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良的职业性格是导致职场失败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在前面说到过性格具有先天性,并且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大体定型,但性格还是可以在后天加以一定的雕琢和改变的,尤其是性格中的一部分,即职业性格是可以通过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来获得较多改变的。因为性格本身也能成长,职业性格本身也能成长。如果说性格是从一个人的生命开始就在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个性特征,那么职业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是步入职场(也包括步入职场前的准备阶段)才开始形成的一种性格特征。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从事任何职业,在刚开始的时候,或是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顺,这是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情况,而并非一定是职业性格与目前所从事职业的不相吻合的表现。也就是说,职场中人不应该过分夸大职业性格与职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是更应该注意职业性格的调整,注重对自我心理因素的调整。只有注重对自己职业性格的培养,职场中人才能走出完美的职场路线图。
职业性格中,有碍职场中人追求职场快乐和职业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存在各种个样的职场病态心理。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本身,就是不断克服职场病态心理的过程。
第三节 职场中的病态心理
病态心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病态心理是指各种程度上的心理异常,一般地人们用心理问题一词来进行表示,包括比较轻微的心理异常或障碍,也包括严重的心理异常或障碍;狭义上的病态心理则主要是指比较严重的心理异常或障碍。而职场病态心理,则是在职场这个特定场景和范围内,表现和发生作用的病态心理,并且是采用了病态心理的广义,是指一切有碍于职场快乐和职业发展的心理异常或障碍。对于这些职场病态心理的自疗,也就是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来达到减缓、消除这些异常心理或障碍对职场的影响。
为了对病态心理进行自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病态心理自身的一些特点和状况。一般地,当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出现与社会生活常态偏离的现象时,就表示其患有病态心理。健康心理学将心理异常或心理不健康按程度分为三种:
1.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指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而尚未泛化,反应程度不甚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的暂时心理紊乱。其表现出来最大特点就是学习或工作压力增大,人际关系不协调,情绪困扰和失恋等带来的心理不平衡。具体表现有:焦虑、冷漠、暴躁、自卑、空虚、无端烦恼、消沉、偏执、孤僻、敌对、狂热、急躁、多疑、狭隘、冲动、狂妄、怯场、压抑等等。这种心理问题一般只是暂时的,过了一段时间,它就会自动调解,但也可通过心理咨询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调节,就很可能引发严重的病态心理。
2.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初始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和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由于长期精神受到折磨,所以大多数人都伴有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这些疾病大多都要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有效及时的药物治疗。
3.心理疾病。心理紊乱比较严重,已接近精神疾病边缘,或本身就是某种精神疾病早期阶段。如偏执或人格异常与行为偏离,有时伴有妄想,或偶然出现幻觉,注意涣散,思维跳跃。严格说,人们所说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变态属第二种和第三种心理异常,通常是医院的精神科和精神病专科医院治疗的对象。
任何人都难免遇到心理问题,尤其是第一种心理问题是几乎所有人都会遇到的,在现代紧张的职场中,遇到第二种和第三种心理问题的人群也呈不断提高的趋势。重要的是及时地发现心理问题,并积极调整和控制,有必要的话向他人寻求帮助,防止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升级。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自疗还是接受治疗,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让病态心理得以控制和消除,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体验。
人在职场,有快乐也有烦恼,那么怎样才能判断自己有没有陷入了病态心理中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为正常心理与病态心理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正常人在某个时期会出现病态心理,就连精神病人哪怕是最严重的时候也会有正常心理活动。国内外的心理学家为正确地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制定了不少测验工具和量表,并应用现代化的仪器去处理数据,使心理测试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简单的量表测得的结果只能起个参考的作用,一个人心理是否正常,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从个人经验出发。一方面是病态心理者本人的判断。病态心理会使人产生许多不适,如情绪紧张、焦虑、恐惧、行为上过分消极被动,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受诸多不适的困扰,病态心理者会自认为有病,需要寻求帮助。但并不是每个病态心理者都有主观不适。像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不认为自己有病,有的也没有感到有何不适,所以单凭个人经验还是不够,应结合其他标准来判断。另一方面是医生的主观判断,医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有关病态心理知识和经验来判断病人心理是否正常,经过良好医学训练的医生一般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病人的心理是否正常。
2.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必须要遵从一些社会准则或规范,如风俗、习惯、社会潮流、道德标准等都左右着个人的言行。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符合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那这个人就有健康的心理,否则就患有病态心理了。从这个标准来看,一个人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顺利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都是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患有病态心理的人往往脱离社会,行为怪异,难以被人理解,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
3.观察心理活动与情感和行为一致。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与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是一致的,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愁肠瞌睡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都可以说明这种一致性。如一个人面带笑容地讲述他的不幸遭遇,我们说他对痛苦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知觉、情感、意向不协调,也是一种异常心理。
总而言之,正常心理与病态心理在行为上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职场中人也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来进行自我判断。一般地,病态心理会表现出这些情况的一条或多条:情绪不稳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时,常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绝望,不能自拔;以幻想代替现实,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固执己见,不听别人的意见,不讲道理;面对种种矛盾不能正确处理,感情上不能与别人沟通、相互交流,听不进规劝和解释,固执己见,比较孤僻,甚至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构成危害;无明确奋斗目标,精力不集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行动不考虑后果,缺乏责任感,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是再重要也撒手不干;不能宽容和谅解他人,发怒时不能自控,不能把握分寸,常常失去理智;从不理会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说话、做事不考虑后果和影响,不考虑环境、条件,旁若无人,无是非标准,做事缺乏持久性;知觉上可以产生误差而导致行为失常或无效的行为方式,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不觉得可耻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