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如果学会了摆脱或逃避这种困境的方法,恐惧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例如,孩子害怕一个人在房间不开灯睡觉,可以在他的床头装一个夜灯的开关,让其学会开和关,这样他掌握了控制黑暗和光明的方法后,他就不会害怕了。
消除孩子恐惧心理的关键是要赞赏孩子好的表现。当孩子去欢迎曾经害怕的小兔子时,大人要及时地鼓励孩子的勇敢。家长坐在公园长椅上休息时,可以鼓励孩子去找周围的小朋友一块玩;孩子回来后,要紧紧地拥抱孩子,让孩子明白你很高兴他这样做。看着爸爸妈妈的微笑,孩子会对自己的行为充满自信,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心理。
6、让孩子逐渐习惯所惧怕的事物。
比如,孩子怕狗,可以先用玩具狗让他接近,再与真狗接近;在与真狗接近的训练中,可先花几天时间,每天让他多靠近体形较小的狗,然后再教孩子如何接近狗,如何与狗“说话”,如何与狗玩,这样循序渐进,孩子就会逐渐地不怕狗了。又如,孩子怕黑,可留盏小灯,或父母陪着孩子,直到他入睡,以后他就逐渐地不怕黑夜了。
积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许多伟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他们不是从未被击倒的人,而是在被击倒后,还能够高举自信之剑,继续为成功打拼。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
自信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面前表现出柔弱、害羞、恐惧的心理,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长期缺乏自信会让孩子产生“无能”的感觉,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
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是父母的责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缺乏信心,这时就需要父母及时的培养和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努力:
1、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事实证明,能力再弱的孩子也有他的“闪光点”,父母要从发现孩子的优点入手,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断地强化他积极向上的认同心理。
2、不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边。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具有很大的权威性。父母不仅不要经常谈论孩子的缺点,更不能对孩子说结论性的话,比如说“笨蛋”“你真没治了”等话。可能在父母而言,只是一时“随口而出”,而在孩子的心目中就常常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父母即使发现了孩子的某些缺点,也要采用暗示的方法,以避免对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3、帮助孩子体味成功。
对孩子的要求如果太高,孩子就很难实现目标,就很难建立起信心。如果父母针对孩子的实际水平适当地降低标准,孩子就很容易取得成功。成功对于孩子来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就会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获得充分的自信,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4、适当夸大孩子的进步。
孩子即使没有进步,父母也应该寻找机会进行鼓励。如果孩子确实有了进步,父母就应该及时夸奖他们“进步挺大”。这样一般都可以调动孩子心中的积极因素,促使孩子期望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孩子就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5、帮助信心不足的孩子树立自信心。
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父母提前让孩子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等到与同伴一起学习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这很好学”,在别的孩子面前就会扬眉吐气,孩子可能比别的孩子还学得快,自然就会信心百倍了。
除了上面讲的这些方面,父母还要注意掌握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技巧。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1、尊重孩子。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
尊重孩子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分孩子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责怪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因此,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的事务,与孩子讨论一些家庭中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对自己的信任。
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话。千万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没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么?”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法获得父母的信任,从而无法获得自信。尊重孩子尤其不能随意辱骂、惩罚和殴打孩子,辱骂、惩罚和殴打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
2、告诉孩子:“你能行”。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事先假定孩子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做不好,所以事事都会阻止他们自己做,都要替他们做好。殊不知,这么做的结果是使孩子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的自觉性。这样,大人们也忘记了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磨炼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人的道理。所以,要尽量避免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用激励的办法去促使孩子主动做事情,而不是以年龄为由去阻止孩子做某件事情。
“你能做好”,这是家长大脑中首先要设定的一个前提。应该相信,孩子和大人一样也能把事情做好,孩子随时随地都应该学习生活的本领。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不能因为失败而影响孩子自身的价值,关键之处在于孩子是否敢于尝试,敢于面对失败,同时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做事情,既不能打击孩子,也不要过分表扬,因为过分的表扬容易使孩子产生骄傲的情绪。总之,适当地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增强自尊和成就感,从而不断增强他的自信心。
3、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会扬长避短,增强信心。
如果家长能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点燃他的自尊心,打消他的自卑感,并以此激发孩子鼓足勇气,树立信心,就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用正确的方法安慰和赞美孩子。
安慰和赞美是抚慰孩子的良方。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如同成人一样,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情绪体验,如生病、受委屈、受惊吓、学习成绩不如伙伴等等。此时,孩子非常渴望能得到成人的同情与安慰。同样,孩子也会遇到许多令他感到自豪和兴奋的事情,如得了好成绩、发现了一种新的玩法、帮助妈妈干了一次家务活等,这时孩子也非常需要得到父母的赞美、肯定和鼓励。但是,安慰和赞美都需要有正确的方式和一个合适的度,否则不仅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还会产生反面作用。
1、父母要会安慰孩子。
孩子因为年龄小,出现失误是必然的,哪怕是一些小事。父母这时要把事情本身和孩子分开,不要对孩子讲:“你把事情都弄糟了,你怎么搞的?你忘了应该怎么做吗?”这种说话的方式对孩子是极为不利的。失败仅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学习到最终成功的过程,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有勇气面对不完善的结果,敢于犯错误,并且从错误中学习经验和教训,不因犯了错误而使其自信心受到损伤,甚至受到摧残。
自信是人生成功的起点,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一个孩子如果有自信,他的世界将是一片五彩缤纷的天空,对人生有一种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因此,父母在表扬孩子时,要多思量;鼓励孩子时,要讲实效;安慰孩子时,要得当。
2、父母要会赞美孩子。
提倡父母要多表扬孩子,但父母是否注意到正确的表扬方法呢?事实上,对于孩子,并不是事事都要赞扬,也并不是赞扬越多越好。称赞不当的结果,会使孩子产生紧张的情绪和恶劣的行为。
适度适时的赞扬,对于鼓励孩子,帮他们建立自信是非常有用的。但是过度、过分地赞扬,往往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总是做得很好,于是他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做的事,将来也未必能经受挫折和失败。
心理学家吉诺特研究后发现:“孩子受到过分表扬,就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表扬,反而感到不安。”有的父母赞美孩子时不管实际情况如何,总喜欢对孩子说:“你好乖啊!”但事实上孩子可能觉得他心目中的自己并不那么乖,这样夸他反而让他心里有压力,因而对父母的称赞产生反感。所以,孩子得到的不当赞扬越多,为了表现“真正的自己”,就可能有越恶劣的行为。
此外,过分的赞扬会显得很抽象,孩子听了,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自己所得到的肯定。所以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刚刚诚心诚意地表扬了孩子,他就又开始不听话,故意恶作剧;或者,你表扬了他,他根本理也不理。
表扬时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赞扬孩子应就他的努力或成绩做出客观的评价,不要涉及孩子的个人品格。赞扬只需中肯就行,孩子也能在这样适度的称赞中自行演绎出他的品格,不需要爸爸妈妈来给予某种肯定。
因此正确的赞扬孩子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格,而不恰当的赞美方法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帮孩子走出抑郁。
美国心理健康协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抑郁症通常被认为是困扰成年人的问题,可是事实上,这种心理疾病却影响着美国2、5%的儿童以及高达8、3%的青少年。抑郁的特点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对原来喜欢的事物也失去兴趣,不愿和人交往,甚至故意回避熟人;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为一点细小的过失或缺点后悔不已。
抑郁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家长应该及时注意孩子的性格倾向,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的阴影。
怎样预防孩子的抑郁心理呢?心理学家提出了这样几条建议:
1、对待孩子要平等。
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或者经历了几次失败,就会出现精神不振的状态,尤其是具有抑郁倾向的孩子在这一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和失败,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耐心地启发诱导。绝不能盲目指责,甚至挖苦打击,否则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压抑。当孩子不愿意参加某类活动时,父母的任务不是催逼他去做或吓唬他,而是要有意识地引导他避免经历不幸和伤害。对孩子所担心的事情,父母要给予科学的解释,争取尽早消除孩子的顾虑。
2、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
作为父母,在孩子紧张、不安或者苦闷的时候,不妨试试耐心地倾听,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能理解他,在内心产生欣慰之感,进而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在平时,父母也要注意让家里形成一种轻松的气氛,父母经常讲讲笑话,说点有趣的事。当然,父母也可以有意地运用一些排除苦恼的技巧,比如当自己不快的时候,可以采用听听优美的音乐,走到室外散散步,向别人说说自己的顾虑等方法,这些都可以消除郁闷。如果家长在生活中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排除苦恼,那么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他也会模仿父母运用一定的方法来缓解不良的情绪。
3、鼓励孩子参加各类活动。
家长应当尽量让孩子经常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和交流,特别要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变得积极主动,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家长可以把孩子的特点告诉老师,让老师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可以建议老师在课堂上有意向孩子提出他能答得上来的问题,然后在其他同学面前大大地表扬他,树立他的自信心,克服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的羞怯和自卑感。当然,父母和老师谈话时,一定不能让孩子看见。抑郁的孩子一般都很敏感,如果孩子看到了,可能还会有不良的影响。
使用赞美增强孩子的自信。
鼓励是培养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鼓励,就好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当孩子试着做一件事而没有成功时,父母应避免用语言或行动向他们证明他们的失败,而应该把事和人分开,做一件事失败了并不意味孩子无能,只不过他还没有掌握技巧而已。一旦技巧掌握,他就能把事情做好。如果父母采取指责的态度,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这个时候就不像掌握技巧那样简单了。比如孩子不会收拾自己的玩具,爸爸妈妈要做的不是指责他,而是告诉他怎样才能收拾好自己的玩具,紧跟着鼓励他:“这回收拾得真好,又干净又整齐!”鼓励性的语言很多,应该多用、多创造。比如:“你真能干!”“好小子,你真棒!”“不要泄气,再努力一下就会成功!”“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我真为你骄傲!”
在孩子的一生中最能帮孩子树立信心、能起到最好激励效果的,就是他的第一次成功。哪怕是再小的成功,也能增强自信。当孩子学会一个字、得到一张奖状、做对一道题、缝好一枚纽扣、擦净一次地板、洗净一双袜子时,他都有成功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在那种时候得到肯定与鼓励,将使他对前景充满信心,从而获得自信。我们做父母的如能帮助孩子获得人生的第一次成功,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他将来一定是个成功者!作为父母,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每一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另外,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时必须与老师配合,让孩子在幼儿园也得到成功的机会,能得到鼓励而不是贬抑。
1、赞赏的正确方法。
(1)挖掘孩子的优点,坚持每天都要表扬孩子,赞美他们,因为这是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
(2)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好的举止被父母注意到时,便在内心调整了行为取向,使好的行为得以巩固。
(3)当孩子做错了事,经父母的批评纠正,他们改正了错误。父母要给予足够的肯定,使他们对自己的正确行为有信心。
让孩子在愉悦中学会好的行为,总比在责备中学习要容易得多。因为每个人对别人的斥责和约束都有内在的排斥性。过多的责备与管束会使孩子产生反感,会削弱效果,不如正面鼓励效果好。
(4)当孩子参加体育比赛时,父母要亲临赛场,为孩子“加油”,著名球王贝利,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初上赛场时,他们的母亲总是要坐在第一排为自己的孩子高呼“加油”,孩子只要看一眼母亲,浑身便充满了力量。
2、正确的赞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