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到此结束了吗?不,只是一半。另一半的故事才刚开始。上一半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只是活在当下,还同时活在往昔,或者说,往昔仍在当下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那么,这一半的故事呢?什么是它所寻求的答案?江鸥的飞翔是如此地艰难,她必得通过漫长而幽暗的记忆通道,去找回自己的出发源头,还要经由驳杂的海滩,那里有波涛海浪完成着对其基本生存的考验,而对于一个知识女性而言,生存、生计、生活的考验之外,还有一重自我价值实现的考验,这是一种更高意义的生命的考验,我们的女主人公,过五关斩六将,几乎是扇动着双翅,奋勇向前,但仍有生存与生计生活的现实拉力将之从蓝天拉回到海面,江鸥作为海洋生物之一种,她也必得与万千海洋生物同伴一起,完成生物层面必须应对的一切,而在这一切之上,她还追寻,但追寻之前,她仍需要吃饭、穿衣、育子,所以她的生活离不开应聘、应试、求职,她也需与人发生或亲或疏的关系,她也需要彩虹俱乐部、温泉公社的友人们的帮助与友谊,她也需要像任何一个女性那样去在自己爱情的寻觅之路上,面带笑容,穿越荆棘。是的,这样的她,才可以展开双翅,迎送风雨。所以,如果说,珊瑚的往昔,是她必得携带的一种往昔的话,她个人的往昔也在时时地提示着她,王子、陛下、海星,这些关爱过她却最终因道路不同而远去的人,是她的起飞必然要越过的往昔,这个活在当下也活在过去的人呵,其真实要回答的是,人如何被纵横的历史、生活联系着,而又要设法腾飞而起。
于是,一半的故事开始了。如果你仔细阅读的话,小说至少四次谈到白求恩,当女友问起江鸥为什么别人都选择美国而独有她选择了加拿大时,江鸥的回答是,为了寻找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对方问,什么样的男人值得你动心而漂洋过海地寻找呢?江鸥答:白求恩。第二次,她和陛下驱车数百公里去安大略格雷赫斯特镇朝拜白求恩故居,这是对一个自己心仪已久的人的来源的探索,是呵,什么样的人才值得她无怨无悔的眷恋,在她脑海里定格的最后总是那张严峻、瘦削的面孔,“宽阔的额头下,深邃的眼睛聪慧坚毅,光明磊落”。对于他的认识是渐渐走出纸面,而落到具体的人与物的,高大的枫树,婴儿的小床,乘坐的马车,湖泊与山坡,两次结婚离婚的同一个妻子,太行山山村里最后的遗嘱。第三次,是与女友谈及理想的爱人,江鸥的感叹,“还是白求恩那样的男性最吸引人”,两人从偶像与神话的角度探讨被需要的幸福与生活中的压力与痛苦,江鸥的一段话表明了对一个英雄人格的深层理解。第四次,是江鸥的梦境,她沉入海底,她进入山洞,在绝望迷途中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宽厚地注视,深情地微笑,像丢失多年、苦苦寻求的爱。
收到李彦的小说简介后,我曾带着它们去新疆喀什,沿着叶尔羌河的行旅一路走一路看,而拿到她小说的全稿,我从打印机上打印出它们,厚厚的160多页,装进行李背到延安,循着白求恩在延安的足迹一路走一路对比。
第一天,我就去了白求恩日记中写“我在那间没有陈设的房间里和******同志对面坐着”的凤凰山******旧居,一进门便是一桌两椅,墙上挂着******与白求恩对话的画像,讲解员说那时已是晚上,两人从傍晚谈到了凌晨两点。我在白求恩图片陈列展看到了1938年1月白求恩在来中国的“亚洲女皇”号轮船上的致友人书的照片,上写“即日去中国……请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和艾格尔妮丝·史沫特莱的《红军在前进》。读后你们定与我同感。”
我在图片中找到了他的父母的合影,牧师马尔科姆·尼科尔森·白求恩和传教士伊丽莎白·安·古德温,林中路上,风吹起他们的衣袂,那时的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儿子会到东方的一个国度去,穿上八路军土布新棉衣;我还看到一张白求恩最早的照片,儿时的他大约三岁,坐在一匹黑马上面,那时的他本人也不会想到中年的他会去中国北方,谢绝留在延安工作之后,他骑在一匹高大的白马上奔赴前线,我看到这幅照片中他的样子,马蹄踩在硬石土路上,身后的山峦有着北方的冷硬与粗砾,这个1890年出生,1914年一战中即入伍参加医疗救护队,1936年参加西班牙民主斗争,1938年3月底到延安转战晋察冀并将生命留在了这里的人,在中国的两年里是从未停歇地工作,他的工作在今天看简直是超负荷的运转,一周检查520名伤员,连续四周做147台手术——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30天内每天做49台手术,在他于中国留下的照片上我们看到的几乎全是他工作的身影,而打字机前,他还要为卫生学校医务人员编写教材,只在延安,我看到过两张照片是他休息的状态,一张,是他在延安城墙上的侧影,一张,是他光着脊梁在晒太阳,其他的照片,他的脸全是侧面或背影,他的全部视线都集中在伤员病人身上,那幅著名的做手术的照片的场景,是在河北涞源县孙家庄村外的小庙里,而距这个临时手术台7里地外就是战场。这位大夫死于抢救他人而感染的败血症。但那份遗嘱中3次提到“快乐”,他要求写给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拿大和平民主同盟的话语是,“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他要“告诉加拿大和美国,我十分的快乐”,他两次表达,“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有贡献”。短短数语,但两处却让我流泪,他还想着他的离婚妻子,蒙特利尔的弗朗西丝·坎贝尔夫人,他写:“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拨一笔生活的款子……在那里我(对她)的责任很重要,绝不可为了没有钱而把她遗弃了。向她说明,我是十分抱歉的!但同时也请告诉她,我曾经是很快乐的。”
他在生命最后的这张纸上写下了行军床、英国皮鞋、马靴、马裤、纪念品、两个箱子、8种手术器械,以及种种物品的馈赠,并特意注明“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铁剂,专为治疗患疟疾病者和极大数目的贫血者。”并叮嘱“千万不要再往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就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他想的都是别人和工作,1939年11月12日这位告别生命时还不到50岁的异乡人最后写下的文字是“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其余千百万亲爱的同志”。
我站在这张遗嘱前不愿离去,这样的文字胜过多少美文,它的美和光亮,是从一个人的内心放射出来的,这种放射,毫无刻意,自然而然。
不知怎么,我会想到那句对话:“痛苦吗?很痛苦。为什么你还要潜水呢?潜水的痛苦在于,当我身处海底时,会找不到让自己浮出水面的理由。”而这个人是在说快乐呵,但我知道,字面上,我们可以将之与痛苦互换,因为那理由是一个,“当我身处海底时,会找不到让自己浮出水面的理由。”不是吗?我不把它视为宿命,因为生命里就会这么一类人,他想着的只是贡献,直至贡献出自己,这是至深的湛蓝,虽然现在,浮在水面的人不能够全部理解他的存在,但他存在着,存在过,并还将存在。
这可能就是李彦写作的目的。她执笔的手触过了海底。太深太冷的水没有将她淹没掉,有时,她深怀对海的恐惧,“她看见自己浮游在暗蓝色的海水中,与冰彻入骨的大浪博斗”,有时,她又留恋那海底所深藏的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纯粹,那么透明,那么简单和永恒,正如她的作品中深爱的那个人在1939年11月的纸上写:“人生确实很好,很值得活上一回,但也在确实值得为了某个目标去死一回”。
至深的湛蓝有时也因天空的映射。写作,何尝不是一场深入海底的探索,这探索的尺度难道不是另一种以生命博之的潜水,一百英尺,二百英尺,四百英尺,挑战着人的极限,而要找到最深层的东西,或者是与你最想见到的人相遇,你只能是潜入到最深最深的水底。而阅读你的人,如果想得到你的认知,你的最爱的那个句子,他也一样,只能是不惧水深。像吕克·贝松借人物之口说出的,“你知道怎样才会见到美人鱼吗?潜到海底。在那里,海水甚至已不是蓝色。蓝色成为了回忆。你漂浮在寂静中。抱着必死的决心,只有这样她们才会出现,才会出来见你,判断你对她们的爱有多深。如果,你的爱足够真,足够纯,她们就会和你在一起,永远地带你离去”。
蓝天碧海,又一页翻过吗?
不是吗?这是一个寻求另一半完成它的故事。
这另外的一半,在天堂里。也在人间。
“山度士”停止了摆动。3岁半的贝贝说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完整的句子。另一个故事,或许已经酝酿而成?这一个故事,已经有了清澈的开始。
我相信。
一本从女性视角探究****的小说
——汪洋《洋嫁》序
周国平
汪洋的《洋嫁》是一本好看的小说。她很会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常常出人意外却又合乎情理,人物形象和性格皆栩栩如生,鲜明而有特点。她也很会讲故事,叙述从容紧凑,语言流畅活泼,常常还透出一股快人快语的泼辣劲儿。
顾名思义,小说讲的是“洋嫁”的故事,具体地说,是三个在洛杉矶的中国女人试图靠婚姻获取美国绿卡但终于都陷入悲惨境地的故事。围绕着这三个女人和她们周围男人们的遭遇,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美国华人世界一个小角落里的生存状态和众生相。
由我的观点看,以获取绿卡为婚姻的目的本身就是一种扭曲,成功了不值得夸耀,失败了似乎也不值得同情。不过,面对这些沦落天涯的处境艰难的女人,你就不忍做这种居高临下的评判了。尤其是本书的主角谢桥,一个依然对人生怀着纯正梦想的大龄女文青,在寻求“洋嫁”的过程中,她的终极目的不是绿卡,而仍是爱情,为此不要瓦全,宁愿玉碎,其遭遇真正令人扼腕叹息。我相信,正是在她身上,作者寄托了自己对****的感受和思考。这方面的内容超出了“洋嫁”的表层主题,深入到了普遍人性的层面,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对性、爱情、婚姻之关系的探究。
其一,是性与爱情的关系。小说中有相当篇幅的情色描写,称得上大胆,但作者的态度是诚实的,不掩饰也不矫情。谢桥在美国经历了两个男人。第一个是秦淮,出国前通过婚介所结识,双双堕入爱河,到美国就是来投奔他的。可是,他其实是婚介所的托儿,专凭美貌吸引女人们上当。又可是,他真的爱上了谢桥。更可是,谢桥在满怀性爱期待之夜发现,他是一个性无能者。秦淮倾诉自己的爱,谢桥在心中狂喊:你拿什么爱我?作者显然认为,没有性,男女之爱就无以成立。第二个是律师萧雨山,为咨询居留事宜而相识,两人因相同的文青情结产生好感。然而,决定性的因素是性,是一段撼人心魄的情色之旅,是这个小****兼大情圣如此彻底地打开了谢桥封闭多年的身体。她因此而明白:“许许多多的女人,在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之前,都以为自己是性冷淡。”她因此而懂得:自己这个美丽的身体“不单可以看,更可以被人用也用别人的”。她因此而得出结论:“男女间,爱与不爱,凡是能对人说出口的理由都不是理由。任何世人所能看到的恩爱与争吵也都是表象,只有关上门,俩人裸裎相对,你的身体才告诉你爱不爱。”是不是绝对了一点?但我欣赏作者的偏激,人们常常宣称或默认,女性在爱情中只看重爱不在乎性,对于这种把女性伪浪漫化、实质上是男性中心主义的论调,这是一剂痛快的解药。
其二,是爱情与婚姻的关系。萧雨山有妻子,谢桥是一个小三儿。今天普遍的情形是,偷偷出轨,不影响家庭,作者尖锐地讽刺道:“对方不知情的出轨是一种仁慈,一种忠贞。”当然,常常也有隐瞒不下去的情形。萧雨山是因为对谢桥动了真情而与妻子田小麦闹翻了,终于离婚而与谢桥结婚。可是,过后不久,田小麦被发现怀孕,然后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从此以后,萧雨山为这小生命柔肠寸断,心思放在了女儿身上,也因此和田小麦复苏旧情,周旋在两个女人之间。在小说中,田小麦的挟孩子而令前夫萧雨山的左支右绌,谢桥的失落,写得很精彩,活脱是我们周围经常在上演的故事的缩影。如果说性是男女之爱的要素,那么,孩子是婚姻的要素。“田小麦失了婚姻,却仍是正宫娘娘,谢桥转正了,却仍是一个小三儿。”谢桥造子不成,婚姻成了空壳,最后败下阵来,打道回国。
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觉得像在看一部上好的电视连续剧,吸引人一幕幕往下看。是的,它是很适合于改编成电视剧的,而值得庆贺的是,真的有影视公司把改编权买去了。我的期待是,改编成的电视剧不只是讲故事,而且也能传达出作者的思考。
从《遗梦之北》谈马来西亚女作家李忆莙的人文关怀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