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
引言
有青山庇佑,有秀水滋润,北碚是一处宜居之地。缙云、歌乐、嘉陵,这些可以在诗歌与音乐中跃动的山水,洋溢着一种灵气。有灵气的地方,也适宜写作。
在北碚老城中心地带的一幢小楼里,七十多年前,现代著名小说家老舍先生寄居于此,创作了总计约两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偷生》与《惶惑》。在北碚的文学创作,是老舍“创作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由北碚城区的五路口往西南大学正门方向步行两三百米,站在公路右边的小坎上就能看见“梁实秋故居”的门坊,半山腰的一所民房即为“雅舍”,再版300多次的《雅舍小品》就在这里问世而广为流传。
早春二月的一天,受市作协的安排我来到北碚。作为一位写作人,本应去拜谒“老舍故居”与“雅舍”,却去了一家与文学无关的私营企业——神驰集团公司。在去“神驰”的高速公路上,“神驰”一词也在我的大脑里快速地演绎着:神速奔驰、驰骋万里、神思飞跃……在我与神驰集团董事长艾纯先生交谈和走访神驰员工后,在我进入这些传统车间和现代化装配检验流水线后,再思考神驰集团的过去与现在、成长与发展,他们所走过的二十年风雨路……与上述的“神速奔驰、驰骋万里”这些词语还是合谱合调的,当然,还要添加“绷紧神经、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志存高远”等。
在我走访的神驰员工中,他们都由衷表达了一个共识:神驰不能离开艾纯先生。这一共识,不仅是基于艾纯是神驰的创始人与老板,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老板的思想、信念、行为、人格等令他们赞叹,艾纯倡导的“真情待人、用心做事”的企业发展理念,“勤简永续”的企业精神,“让客户更满意,让员工更幸福”的企业宗旨,已阳光地孵化在企业与产品上,引领神驰集团健康地阔步朝前走。
艾纯先生当然是神驰的核心人。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核心人物和精兵强将都离不开;离不开的还有在业内公认的优质产品。简言之,人与产品构造了这个企业的精神与灵魂。
神驰集团亦如此。
人志篇
在神驰集团所属的安来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的一间极普通的办公室里,艾纯先生接受了我的访问。
艾纯出生于渝北区华蓥山镇一个农民家庭里。这里山深林密,仿佛与世隔绝。因此打小他就在山区经受着贫困的冲压,生存的磨砺,艰辛的摔打。然而再大的困难,再穷的日子,也没有打消父母勒紧裤腰带供孩子读书的念头。艾纯小学毕业后,父母居然送他进中学住读。当年,能够读到高中的农村孩子是极少数,艾纯的读书之路还是幸运的。在中学住读的六年时间里,从一个刚刚懂事的少年,成长为青春洋溢的青年,他最深的记忆就是从未在学校吃过一份肉,哪怕想得要命,哪怕“曹”得半夜心慌,起来吐清口水,但是他硬是撑过来了,几乎顿顿都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还有那挥之不去的念想是他20岁之前从未吃过一个苹果,苹果的馨香扑鼻,让当年的艾纯暗下决心:以后有条件时,一定要吃个够!
艾纯讲这事时,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一本书——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欲望的金苹果》。当然,此苹果非水果也,艾纯早年的经历也跟这小说的故事无关。但我从他那掷地有声的两句话中,从“一定要”的背后,隐隐读出艾纯当年的那股执著劲头,他是一个具有极强目标感的男人。人的目标可大可小,人生的目标也需不断地修正完善;但一个人没有目标万万不行。目标是实现志向与梦想的一块基石,是走向成功的阶梯。艾纯先生以后所历经的二十载风雨路,便是一种佐证。
1987年是艾纯人生的一次转折点。寄希望通过考大学而“跳出农门”的他,却意外地高考失利。落榜后艾纯在家乡中学做起了代课教师,教书育人之余,仍兼顾着地里的庄稼活。此时的艾纯血气方刚,充满幻想,不甘平庸,想超越大山里千篇一律、单调平淡的生活。他可以去参军,也通过了进入镇干部的文化考试。但是他不感兴趣,而是在做了一年数学老师后,毅然走出大山,到重庆江北一家机械厂做了一名打工仔——车工学徒。不知道是车工这奇妙的工作令他感到新奇,还是他天生与加工制造有某种的契合,这两年车工的学习与实践经历,仿佛让他对这一行当上了心产生了兴趣。后来艾纯又到一家民营企业打工,拿着五百元的高薪,但只有几个月时间就被厂里辞退了。不是他不踏踏实实干活,不是他不肯动脑子干活,是因为除干车工外,厂里还要艾纯兼做多个工种;他努力地去做一个“万金油”,但不可能每一种技术都使老板满意。看上去不错的饭碗丢了,艾纯却积累了许多难得的实践经验。
或许是这段经历,让艾纯先生萌发了自己做老板的想法。其实当年的老板称呼远不及当今这般响当当而理直气壮。1990年艾纯开始了他独自闯荡的旅程,他一人来到北碚,白天串街走巷,收购废旧电瓶;晚上摆地摊、睡工棚。在恶劣的环境中他还一直坚持自学,从不间断,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再苦再累也不言放弃。有一点积蓄后,才租了一间六七平方米的房子,挂上一个回收电瓶的招牌。这落脚点可谓简陋:说是房子却无窗,四壁透风用纸挡,木板一放当睡床,早晚洗漱嘉陵江。这“门市”在公路坎下,尘土飞扬,汽车轮子时时“碾过”人顶,让独自守店的妹妹艾莉常感恐怖。白天艾纯一家家去收购旧电瓶,晚上就着昏暗灯光拆洗修理。电瓶含浓酸,酸液将艾纯的双手侵蚀得红肿、脱皮、黝黑。有次去会客户,介绍人让他洗干净双手,艾纯用热水泡肥皂搓,仍洗不去手上的黑色。这期间艾纯的足迹遍及北碚,远去合川、南充、岳池、武胜等地。寒暑风霜,起早摸黑,苍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一年多的苦干,艾纯积累起一笔资金。
人有了钱都会萌生新的想法,艾纯也在思考,做什么呢?在嘉陵江边,每一次捧起江水洗脸,都将他心中的目标清晰一分,尽管还不甚清楚,还看不见方向,尽管在生意上屡次被骗,但艾纯没有灰心气馁,他心中明白,这辈子自己要做的事,远不是眼前这样。1992年,艾纯在北碚毛背沱创办了“鑫鑫机械厂”,开始了正式的创业之路。名曰是厂,实为作坊,初始一台机器,老板与员工全由他一人担当。为别的厂家加工零配件,技术上的问题弄不懂,艾纯一点点摸索,从书店买来相关的书籍放在机器旁,不厌其烦,一遍遍阅读琢磨,困了就在机器旁睡一觉,醒来又继续……私营小厂注定要在夹缝中生存,要在峡谷里前行。资金、技术、市场、政策……凡此种种,让一个私营小老板很多时候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期间艾纯历经了很多曲折,很多风雨,甚至波峰浪谷,艾纯除了用行动、用智慧去迎战,去抗争,从不叫苦,从不埋怨。厂子是自己的,大梁得自己挑,路得自己走。艾纯在积累与积淀中寻找突破,他想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1997年,乘着举国上下改革的春风,艾纯将鑫鑫机械厂更名为重庆神驰机电有限公司,开始做电机配件,再试着仿制发电机。他爱机电,他离不开机电,他看的书都和机电有关,做的梦都是车间机床。但是,只知皮毛,不明就里,发电机的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仍如两只拦路虎横卧眼前。艾纯心里明白,技术攻关如同翻越大山,翻过去就能走得更远。艾纯引进了几位搞微电机的技术人员,投入资金近两百万,发起技术攻坚战,在模仿中解剖,在解剖中吸收。原以为大有希望,意外的变故却在憧憬中突然发生。不到一年,艾纯寄予希望的这些技术力量撤退了,资金花了一大笔,技术没留下;留下的是教训与思考。虽然未言放弃,由于受技术制约,公司依然只能仿制国外产品,关键技术还是没有质的突破。用心做事的艾纯为此而揪心痛心焦心;揪心得多次独自流泪,在卫生间里一次次责骂自己:为什么想要做的事情做不好?为什么看见的问题解决不了?
我们谈话时艾纯先生讲了集团旗下的神驰机电有限公司的刘总经理的故事,他当年技术攻关小组唯一留下的一位年轻的技术员。艾纯将他叫到跟前,毅然而言:“你来做,我相信你,只要认真用心,肯定行!”为此,艾纯求教于大学的专业老师,去上海请来有关的电机专家,作为公司技术攻关的支撑。如今已是通用电机行业专家的刘总告诉我:自己在中专学的电气化制造,电机方面知道一点点,当年也没有足够的底气。经历多次的失败,也多次想到放弃,也向艾总提出:“没啥希望,算了,我们不干了。”但艾总仍然坚持,不放弃,不气馁,一如既往地支持,放心让我们继续干。
刘总与艾纯先生非亲非故,从1993年就开始合作,真谓老搭档。刘总说:艾纯思维敏捷,很有眼光,很早就想到技术自主。他创新意识强,感觉到的事就立即付诸行动。他待人坦诚,该批评的,很严厉,不留情。这种严厉并没让部下感觉害怕。反之,部下还敢于与艾总争执甚至吵嘴。刘总就是争吵得最多的人,彼此在技术、管理上的争论,最终都达成谅解。刘总深有感触地说:“工作是愉快的,跟艾总一起干很快乐。团结是我们发展的根本。创新是一种幸福。”我突然就明白了,刘总这位全国劳模,为什么有企业拿三倍的薪水请他却被拒绝。
神驰集团旗下的枫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行政部长老黄告诉我:艾总经常到车间,这些冲床跟他很有感情,有时艾纯会坐下来,亲手给工人做指导。在车间角落发现还可利用的边角废料,立即叫人捡起备用。有次垃圾桶扔了一根新胶线,艾总看见后说:“记住,再大的企业也要节俭。”为此他处罚了责任人。艾纯先生并非“怄门”之人,老黄所在的枫火公司,每年数百员工的工作餐都是公司提供的。老黄还告诉我一件事,公司有位早已辞职的老员工,62岁时因患癌症去世,艾纯知道后专门安排老黄登门看望亲属,送去花圈、慰问金以表悼唁。员工家有喜事,只要请他,艾总都尽可能去恭贺。他以点滴细微践行自己倡导的“真情待人”之准则。
“艾总很率真,从作坊到集团,他一直是这样真情实意地为人,没有变化。”艾纯一位多年的朋友如是说。神驰集团公司招聘的大学生小张说:“艾总行事低调,对人亲和,真看不出是一个老板富翁。作为成功的企业家,还如此坚持学习与专研,让我们真心地佩服。我们这些80后,欠缺的就是这种不断学习的劲头。”
员工的感受颇为真实。艾纯先生从创业初始,就坚持读书。走出大山20多年来,他总是感觉自己的知识很少很浅,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技术的、市场的、社会的、法律的等等。无论生产、经营再忙,无论时间再紧,每天晚睡前必须读书,经年不变。早在1993年他就参加了成人高考,进入西南师范大学读夜大,通过三年的业余学习,获得了大学文凭。如今,他又进入北京的长江商学院攻读EMBA硕士,每月还得乘飞机到学校听课,他可是个好学生,每月从不缺课。
艾纯说:“书是我的精神食粮,从书中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劣势,让别人走过的路给我参照和启示。”这么多年里,在艾纯困难与惶惑之时,书籍与知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如同一只援手伸过来,助推艾纯攀岩翻山。艾纯唯一的爱就是读书。他走到哪里,书就随他到哪里;即使出差到国外,飞机上、火车上都成了他读书的场所。他到过世界许多国家,但不是去旅游,而是去读书、去学习。从古至今,书的海洋浩淼无边,可以说一个人一辈子根本无法阅读完。因此艾纯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书和对自己最有用的书:攻读电机专业书,这使他成为一名电机行家;攻读企业管理书,这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攻读社会人文书,使他的企业承载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艾纯自己喜欢读书,也深知公司员工也要不断学习、充电,他在公司内部建立培训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高薪聘请日本、美国专家和知名教授亲临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在生产任务缓冲阶段,派公司员工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才不会被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所抛弃,也不会因沾沾自喜而停滞不前。因此神驰投入专项资金建起“职工书屋”,为员工们订阅书报杂志,给他们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营造建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员工更上一层楼、勇攀高峰搭建了一条有力的通道,一个共争上游的平台。艾纯在求知上的典范作用和影响,对员工比什么语言都更具有说服力。为了鼓励企业职工子女努力学习,解决困难职工子女读书难的问题,艾纯在企业设立了“教育基金”,奖励和支持考上大学的职工子女读书。
艾纯永远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永远不忘自己是大山里的孩子。无论事业做得多大,都惦念着家乡父老,记挂着家乡的发展。他每年拿出十多万元,在他的家乡华蓥山镇建立教育基金,让更多的山里娃通过学习,走出大山,脱贫致富。因为他有切身的体会,那就是他深知学习对人生有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