单的说就是对“肯定”和“也许”这类模糊词的判断。
例1:任何事物的变化都肯定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例2:哥德巴赫猜想也许会得到证明。
例1中直接断定了一个事物发展的肯定性,然而例2中却只是模糊地阐述哥德巴赫猜想的可能性。由此这两个模态的判断得以出现。“肯定”、“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模态概念,表达这种概念的词语称为模态词。模态词出现在语句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它可以在句首或者句尾,甚至句子中的每一个连接处。
模态判断一般用来判断事物的不确定性,表示事物本身确实存在的某种可能性或必然性,或者表示我们还不十分清楚的事物。
12,2模态判断的种类。
(1)必然判断。
一般当人们对社会、自然等客观事物认识得尤为深刻时,采用必然判定来断定事物情况的必然性。例如:
例1:水必然是往低处流。
例2:身首异处的死者必然是他杀。
以上这些必然判断肯定了事物运动变化中一定会出现的、不可避免的趋势的结果。此类的模态概念词语还有很多,例如“肯定”、“必定”、“一定”、“无可避免”等等。我们把这些称为必然肯定判断,但是还有必然否定判断。
(1)必然肯定判断。
必然肯定判断毫无疑问是对事物的一种必然存在的肯定。例如:
例1:正义的事业必然胜利。
例2:凶手必然有作案时间。
以上两个例子就是肯定必然判断,这种句式我们总结为“某某必然某某”。
(2)必然否定判断。
与必然肯定判断正相反,必然否定判断就是断定一种必然不存在的事物。例如:
例1:客观规律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例2:人的知识必然不是先天具有的。
以上两个例子就是必然否定,这种句式我们总结为“必然非某某”。
文1:模态推理题。
文2:1,一个执行董事会制度的企业腾飞,不可能是董事长一个人英明。可见()。
A.所有董事可能都很英明B.董事长一定英明。
C.没有一个董事不英明D.可能不是董事长自己英明。
文3:2,假如人类不可能破坏动物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不侵害动物,那么就不存在动物拒绝和人类和谐相处。
我们要认识到()。
A.所有动物都不拒绝和人类和谐相处,一定是人类并未破坏动物自然生态环境。
B.只要有动物侵害人,可能是人类破坏了它的自然生态环境。
C.存在着没有受侵害的动物,但它也侵害人类。
D.人类破坏了动物的自然生态,就会遭到动物的侵害。
文4:3,张小兰和李楠都报考了公务员,四个好朋友有如下猜测:
(1)她俩人最少能考上一个;
(2)张小兰不一定考上;
(3)李楠考上了;
(4)不是张小兰可能没考上。
结果两个猜对了,两个猜错了。考试结果是()。
A.张小兰考上了,李楠没考上B.张小兰和李楠都考上了。
C.张小兰和李楠都没考上D.李楠考上了,张小兰没考上。
文5:4,在选举社会,每一位政客为了当选都要迎合选民。程扁是一位超级政客,特别想当选;因此,他会想尽办法迎合选民。在很多时候,不开出许多空头支票,就无法迎合选民。而事实上,程扁当选了。从题干中推出哪一个结论最为合适?()
A.程扁肯定向选民开出了许多空头支票B.程扁肯定没有向选民开出了许多空头支票。
C.程扁很可能向选民开出了许多空头支票D.程扁很可能没有向选民开出了许多空头支票。
文6:1.D2.B3.A4,C。
(209-210)
(2)可能判断。
可能判断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判断,由于它所判断的事物本身就是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我们又称之为或然判断。例如:
例1:罪犯可能不在本地。
例2:我们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可能的。
这样的判断就是可能判断。例1断定了罪犯不在本地的情况可能存在。例2断定了我们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可能性。它们所断定的事物情况都具有或然性,都不具确定性,表达可能模态概念的语词,除“可能”外,还有“大概”、“大约”、“说不定”、“也许”、“估计”等。可能判断分为可能肯定判断和可能否定判断。
(3)可能肯定判断。
对于可能存在的模态判断,我们采用可能肯定判断。例如:
例1: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可能真实。
例2:本案凶犯可能已负伤。
这种句式我们总结为“可能某某”。
(4)可能否定判断。
可能否定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可能不存在的模态判断。例如:
例1:被告可能不上诉。
例2:犯罪嫌疑人可能不会逃往国外。
可能否定判断用结构式表示为“可能非某某”。
(3)模态判断逻辑方阵。
我们把矛盾关系、从属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这四种模态判断的真假制约关系称之为模态判断逻辑方阵。如果四种模态判断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相同,但是肯定或否定的必然性、可能性不同,我们就称之为素材相同。四种模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同直言判断的对当关系,也就是主、谓项相同的A、E、I、O四种直言判断的真假制约关系相同,都可以用类似的逻辑方阵图来表示。
在矛盾模态判断中,如果一个为真,另一个就必假;如果一个为假,另一个就必真。
在从属关系的模态判断中,必然判断真,可能判断必真;必然判断假,可能判断真假不定;可能判断真,必然判断真假不定;可能判断假,必然判断必假。
在反对关系的模态判断中,一个真,则另一个就必假;一个假,则另一个真假不定。
在下反对关系模态判断中,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一个真,则另一个真假不定。
文1:大标题:模态推理题。
文2:1,人都说错过话。曾有个著名哲学家说过人用心脏思考问题,这个错误断定可能受到学科知识的影响。人都说过假话,说假话要看目的。例如,有个律师曾免费为盲人提供法律支持,却否认自己无偿帮助残疾人。由此推知()
A人不一定都说假话B出于善良的目的的假话不算谎话C哲学家可能也有说谎的时候D有人说谎是为欺诈。
文3:2,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地震的传言很多。一天,小明问正在院子里乘凉的爷爷:“爷爷,他们都说明天要地震了。”爷爷说:“根据我的观察,明天不必然地震。”小明说:“那您的意思是明天肯定不会发生地震了。”爷爷说:“不对。”小明陷入了迷惑。以下哪句话与爷爷的意思最接近?()
A明天必然不地震B明天可能地震C明天可能不地震D明天不可能地震。
文4:1,C 2,C。
文5:模态判断运用的注意事项。
文6:(1)首先要顺应客观事物情况的必然性或者可能性,这样才能正确地运用模态判断。比如,如果我们说“过失伤害罪可能是违法行为”。那么这时应该使用必然判断,我们却用成了可能判断,由此混淆了模态判断的种类。(2)避免使用不同的模态概念在同一模态判断中。
(211-212)
13,类比推理。
13,1什么是类比推理。
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物在某种属性上一样,从而判断他们另外的属性是不是也一样的推理我们称为类比推理。其逻辑结果的表达为:
A事物具有属性a、b、c、d;(基础范围的特征或因果关系,属于知识经验)
B事物具有属性a、b、c;(目标范围的特征或因果关系,属于观察实验)
所以,B事物也可能具有属性d。(映射:问题情景成为基础情景的镜像)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的母亲,非常信佛,每天都在佛祖面前虔诚的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后来有一天,这个人早上起床之后就喊他母亲:“妈!”母亲自然是答应了他。
过了一会,他又喊:“妈。”母亲还是照样答应他,但是这个人一直不停地喊,母亲终于不耐烦地骂了他一顿,这个人却一脸笑意地对母亲说:“阿弥陀佛每天被你喊那么多次都没烦,怎么我才喊您这么两声您就不耐烦了呢?”这个人就是用类比推理来劝导他的母亲的。
13,2 类比推理特征。
(1) 推理类型是独立的。他是把特定的领域或者对象推导到另一对象或领域中去,他的方法与演绎推理的从一般到个别不一样,也与归纳推理的从个别到一般不同。
(2)是一种或然性推理。
其一,类比推理的结论的断定范围是超出前提断定范围的,他是把一个对象所具有的属性(比如公式中的d)推导到另一类与之相似的对象上去。
其二,之所以不用演绎推理,是因为类比的两个对象的相同属性与被推出属性虽然会有联系,但并不见得是必然性的联系。
其三,对象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同点和差异点,如果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类比的属性肯定是两个对象之间的差异点。
文1:类比推理题。
文2:1,一般人总会这样认为,既然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是以模拟人的思维为目标,那么,就应该深入地研究人思维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其实,这种看法很可能误导这门新兴学科。如果说,飞机发明的最早灵感是来自于鸟的飞行原理的话,那么,现代飞机从发明、设计、制造到不断改进,没有哪一项是基于对鸟的研究之上的。上述议论,最可能把人工智能的研究,比作以下哪项?(答案在本页)
A,对鸟的飞行原理的研究。
B,B,对鸟的飞行的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