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学明坚持按国际先进标准,来制定企业的生产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管理日臻完善,已通过榨菜原产地、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HACCP体系和标准化体系认证,相关制度、标准和作业指导书,已及时改版,保持了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先进性。
在“十一五”期间,鱼泉公司针对工业废水采取“厌氧+耗氧”生化工艺处理,建成了两个污水处理站,新建利用盐渍废水生产榨菜酱油的车间,使工业废水排放达到GB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实现了有效的环境保护,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生产,为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2001年11月,公司被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庆市园林式单位”,是万州第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又一批企业家红了,倒了,很大的原因还是受文化的制约,即缺少理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
四
“酒好不怕巷子深”的理念早已过时,出口知名品牌必须有强大的传媒支撑。因此,公司一是积极参加市外经委组织的各种国内外大型商展和交易活动,每年的广交会、糖酒会和本市的展销会从不缺席。二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户外广告及网络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宣传,多次与香港《文汇报》合作,在香港、加拿大等地举办了广告和研讨活动。三是主动与国际贸易接轨,2003年在美国通过FDA注册,2004年通过低酸食品注册,并在欧美十多个国家注册商标,建立电子商务系统,委托代理商,使产品具有了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公司不仅经常邀请国外客户到公司实地考察,让他们对公司优美的环境、过硬的质量和严格的管理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邓董经常登门拜访老客户,征求意见、沟通联系,不断提升友谊和生意。
1997年由国有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以后,邓学明审时度势,确立了“技术创新、品牌经营”的发展战略,潜心研究和运用党的外贸出口政策,锁定“打造世界食品品牌”的工作定位,坚持用“鱼泉榨菜、香飘世界”的口号自我激励。直辖13年来,在市、区外经部门的指导和帮扶下,公司的出口创汇保持了30%以上的年均增幅,榨菜出口量连续8年在全国排名第一,对打造出口知名品牌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
为了有效拓展市场、巩固市场,提升企业商誉,邓学明常年奔波在外,亲自拜访重点客户、构建销售网络,了解市场信息、调整营销策略,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办事处。每次外出,都是一个人挤车候船,住招待所、吃小餐馆,苦干实干精神和勤俭节约作风深受员工爱戴、令客户感动,精心培育出了千万元级的“钻石客户”和一大批百万元级的“黄金客户”。他坚持“买全国、卖世界”和“走出去”的营销理念,率先建立“国际电子商务网络”,在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上主动与国际接轨,2006年建成了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的综合生产线,具有先进的电子报检和电子监控功能。多年来,鱼泉榨菜系列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出口创汇154万美元,榨菜出口量连续5年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获重庆市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出口畅销品牌,基本做到了“鱼泉榨菜、香飘世界”。
这些年他走了多少地方?
邓董说记不得了,只能就全国,全球走得差不多了,没有去的地方,应当是少之又少。2001年,鱼泉榨菜取得了自主出口权,从此鱼泉榨菜,成了万州的品牌。
五
三峡大移民,是机遇,也是挑战。
鱼泉公司搬迁前,是万县市外贸系统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主要产销榨菜食品。1998公司自有资金435万元,贷款365万元,资产负债率为79.8%。当时厂区狭窄、房屋建筑陈旧,机器设备也相对简陋,产生的盐渍废水直接排入苎溪河,对生态环境有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公司当时有固定职工70余人、临时工200余人,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学历多为初中和小学,大专生和中级职称人员较少。生产人员一律拿计件工资,月平收入400多元,基本上还是国有企业那种管理模式。
公司原址位于万州万安大桥北桥头马仑岩102号,大部分属175水位淹没区。邓学明抓住机遇,制定了“在发展中迁建、在迁建中发展”的组合迁建方案,围绕构建具有带动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目标,重点抓了“五个结合”。
一是迁建与企业机制创新结合:吸取不少企业原样、原规模、原机制搬迁,一搬就死的教训,公司决定实施产权制度的改革,深化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公司法》组建了“万州鱼泉榨菜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经营机制。
二是迁建与技术改造结合:根据三峡库区移民迁建企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公司进行了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原外贸肠衣厂是二期水位搬迁企业,建成后因污染严重、资不抵债已经停产,其厂区和建筑布局适宜公司的生产。收购后既能节约搬迁成本、又能盘活该厂的资产。邓学明成功收购了该厂,而且只用23天时间就改建安装了一条年产3600吨精品榨菜的生产线,一举实现了边生产、边搬迁的目标。2002年又收购猪鬃厂、皮毛厂、面粉厂及罐头厂部分设备,提升了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同时解决了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经费,实现了政府、企业、职工“三满意”。
三是迁建与农业战略结构性调整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库区农民渴求农产品找到市场出路,企业则急需稳定优质的原料供应。因此,公司采取外连市场、内连初加工大户及种植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成立“民盛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以种植购销合同为纽带,与初加工户、种植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在万州鹿山、龙古、太龙、小周、武陵等17个乡镇及丰都县建立起榨菜种植基地,发展初期加工厂,实施了“以销定产、规模种植、保质保量、合同收购”的惠农政策,坚持以不低于保护价、随行就市地收购青菜头和半成品;坚持无偿提供良种、技术培训指导和承担原料质检费、运费,带动了库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是迁建与扩大移民安置容量结合:公司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迁建时既注重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机械化水平;又充分考虑万州区产业基础薄弱、城乡就业压力较大的问题,在扩大规模时,保留了相当数量的手工操作岗位。优先安置城乡移民451人,安置关、破企业下岗职工106人,既顾全了移民大局、又促进了自身发展,被“三建委”蒲海清、郭绪言等领导誉为“三峡库区最成功的移民搬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