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是她的公司第一次进军工业领域,所以不管再怎么困难她都不想错失这次机会。她在认真研究了公司的现状和那家化肥企业的实际情况后,果断决定将公司现有的7套设备进行改造。她运用自己摸索出来的声波阻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将5套设备全部改造成超声波清洗设备,2套设备改造成干洗清洗设备,并实现了设备操作的自动化,而这些设计方案都由她一个人完成。这些措施不但节约了5个人的劳力,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通过技术创新,她不但提前完成了化肥厂的清洗任务,而且还给公司赢得了声誉,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
因此,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每个人都具备创新的潜质。创新能力与其他的能力一样,均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激发出来,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它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智慧的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创新还是一种敢于负责精神,工作中墨守成规尽管可以保你少犯错误,但这是对你创新精神的抹杀,最终让自己彻底失去竞争力。而创新精神则是职场人士的最大财富,不管到了何时何地,只要创新的精神在,你的生命就能焕发出光彩。
方法总比问题多
在我们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有的问题可能会比较简单,很容易就能解决掉,但是有的问题看起了则比较复杂,这时有的人可能就会在问题面前打起了退堂鼓。这时,你应该怎么做呢?只有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才能看到成功的希望。很多实例都已证明,方法总是比问题多的。
作为一名员工,首先应该具备的素质就是做好本职工作。一个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完成老板交代的工作,凡事逢凶化吉。你要想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你工作时用的是什么方法、技巧和策略。
我们知道,奥运会的举办权的争夺现在非常激烈,因为现在的奥运会已经不单单是体育界的盛会,更上升到了国家形象的宣传以及蕴含着巨大商机经济盛会。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1984年以前,奥运会可是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敢于申办奥运会的国家没有几个。例如,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10亿美元;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总支出高达90亿美元,负债几乎是个天文数字,让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这一切归功于一个叫彼得·尤伯罗斯的商人。他首创了奥运会商业运作的“私营模式”,在没有政府任何资助的情况下,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为美国带来了2.25亿美元的盈利,把奥运会变成了人见人爱的摇钱树。
其实,尤伯罗斯一开始并不愿意接受这项任务,在一家体育经纪公司的再三相邀下,他最终才答应。在尤伯罗斯上任之初,甚至没有人愿意租办公室给奥组委,因为担心他们付不起房租,他不得不自掏腰包100美元为奥组委开了个账户。当时奥组委可谓困难重重,因为洛杉矶市政府禁止动用公共基金,加利福尼亚州又不准发行彩票,而两者都是奥运会筹款的传统模式。
为了能把这次奥运会办好,尤伯罗斯必须改变传统的举办模式。精于算计的尤伯罗斯将整个奥运活动与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做了通盘的考虑,终于想出了很多点子让奥运会赚钱。其中最绝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举措就是将奥运会实况电视转播权进行拍卖,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
尤伯罗斯非常清楚,要想获得较高的赞助金额,必须要让赞助商觉得物有所值。而物以稀为贵,只有制造短缺、创造企业之间的竞争,才能体现奥运会赞助商的价值。所以,尤伯罗斯限定赞助商个数并规定每个行业只允许有一家赞助商。另外,他还设定了进入门槛:400万美元。
尤伯罗斯最初希望美国的公司赞助奥运会并通过奥运会来扩大企业影响。于是,他找到了柯达公司,希望柯达能成为胶卷行业的独家赞助商。但当时已占有美国90%以上市场份额的柯达觉得花400万美元不可能带来多少新的市场份额,它最多愿意出100万美元,谈判因此而失败。
这时,日本的富士胶卷听到此消息欣喜若狂,因为当时富士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只有3%,它正为打开美国市场发愁呢。富士主动联系了尤伯罗斯,不仅爽快地付了400万美元赞助费,还赠送了价值300万美元的胶卷。通过赞助洛杉矶奥运会,富士胶卷获得了与世界知名品牌可口可乐、IBM等巨人站在一起的机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提高到了6%。
尤伯罗斯还把奥运火炬的长跑接力权进行了拍卖。以往的奥运会万里长跑接力,都是由有名的人士担任,但尤伯罗斯一改这种做法,表示任何美国公民都可以参与火炬接力,条件只有两个:一是身体健康能跑完1英里,二是需要交纳3000美元的费用。这一举措也为奥运会带来了数千万美元的收益。
洛杉矶奥运会给尤伯罗斯带来了空前的声誉。回首成功,他感到非常自豪:有想法就有突破点。假如他一开始就知难而退,也就不可能创造出这样辉煌的成就。每个人在工作中同样会遇到相似的情况,不要只注意眼前的困难,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你最需要去做的。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的思维也需要不断地去锻炼,当你遇到问题时,越去寻找方法,便越能找到方法。这就像你的身体一样,越锻炼身体越强壮,即便自己的身体素质不好,也能通过锻炼而得到质的提高。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你需要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法国哲学家彭加勒曾经说过:“出人不意的灵感,只是经过了一些日子,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后才产生。没有它们,机器不会开动,也不会产生出任何东西来。”
因此,我们不能让借口吞噬掉我们成功的希望。只要你战胜了对艰难的畏惧,并下决心去努力,你就能越来越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找到了越多的方法,你就能创造越来越大的价值,这正是你追求卓越的目的。
方法胜过态度
工作中,正确的方法比执著的态度更重要。一个人有没有智慧,往往就体现在做事的方法上。如果你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开,就等于找到了成功之门的钥匙。因此,我们应该调整思维,不能一味地埋头蛮干,好方法是高效工作的关键,简便而又正确的工作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个年轻人在一家林场找到了一份伐树的工作,老板看到这个年轻人本分、踏实,于是就给出了一个比较高的待遇,为此年轻人也十分感激,他下定决心要好好干下去。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电锯,指着林场的一片树木说:“从今天起,你负责把这片树林伐完”。
一个星期过去了,老板过来查看他的工作情况。这个年轻人擦着额头的汗说:“老板,这星期我一共伐了150棵树。”老板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鼓励他说:“你干得不错!”又过了一个星期,老板又来了,这次,他却只伐了140棵树。年轻人心里不免产生了一些压力,工作时比前两个星期更加努力,但是第三个星期过去时,他却只伐了120棵树。
这个年轻人觉得非常惭愧,主动找到老板道歉,说自己的工作没做好,树木锯起来感觉越来越困难了。老板便对他说:“电锯不是还是以前的吗?只要隔段时间换换新锯条应该就不会影响伐树的。”
“换锯条?”年轻人诧异地说,“我每天就只想着伐树了,怎么就没想到锯条会出问题。”他跑了回去,看着已经磨得光秃秃的锯条,心里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不正是我们经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吗?在困难面前,你也许不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但是若不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这种努力反而会迷惑了自己的双眼。
每天也许都有无数的工作等待着你去处理,而且有许多事情看起来还显得非常紧急。例如,响个不停的电话,每天例行的工作会议,给某个客户的回信,等等。这些事务性的工作把你变得忙忙碌碌似乎是必须而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一位成功学家曾经指出,每个人在一天所做的事情中,至少有80%是并不重要的。换句话说,可能我们每天80%的时间和精力是在正确做事,却不是在做正确的事。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工作方法。
一个人在工作中常常难以避免被各种琐事、杂事所纠缠。有不少人由于没有掌握高效能的工作方法,而被这些事弄得筋疲力尽,心烦意乱,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去做最该做的事,或者是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蒙蔽,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是最应该做的事,结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致使工作效率不高,效能不显著。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虽然只受过很少的正规教育,但他却是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天才,他发明的流水作业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让美国的普通民众实现了汽车梦想。
还有一件小事,也体现了福特做事的智慧。在刚刚创办福特汽车公司不久,福特向一家供货商订购了大批汽车零件。令人不解的是,他在严格要求零件品质的同时,也严格规定了装零件的木箱的尺寸和厚度。对于这样的要求,不要说供货商,连他的员工都认为他有些过分,但是福特坚持自己的要求。
等这批零件运到以后,福特又特别叮嘱工人要小心开箱,不要损坏木板。之后,他拿出一张新办公室的设计图,这些木板正好可以用来制作办公室的地板。原来,他在订购这批零件的时候,就考虑到要把这些平时扔掉的木板用到办公室里来了。这是一种何等可贵的充分利用资源的智慧!好的工作方法一定可以为你赢得好的结果,同时,你的工作也一定会有更高的效率。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很多人在工作中忙碌却效率低下,那是因为他们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既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上。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出现,这些事情也许有一点价值,但如果你毫无节制地沉溺于此,那么你就是在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例如,很多人有吃完饭后看电视的习惯,他们并没有提前看节目预告寻找自己想看的节目,只是被动地接受电视发出的信息。如此一来,看完电视后经常觉得还不如去看几本书或者锻炼一下身体,该做的事反而没做成。
现在职场竞争本来就很激烈,对员工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了制胜的关键。敬业固然是我们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但是工作方法所起的作用往往更胜过工作态度。也就是说,一定要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要多动些脑筋,时刻留意自己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
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形成一些固定性、模式性、习惯性思维方式。思维定势有利于常规思考,但对创新会起到阻碍作用。所以,要想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就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思维,努力打破思维定势。正如汽车大王福特所说:“人总要受沿袭已久的陈规旧习的支配,这在生活中是允许的,但在工业企业中是必须排除的恶习。”
美国麦克仪器公司董事长库里·恰克是靠做小生意起家,成立公司之前他只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商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把所有的存款取了出来,购进了一大批日本商品,准备在美国出售。未曾想,他进货后不到两天,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美国人开始抵制日货,而这时,库里·恰克的商品一件都还没有卖出,危机一下子将库里·恰克推到了破产的边缘。库里·恰克眼睁睁地看到多年来的积蓄要化为乌有,却有苦难言、无能为力。他整天坐在椅子上,面对堆积如山的日本商品长吁短叹,度日如年,他甚至想到了跳楼自杀。
就这样过了半个月后,突然一个起死回生的想法涌上了他的脑海,他认为这是个有可能会让自己起死回生的机会,一定要试一下。接下来,他印制了一大批商品宣传单,上面用红字写下这么一句话:“美利坚的同胞们,买日本商品是爱国的最好表现,有爱国心的人不可不买,为什么呢?在跟日本打仗的现在,如果人人都买日本商品,就等于省下一批国内资源。这部分资源就能用作军需品,以增强美国的国力。”这寥寥数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看到宣传单的人都纷纷买他的日本商品,这样他的存货很快就卖光了。
因此,当你面对人生旅途中的诸多难题的时候,如果从正面去想无法解决时,不妨打破常规,从另一方面或另一角度去思考。就像本来濒临破产的库里·恰克,危急时刻他打破了常规的宣传,不是强调商品质量,而是从爱国的角度把抵制日本商品改变成提倡购买日本商品,结果他不仅没有亏本,反而赚了一大笔。
很多人在工作压力、不利环境、人际冲突面前感到事事不如意,内心充满疲倦、愤慨、内疚、无奈,甚至有厌恶生活的感觉。其中的原因便是陷入了局限性信念所控制的行为模式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这时就到了你换个角度分析问题的时候。
人生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的历程,如果你想有所突破,改变旧传统、旧思想、旧行为模式是第一步。我们知道,牛顿通过苹果落地的自然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而瓦特受到水壶在炉子上烧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的启发发明了蒸汽机。苹果与万有引力、水壶盖与蒸汽机,在一般人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牛顿和瓦特却能够从这些不同的事物中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得出新颖且有价值的科学理论和发明,这就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成果。
要想打破思维定势,还需要抛弃头脑中想当然的思想,不要被轻易因为自己的经验而对自己面对的问题迅速得出结论,这样很可能会让自己措施成功的机会。
物理学家福尔顿在他的研究工作中,出于研究需要而测量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但是他的测量结果比过去理论上计算出的数值高出500倍。福尔顿大吃一惊:“这差距也太大了!”该不该把这一结果公之于世呢?福尔顿想,如果将它公之于世,有可能引起科学界的轰动,但也可能会被人认为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以致招来一大堆怀疑、非议和指责。思前想后,福尔顿最终决定不公布这个发现,于是,他把他的这一研究成果放在了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