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缺乏逻辑修养而表达得不合逻辑的事例比比皆是。很多错误都是概念不明确。
比如:某报在一篇报道中说:“新选的厂长吴某,今年才22岁,应届毕业生。”还有某地的一篇报道说:“我商场新进一批天津产女士坤表……”;
再如:某县的法院对一起车祸的判决认定如下:“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是被告车速的快与慢。”这显然是一个不恰当的判断,当然不合逻辑的推理也有很多。
文1:大标题:逻辑思维有助于我们正确表达思想。
文2:我是新来的同事,我是上级,你们的,我不说年龄,叫芳芳,姓邓,女的……
文3:不合逻辑!
文4:她是不是脑残?
文5:笨啊~
文6:太紧张了吧!
文7:……
文8:学习逻辑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思想更加合乎逻辑地表述和论证出来,具有更明确的概念、更恰当的判断、更合乎逻辑的推理和更有说服力的论证,从而有效地与他人交流沟通。
4,3有助于破斥谬误,揭穿诡辩。
人们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除了对正确的思想加以论证,也要对错误的思想加以批判和揭露,并坚持不懈地与各类谬误和诡辩斗争。
谬误的种类繁多,不乏由于违反逻辑规律和规则产生的理论,与逻辑直接或间接相关。而诡辩则是利用逻辑错误,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是对逻辑规律和规则故意的、有意识的违背。
例如:美国一位憎恨共产党人的参议员,在选举遭到反对时公开说“凡共产党人都憎恨我,你憎恨我,所以,你是共产党人。”
此时,美国的逻辑学家贝尔克里义正言辞的驳斥了他:“凡鹅都吃白菜,你吃白菜,所以,你是鹅。”
另外,再举个例子:历史上逻辑最混乱的纲领就是《哥达纲领》,对于其中自相矛盾的一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着平等的原则属于社会一切成员”,马克思就曾进行反驳:“如果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着平等原则属于社会一切成员,那么也属于不劳动的那些人吗?这样的话,不折不扣的劳动成品又体现在哪里呢?如果只属于社会中劳动的那些人,那么又怎么是按着平等原则属于社会一切成员呢?”
在学习逻辑知识时,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才能够准确地辨识出谬误和诡辩,并加以破斥。
文1:大标题:正确思维如箭,直击错误思维。
文2:凡鹅都吃白菜,你吃白菜,所以,你是鹅。
文3:正确思维。
文4:谬论。
文5: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说话做事不合逻辑,常常为此闹出一些笑话,值得警惕!
如果这样的人,能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那么他说话必然言辞缜密,做事势必井井有条。
5.逻辑思维的形式。
5,1概念。
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与本质属性的概括的反映就是概念,它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
事物本身以及事物的本质属性,都是概念这种思维形式的一种反映和表现。事物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重要构成部分。
所谓的事物的“质”,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反映了概念的意义,构成了概念的内涵。所谓的事物的“量”,也就是具体的事物以及具有此类特有属性的对象,以及包蕴宽广的范围,构成了事物的外延。
举例来说,构成“人”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具有感情和理性的动物”和“所有的包括男女老少等各类特点的人类”。
总的来说,事物的内涵和外延是构成概念的不可或缺的两方面。概念的内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反映具体对象以及范围。这是更好的明确概念的关键之所在。
划分和定义是理解概念的一个有效途径。
概念的内涵需要运用准确凝练的语言来定义,从而揭示出事物本质的特殊的属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定义中应当力求避免出现度的错误,如果反映事物外延过大或者过小就属于定义不当。例如,“商品就是在商店里出售的劳动产品”和“商品就是劳动产品”,这就犯了定义不当的错误。
概念的外延需要用划分法来把范围过大的概念分成适当的意义相近、程度相似而范围较小的概念。例如对于文明的划分,如果过于宽泛,划作“文明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这样“政治文明”的外延就超过了“文明”概念的外延范围。如果过于狭隘,比如对于文学的划分,“文学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舞蹈、音乐等”,这样就把不属于文学外延的“舞蹈、音乐”划分进来。
所以说,对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我们需要运用定义法和划分法这两个重要的逻辑方法,才能更好地明确概念,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意义。
文1:中国。
文2:阿富汗。
文3:孟加拉国。
文4:缅甸。
文5:柬埔寨。
文6:美国。
文7:印度。
文8:日本。
文9:巴基斯坦。
文10:韩国。
文11:土耳其。
文12:比利时。
文13:丹麦。
文14:法国。
文15:德国。
文16:希腊。
文17:“国家”概念内涵为它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器,等等。国家概念的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
文18:概念以内涵与外延相统一的方式构成主体对客体的规定性的把握。概念的内涵规定了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也影响着概念的内涵。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可以从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加以明确。
5,2判断。
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逻辑反映是判断的内容,在形式上,判断表现为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或者关系。
判断可以用陈述句或反诘疑问句来表达判定。例如,“难道我们不能奉献一点爱心吗?”在祈使句、感叹句或者疑问句,这些倾向于指使、感叹、怀疑的句式一般不会表达判断。
判断是一个明确真与伪的有效工具。判断可以分为真判断和假判断。一个判断是否是实际情况的反映,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本质的出入,明确这些是确定真假判断的必要手段。一句话,实践是检验判断真伪的有效标准。
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是两种主要的判断形式。本身是单一的、不包括其他形式的判断是简单判断,不仅仅是本身的判断,还有其他形式的判断在内的是复合判断。
简单判断又包含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两种形式。
判定事物之间不同属性、不同性质的判断是性质判断。全称肯定判断和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是性质判断的四种基本形式。判定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是关系判断。其中包括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和反对称关系。
复合判断又包含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等。不同的几种事物之间是否存在着一致的情况,对此的判定是联言判断。具体深入到每一个联言事物分支的情况是否一致,是否同时为真,是区分联言判断真假的有效手段。
不同的事物之间是否存在至少一个情况一致,对此的判定是选言判断。某一事物的情况能否置于另一事物情况中作为条件,对此的判断是假言判断。对某个判断进行否定的判断称为负判断。
文1:几种判断的形式。
文2:判断。
文3:真判断。
文4:假判断。
文5:主要的判断形式。
文6:简单判断。
文7:复合判断。
文8:关系判断。
文9:性质判断。
文10:全称肯定判断。
文11:全称否定判断。
文12:特称肯定判断。
文13:特称否定判断。
文14:对称关系。
文15:非对称关系。
文16:反对称关系。
文17:联言判断。
文18:选言判断。
文19:假言判断。
文20:负判断等。
5,3推理。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组成判断这种逻辑反映形式的是推出的未知的已知合乎规律。
演绎推理。
在亚里士多德传统的逻辑中,演绎推理(英语:deductive reasoning)是:“结论,可从叫做前提的已知事实,‘必然地’得出的推理”。如果结论是真的,那前提必然也是真的。这和溯因推理和归纳推理是不一样的。他们可以提前预测出高概率的结论,但结论不一定是真的。
结论在普遍性上不大于前提的推理是“演绎推理”的另一个定义,或同前提一样的推理,结论也在确定性上。
演绎推理还可以叫三段论推理,由一个结论和两个前提组成,大前提是抽象得出一般性、统一性的成果,即一般原理(规律);小前提是指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从这个推理,然后得出结论,指的是个别对象。是从普通到特殊再回到个别。又叫从规律到现象的推理。
归纳推理。
对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前提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我们称之为归纳推理法。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求同法和求异法,以及共变法和剩余法等都属于归纳推理的重要类型。其中以完全归纳推理和简单枚举法最为常见。
类比推理。
由一个具有特殊属性的对象,推理出另一个具有特殊属性的对象,或者是通过对一个特殊性的前提进行推理得出一个特殊性的结论。这就是类比推理法。
文1:推理的三种基本类型。
文2:演绎推理。
文3:不法分子都害怕法律的制裁。
文4:大前提。
文5:杀人犯是不法分子。
文6:小前提。
文7:所以杀人犯害怕法律的制裁。
文8:结论。
文9:归纳推理。
文10:奴隶社会的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文学有阶级性;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学有阶级性,所以阶级社会里,文学有阶级性。
文11:完全归纳推理。
文12:金导电;银导电;铜导电;铁导电;铝导电;所以,一切金属都导电。
文13: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文14:类比推理。
文15:义工:职员(C)A,球迷:球员B,学生:老师C,志愿者:雇员。
文16:A有属性a、b、c、d,B有属性a、b、c,所以,B有属性d。
6,逻辑思维的方法。
6,1比较和分类。
比较法。
比较法即比较事物内部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模式。
事物普遍存在的现实就是有所比较的客观思维活动。
比较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从物质的外部面貌分类有数量、质量比较。从范围分类上又分为结构、理论比较等等。
下面我们就以最主要的三种比较方法进行讲解:
·横跨度比较法:
所谓横跨度比较法,就是纵观事物在同一时期同一状态下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对比的方法。
(1)可以是同性质事物之间的比较,例如相同级别的中学之间评级。
(2)也能是不同种类事物之间按照某一参照物进行比较,如小学和中学每年开展活动的开支进行比较;
(3)当然也能是在一个事物内部,不同元素的比较,比如一所高中学校的高三和高二班级进行男女生比例比较。
纵跨度比较法。
所谓纵跨度比较法就是纵观事物发展历史顺序,对应其不同特点进行比较。
时间就是最好的标尺,不仅可以是不同时间的比较,比如,某位学生在一年12个月中整体长身高的曲线图,还可以是同一时期不同阶段的比较,比如这位同学青春期每年的身高增长图。纵向比较法比较明显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容易从其他的形态中区分出来。
理想类型比较法:从具体独特的现象中抽取一些主要性质,舍弃其他性质而建立的典型或标本。
我们还应加强对理论观点、理论假设和客观事实的比较。其实比较的过程就是理论实践的过程,验证假设的过程。
如何进行正确的比较,就是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
在社会调查中,对于那些表面看起来差距特别大的事物,一定要特别留心,注意它们之间的共同本质。相反,表面看似一致的时候,就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异。做到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境界。
在社会调查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较法,它能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对象,发现它们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文1:三种基本的比较法。
文2:横跨度比较法。
文3:我的学校是名校,他的学校是三流学校。
文4:我们班帅哥多!
文5:我们班美女多!
文6:纵跨度比较法。
文7: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月季花开花了!
文8:理想类型比较法。
文9:咱俩的发型怎么都这么漂亮!
分类法。
分类法是指将类或组按照相互间的关系,组成系统化的结构,并体现为许多类目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关系组织起来的体系表,作为分类工作的依据和工具。
既然是科学地分类,我们就必须遵循严谨的规则:
第一、要纵观全局,针对事物整体定出一个分类的标准。不能对子部分采取不同依据的分类。比如说,将中学生分为好学生、差学生,就是分类根据不同的大忌了。
第二、分类时子项不能大于或者小于母项,而且子项之总和必须等于母项,如若不然就会犯下“子项过多”或者“子项不全”的错误。
举个例子,要是我们把直系亲属分为父母、配偶、兄弟姊妹、子女四项的话,就会闹出子项过多的笑话,原因是兄弟姊妹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属于直系亲属的子项。
第三、对于不同细节的内容是互不相干的。细节的分类标准不能替代或是干扰主线的分类标准。比如,把学生分为女同学和男同学、班干部、小组长,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第四、分类的标准应该是逐级把握的,不能跨级分类。如果跨级分类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
上面的例子举得简单,假如放到其他的分类中,不注意逐级分类的话,就会很容易造成分类的混乱。
简而言之,科学的分类必须要按以上的逻辑规则进行。
分类与比较的关系。
人类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把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不同点单独拿出来,把相同的进行归合统一,就可以区别其他的事物了。所以比较就成了前提,而分类就成为了比较的结果。
人类认识事物的第二步,就是要把新兴事物划分到一个类别之后。这个过程要经过全面系统并且深入的比较,才能分析出不同类别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这时比较就是分类的结果了。
分类与比较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文1:中学生。
文2:直系亲属。
文3:班干部。
文4:小组长。
文5:学生。
文6:没从整体考虑分类标准。
文7:子项大于母项。
文8:忽略了细节的分类。
文9:大标题:分类中的禁忌。
文10:分类又可以分为现象分类和本质分类。现象分类是依据事物外部的特征或是事物显而易见的联系进行分类。比如,根据年龄分为老年、青年。
本质分类是依据事物关系本质特征或是内部联系的分类。按照人们收入不同,划分为不同阶层。
分类不单单是简单将事物分门别类,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起到总结、巩固提高的结果。它能够让复杂的简单化,能很清晰地标明事物的比例关系和事物的内部结构,有时候甚至能起到科学预见的效果。
6,2分析和综合。
(27-28)
·分析法。
分析就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由笛卡尔引入,源于希腊词“分散”。分析方法认为任何一个研究对象都是由不同的部份组成的,是一种机制。认识事物之初,我们不可能通过肉眼一下子就确定了事物的本质。
什么是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