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说:”:央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自 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 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无论在人际交往上、事业上. 还是在工作上.自信都显得非常重要。自信不能停留在想 象上。要成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样去行动。为了追 求卓越.首先要相信自己能行.再大胆地去尝试,勇敢地 接受各种挑战。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表现和前途
心理学家曾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被试者包括三组学生和三组自鼠。
他告诉第一组的学生:“你们非常幸运,你们将训练一组聪明的白鼠,这些自鼠已经经过智力训练且非常聪明了。”
他又告诉第二组的学生:“你们的白鼠是一般的白鼠,不很聪明,也不太笨。它们最终将走出迷宫,但不能对它们有过高的期望。因为它们仅有一般能力和智力,所以它们的成绩也仅为一般。”最后,他告诉第三组的学生说:“这些白鼠确实很笨,如果它们走到了迷宫的终点,也纯属偶然。它们是名副其实的白痴,自然它们的成绩也将很不理想。”
后来,学生们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了为期6周的实验。结果表明,白鼠的成绩,第一组最好,第二组中等,第三组最差。有趣的是,所有作为被试的白鼠实际上都是从一般自鼠中随机取样并随机分组的。实验之初,三组白鼠在智力上并无显著差异。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实验结果呢?显然是由于实施实验的三组学生对白鼠具有不同的态度,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实验结果。简而言之,由于学生对白鼠具有不同的偏见,便产生了不同的态度,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它们。正是由于不同的对待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学生们虽不懂白鼠的语言,但白鼠却“懂得”人对它的态度。可见,态度是一种通用的语言。
上述实验后来又在以学生为对象的实验中得到证实。该实验是由两位水平相当的教师分别给两组学生教授相同的内容。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位教师被告知:“你很幸运,你的学生天资聪颖。然而,值得提醒的是,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试图捉弄你。他们中有的人很懒,并要求你少布置作业。别听他们的话,只要你给他们布置作业。他们就能完成。你也不必担心题目太难。如果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倾注着真诚的爱,他们将可能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另一位教师则被告知:“你的学生智力一般,他们既不太聪明也不太笨,他们具有一般的智商和能力。所以我们期待着一般的结果。”
在该学年底,实验结果表明,“聪明”组学生比“一般”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领先了一大截。其实,在被试中根本没有所谓“聪明”的学生,两组被试的全都是一般学生,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不同,导致了对他们的期望态度也不同,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其中一位教师把这些一般的学生看作是天才儿童,因而就作为天才儿童来施教,并期望他们像天才儿童一样出色地完成作业。正是这种特殊的对待方式,使得一般学生有了突出的进步。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前途,你想着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积极的“自我心像,,就容易开拓新的生活
20世纪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自我心像”。不管我们是否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心理的蓝图或一幅自己的画像,在我们的知觉里,此张图像或许模糊不清,事实上,我们也可能不了解它。但是,这幅图像却是存在的,它完整详细:地摆在那里。所谓的自我心像,是“我是何种人”的自我观念,是由我们的自我信念所塑造成的。大部分的自我信念,都是从我们过去的经验、成功、失败、屈辱、胜利、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特别是童年早期的经验所形成的。由此,我们建造了“自我”。就我们自身而言,自我的一项观念或信念一旦绘进这幅画里,这种观念或信念就变成真的,我们不会去怀疑它的效用,反倒会秉着这个似真的观念或信念去行事。
蒲雷斯考特·莱基是自我心像心理学的一位先驱,他在这方面做了一项最早、也是最令人心服的实验。他认为,个性是一组观念系统,而各个观念之间会互相牵系。不符合此系统的观念会被排斥,不被取信,也无法引导人的行为;与此系统,泪符合的观念,则会马上被采纳。此观念系统的中心物,亦即其理论的基石,就是个人的“自我理想”、自我心像,或是自我观念。身为教师,菜基得以有机会在成千的学生中实验他的理论。
莱基的理论认为:一位学生对某学科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这一学科不适合自己。莱基相信,只要能改变这个学生潜伏着的自我观念,他对此科的态度一定会因之转变;只要能诱导这位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过来。
有位学生在100个字内拼错了55个字,因而输掉很多科,丧失了一学年的学分;但是第二年他得到平均91分的成绩,成为全校的拼字冠军。另一位男生因成绩太差而被勒令退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他的成绩却一直保持90多分。一位女生的拉丁文四次不及格,经过学校心理顾问三次约谈后,却以84分的成绩通过。一家检定机构告诉一位男生,说他缺少英文细胞,第二年他却光荣地赢得校内文学奖的提名。
这些学生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们的迟钝或基本能力的缺乏,而是在于他们自我心像的不适合(“我没有数学头脑”,“我本来就是差劲的拼字者”)。他们认为,错误与失败是必然的,不说“那次考试我没通过”(叙述的、.事实的),却说我是个“失败者”;不说“那科我没考好”,而说“我是位失败者”。
自我心像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一个基础,由此而引发个人的整个个性、行为、甚至环境。我们的体验,似乎是要证实并加强我们的自我心像。所以,一个谬误的循环或有利的循环,也因之而建立起来。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一个人无论年纪大小,都可以改变他的自我心像,并借此开拓新的生活。
一个人的习惯、个性、和生活方式之所以难以改变,其理由之一是:他从事改变的努力,几乎都只在自身的圆周上,而没有在圆心上。很多人说:“以前我也尝试过‘积极思考’,可就是无效。”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会发现,这些人虽曾运用或试图运用“积极思考”,以改变外在的境况,或革除特殊的习惯或个性缺点(“我要得到这份工作”、“此后我要冷静点、轻松点”、“我的事业风险将会变得一帆风顺”等等),但是他们从没想到要改变使他产生上述心愿的自我心像。
耶稣警告我们,以旧衣补新衣或以旧瓶装新酒,都是不聪明的。用“积极思考”来当作陈旧的自我心像之补钉或拐杖,也是无效的。事实上,一旦你还秉持着否定自我的观念,想要确实地达到某种肯定自我的特定情境,便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多得不胜枚举的实验皆显示出:自我观念一旦改变,与自我观念相关的其他事物,都可以迎刃而解。给自己正面的信息能增加成功的机会
在我们的周围,不少有潜质的人,但不知为什么他们却摒除了所有的机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们潜能的发挥?
你是否发现有些人常常沮丧,总是充满忧烦、羡慕和嫉妒?而有一些人总是神采奕奕,他们常带笑容、时时给人鼓励的话语,同时他们似乎总能应付生活的挑战,而不会滑入沮丧的深渊。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比较喜欢和哪种人在一起?你一定会选择会者。
我们生来具有潜意识和意识。意识主导我们的思考及抉择;而潜意识支配我们的身体活动及感觉,它就像我们的记忆库般地活动着,也是我们创造力的来源。潜意识像电脑一般记录下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秒。如果我们存进一些不愉快的想法及意见,比如忧虑、恐惧、羡慕,那么当我们按下钮,输出来的就是一份负面的人格报表。但如果我们源源不绝地输入一些对个人、对未来、对周围一切的正面想法,那么出来的自我图像也将是正面的。
听起来很容易,问题是,很多人从未拥有正面思考所必备的最起码的自我尊重。他们努力正面思考,却不解何以他们的感觉比原来更坏。这是因为在他们正面思考的表象下,深层的潜意识里却是一个顽固的信息——“你毫无价值,你不值得让好事情在你身上出现。”
有很多方式让种种信息产生,可能你有学习障碍,使你得花很多时间才学会阅读;可能由于你的好朋友的体能总比你好,使你觉得不如人;也可能由于家庭失和,使你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但即使你了解这并不是你的错,在深层的潜意识中..你可能仍给自己“你不够好”的信息。
当然,这信息是错的。每个人都有权快乐,而且每个人都有可以贡献之处。一旦发现自己心中潜藏着负面的信息,你就得致力改变对自己的感觉,给自己正面的信息,才能增加成功的机会。
如果你的潜意识里浮现的都是正面信息,那么不管面对任何挑战,你都能以不倒翁的架势迎接。世上真正的胜利者,倒不必然是那些最有钱的、宅第最大的、或是位居要职的人。真正的赢家是能肯定他们自己、他们周围的世界,同时协助别人肯定自己的人。树立促使自己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乐观充分的估计。自信对于一个人确实是很重要的。拥有充分自信心的人,往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因而比一般人更易获得各方面的成功。为了树立充分的自信心,我们可参考如下建议:
(1)选择自己可以接受的限制。
有些天生的限制我们无法改变,比如,有些人对自己的身高不满意,但是,这不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的,因此就不应该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待这种情况,明智的办法是去发展自己不受限制的大脑,用杰出的成绩弥补身高不足的遗憾。
应该认识到,自信不过是一种感觉。如果你用肯定的态度去对待,久而久之它就会变成一种实在的行动。而其他人的意见或者自己的怀疑,则经常会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尽可能地去尝试。尝试越多,便对自己的限制了解得越清楚,自己的选择就会更加切近实际,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逐渐分晓,自信心自然会增加。
(2)突出自己的优势。
赢家永远都知道突出自己的优势,并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这上面。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与别人一起交流时,如果涉及的是自己的专业,谁都会滔滔不绝,似乎是此道专家。为什么?那毕竟是自己的优势,自信心便油然而生。
天才毕竟还是少数。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现自己的优势,进而把它扩大化。不用多久,自信心便会大增。
(3)与相信你的人做朋友。
许多人都知道,得到别人的信任会使自己自信心大增,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小波上中学时的经历对我们可能会有所启示。那时他的外语成绩不是很好,对是否能学好外语心里没什么底。恰在这时,一个女孩子彻底改变了他。她当时是班里外语课代表,外语成绩全班第一。有一天,她忽然拿了几个问题向小波请教。小波当时真是受宠若惊,但很快便镇静下来,和她一起讨论那几个问题。他们竟然把那几个问题给弄清楚了。以后她经常向小波请教,而小波竟然能一一解答。这种神奇的力量使他自信心大增,发奋学:习外语。不出一个学期,外语竟然考了全班第一。
(4)从挫折中奋起。
受过挫折和有过艰难经历是一种财富。只有那些什么也不做的人,才不会有挫折。当然,自信不会来自挫折本身,但失败和挫折能够教给人许多有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一旦被你所牢记,日后便成了巨大的财富。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人为失败而失败,所有人都是为成功才尝到失败的滋味。从失败和挫折中汲取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必将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5)虚心展望未来。
一个自大的人迟早会尝到失败的滋味。许多人在奋斗的道路上面对艰难毫不畏惧,可一旦成功,却又被成功腐蚀。他们会忘了自己的从前,而看不起不如他们的人。那些经常谈论自己成就和能力的人,恰恰是一些缺乏自信心、没有安全感的人。那些活在从前的辉煌上的人,是无法再找回自信的。只有不断迎接挑战、虚心展望未来的人,才能不断增强自信。尽量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自己
只有认识了自己,你才能够在人生中展现出应有的丰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认识了自我,你就成功了一半。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对自己做人的形象,从自己的身体外观、品德和才能、优点和缺点、特长和不足、过去和现状以至自己的价值和责任,总会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自己对自己的这些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实际情况,各人就会出现许多差异。有些入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些人看到自己很多问题,但却看不到自己的主要问题;也有些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却看不到自己的一点长处。
可见,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和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并不像照镜子那样简单。“当事者迷”也就成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警句。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处于各种不同评价和议论的包围之中——有人会赞许你、称颂你;有人会批评你、责备你;甚至还有人轻视你。那么,在各种议论中,究竟哪一个“你”是真实的呢?在投向你的形形色色目光中,你自己又能否准确无误地分辨呢?你是否从这些评价和议论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改善自己了呢?还是丧失了自主精神淹没在他人的议论中呢?
客观地、透明地、正确地认识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古人说:“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多数情绪低落、不能适应环境者,都是因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自恨福浅,又处处要和别人相比,总是梦想如果能有别人的机缘,便将如何如何。其实,只要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就能走出情绪的低谷。
客观地认识你自己当然是困难的。然而,作为一个想正正经经做一番事业的人,对自己先要有个正确的认识,这实际上是一个起码的要求。比如说,你可能解不出那样多的数学难题,或记不住那样多的外文单词成语;但你在处理事务方面却有特殊的本领,能知人善任、排难解纷,有高超的组织能力;你在物理和化学方面也许差一些,但写小说、诗歌是能手;也许你分辨音律的能力不行,但有一双极其灵巧的手;也许你连一张桌子也画不像,但是有一副动人的歌喉;也许你不善于下棋,但是有过人的膂力……
在认识到自己长处的这个前提下,如果你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抓紧时间把一件工作或一门学问刻苦地认真地做下去,久而久之,自然会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