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乐观的人面对困难、窘境时采取积极的态度,而悲观自卑的人面对困难时往往采取消极的办法,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作为一个领导,他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团队的态度,只有乐观、自信的领导才能带领团队走出低谷,走向辉煌。
自信是创造奇迹的源泉。
自信的人更有魅力。拿破仑·希尔说:“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相信自己,那么,一切困难都将不会是困难。因为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所必备的、重要的心理素质。”对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来讲,培养自信心是创造力得到发展的前提,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长久的自信心,帮助孩子赶走自卑的阴影,在创造新事物的道路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
自信,简单地说就是相信自己,具体讲就是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两千多年前,孟子说“尧舜与人同耳,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一种道德自信心;古人云“天生之人必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是一种能力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与力量把事业搞好,积极努力地去提高做事的效率与效果,是一种事业上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将自己开发新课、研究新事物的工作干好,从而尽最大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一种创造上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态度,是个体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倾向。态度推动着人的行为,具有动力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自信心对一个人创造力的影响是深远的。只有具备了自信心,才敢去想;只有具备了自信心,也才敢去做。
自信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他能够,是因为他想他能够;他不能够,是因为他想他不能够。”北宋文学家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种坚忍不拔之志的形成,固然有多种因素,但其关键的因素就是要具有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经典实验,他们对800人进行了三十多年的追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成就最大与最小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自信心、坚持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这就告诉我们,人格因素对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自信心是人的能力催化剂,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自信心是促使人向上的内部动力,也是一个人敢于创新、取得成功的主要心理因素。对孩子来讲,自信心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对国家来讲,自信心意味着整个民族的发展。
1、自信心能带给人巨大的能量。
自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一个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巨大信心的人,他可以改变各种条件的不足和恶劣的现状,取得令人难以相信的成就。美国著名演说家马克·吐温评价说:十九世纪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拿破仑和海伦·凯勒,因为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信心突破了生命的极限,创造了伟大的成就,获得了常人无法获得的成功。
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相信胜利,必定成功。相信自己会移山的人,会成就事业;认为自己不能的人,一辈子都会一事无成。自信可以克服万难,突破生命的极限。充满信心的人永远击不倒,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人生的胜利者。海伦之所以能克服眼不能看、耳不能听、嘴不能说三重痛苦,除了巨大的意志力外,还有强烈的自信心,她相信她有能力改变人生并获得新生。她有句名言说得特别好:“相信自己做得到,你就能做得到”。
2、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础。
无数发明者和创造者成功的事实启示我们,创新成功固然有种种因素,但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失去了自信心将导致创新失败;而有了自信心,就有了创新成功的基础。
可以说,自信心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意志和精神。作为父母,是否给予了孩子自信或者注意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是父母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事情。
引导孩子养成乐观的性格。
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而失败者遇到挫折时,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识中就丧失斗志,不思进取了。因此,每个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
孩子乐观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孩子的乐观首先来自家庭和谐、幸福的气氛,来源于父母的乐观、自信、幽默、豁达,来源于父母能够切实地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并战胜他们面临的困难,用自己的乐观精神感染孩子。这样,即使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碰到困难挫折,他也能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具备心理承受力,克服困难,实现既定的目标,因为父母已使他相信在困难和挫折后面,还存在许多美好的东西。一个有着童年的幸福与温馨回忆的人,胸中会永远充溢着幸福。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具有这种正面性格呢?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塔尼可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1、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相反,“控制”过严却又会压制儿童天真浪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副作用。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例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家长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结交朋友,带朋友来家玩等。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例如,带孩子到邻居家串门,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让孩子多到同学家去玩等。另外,父母可多搞一些活动(如带孩子外出游玩);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利用废物制作小作品),通过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本身就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应多交一些性格开朗、乐观的同龄朋友。
3、教会孩子与他人融洽相处。
与他人融洽相处有助于培养快乐的性格,因为与他人融洽相处者,心中的世界较为光明、较为美好。但要与他人融洽相处也并不容易。家长可以带领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让他们学会与不同的人融洽相处。当然,首先要学会跟父母和兄弟姐妹融洽相处,然后再学会跟亲戚朋友融洽相处。此外,家长自己应与他人相处融洽,做到热情待客,真诚待人,不势利,不卑下,不在背后议论他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4、生活不宜过分优裕。
千万别以为源源不断地为孩子提供高档玩具、美味食品和名牌时装就会给他们带来幸福。而实际上,物质生活的奢华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自我满足,这就是为何贪婪者大多并不快乐的真正原因,相反,那些过着普通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会玩得十分快活。
5、让孩子爱好广泛。
开朗乐观的孩子心中的快乐源自多个方面。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就很难保持长久快乐。只爱看电视的孩子如果当晚没有合适的电视节目看,他就会郁郁寡欢。相反,如果孩子爱好广泛,当孩子看不成电视时却能读书、看报或做游戏,同样可乐在其中。对只有一种擅长的孩子来说,鼓励孩子爱好广泛更为必要,以免他们对某项爱好过分关注,而对其他活动兴趣索然。父母要鼓励孩子广泛地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升华思想,可以选择阅读伟人的故事、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
6、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家庭。
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咿呀学语之前,就能感觉到周围的情绪和氛围,尽管当时他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可以想象,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的。
平时,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也只是暂时的,不具普遍性,只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7、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人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因而再乐观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快乐”。但乐观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能很快从失意中重新振奋起来,并把沮丧丢在脑后。当父母的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着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乃至逆境的能力。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无论自己多忙,也要挤出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
8、让孩子拥有自信。
一个自卑的孩子往往不可能开朗乐观,这就从反面证实拥有自信与快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一个智力或能力都有限、因而充满自卑的孩子,家长务必多多发现其长处,并审时度势地多表扬和鼓励。来自家长和亲友的肯定有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除了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我们还要让孩子养成快乐的性格。为此,我们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
1、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在快乐性格的培养中,与孩子建立“友谊”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此外,还要让孩子经常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让他在愉快的外部环境中接受愉快熏陶。
2、给孩子比较充分的决策权。
快乐性格的养成与指导和控制孩子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要设法给孩子获取快乐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力,比如允许六岁的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等。这种事情虽然不大,但是对孩子快乐性格的养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父母应该使孩子明白,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乐,并不是他们一帆风顺,他们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他们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有比较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很快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应该为孩子指出其中的光明之处,并引导孩子调整心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得到快乐,心情也就可以得到安宁了。
4、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
如果幸福只建立在一样东西上,那么幸福的基础就不稳固了。比如一个孩子最喜欢某个电视节目,而正好整个晚上电视机都被别人占了,他就会不高兴了。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多样获得快乐的选择,并注意培养、引导,让孩子拥有比较广泛的兴趣。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恐惧。
恐惧与生俱来,它是成功的大敌。恐惧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它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完全消失。孩子的恐惧与大人的恐惧从本质上是相同的,每一个年龄段都会有这个年龄所特有的恐惧,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孩子恐惧心理的产生,同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也与他们的个人体验有关。
1、父母的过分保护。
一些家长怕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会学坏,或怕孩子受到欺负,因而不让孩子出去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缺少处理相互间矛盾的技能与经验,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以人际交往为内容的恐惧。另外,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接触事物必然相对少,因而会出现胆小怕事的情形。
2、家长的吓唬。
一些家长常用吓唬的方法来对付孩子,迫使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结果导致孩子产生不正常的恐惧心理。例如,孩子哭闹时,有的父母就伪装“狼哭”、“鬼嚎”等来吓唬孩子。这样,孩子虽然一时安静了下来,但由此而产生的恐惧也同时保留了下来。
3、孩子自身恐惧经验的积累。
孩子的恐惧与其经验有密切的相关。比如,有的孩子怕洗澡,那是因为他曾有过洗澡痛苦的经历;孩子怕打针,那也是由于打针曾给孩子带来过痛苦。
4、受到影视、图书等影响。
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毕竟有限,经常阅读带有恐怖内容的图书,或观看过多的恐怖影视,或听过多的鬼、妖故事……这些也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恐惧。要认识到让孩子长期处于恐惧中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一位心理学家说:“如果孩子完全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长大了也会很脆弱。一旦灾难或不幸到来,他们就会垮掉,因为他们无力承受,也不知怎样应付。”
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呢?专家提出了下面几条建议:
1、做孩子恐惧的倾听者。
精神治疗师罗伯特·达施说:“父母对孩子恐惧的最大帮助是,听听他说明自己为何恐惧。”比如说,一位怕狗的小孩在对父亲说完自己为何怕狗后,父母居然说:“狗有什么好怕?”把孩子的恐惧当成“无稽之谈”,才是一种伤害,因为他们很容易从不了解中扩大误解。
为了帮助感到恐惧的孩子,你唯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做一个好听众,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所说的一切,而不是去想自己该作何反应,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既要注意他说的话,也要同时注意非语言沟通,比如面部表情、身体的移动、姿势和眼睛的接触。
只有等到孩子明确地、表示已经说完了想说的,你才能加以评论,即使在谈话中出现较长的停顿,也要这样做。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恐惧。
理解孩子的心情。如果合适的话,告诉孩子在相同的情境中,你也会感到恐惧。
3、预防恐惧的发生。
由于恐惧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因此,要努力防止孩子第一次恐惧经验的产生。比如,给孩子洗澡的水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给孩子洗头洗脸时,不要让有刺激的东西进入孩子的眼睛;把洗澡活动变成一种游戏活动而不是一种强迫性的活动。这样,对孩子而言,洗澡就不是一件害怕的事情而是一种娱乐活动了。
4、帮助孩子消除对事物的神秘感。
孩子的恐惧有时往往是由于缺乏知识,或经验不足,或者由于错误的认识而引起的。比如,孩子害怕雷电是因为不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如果家长能把雷电的知识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雷声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打雷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这样孩子就会慢慢了解雷电,而消除恐惧心理。再比如,孩子害怕天黑,是因为不知道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是否暗藏着危险。这时,应该给孩子找一只手电筒,并告诉他:要小心走路,别碰着。孩子慢慢就适应了天黑的情况。对于因各种体验而产生的恐惧感,如怕打针、怕吃药等,父母可向孩子讲清楚吃药、打针是为了治病的道理,并培养孩子战胜恐惧的自豪感。
5、帮助孩子战胜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