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都体现了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主张。如《东溪》: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兔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本篇写在宣城东溪观赏两岸景色,蒲茸当是常见之物。此处说蒲茸似剪,表明花已开过,茸已长成。岸边滩头的沙石经激流冲刷,中无杂质,好似筛过一般。读这样的诗句,似乎进入一个清净的境界,胸中一切尘器,皆被荡涤干净。
二、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他与梅尧臣并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
在对诗歌政治作用的认识上,苏、梅是一致的。他在《石曼卿诗集序》中说:“诗之于时,盖亦大物。”认为统治者有“采诗”制度,就可达到“长治久安”。因此批评“以藻丽为胜”的文学风气,大力赞扬穆修等人“任以古道”之风。作为一个关切时政、渴望有所作为的诗人,苏舜钦的诗常常触及一些严峻的现实问题。他的《庆州败》记叙了宋王朝与西夏战争的失败,痛心疾首地批评了朝廷在边防措施上的松懈和将领的无能;《吴越大旱》写到一方面饥荒病疠使“死者道路积”,另一方面官府为了应付与西夏的战争,仍无情搜括粮食,驱使丁壮劳力上战场,致使“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最后以“胡为泥滓中,视此久戚戚。长风卷云阴,倚柂泪横臆”之句,表述了内心的痛苦;《城南感怀呈永叔》同样写出因饥荒而造成的悲剧:“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并以“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霓”与之相对照,直斥权势者的无能与无耻。
由于仕途不畅,诗中经常流露出失意的苦闷。《城南感怀呈永叔》说:“我今饥伶俜,悯此复自思。自济既不暇,将复奈尔为?愁愤徒满胸,嵘峵不能齐。”言外之意是,倘若能掌握权位,便能拯救百姓;无奈自顾不暇,所以格外愤懑。在《对酒》中,他更把个人的不满直接宣泄出来,如:
丈夫少也不富贵,胡颜奔走乎尘世!予年已壮志未行,案上敦敦考文字。有时愁思不可掇,峥嵘腹中失和气。侍官得来太行颠,太行美酒清如天,长歌忽发泪迸落,一饮一斗心浩然。嗟乎吾道不如酒,平褫哀乐如摧朽。读书百车人不知,地下刘伶吾与归!
诗情坦露激昂,豪迈之中亦见其悲凉意味!在语言艺术方面,苏舜钦同梅尧臣一样,力图用新意象、新句法来打破圆熟陈旧的诗歌格局。因此,他的诗中常有散文化的句子,生僻艰涩的语汇和怪异奇丽的意象。有些小诗却写得相当精致,如《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第二句有些散文化,但用了一个“时”字,使视境动了起来,仿佛花树在一片青青草地中不时跳入眼帘。全诗情韵近于唐诗,更显得清幽细巧些,意脉也流动曲折。又如《夏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先是幽深的小院,然后透过竹帘望见一树明艳的石榴,再是日在中天、树荫垂地的一片夏日景色,最后以一声流莺惊破主人的梦境与周围的静寂。这首诗通过诗人内心体验的流程构成诗的节奏,脉络肌理细密,情趣盎然,这正是宋诗的一种特色。
王安石的诗词
一、王安石的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晚年封荆国公,谥号“文”,又称王荆公、王文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所推行的革新变法对北宋社会经济有深刻的影响,并推动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对扫除宋初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等。
二、诗王安石的诗歌以罢相(1076)为标志,前后期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为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如‘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又‘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又‘平治险秽非无力,润泽焦枯是有才’之类,皆直道其胸中事。后为群牧判官,从宋次师尽假唐人诗集,博规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乃知文字虽工拙有定限,然必视其幼壮。虽公,方其未至,亦不能力强而遽至也。”(叶梦得《石林诗话》)。作为政治家,王安石把文学和政治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为社会服务,反对西昆体的空泛靡弱,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王安石将“有补于世”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前期诗歌主要是政治诗、咏古诗和咏怀诗,长于说理,倾向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能经国济世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则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评价,抒发了新的历史见解。
咏古诗和咏怀诗多写自己卓越超凡的见识和出处进退之间的矛盾心理,感情深挚,格韵高远,有政治家的风度和诗人的气质,如《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全诗写羁旅秋宵情景,感受真切,意境凄凉。上文之情乃个人因病因思乡而发,则下文之情乃因“感时”而发。这个“岁时”,不仅是季节,更指时事。
在后期的隐居生活中,王安石的生活和心情发生了变化,并在诗歌创作中留下深刻印记,创作了较多写景诗,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诗风趋于含蓄深沉,尤重锤炼艺术,“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苕溪渔隐丛话》载黄庭坚语)《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自然美的歌颂。
王安石在五、七绝上的成就尤负盛誉,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苕溪渔隐从话前集》)这种对对偶、用事、造语的严格要求,形成谨严精工的风格,被称为“王荆公体”。如《雪干》:“雪干云净见遥岑,南陌芳菲复可寻。换得千颦为一笑,春风吹柳万黄金。”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长。宋诗直截刻露的特征,由此被丰神远韵的风格取代,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
宋诗重才学、好议论,王安石都是代表人物,体现着他在宋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三、词王安石不以词名家,但“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起开启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阕主要写景,作者在一派肃爽的晚秋天气中登高临远,看到了金陵风光之美。下阕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题旨,用“念往昔”三字拉开时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结果葬送了大好河山。这是用金陵之美反衬自己的忧思。最后借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借古讽今,寓意深刻,深具沉郁悲壮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