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没有永远的敌人
——对对手,谦让一点又何妨
世间不存在永远的敌人。面对对手时,很多人常常会针锋相对,得理不饶人,为一丁点的利益就争闹不休。其时,完全没有必要这样,遇事时我们不妨妥协一点,让他一步又何妨?
1恰到好处地放弃,就是双赢的妥协
世间不存在永远的敌人,面对对手时,我们不妨作出一些妥协,放弃小利以赢大利。
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很多人往往会面临许多抉择,而恰到好处的放弃,正是为了赢得胜利而采取的暂时性妥协。
正如比尔·盖茨说的那样:所有的竞争,都不可能使一方成为最终的统治者,在消耗无数的人力和财力后,最终谁都不可能成为赢家。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明智地放弃。只有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追求,才能够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能够成功的事业上。妥协是为了得到,放弃是为了避其锋芒,而真正恰到好处的放弃,才是胆识与谋略的综合。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嘛:世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矛盾存在于利益中,只有放弃一些小利,才能化解矛盾,为大利赢得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明朝时,宁王朱宸濠反叛,此时的王守仁正率部镇压地方叛乱。获悉朱宸濠造反,随即率部水陆并进直捣当时朱宸濠的老巢。
由于他的多谋善断,仅35天,就生擒朱宸濠。
当时皇帝明武宗身边有位宠信江彬,他一向嫉妒王守仁,就向武宗进谗,说:“王守仁和朱宸濠原本就是同党,就因朝廷要派兵征讨,王守仁才抓住朱宸濠以求脱罪。”
武宗信以为真,正准备加罪王守仁。时任提督军务太监张永与王守仁私交甚密,于是就和王守仁商量,说:“现在只有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劳让出去,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坚持下去,江彬势必狗急跳墙,指不定会作出什么无耻勾当!”
于是,王守仁就把抓住朱宸濠的功劳让给了江彬,自己则称病去了寺院休养。不久,武宗得知事情的真相,遂免除了对王守仁的处罚。而王守仁利用居住寺院的这段时间,勤奋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恰到好处地放弃不但是一种人生境界,而且还是历尽跌宕后对世俗的一种淡然。它是阅尽人间沧桑后对物欲的一种从容,也是成竹在胸、运筹帷幄的一种自信。
王守仁正是懂得恰到好处地放弃,才保住性命成就了以后的伟大。明智的放弃,有时是取得成功的最好选择。
其实,恰到好处地放弃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一个人只有不为世俗的微功小利煞费心机,他才有可能避开身边无谓的争斗和纷扰,认真去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一切,从而可以积蓄力量奋发向上。
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就是因为不愿意放弃,不知道恰到好处地放手,最终才导致郁郁寡欢,一事无成。
小马刚到钢制品厂当业务员时,为了得到领导的青睐,他对客户总是一板一眼,“钉是钉,铆是铆 ”,尽量不让公司利益受到一丁点损害。
为此,领导多次表扬小马实诚,说他尽职尽责,不像有些业务员,为了完成业绩,不惜牺牲公司利益。
但是实诚有时也并非是褒义词,小马的销售业绩与其他同事相比,明显差了很多。小马想不明白:难道自己为了公司的利益着想,有错?
有一次,小马在和客户谈合同时,客户说这次订单量大,要求价格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下调。小马为了公司利益,据理力争,说,这是公司的制度,价格不能再下调。
正当他们快要不欢而散时,小马的领导匆匆地赶了过来,连连向客户说:“一切都好商量,一切都好商量。”
最终,领导答应了客户在原价格上做了一点下调。客户走后,小马问领导,为什么要给他下调价格。
领导看了看小马,说:“这个客户,此次订的单并不算小,后续他们需求的货会更多。只有先妥协一些,让点好处给他们,才有可能赢得他们后期的订单。”
果然,没过多久,客户就再次与他们厂签订了更大的合同。
“有得必有失”,我们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切不可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后退一步,恰到好处地放弃,也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不是一种拥有!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都不懂得及时放弃。比如,明明知道自己的选择错了,但仍然还在坚持;明明知道现在放弃蝇头小利会得到更大利益,可仍然只顾眼前,舍不得面前的这点微利。像这样的人,终究会为了所谓的“坚持”,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恰当的放弃,不是怯懦,不是自卑,更不是自暴自弃;恰当的放弃,是一种蓄藏,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双赢。现代社会是一个共存共荣的社会,双赢在此体现了一种公正的价值判断,其不仅表现在对别人利益的尊重上,也表现在对自身利益的取舍上。
由此可见,只顾自身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想要有所发展的时代已经不存在。利益需要共享,只有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让他人得益,自己才能成功。
人生也有太多的欲望,只有懂得恰到好处地放弃,才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不迷失方向;只有做到恰到好处地放弃,才能在诱惑的漩涡中找到自我;人生还有太多的无奈,只有学会恰到好处地放弃,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上更好前行。
2让步妥协,巧妙化解冲突
在当今利益多元化的社会里,利益冲突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常规现象。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冲突发展到最后,往往会将与冲突无关的因素夹杂进来,从而使得冲突失去可调控性,变得更加激烈,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那么,在面对诸如此类的冲突时,我们应当怎么来预防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会通过让步妥协的方式规避可能到来的更严重的矛盾冲突。
因为在如今复杂的市场背景下,只有将矛盾尽可能地置于理性的范围内,通过妥协让步才有可能成功地得到化解。
国内有两家做水晶饰品的加工企业,他们在国内水晶行业都称得上是龙头。
一次,两家企业分别派出A、B采购人员去巴西购买急需的水晶某类原料。他们来到巴西一家大型矿场后,竟意外地在这里看到了彼此。
矿主分别对A、B说:“水晶是不可再生资源,何况你们需要的那类水晶本身就稀少,加上这些年矿场开采量过大,所以价格要上涨。”
“这不是坐地起价么!”A、B心里愤愤不平,暗想道,“巴西有这么多的矿场,你们没有货,那我就去找别的矿场!”
于是他们以请示国内总部为由,告辞离开。矿主看着他们分别离开的背影,淡淡地冷笑一声。
离开这家矿场后,他们分别去了其他的矿场,但令他们奇怪的是,那些矿场不是说没有了这种原料就是要价比那家矿场还要高。
为此,A、B又返回那家矿场,矿主把他们安排到一起,告诉他们:“现在矿场没有你们要的那么多货,库存仅够你们其中一家使用!”
A一听,刚要争辩,却看到B朝他使眼色,便立刻沉默不语,会议无果而散。到了晚上,A找到B,问他为什么使眼色不让自己与矿主争论?
B说:“我们若是与他强行进行争辩,这就说明我们急需这类货,这样他要价反而会更高。他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就是想让我们俩抬价竞购!”
A就问B:“那该怎么办?”
B说:“国内市场目前急需这类货,你我两家更是。我们之间如果互不相让,彼此不做妥协,抬价竞购,这只能让他人得利。”B看了看A,接着又说:“你们肯定也有加价预案,这类货的价格不是不可以上调,只是幅度不能太大,要不这些矿主就会得寸进尺。”
A见B如此说,点了点头说:“这些矿主之间好像通过气,以前这个矿没货,去那个矿定会买到,现在你看……”B说:“很有可能,既然他们这么做,明天我们……”
第二天,B跟矿主说:“总部来了通知,那类货只能采购十分之一。”矿主一听就急了,连忙说:“你们怎么这么出尔反尔,货都给你们准备好了,说不要就不要了?你不要,那我就卖给A。”
B一脸无奈,叹气道:“上几天,你要是卖给我,也就卖了,但现在运费、关税等等都在上涨,而且国内终端销售市场也不太景气。”
后来,B与矿主都作出了妥协。B在原先的基础上采购一半,矿主在上调的价格上再下调一些。
A按照B与矿主的协议,也要求矿主给相应的价格。矿主说,给相应的价格不是不可以,但A采购量必须要增加。
最后,A也作出妥协,增加了采购量。
在返回国内时,A与B“哈哈”大笑。A把多采购的给了B,并说:“让步妥协,才能皆大欢喜呀!”
面对冲突时,换一种思维方式,矛盾可能就会迎刃而解。世界上没有你死我活的对手,冲突双方的目标仅仅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会发现,在冲突的背后,往往存在着互相的猜测与恐惧。
只有妥协避让,化敌为友,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安全。人与人相处,也应这样。在遇到矛盾时,各自退让一步,妥协一点,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握手言欢。
康熙年间,身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一次,家人飞书到京城。张英还以为家中出了大事,忙拆开书信。
原来,家人和邻居吴家就宅基地问题发生了争执。两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让步。家人想让张英出面,来压制吴家。
张英看着书信,笑了笑,挥起大笔,在纸上写下: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张英书信,还以为是条计策,急忙拆开,才发现是妥协让步的信。后召集家人商量,最后主动退让了三尺。
吴家见张家让出三尺,十分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两家之间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历史上的“六尺之巷”故事,就是由此得来。
想要让他人敬服,首先得懂得退让,只有正直良好的品德才能树立起威信形象。如果冲突发生时,一方坚持己见,认为自己都是正确的、对的,那么矛盾就会加大,冲突就会加深。
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事首先要礼让三分。只有做出适当的妥协,矛盾冲突才能得到化解,自己也才能使他人信服,从而获得想要的利益。
3互惠互利,才能共赢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时候不必你死我活,方知只有你活我也活,彼此才能更好地携手,同创辉煌。
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进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竞争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这些竞争呢?社会犹如一个大家庭,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我们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取得想要的成功。
培根说过这样的话:“嫉妒可以使你得到短暂的快感,也可以使不幸变得辛酸。”
嫉妒有时的确令人难以忍受,因为它认为别人的前进就是自己的后退,于是自卑、愤怒、屈辱便充斥于心,进而作出我得不到,你也休想得到的极端事。
在单位,小孙和小郑关系非常好,哥俩就如亲兄弟般。你买的东西我可以吃,我的衣服脏了也可以穿你的。如果有人说了他俩其中一人不好的言语,那另一个人准跟说坏话的人没完。
前些日子,单位传出要调整岗位的消息。小孙和小郑两人因岗位大致相当,所以极有可能被调走一人,可是两人对目前的岗位都非常喜欢,深怕自己是调走的那个。此后,尽管表面上看两人并系还是很要好,实际上他们暗地里都偷偷地较起了劲。
比如小孙跟小郑说单位的一些事,小郑就赶忙说:“回头再说吧!”有人说小郑干活特快,小孙却在一边说:“快是快,但错误也不少。”
这如果放在以前,小孙和小郑绝不会这样。不久,单位岗位调整结果公布:小孙和小郑都被换了岗位。
原来,上司对他们两人这阶段的表现非常不满,于是就把他们都给换了。虽然还在一个单位,但小孙和小郑再相遇时,神情漠然、形同陌路。并且时不时地,单位的其他人都会听到他们互相在说彼此的坏话。
这就是过于极端所产生的后果,两个好朋友不仅从此变成了敌人,还都没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假如小孙和小郑能够公平竞争,不怀嫉妒,说不定他们不会被调换岗位。可是,他们相互间却形成恶意竞争,你说我坏话,我说你不好,在被上司知道后,自然会把他们调换。
正如现在很多人动辄失眠,情绪暴躁,可去医院全面检查身体后,却没有检查出什么毛病。实际上,这就源自于自己对周边事物产生的一种嫉妒心,而后郁积于心,导致心理失常。
所以,对于一些困难,我们倒不如采取与对手携手合作的方式来共渡难关。